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拿来主义》课件(共2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拿来主义》课件(共2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1 21:1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鲁 迅
拿 来 主 义
作者生平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 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早年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1909年回国,前后在浙江两级示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绍兴师范学校任教;1912年初,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5月任社会教育司科长,后任北洋政府教育部佥事。1920至1926年,兼任北京大学讲师,教授中国小说史等课程。并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兼课。1926年9月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1927年初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教授。
代表著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华盖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热风》《南腔北调集》
翻译作品:……
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参与设计北大校徽、民国国徽等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杂文”体裁
(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详夫汉来杂文,名号多品:或典诰誓问,或览略篇章,或曲操弄引,或吟讽谣咏,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做“杂文”也不易》:不错,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杂文”有时确很像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也照秽水,也看脓汁。
杂文,散文的一种。古已有之,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杂文” 概念,并把它当作一种独立文体的人,是南朝(梁)文论家刘勰。现代意义上的杂文,是指能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一种文艺性论文。以短小、活泼、锋利为特点。杂文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因素。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
“且介亭”由来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即使要满意,所要的也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小品文的生存,也只仗着挣扎和战斗的。……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1927年鲁迅从广州到上海避难,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这个地区是“越界路筑”(帝国主义者越出租界范围修筑马路)区域,即所谓“半租界”。鲁迅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去掉“禾”与“田”,意在不愿将国家的“禾”与“田”让给帝国主义。此二字的命名形象地讽刺了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创作背景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主要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
随着蒋介石政府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两者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等进一步进行经济文化侵略。
一方面有人采取全盘否定、一概排斥的态度,急于盲目输出本国传统文化以彰显信心,掀起文化复古主义的逆流;另一方面,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
《益世报》1932.11.12
“拿来主义”创作背景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为此写下了《拿来主义》。
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报道,提到美术家刘海粟、徐悲鸿去国外举办美术展览和梅兰芳准备应邀前往苏联演出的事情,并赋予其“发扬国光”的意义。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是鲁迅针对这些现象,对当时思想文化问题的一个发言。
《益世报》1932.11.12
“拿来主义”创作背景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为此写下了《拿来主义》。
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报道,提到美术家刘海粟、徐悲鸿去国外举办美术展览和梅兰芳准备应邀前往苏联演出的事情,并赋予其“发扬国光”的意义。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是鲁迅针对这些现象,对当时思想文化问题的一个发言。
《益世报》1932.11.12
文章层次
通读全文,请说一说《拿来主义》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
(1-7)
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和意义
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给”等错误倾向,并树立“拿来主义”的观点
阐明“拿来主义” 主张的具体内容
第二部分
(8-9)
第三部分
(10)
第一部分
文章从第几段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
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给(送来主义)
在“拿来主义”之前,作者还提到了哪几种“主义”?
第一部分
表现 实质 危害(后果)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不送不拿
盲目排外
闭关锁国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 ‘送去主义’了。”
误国:丧权辱国,导致送去主义
举例论证:古董展览、绘画展览、梅博士出国;“但我们没有人……拿来!”
只送不拿
卖国媚外
类比论证:尼采与中国;“但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卖国:贻害子孙,国弱民贫
“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
只受不拿,被强给
经济文化侵略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害国:无从选择,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造成文化危机
第一部分


闭关主义:盲目排外,抱残守缺送去主义:投降卖国,媚外求宠送来主义:嗟来之食,强加侵略
第1-6段
拿来主义:
所以我们要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7段
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
先指出错误的做法,否定错误做法,再提出正确的观点。
驳论
因果论证
第一部分
根据第7段,如何用自己的话给“拿来主义”下一个定义?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主义是一种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独立思考,懂得辨别,主动选择的态度和方法。
“运用脑髓”: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要有选择,保持主体性与主动性
第二部分
鲁迅运用什么论证手法阐述“拿来主义”主张?
比喻论证:将文化遗产(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比喻为“大宅子”。
“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敢拿
对待“大宅子”,鲁迅认为首要的态度是什么?
3种反面典型:孱头、昏蛋、废物
对待“大宅子”,鲁迅举出了哪几种错误态度?
第二部分
“大宅子理论”
孱头
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害怕污染而“徘徊不敢走进门”
第二部分
“大宅子理论”
昏蛋
隔断历史、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第二部分
“大宅子理论”
废物
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欣欣然”“接受一切”
第二部分


孱头:害怕继承,逃避主义
昏蛋: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如何对待 文化遗产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
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
先指出错误的做法,否定错误做法,再提出正确的观点。
驳论
具体应当如何做呢
(原则与方法)
辛辣讽刺
第二部分
鱼 翅
比喻西方文化中精华部分
吃掉
鸦片
比喻西方文化中
精华与糟粕共存部分
送药房
吸取精华
批判吸收
恰当使用
烟枪
烟灯
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只可适当保存教育后代
送博物馆
毁掉
舍弃旧形式
姨太太
比喻文化遗产中
糟粕部分
驱散
剔除糟粕
他占有,挑选。
比喻论证
具体而形象地阐明了“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③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④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力,不自私。
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拿来主义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拿来主义有什么积极作用(实现怎样的结果)?
对待不同的文化遗产,我们具体应当如何拿来?
不实行拿来主义会怎么样(必要性)?
第三部分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③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④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力,不自私。
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拿来主义的具体方法与原则
拿来主义的积极作用与最终结果
拿来主义者的基本条件与素质
拿来主义的必要性(意义价值)
第二部分


孱头:害怕继承,逃避主义
昏蛋: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
先指出错误的做法,否定错误做法,再提出正确的观点。
驳论
辛辣讽刺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拿来主义的方法与原则: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姨太太:
使用
使用、毁灭
毁灭、存放
毁灭
“大宅子”整体比喻框架
文章小结
对待文化遗产(包括外来文化及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拿来主义
在“敢拿”的基础上,更要“会拿”。“他占有,挑选”,不特意“显其平民化”,不故作“彻底革命”状,该使用就使用,该存放就存放;也不刻意保存“国粹”,该毁灭就毁灭:既不激进,也不保守。这样的“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选择、态度,是基于一个标准:是否有利于“现在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
鲁迅用生动贴切的比喻,阐明了文化交流中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应有的正确态度。
拿来主义是一种面对文化遗产时不卑不亢的态度,
批判继承、为我所用的原则。
风格特征
(2)比喻论证:通过富有画面感的构思,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
论证
方法
(1)先破后立:通过强烈的前后对比反衬,使文章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语言
表达
(3)语言幽默犀利、讽刺性强,鲜明地表达观点态度
与举例论证相区分,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所举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但必须陈述事实。通过事实来辩驳立论是举例论证的核心和重心。
《拿来主义》中,鲁迅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作喻,并非事实,且重心也不在陈述事实,而在形象地陈述人们对待它的态度上。
以反语、揶揄、褒贬色彩不同的词,形成滑稽诙谐之状。
鲁迅经典语录
没有思索和悲哀,就不会有文学。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