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2024年高考
文言文翻译专题技巧讲解
知识点讲解
一、单音节文言实词
单音节实词翻译:
①根据语境适当猜测。
②根据字形适当猜测。
③联系教材中的句子翻译。
④联系相关成语翻译。
⑤根据对称结构翻译。
【方法技巧】
除并、凉二州今年租更,宽赦罪隶,扫除更始,则善吏知奉公之祐,恶者觉营私之祸,胡马可不窥长城,塞下无候望之患矣。”
遂使斩匈奴屠各渠帅,袭破其众,诸胡悉降。奂以南单于车儿不能统理国事,乃拘之,奏立左谷蠡王为单于。诏曰:“《春秋》大居正。车儿一心向化,何罪而黜?其遣还庭。”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羌叛服》
例题讲解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恶者觉营私之祸,胡马可不窥长城,塞下无候望之患矣。(2)车儿一心向化,何罪而黜?其遣还庭。
例题讲解
【答案】
(1)恶吏知道营私舞弊的祸害,外族将不会窥伺长城,边塞没有候望侦查的忧患。
(2)车儿一心归向朝廷,他有什么罪过要罢黜他?还是把他送回王庭。
例题讲解
【解析】
(1)得分点:“恶者”,恶吏;“胡马”,外族;“候望之患”,候望侦查的忧患。
(2)得分点:“向化”,归向朝廷;“何罪而黜”,有什么罪过要罢黜他;“其”,表希望语气,还是;“遣还”,送回。
例题讲解
参考译文:
免除并州、凉州今年应该缴纳的田租和更赋,宽大和赦免罪犯,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样,良吏知道奉公守法的福气,恶吏知道营私舞弊的祸害,胡马将不会再暗中窥伺长城,边塞也将没有候望烽火的忧患。
张奂认为南匈奴单于车儿没有能力统御和治理匈奴国事,于是将他软禁,奏请朝廷改立左谷蠡王为单于。桓帝下诏说:“《春秋》主张大居正,以君位传子为常道。车儿一心归向朝廷,有什么罪过要罢黜他?送他返回王庭!”
例题讲解
二、通假字
【方法技巧】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或近音通假,可分三大类:
①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
②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声旁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
③本字和借字的形体不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
二十三年春二月,申将士屯田之令。时康茂才屯积充仞,他将皆不及,特申谕及时开垦。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平定东南》)
例题讲解
【答案】
当时康茂才屯粮充足,其他将领都赶不上他,(朝廷)特别申明告谕要及时开垦。
例题讲解
【解析】
“仞”通“牣”,满,充满,“充仞”,充足;“不及”,赶不上,比不上;“申谕”,申明告谕。
参考译文:
二十三年春季二月,(朝廷)向将士们申明屯田令。当时康茂才屯粮充足,其他将领都赶不上他,(朝廷)特别申明告谕要及时开垦。
例题讲解
三、双音节古今异义与偏意复合词
【方法技巧】
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由于是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够轻易地依照现代词义去解读。重点注意几点:
①古代是两个词语对应现在的一个词语。
②词义范围的扩大和缩小。
③词义转移。
【方法技巧】
偏意复合词翻译:
偏意复合词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重点注意句子中出现一对表示相反意义的词语,还有本身就表示双方的意思,如“相”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具体的翻译。
臣闻兴师十万,日费千金,邦内骚动七十万家,此岂细事。然古者命将出师,民不再役,粮不再籍,盖虑周而用足也。今臣部曲,远在上流,去朝廷数千里,平时每有粮食不足之忧。是以去秋臣兵深入陕、洛,而在寨卒伍有饥饿闪走,故臣急还,不遂前功。致使贼地陷伪忠义之人旋被屠杀,皆臣之罪。
例题讲解
【答案】
现在我的军队,远在长江上游,距离朝廷几千里路,平时常有粮食匮乏的忧虑。
【解析】
“部曲”,军队;“上流”,长江上游;“去”,距离。
例题讲解
臣听说:兴兵十万,每天耗费千金,国内要动用七十万人家的赋役,这难道是小事吗。然而古代命令将领率兵征讨,老百姓不用第二次服役,也不用第二次征收粮食,这是因为谋虑周详而物资充足。如今臣的军队,远在长江上游,距离朝廷几千里路,平时常有粮食匮乏的忧虑。因此,去年秋季我的军队深入陕、洛地区,而在军营中的士兵有因挨饿而逃跑,所以我率军赶紧撤回,未能完成前面的功业。导致沦陷区内效忠国家的人随即被敌军屠杀,这都是我的罪过。
例题讲解
四、文言句式
【方法技巧】
1.“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方法技巧】
2.“……有所……”“……无所……”
译: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3.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谁(什么)”。
【方法技巧】
4.“……之谓也”“其……之谓也”
此句式中的“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之谓也”翻译为“说的就是……啊”,“其……之谓”中“其”表推断,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5.“……有以……”“……无以……”
译为“有什么可拿来”或“有用来……的(办法)”,“没有什么可拿来”或“没有用来……的(办法)”。
【方法技巧】
6“得无……乎”
译为“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吧” 。另外,“得无”中的“无” 有时还换成“微”或“非”,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意义也不变。
7.“无乃……乎”
译为:“恐怕(只怕、大概)……吧” 。有时“无乃……乎”中的“无”字换成“毋”字,成为“毋乃……乎”的形式,其意义不变。
【方法技巧】
8.“不亦……乎”
译为:“不是(不也是) ……吗 ”“难道不是(不也是) ……吗 ”
9.“何(奚、恶、安)……为” “何以……为”
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用得着……呢”。
10.“何乃……”
译为:为什么竟……
【方法技巧】
11.“如何(若何)”“奈何”,
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
12.“何……之有”
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 或 “有什么……的呢”。
【方法技巧】
13.“唯……是……”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的宾语,往往用“唯……是……”的格式,可将副词“唯”译成“只”“只是”或者“一定”,而助词“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
14.独……乎
译为:难道……
【方法技巧】
15.……庶几……欤?
表示揣测,可译为“……或许(大概,差不多)……吧?”
16.顾……哉?
译为:“难道……吗?”
17.“庸……乎” “其庸……乎”
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哪里(怎么)……呢?”
18.“……见……”“见……于……”
表被动。
【方法技巧】
19.“……为……”“为……所……”
表被动。
20.“……孰与……”“与……孰……”
“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用“哪”或“哪个”对译。如: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一般对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
【方法技巧】
21. ……抑(抑或) ……
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或是”。
22.其……其……?
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23.盍
译为“何不”
24.……无 ……
译为“无论”“不管”
及中诏用雅,众遂赴雅焉。将拜,遇雨,请以伞入。王珣不许之,因冒雨而拜。雅既贵幸,威权甚震,门下车骑常数百,而善应接,倾心礼之。帝以道子无社稷器干,虑晏驾之后皇室倾危,乃选时望以为籓屏,将擢王恭、殷仲堪等,先以访雅。雅以恭等无当世之才,不可大任。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三》)
例题讲解
【答案】
王雅尊贵受重用以后,威权很大,门下常停着几百车骑,擅长应对接待,尽心地给予礼遇。
【解析】
“雅既贵幸”,被动句,王雅尊贵受重用以后;“门下车骑常数百”,定语后置句,门下常停着几百车骑;“礼”,礼遇。
例题讲解
等到宫中诏书宣布任用王雅,众人就都跑到王雅那里去了。将要举行任职仪式时,天下雨了,请求打伞进去。王珣不同意,于是冒雨举行仪式。王雅尊贵受宠信以后,威权很大,门下常停着几百车骑,他都能很好地应对接待,尽心地给予礼遇。晋孝武帝因司马道子没有治国的才干,担心百年之后皇室倾覆危亡,就选当时有名望的人担任屏藩之臣,将要提拔王恭、殷仲堪等人时,先去咨询王雅。王雅认为王恭等人没有治世之才,不可担当大任。
例题讲解
【方法技巧】
8.“不亦……乎”
译为:“不是(不也是) ……吗 ”“难道不是(不也是) ……吗 ”
9.“何(奚、恶、安)……为” “何以……为”
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用得着……呢”。
10.“何乃……”
译为:为什么竟……
专项训练
六年春正月,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徵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曰:“高矣。”“德未厚邪?”曰:“厚矣。”“中国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年谷未丰邪?”曰:“丰矣。”“符瑞未至邪?”曰:“至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
(2)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
【答案】
(1)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封禅,难道会有什么损害吗?
(2)何况赏赐不计其数,仍不能满足远方之人的欲望。
【解析】
(1)“若”,如果;“乂安”,太平,安定;“虽”,即使;“庸何”,什么;“伤”,损害。
(2)“赏赉”,赏赐;“不赀”,数量极多,无法计量;“厌”,满足;“远人之望”,远方之人的欲望。
唐太宗贞观六年春正月,文武百官请求唐太宗封禅,太宗说:“你们都认为封禅是帝王的大事,我认为不是这样。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封禅,难道会有什么损害吗?过去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没有封禅,后世难道认为汉文帝不如秦始皇贤明吗?况且祭天祭地何必登上泰山之巅,在数尺之土上祭天,这样就可以显示自己的诚心和敬意了。”群臣还是不断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他们的意见,只有魏徵认为不可以。太宗说:“你不想让我封禅的原因,是认为我的功业还不够高吗?”回答说:“够高了。”“恩德不够厚吗?”回答说:“够厚了。”“国家还不安定吗?”回答说:“安定了。”“四夷还没有臣服吗?”回答说:“臣服了。”“粮食还没有丰收吗?”回答说:“丰收了。”“祥瑞还没有降临吗?”回答说:“降临了。”“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还不能封禅呢?”魏徵回答说:“陛下虽然有这六项条件了,但国家承接隋末大乱,人口还没有恢复,国库还空虚,而陛下却要启程东巡,千乘车万匹马,需要劳役、费用的供应和安排,以现在的国力很难承受。况且陛下封禅,则各国的君主全部聚集,远方国家的首领都应当随从。现在从伊水、洛水以东到海边、泰山,人烟稀少,远望灌木杂草丛生,这是把外夷引入大唐的腹地,给他们看大唐的虚弱状况。何况赏赐不计其数,仍不能满足远方之人的欲望。即使几年免除徭役,也无法补偿百姓的劳苦。崇尚虚名而遭受实祸,陛下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处呢?”恰逢黄河南北几个州发生洪灾,封禅的事情就停止了。
二月,定卫所官军及将帅将兵之法。有事征伐,诏总兵官佩将印领之,既旋,则上所佩将印于朝。权皆出于朝廷,不敢有专擅。丙辰,禁宦官预政典兵。上曰:“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二年秋,命吏部定内侍诸司官制。上曰:“古时此辈所治,止于酒浆醯醢,司服守祧。驭之之道,但当使之畏法,不可使之有功。有功则骄恣,畏法则检束。”冬十月,诏天下郡县立学。上谕中书省臣曰:“朕谓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八年春,诏天下闾里皆立社学,延师儒教子弟,有司以时程督,谕曰:“致治在于善俗,善俗在于教化。教化行,虽闾阎可使为君子;教化废,虽中材或坠于小人。”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事征伐,诏总兵官佩将印领之,既旋,则上所佩将印于朝。
(2)教化行,虽闾阎可使为君子;教化废,虽中材或坠于小人。
【答案】
(1)如果发生战事,就诏令总兵官佩带将印领兵出征,回来之后,就将所佩将印上交朝廷。
(2)教化得到推行,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使他们成为君子;教化被荒废,即使是中等才能的人也可能堕落为小人。
【解析】
(1)“有事”,战争的委婉说法;“佩”,佩戴;“既”,已经,……之后;“旋”,回来;“上”,上交。
(2)“行”,(被)推行;“虽”,即使;“闾阎”,普通人;“废”,被荒废;“中材”,中等才能;“或”,可能;“坠”,堕落。
二月,确定卫所的官军及将帅带兵的方法。如果发生战事,就诏令总兵官佩带将印领兵出征,回来之后,就将所佩将印上交朝廷。调兵遣将的权力都出自朝廷,大臣不得独断专行。丙辰,禁止宦官干预政事、掌管军队。皇上说:“汉唐两朝的末年,朝政都被宦官所蛀蚀败坏。”二年秋,皇上命令吏部确定内侍各职司的官制。皇上说:“古代这些人所做的事,只是治办酒水醋酱,管管衣服,守守宗庙罢了。驾驭他们的方法,只应让他们畏法度,而不能使他们有功劳。有功劳就会使他们滋生高傲放纵之心,畏法度就会让他们检点约束自己的行为。”冬十月,下诏让天下郡县兴办学校。皇上对中书省大臣说:“我认为治国的要务,要以教化为先。教化的方法,要以学校为本。现在京师虽然设有太学,但各地的办学之风并不兴盛,应该让各郡县都创办学校。”八年春,下诏让天下乡里都创立社学,延聘老师来教导学生,有关部门按时监督,皇上下旨说:“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关键在于改善风俗;要想改善风俗,关键在施行教化。教化得到推行,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使他们成为君子;教化被荒废,即使是中等才能的人也可能堕落为小人。”
乾元初,代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滑汴节度使许叔冀战不利,降贼,史思明乘胜西向。光弼敦阵徐行,趋东京,谓留守韦陟曰:“贼新胜难与争锋,欲诎之以计。然洛无具粮,危逼难守,公计安出?”陟曰:“益陕兵,公保潼关,可以持久。”光弼曰:“两军相敌,尺寸地必争。今委五百里而守关,贼得地,势益张。不如移军河阳,北阻泽、潞,胜则出,败则守,表里相应,贼不得西,此猿臂势也。”遂檄河南纵官吏避贼,城无留人,督军取战守备。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一卷》,有删改)
【答案】
叛贼刚打了胜仗不能和他们硬拼,我想用计谋打败他们。但洛阳没有现成的粮食,破败狭窄难以守御,您认为应该怎样安排?
【解析】
“难与争锋”,省略句;“诎之以计”,状语后置;“诎”,通“屈”,使动;“具粮”,现成的粮食。
乾元初年,代替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滑汴节度使许叔冀战败,投降了叛贼,史思明乘胜西进。李光弼督阵慢慢撤退,开往洛阳,对留守韦陟说:“叛贼刚打了胜仗不能和他们硬拼,我想用计谋打败他们。但洛阳没有现成的粮食,破败狭窄难以守御,您认为应该怎样安排?”韦陟说:“增加陕州的军队,您保护潼关,可以长期坚守。”李光弼说:“两边兵力相当,寸土必争。现丢弃五百里地去守潼关,叛军得到领土,势力更大了。不如转移驻守河阳,北边依托泽州、潞州,战胜就出击,战败就退守,内外呼应,叛军不能西进,这是像猿臂样互相配合的态势。”于是命河南道让官吏躲避叛军,城里不要留人,督促军队搬运作战防御的物资。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在许,谋迎天子。众以为山东未定,未可卒制。荀彧曰:“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操乃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
【答案】
将军首先倡议义兵讨伐叛逆,只是因为崤山以东的地区诸将混战,来不及远行迎接天子。
【解析】
“唱”,通“倡”,倡议;“徒”,只;“以”,连词,因为;“遑”,闲暇,此处指来得及;
参考译文: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在许,准备迎接汉献帝。众人认为崤山以东的地区还没有平定,不能马上制服。荀彧说:“将军首先倡议义兵讨伐叛逆,只是因为崤山以东的地区诸将混战,来不及远行迎接天子。现在忠义之士有保全汉室的思想,百姓也有怀念过去的悲哀。在这个时候迎接天子,顺从民众的愿望。”曹操于是派扬武中郎将曹洪率军西进,去洛阳迎接汉献帝。
太祖洪武元年,即皇帝位,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二月,定卫所官军及将帅将兵之法。有事征伐,诏总兵官佩将印领之,既旋,则上所佩将印于朝。权皆出于朝廷,不敢有专擅。丙辰,禁宦官预政典兵。上曰:“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二年秋,命吏部定内侍诸司官制。上曰:“古时此辈所治,止于酒浆醯醢,司服守祧。驭之之道,但当使之畏法,不可使之有功。有功则骄恣,畏法则检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
【答案】
如果发生战事,就诏令总兵官佩带将印领兵出征,回来之后,就将所佩将印上交朝廷。
【解析】
“有事”,战争的委婉说法;“佩”,佩戴;“既”,已经,……之后;“旋”,回来;“上”,上交。
太祖洪武元年,皇上登皇帝位。天下府、州、县的长官来朝见太祖,上殿辞别之时,皇上告诫他们说:“天下刚刚平定,百姓财力、民力都困顿不堪,施政的关键,在于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已。”二月,确定卫所的官军及将帅带兵的方法。如果发生战事,就诏令总兵官佩带将印领兵出征,回来之后,就将所佩将印上交朝廷。调兵遣将的权力都出自朝廷,大臣不得独断专行。丙辰,禁止宦官干预政事、掌管军队。皇上说:“汉唐两朝的末年,朝政都被宦官所蛀蚀败坏。”二年秋,皇上命令吏部确定内侍各职司的官制。皇上说:“古代这些人所做的事,只是治办酒水醋酱,管管衣服,守守宗庙罢了。驾驭他们的方法,只应让他们畏法度,而不能使他们有功劳。有功劳就会使他们滋生高傲放纵之心,畏法度就会让他们检点约束自己的行为。”
叔陵为江州刺史,性苛察狡险。新安王伯固以善谐谑,有宠于上及太子,叔陵疾之,阴求其过失,欲中之以法。叔陵入为扬州刺史,事务多关涉。省阁执事,承意顺旨,即讽上进用之,微致违忤,必抵以大罪,重者至殊死。伯固惮之,乃谄求其意。叔陵好发古冢,伯固好射雉,常相从郊野,大相款狎,因密图不轨。伯固为侍中,每得密语,必告叔陵。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始兴王谋逆》
【答案】陈叔陵嫉妒陈伯固,暗中寻求他的过失,想要用法律中伤他。
【解析】
“疾”,嫉妒;“阴”,暗地里,暗中;“中”,中伤;“欲中之以法”,“以法”作状语,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叔陵担任江州刺史,性格苛察狡诈阴险。新安王陈伯固因为善于诙谐戏谑,被皇上和太子宠幸,陈叔陵嫉妒陈伯固,暗中寻求他的过失,想要用法律中伤他。叔陵入朝担任扬州刺史,朝中事务他大多涉及。省阁执事官员,顺从他的旨意,他当即委婉劝谏皇上进用此人,如果稍微有所违忤,必定用大罪定罪处罚,严重者甚至处死。陈伯固忌惮他,于是谄媚探求他的意图。叔陵喜好发掘古坟,伯固喜好射野鸡,他们常常一起前往郊野,关系亲密,于是一起暗中图谋不轨。伯固担任待中,每次得到朝中密语,必定告知叔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