2023-2024学年统编版(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随堂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随堂练习(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2 12:4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素养达标
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 )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的兼并
2.《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3.秦汉时期,农村不许同姓聚居,农村都是杂姓村。“乡”“里”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这些举措( )
A.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
B.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C.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
D.瓦解了血缘宗法社会
4.据汉简可知,汉朝外出者必须向官府申请通关文牒“过所”:当乡啬夫审查无异后,具“请过所牒”呈报郡县;郡县受理核实拟“过所文”,郡太守、县令丞签发钤印“正过所”,发给行人随身携带,另存“副过所”以备查。据此可知汉朝( )
A.乡啬夫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B.乡啬夫与郡守、县令丞相互牵制
C.地方基层管理流程清晰分工明确
D.郡县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5.我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户籍管理,隋朝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管理更加严格,户籍三年一造。政府通过人口核查搜查逃避户口登记的人口,称为“刮户”。这最能说明( )
A.封建田庄主控制大量依附农民
B.政府通过普查人口推行均田制
C.人丁税在政府收入中举足轻重
D.为科举制的推行提供户籍保障
6.自唐朝以来,一批占有财富和良好文化教育者崛起形成“富民阶层”。但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没有任何特权。伴随国家赋税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控制的主要力量。“富民阶层”的形成( )
A.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成为基层治理的倚重力量
D.表明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7.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其官僚收入购得十余顷田地首创“义庄”,将收获的租米用来赡养宗族,规定凡是范家的族人,只要住在本乡,就有权利向义庄领取口粮等生活物资,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奴婢及其儿女亦可按规定领取。义庄族产受到朝廷的保护。此类现象( )
A.导致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B.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实现家族内部身份平等
D.扩大了理学影响范围
8.如图为清咸丰元年的一份户籍凭证。这份“凭证”( )
该户人家:曾祖、祖、父母、叔祖、伯祖、伯父、叔叔、子、媳、女、兄、嫂、弟、弟注意事项:举行保甲,专为稽查奸宄,凡钱粮词讼及别项事件不在其内,如有不肖生监及地棍藉端扰诈良民者,立即严孥究辨。媳、孙、孙媳,侄、侄媳、仆、奴、雇工、店伙……
A.兼具户籍管理性质和维护社会治安需要
B.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C.体现了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加强
D.详列户籍人口,有利于政府征收人头税
9. 2002年里耶古城发掘出37 000多枚竹木简,使尘封千年的秦朝历史,第一次全面以文字形式复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里耶秦简·户籍簿》及释文
材料二 春秋始,君主及各级封主均以社为单位来封赐,此时户口仍为私家性质……秦献公十年“为户(户口)籍(籍贯)相伍(五家为一伍)”,将户籍编制与人户伍的行政编制统一起来。
——摘编自张金光《秦制研究》
材料三 专家学者在对这些秦简进行解读后,有一个重要发现:里耶所在的迁陵县秦时属洞庭郡管辖。可洞庭郡在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史书里完全不见踪影。而里耶出土秦简中关于洞庭郡的记载却又比比皆是、确凿无疑。
——向军《里耶寻秦》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成”“士五”的含义。指出“夫”在家庭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户籍管理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这一户籍管理方式的确立有何意义。
(3)除户籍信息外,还可以从《户籍簿》中确证哪些历史信息?结合材料三中有关洞庭郡的发现谈谈出土秦简的史料价值及利用要点。
二、能力提升
10.输籍法是隋代制定的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即由中央政府制定户等划分的标准,发到州县,各县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大户,析出若干小户。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加强中央集权
C.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D.维护社会安定
11.《逸周书·文传篇》记载:“以百姓所余,散于百姓,则村村有储,缓急有赖。”《墨子·兼爱》中言:“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至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到宋代有“天下无常丰之年,倘有缓急,不可无备”之说。这反映出( )
A.古代政府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B.仓廪建设是国家政治安全的首位
C.中国古代救济思想历史渊源颇深
D.社会救济呈现出全民参与的特点
12.有学者指出,清代地方的保正、甲长不在编制,但却是“在官人役”“以供县吏之役使”。时人言保甲称“保甲……从而闻于州县,平其是非,则里党得其治,而州县亦无不得其治……天下无一家一人不治焉”。据此可知,清代( )
A.地方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基础
B.保甲制承载了政府基层社会的治理
C.州县长官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D.地方监察系统逐渐趋于严密和完善
13. 1908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城议事会议员由选民公选,而城董事会董事则由城议事会议员在本城的选民中选任,以2年为期,期满改选,再由现行政长官或转呈省行政长官核准任用,组成行政决策机构。据此可知,清政府地方自治改革( )
A.具有近代民主色彩
B.导致清政府统治崩溃
C.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D.弱化了中央政府权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户籍制度基本延续了秦代的户籍制度,以每年八月举行的户口调查为基础,全国各地都要“案户比民”,百姓无论老幼都必须集合到县城接受官吏的查验,以便“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汉代户口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民户家庭成员的情况,包括户主及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与爵位等;其二是民户的财产状况,诸如土地、房屋、奴婢、畜产等。户籍编制完成以后,再将户籍逐级上报,接受上级政府和朝廷的检查。汉代的户籍制度依然非常严格,禁止随意迁徙,汉律中专设《户律》,凡是任意迁徙,隐瞒人数,户口上报不实,逃亡躲避赋税徭役者,均有严厉的惩处条文。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
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材料二 宋代户籍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户籍法律出现了编敕、编例,敕律并行的状态。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和土地私有化程度的提高,户籍由士族身份世袭制开始向职业身份世袭制过渡,如主、客户之划分和客户入籍,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出现。两宋册籍名目繁多,地籍与户籍分离,户籍赋税功能分化,从“两税版籍”到“丁口账簿”及至“五等丁产簿”等,这些册籍记载的内容各有偏重,都是宋朝征税派役的依据。此外,两宋实行保甲制编户,“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民”代“兵”,察纠非违,维持治安,强化了封建国家对乡里社会的控制,削弱了乡里社会的自治色彩。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
变迁——中国户籍法律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户籍制度相对汉代户籍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户籍制度在政治和社会控制方面的功能。
第六单元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素养达标
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 B )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的兼并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建立,因此战国时期出现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项;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专制皇权”不符合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反映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与遏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B )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通过清查和登记全国人口,有利于国家加强对人口的控制和管理,并削弱贵族势力,故B项符合题意,正确;编户齐民制度是按照地域管理百姓的方式,不是向亲缘的转变,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政府了解基层人口变化,不利于新兴地主隐匿人口,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不会因户籍管理制度的推行而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3.秦汉时期,农村不许同姓聚居,农村都是杂姓村。“乡”“里”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这些举措( B )
A.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
B.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C.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
D.瓦解了血缘宗法社会
解析: 根据材料“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可知,秦汉时期在基层设置乡里,负责掌管基层的户籍,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B项正确;商鞅变法强制一家一户小家庭制,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户籍的调整,并未提到政府赋税征收,排除C项;秦汉时期血缘宗法社会仍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4.据汉简可知,汉朝外出者必须向官府申请通关文牒“过所”:当乡啬夫审查无异后,具“请过所牒”呈报郡县;郡县受理核实拟“过所文”,郡太守、县令丞签发钤印“正过所”,发给行人随身携带,另存“副过所”以备查。据此可知汉朝( C )
A.乡啬夫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B.乡啬夫与郡守、县令丞相互牵制
C.地方基层管理流程清晰分工明确
D.郡县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解析: 依据材料“汉朝外出者必须向官府申请通关文牒”“乡啬夫审查无异”等等可以看出,基层管理流程分工明确,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乡啬夫的职责,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权力的制约,排除B项;郡县不是基层组织,排除D项。故选C项。
5.我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户籍管理,隋朝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管理更加严格,户籍三年一造。政府通过人口核查搜查逃避户口登记的人口,称为“刮户”。这最能说明( C )
A.封建田庄主控制大量依附农民
B.政府通过普查人口推行均田制
C.人丁税在政府收入中举足轻重
D.为科举制的推行提供户籍保障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加强户籍管理,通过人口核查搜查逃避户口登记人口,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税收,说明人丁税在政府收入中举足轻重,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田庄主控制大量依附农民,A项错误;普查人口虽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但不是政府最主要的目的,B项错误;加强户籍管理与科举制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故选C项。
6.自唐朝以来,一批占有财富和良好文化教育者崛起形成“富民阶层”。但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没有任何特权。伴随国家赋税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控制的主要力量。“富民阶层”的形成( C )
A.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成为基层治理的倚重力量
D.表明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解析: 材料“伴随国家赋税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控制的主要力量”体现的是“富民阶层”成为基层治理的倚重力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因此C项正确,A项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的主要阶级仍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并未发生根本变化,D项排除。故选C项。
7.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其官僚收入购得十余顷田地首创“义庄”,将收获的租米用来赡养宗族,规定凡是范家的族人,只要住在本乡,就有权利向义庄领取口粮等生活物资,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奴婢及其儿女亦可按规定领取。义庄族产受到朝廷的保护。此类现象( B )
A.导致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B.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实现家族内部身份平等
D.扩大了理学影响范围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作为朝廷高级官员建立的宗族组织,义庄弥补了官府在县以下基层社会控制方面留下的空白,加强了基层社会的治理,且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和保护,可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义庄在扩充规模、购买土地时,基于“义”,带有人彩,义庄平衡了其与佃户的关系,化解了土地兼并带来的矛盾,带来了地方的稳定,故A项错误;“义庄”体现了一定的平等,但三纲五常、等级制度仍然在宗族内部存在,故C项错误;“义庄”的建立和做法是否与理学有必然联系尚不清楚,“扩大”更是缺乏证据,故D项错误。故选B项。
8.如图为清咸丰元年的一份户籍凭证。这份“凭证”( A )
该户人家:曾祖、祖、父母、叔祖、伯祖、伯父、叔叔、子、媳、女、兄、嫂、弟、弟注意事项:举行保甲,专为稽查奸宄,凡钱粮词讼及别项事件不在其内,如有不肖生监及地棍藉端扰诈良民者,立即严孥究辨。媳、孙、孙媳,侄、侄媳、仆、奴、雇工、店伙……
A.兼具户籍管理性质和维护社会治安需要
B.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C.体现了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加强
D.详列户籍人口,有利于政府征收人头税
解析: 根据材料“凭证”内容可知,户籍凭证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户籍人口,一部分是注意事项,这兼具户籍管理性质和维护社会治安需要,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户籍凭证兼具户籍管理性质和维护社会治安需要,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排除B项;没有对比,无法得出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加强,排除C项;D项只体现了户籍管理内容,没有体现维护社会治安,排除。故选A项。
9. 2002年里耶古城发掘出37 000多枚竹木简,使尘封千年的秦朝历史,第一次全面以文字形式复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里耶秦简·户籍簿》及释文
材料二 春秋始,君主及各级封主均以社为单位来封赐,此时户口仍为私家性质……秦献公十年“为户(户口)籍(籍贯)相伍(五家为一伍)”,将户籍编制与人户伍的行政编制统一起来。
——摘编自张金光《秦制研究》
材料三 专家学者在对这些秦简进行解读后,有一个重要发现:里耶所在的迁陵县秦时属洞庭郡管辖。可洞庭郡在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史书里完全不见踪影。而里耶出土秦简中关于洞庭郡的记载却又比比皆是、确凿无疑。
——向军《里耶寻秦》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成”“士五”的含义。指出“夫”在家庭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户籍管理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这一户籍管理方式的确立有何意义。
(3)除户籍信息外,还可以从《户籍簿》中确证哪些历史信息?结合材料三中有关洞庭郡的发现谈谈出土秦简的史料价值及利用要点。
答案:(1)含义:“东成”:里名;“士五”:无爵或免爵者。地位:户主。
(2)方式:户籍相伍(以户为单位,把户籍和籍贯相结合)。意义:实现了国家对民众的直接控制;有利于征发赋役;为后世历代所沿用。
(3)信息:郡县制的推行;秦朝的爵制(军功制);隶书的使用。史料价值:内容上能补文献史料记载之缺;信度上因其为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更高。利用要点:行二重证据法,将其与文献史料相印证;孤证存疑(孤证不立)。
解析:(1)“东成”:根据材料一“东成,为里名”可知,东成是里名;“士五”:根据材料一“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可知,士五指的是无爵或免爵者。地位:根据材料一“户人士五夫”“户人,指户主”可知,夫是户主。
(2)方式:根据材料二“为户(户口)籍(籍贯)相伍(五家为一伍)”可知,户籍相伍(以户为单位,把户籍和籍贯相结合)。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将户籍编制与人户伍的行政编制统一起来实现了国家对民众的直接控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的举措有利于征发赋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实行编户制度为后世历代所沿用。
(3)信息:根据材料三“而里耶出土秦简中关于洞庭郡的记载却又比比皆是、确凿无疑”可知,《户籍簿》中确证郡县制的推行;根据“士五”可知,秦朝的爵制;从秦简的书写可知,秦朝隶书的使用。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三“可洞庭郡在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史书里完全不见踪影。而里耶出土秦简中关于洞庭郡的记载却又比比皆是、确凿无疑”可知,秦简内容上能补文献史料记载之缺;从史料性质看,秦简是一手史料,信度上因其为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更高。利用要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二重证据法,将其与文献史料相印证;从历史研究的方法看,孤证存疑(孤证不立)。
二、能力提升
10.输籍法是隋代制定的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即由中央政府制定户等划分的标准,发到州县,各县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大户,析出若干小户。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加强中央集权
C.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D.维护社会安定
解析: 根据材料中对输籍法的表述可知,这种确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可以把隐匿户口强制登记,从而拆析出若干小户,这样就导致了户数的增加,从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材料同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维护社会安定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1.《逸周书·文传篇》记载:“以百姓所余,散于百姓,则村村有储,缓急有赖。”《墨子·兼爱》中言:“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至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到宋代有“天下无常丰之年,倘有缓急,不可无备”之说。这反映出( C )
A.古代政府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B.仓廪建设是国家政治安全的首位
C.中国古代救济思想历史渊源颇深
D.社会救济呈现出全民参与的特点
解析: 结合材料中,西周时期,在丰年之时把百姓手中的余粮收集起来就地建立仓库储存,荒年再开仓赈济,战国时期“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宋代“倘有缓急,不可无备”等信息可知,我国在先秦时期已经有社会救济的思想,在宋代时期也十分重视备荒思想,说明我国社会救济思想渊源颇深,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救济思想,不是社会保障体系,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比较,因而没有“首位之说”,排除B项;“全民参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有学者指出,清代地方的保正、甲长不在编制,但却是“在官人役”“以供县吏之役使”。时人言保甲称“保甲……从而闻于州县,平其是非,则里党得其治,而州县亦无不得其治……天下无一家一人不治焉”。据此可知,清代( B )
A.地方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基础
B.保甲制承载了政府基层社会的治理
C.州县长官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D.地方监察系统逐渐趋于严密和完善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清代,保正、甲长不在编制,但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地方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故B项正确;地方宗族关系是地方家族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在封建官僚政治下不是执政的基础,排除A项;明清君主专制强化,地方官员不可能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的,排除C项;保甲制度不属于地方监察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908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城议事会议员由选民公选,而城董事会董事则由城议事会议员在本城的选民中选任,以2年为期,期满改选,再由现行政长官或转呈省行政长官核准任用,组成行政决策机构。据此可知,清政府地方自治改革( A )
A.具有近代民主色彩
B.导致清政府统治崩溃
C.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D.弱化了中央政府权力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的城议事会议员选举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这是地方自治近代化的体现,A项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排除B项;分权制衡是指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地方自治与“弱化了中央政府权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户籍制度基本延续了秦代的户籍制度,以每年八月举行的户口调查为基础,全国各地都要“案户比民”,百姓无论老幼都必须集合到县城接受官吏的查验,以便“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汉代户口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民户家庭成员的情况,包括户主及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与爵位等;其二是民户的财产状况,诸如土地、房屋、奴婢、畜产等。户籍编制完成以后,再将户籍逐级上报,接受上级政府和朝廷的检查。汉代的户籍制度依然非常严格,禁止随意迁徙,汉律中专设《户律》,凡是任意迁徙,隐瞒人数,户口上报不实,逃亡躲避赋税徭役者,均有严厉的惩处条文。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
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材料二 宋代户籍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户籍法律出现了编敕、编例,敕律并行的状态。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和土地私有化程度的提高,户籍由士族身份世袭制开始向职业身份世袭制过渡,如主、客户之划分和客户入籍,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出现。两宋册籍名目繁多,地籍与户籍分离,户籍赋税功能分化,从“两税版籍”到“丁口账簿”及至“五等丁产簿”等,这些册籍记载的内容各有偏重,都是宋朝征税派役的依据。此外,两宋实行保甲制编户,“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民”代“兵”,察纠非违,维持治安,强化了封建国家对乡里社会的控制,削弱了乡里社会的自治色彩。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
变迁——中国户籍法律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户籍制度相对汉代户籍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户籍制度在政治和社会控制方面的功能。
答案:(1)变化:在户籍法律上出现敕律并行;户籍向职业身份制转化,主、客户之划分以及客户入籍、专业户出现;户籍赋税功能分化。原因:宋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以及政治经济生活对法律领域有所要求;门阀士族的衰落以及庶族地主的崛起;唐宋以来,土地私有制发展迅猛,失去土地的民户逐渐增多;两税法的实行以及宋代赋役制度的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社会结构出现变动。
(2)功能:封建国家通过户籍制度克服自然经济造成的地方离心力,维持国家统一;封建国家通过基层组织编制户籍,并据之征发赋役维持统治结构运转,户籍制度成为政府掌握民力的重要手段;封建国家对各类民户所从属的政治社会地位的划分与维持,便利政府调节利益结构和激励机制;封建国家通过户籍制度限制人们自由迁徙和职业变更,实现对社会的集中控制。
解析:材料出处是材料内容的主题,也是解读材料的重要工具。材料一强调了户籍制度与政治统治之间的关系,材料二则从户籍制度与身份、社会变迁的关系上进行全面分析。
(1)变化:根据材料二“宋代户籍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户籍法律出现了编敕、编例,敕律并行的状态。”可知,在户籍法律上出现敕律并行;根据材料二“户籍由士族身份世袭制……专业户出现。”可知,从经济结构发生变动的角度指出了宋代户籍发生的变化,尤其是户籍由士族身份世俗制开始向职业身份世袭制过渡;根据材料二“两宋册籍……地籍与户籍分离,户籍赋税功能分化……”可知,宋代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的关系发生新变化,户籍赋税功能分化。原因:结合所学唐宋政治、经济以及赋役制度改革的相关知识作答。
(2)功能:根据材料一“……全国各地都要‘案户比民’……”可知,汉代户籍编制前必须进行准确的户籍调查,以防止地方离心力,维护封建统治;根据材料一“……其一……其二……再将户籍逐级上报,接受上级政府和朝廷检查。”可知,户籍逐级上报,成为政府掌握赋税和民力的重要依据;根据材料一“户籍制度依然非常严格……均有严厉的惩处条文。”可知,户籍制度严格,户籍成为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根据材料二“两宋实行保甲编户……强化了封建国家对乡里社会的控制……”可知,户籍强化了政治和社会控制方面的功能。结合所学可知,维护国家统一;利于政府调节利益结构和激励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