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5.1 质量守恒定律
逐点
导讲练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课时讲解
1
课时流程
2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课时导入
质量守恒定律
为什么变短了?
观察
生日宴会中我们发现生日蜡烛会越烧越短。
提问
化学反应发生后物质的质量是不是变少了?
解释
为什么变重了?
测量
通过准确测量,发现金属生锈后质量变大了。
提问
化学反应发生后物质的质量是不是增加了?
解释
课时导入
感悟新知
1. 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点
1
质量守恒定律
知1-讲
实验目的 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实验方案 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感悟新知
实验目的 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实验装置
知1-讲
感悟新知
实验目的 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实验步骤 (1) 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后装入药品,称量反应前总质量, 记录所称的质量m1;
(2) 引燃红磷,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记录所称的质量m2 (1) 如图甲,将装有硫酸铜溶液的锥形瓶和铁钉放于天平托盘上,称量反应前的总质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1;
(2) 如图乙,将铁钉放入锥形瓶中,观察现象并记录所称的质量m2
知1-讲
感悟新知
实验目的 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实验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玻璃管上端的小气球先胀大,后又缩小;反应前后的质量m1=m2 铁钉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的质量m1=m2
知1-讲
感悟新知
实验目的 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反应的文
字表达式 磷+ 氧气
五氧化二磷 铁+ 硫酸铜 硫酸亚铁+ 铜
点燃
知1-讲
感悟新知
实验目的 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实验结论 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参加反应的铁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溶液的质量总和
知1-讲
感悟新知
科学思维:
一、实验提示:
1. 测定红磷燃烧前后质量时,需检查装置气密性;锥形瓶底部要铺少量细沙,防止瓶底因受热不均匀引起炸裂;气球起缓冲作用,防止红磷燃烧时放热,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瓶塞冲出影响实验。
知1-讲
感悟新知
2. 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实验前需将铁钉打磨光亮。
3. 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质量时,先将天平调零,左右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等的纸,砝码用镊子取用,取用砝码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知1-讲
感悟新知
二、概念理解:
1. 质量守恒定律只强调“质量”守恒,不包含体积等守恒。
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不一定等于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的物质可能是杂质,不参与反应,有的物质可能过量,部分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知1-讲
感悟新知
3. 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若有气体参加或生成,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最好在容器口加一个气球作缓冲装置。
知1-讲
感悟新知
2. 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适用范围:化学变化
知1-讲
感悟新知
3. 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
实验目的 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实验方案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知1-讲
感悟新知
实验目的 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实验装置
知1-讲
感悟新知
实验目的 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实验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最终天平不平衡 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产生白烟,反应前后称得的质量不相等
知1-讲
感悟新知
实验目的 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反应
表达式 碳酸钠+ 盐酸 水+ 二氧化碳+ 氯化钠 镁+ 氧气
氧化镁
点燃
知1-讲
感悟新知
实验目的 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实验分析 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使天平左右两边质量不相等 镁条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部分氧化镁随白烟逸散到空气中,使反应前后称得的质量不相等
实验结论 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
知1-讲
感悟新知
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 10 g 冰融化后得到10 g 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 高锰酸钾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 12 g 镁在空气中燃烧后得到20 g 氧化镁,则参加反应的空气质量为8 g
C
例1
考向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理解及应用
知1-练
感悟新知
解题秘方:结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和定义来分析答题。
解:冰融化成水属于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属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范畴,A 不正确;高锰酸钾加热后生成氧气,因此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少,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 不正确;
知1-练
感悟新知
细铁丝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铁与氧气的质量之和,因此生成物的质量比铁的质量大,符合质量守恒定律,C 正确;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和等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D 不正确。
知1-练
感悟新知
知识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2
1. 化学反应的实质
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即:分子 原子 新分子。
分裂
重新组合
知2-讲
感悟新知
2. 质量守恒的原因
微观: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数目没有增减,质量也没有改变,因此,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
宏观: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
知2-讲
感悟新知
速记口诀:
原子:“三不变”(种类、数目、质量)元素:“两不变(种类、质量) 一可能变(化合价)”
分子:“一变(种类)一可能变(数目)” 物质:“总质量不变”
知2-讲
感悟新知
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原子的种类 ③分子数目 ④分子的种类
⑤元素的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⑦物质的种类
A. ①②⑤⑥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⑤⑦ D. ③④⑥⑦
A
例2
考向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认识
知2-练
感悟新知
解题秘方:结合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来理解分析。
解:质量守恒定律从宏观上理解: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改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质量和种类不变;从微观上理解: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知2-练
感悟新知
1. 概念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知识点
3
化学方程式
知3-讲
感悟新知
易错提示:
1. 化学方程式既能反映化学反应中“质”的变化,即物质变化,又能体现“量”的变化,即质量守恒。
2. 计算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时,应用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乘化学计量数,而不能直接用化学计量数之比或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来表示。
知3-讲
感悟新知
3. 读化学方程式时,中间的“+”读作“和”或“与”,不能读成“加”,“====”读作“生成”,不能读作数学符号“等于”。
知3-讲
感悟新知
2.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 反映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 反映了各物质间的质量比,即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
(3) 反映了各粒子间的相对数量比,即化学计量数之比。
知3-讲
感悟新知
3.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2H2+O2 2H2O 为例:
(1) 从物质的角度。
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知3-讲
感悟新知
(2) 从量的角度。
每4 份质量的氢气与32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3) 从微观角度。
每2 个氢分子与1 个氧分子结合生成2 个水分子。
知3-讲
感悟新知
下列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
C
例3
考向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知3-练
感悟新知
A. S+O2 SO2
B. 2CO+O2 2CO2
C. 2H2+O2 2H2O
D. CH4+2O2 CO2+2H2O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知3-练
感悟新知
解题秘方:本题可以根据提供的信息采用排除法来确定化学方程式。
解:该反应是化合反应,则D 可以排除;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即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 ∶ 1 ∶ 2,则A 可以排除;各物质的质量比为1 ∶ 8 ∶ 9,B 中各物质的质量比为(2×28) ∶ 32 ∶(2×44) ,即7 ∶ 4 ∶ 11,则B 可以排除。
知3-练
课堂小结
化学变化 化学方程式 物质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