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14.1 电是什么
学习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2、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3、了解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新课导入
闪电
静电
电鳗放电
自然界中的电现象:
实验1: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能吸起纸屑
实验2:与毛皮摩擦过的气球能吸起头发
实验3:与毛皮摩擦过的气球能吸引水流
摩擦起电:
1.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例如: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橡胶棒与玻璃棒带的电一样吗?
毛皮摩擦橡胶棒
丝绸摩擦玻璃棒
想一想
物体所带的电荷种类都一样吗?
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吸引水流。
思考:带电物体间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
现象:橡胶棒和玻璃棒相互靠近
现象:两根橡胶棒相互远离
现象:两根玻璃棒相互远离
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作正电荷,用“+”表示;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作负电荷,用“-”表示。
2.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摩擦起电
探究新知
实验探究
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a)将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梳子靠近小纸屑
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_______轻小物体。
吸引
探究新知
(b)将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梳子靠近细水流
将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梳子靠近细水流附近,细水流将会______。
偏移
摩擦起电
实验探究
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为什么?
用文具、如塑料刻度尺、铅笔、圆珠笔、钢笔等在头发上摩擦,分别靠近小纸屑,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做一做
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就说这些摩擦后的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带电体的性质
带电体
1.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原子
核外电子
原子核
质 子
中 子
电中性
带正电
带负电
不带电
带正电
2.原子结构:
原子及其结构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3.摩擦起电的原因
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
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束缚电子
能力弱
束缚电子
能力强
电子
带正电
带负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在物体间的转移。
摩擦起电的认识:
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不同
结果 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的物质得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弱的物质失电子,带正电
实质 电荷转移
能的转化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易错提醒 同种物质相互摩擦不能带电
验电器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简易仪器
(1)构造
(2)操作
让一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
如果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则说明物体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金属球,将电子转移给验电器
带负电的金属箔相斥而张开
带正电的金属箔相斥而张开
带正点的物体接触金属球,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带电体上
验电器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简易仪器
验电器金属箔张角的大小可以反映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张角越大,带电体所带电荷越多。
一个带电的物体与不带电的导体相互靠近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导体内部的电荷重新分布,异种电荷被吸引到带电体附近,而同种电荷被排斥到远离带电体的导体另一端,这个现象就是静电感应。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等都是静电现象。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各种金属材料等。
1、两种电荷
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
2、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验电器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使用:将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4、静电感应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