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与环境
一、理解生态足迹的概念和特点
1.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下列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
A.绿色出行、使用低耗能电器,能减少生态足迹 B.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少
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小 D.降低肉食比例,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增大生态足迹
2.下列关于人口增长、生态足迹与生态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会使生态足迹增大 B.开车出行相比步行、吃牛肉相比食用蔬菜,都会增大生态足迹
C.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D.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生态足迹小
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是( )
A.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导致雾霾天气 B.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
C.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 D.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下降
4.地球已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如果不采取紧急且更大力度的行动来保护环境,地球的生态系统将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B.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人口增长过快有关
C.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D.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以缓解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
5.由于海洋的“公有性”,许多国家向海洋中倾倒大量废物,其中多数为有机营养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机废物的倾倒,导致浮游藻类的大量繁殖,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B.海洋污染导致水产品体内残留毒素增加,鱼类受这一影响比藻类更加严重
C.海洋水体有净化功能,只要向海洋中倾倒的废物适量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D.污染物排放导致赤潮的爆发,说明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6.科学研究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得海洋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也明显增加,pH下降,导致“海洋酸化”。“海洋酸化”是继温室效应之后又一由CO2过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海洋酸化”会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B.“海洋酸化”主要是化石燃料过度燃烧导致CO2过量排放造成的
C.长期“海洋酸化”会导致海洋生物种群密度减小,进而使生产者利用分解者的能量减少
D.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三、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7.下列有关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可靠个人努力解决
B.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C.利用潮汐发电有利于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D.大气平流层臭氧量减少会造成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大
8.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温室效应是由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过多,打破了生物圈中 的平衡。为了减缓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 (写出两条)。
(2)面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人类的必然选择是走 的道路。
(3)人类和自然要和谐共生,我们应该改变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下列做法中,与倡导节能环保理念相违背的做法是 。
A.开发利用太阳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B.加大农药、化肥使用量,增加粮食产量
C.使用节能家电产品 D.分类回收、再利用生活垃圾 E.用菜篮子代替塑料袋
四、辨析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9.月季花是我国原产品种,且是北京市市花,已有千年的栽培历史,被誉为“花中皇后”,经过一百多年,人们培育出了两万多个月季园艺品种,这体现了( )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群落多样性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一项是( )
A.芦苇可造纸,霍霍巴的种子能提炼油脂 B.生物多样性能激发人们对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
C.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11.科研小组利用耐盐碱、耐旱、抗病等抗逆性较强的不同栽培稻,选育出既耐盐碱、又高产的“海水稻”,作为沿海滩涂和盐碱地的改良作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栽培稻间基因种类的差别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B.“海水稻”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在“海水稻”选育过程中未发生生物的进化 D.用抗逆性强的栽培稻育种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2.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潮间带土壤盐渍化严重,植物物种多样性非常低,潮上带土壤盐渍化相对较轻,芦苇是该区域的优势种(主要通过无性方式繁殖),但其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黄河三角洲潮上带物种丰富度应当采用 法,芦苇不但为昆虫、水鸟等动物提供栖息生境和食物条件,而且也是重要的造纸原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如今的黄河三角洲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优越的气候条件,成为大量游客休闲观光的“打卡”之地,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和 价值。
(3)有同学认为新发现的物种具有潜在价值,人们所熟知的生物不具备潜在价值,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说出你的理由: 。
(4)总之,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 具有重要意义,奠定了人类文明形成的 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五、认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丧失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时人类活动可能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
B.环境污染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
C.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会导致遗传多样性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协同进化的物种消失
D.如果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物种就不会有灭绝现象发生
1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等
B.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C.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D.掠夺式利用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
15.下列关于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对人类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的基因数量很多,一个基因对一个生物来说起不到关键作用
B.我国地域广阔,物种繁多,一个物种的灭绝不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
C.一个生态系统可能会改变一个区域的生态面貌
D.一个物种的灭绝不会影响其他物种
16.下列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来物种入侵有利于提高当地物种的多样性
B.淡水湖泊中出现的水华现象是由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
C.外来物种入侵不会破坏群落的结构
D.入侵植物进入适合其生长的地区可能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
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措施
17.2020年3月3日是第七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护野生动物,就是着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人类将面临灭绝的风险
B.研究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利于濒危生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
C.要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严禁滥采乱杀野生动植物
D.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濒危物种最有效的措施是易地保护
18.下列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原有物种进行保护 B.对一些濒危物种可以采取易地保护
C.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D.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
19.全球变暖导致很多地区水稻产量下降,极端干旱地区甚至颗粒无收。研究人员在干旱地区种植的水稻中发现了一种能让根系在生长中深入土壤的基因,并使用这种基因培育出了新型耐旱深根稻。新品种的产量在轻度干旱环境中与湿润环境中几乎没有差异,在极度干旱状态下产量也只下降了30%,耐旱能力显著提高。这一实例充分体现了( )
A.基因突变的定向性 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深根”基因的存在能体现物种多样性 D.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抗旱性状
20.长江的鱼类资源正处于全面衰退的边缘,白暨豚已被宣告功能性灭绝,江豚种群数量已少于大熊猫,鱼类的天然捕捞量正逐年递减,对上述状况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体现了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B.保护珍稀濒危动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C.过度、非法捕捞和水体污染是导致长江鱼类资源下降的主要原因
D.限制生物入侵和减轻温室效应等举措是应对上述危机的重要对策
2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1)~(3)题。
城市化下鸟类类群的变化特征
城市野生动物保护是体现现代城市发展水平,衡量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城市化过程中鸟类受到极大的干扰,城市栖息地完全不同于自然栖息地,具有多边界、岛屿化以及破碎化的特征,且人为干扰频繁。这使城市鸟类类群在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鸟类类群很大程度上受到栖息地环境的影响,自然生态系统中常见的食虫鸟、地面巢鸟或洞筑巢鸟的种类和数量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呈减少趋势,主要原因是野生鸟类难以适应城市化带来的栖息地的丧失和碎片化。而极个别的杂食性鸟类,在城市环境中生活能力较强,甚至依赖于城市资源,能够极好地适应城市化过程,并大量繁殖,成为城市主导物种。虽然城市鸟类总生物量可能增加,但鸟类的不稳定性也随之增加,鸟类种群密度和物种数急剧下降。
城市化会影响生物的分布,引起敏感物种的局部灭绝和城市适应物种的扩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造成了部分鸟类迁徙行为改变,可能导致鸟类居留类型的变化。例如,丝光椋鸟和乌鸫由于城市热岛效应而停止迁徙,这是由于城市在冬季具有丰富的食物来源以及能够避免迁徙过程中个体的死亡。
城市化导致建筑密度增加,相较于自然林地,城市栖息地中鸟类种群密度更大,激烈的个体间竞争使单个栖息地斑块中捕食压力较大,导致整体的食物供应不足(尤其是食虫鸟类),地面巢鸟被捕食的概率也大大增加。除不稳定的食物供应外,空气污染、人造光、噪声等城市效应可能造成雏鸟身体质量下降、死亡率增加,成鸟交配、筑巢与繁殖成功率下降。城市噪音还会导致有的鸟类荷尔蒙失调,造成了成鸟在孵化阶段放弃率升高。
城市植物类群的结构,与鸟类物种数和筑巢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大型树木为野生动物提供重要栖息地。在城市建设中,保留更多数量的大树,是增加城市中鸟类物种数量的有效手段。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中 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方面;而有科学研究等非实用意义的属于 价值。目前人们尚不太清楚的属于 。
(2)从所给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对野生鸟类生境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某些鸟类的栖息地 。请利用资料中的信息,概述城市化导致鸟类类群的变化特征有 。
(3)关于“城市化下鸟类类群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鸟的种类和数量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呈减少趋势 B.城市化可能导致城市鸟类的总生物量增加
C.城市中大树的修剪不利于城市鸟类物种数的增加 D.城市化促进了城市鸟类类群的进化
七、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22.关于生态工程概念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生态工程是生态学与系统学等的结合
B.生态工程就是指根据分析、设计、调控,建设一个全新的人工生态工程体系
C.通过生态工程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
D.生态工程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3.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工程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B.生态工程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
C.遵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能提高能量利用率 D.生态工程能防止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八、理解和辨析生态工程原理
24.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循环原理,在于使各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以顺利进行,尽量减少产生废弃物
B.自生原理,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的相互作用,使各种生物种群数量保持基本稳定
C.整体原理,只考虑自然系统的规律,所有的人类活动必须完全以生态系统的稳定为核心
D.协调原理,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
25.在帮助农民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实际问题,如“香蕉树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
A.循环原理 B.自生原理 C.协调原理 D.整体原理
26.某地区开展退耕还林生态恢复工程,大规模种植马尾松一个品种,结果遭到松干蚧的毁灭性破坏。这一事例说明,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必须遵循( )
A.循环原理 B.自生原理 C.协调原理 D.整体原理
27.以下做法不符合整体原理的是( )
A.不仅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B.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
C.一方面要号召当地居民积极进行生态建设活动,另一方面要考虑居民的生活、经济能力
D.社会习惯、法律制度不会影响生态工程建设
28.“无废弃物农业”、污水净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问题:
(1)“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利用生态工程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其做法是收集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再施用到农田中。施用有机肥料的优点是 、 、 。在有机肥料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2)“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实现主要是利用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3)在污水净化过程中,除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外,若要利用生物来回收污水中的铜、镉等金属元素,请提供一个方案: 。
29.回答有关生态工程的问题: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农业的副产品都要能再循环,尽量减少损失,提倡使用固氮植物、作物轮作以及正确处理和使用农家肥料等来保持土壤肥力,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实行生态农业还要考虑贫困地区收入等问题,才能避免出现“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这遵循的是 原理。
(2)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
①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 。
②在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个过程遵循的原理主要是 。
③西部地区的草场要注意合理放牧,因为根据 原理可知,草场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也具有环境承载力,所谓环境承载力是指 。
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 进行修复。
九、掌握生态工程的实例
30.如图是某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秸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生态农业,大幅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B.建沼气池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从而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C.生物体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不断循环,确保了该生态系统物质上的自给自足
D.该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遵循了循环原理、整体原理等
31.板栗—茶树立体农业是果农探索出的典型农业生产模式之一。在板栗林中栽植茶树,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板栗、茶树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立体农业设计的原理是物质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B.板栗林中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C.与传统农业相比,立体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D.与传统农业相比,立体农业中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提高
32.下列关于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工程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B.要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
C.对湿地的恢复,只注意退耕还湿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可以
D.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33.如图表示“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沼气池的建立既充分利用有机物,又防止了环境污染
B.该系统充分体现了循环原理
C.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D.上述农业生态系统通过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改善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34.生态工程的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回答下列问题。
(1)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在于 ,具体实施的措施有 (任答两点)。
(2)某生态工程以沼气工程为中心,各类植物的秸秆、枝叶用来生产饲料喂养畜、禽、鱼,人畜禽粪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沼渣、沼液返还农田、菜园、果园、苗圃、鱼塘,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3)在上述的生态工程中,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果树,饲养多种畜禽,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 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5)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十、关注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35.现如今我国生态工程的不足之处包括( )
①有些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 ②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支持 ③缺乏成功案例 ④缺乏理论性指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6.下列关于我国生态工程发展前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我国高度重视生态工程建设,把生态工程建设放在首位
B.我国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
C.中华民族传承古老的天人合一理念,在发展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D.生态工程的发展和应用将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大有作为
1.A 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教材第83页),绿色出行、使用低耗能电器,能减少生态足迹,利于可持续发展,A正确;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教材第83页),B、C错误;降低肉食比例,可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小生态足迹,D错误。
2.D 人口增长,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增大,即生态足迹增大,A正确;开车比步行消耗的资源多,吃牛肉比食用蔬菜消耗的资源多,开车和吃牛肉都会增大生态足迹,B正确;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C正确;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但影响生态足迹的因素不仅有人口规模,还有生活方式、技术条件、生态生产力等因素,所以发达国家的生态足迹不一定会小,D错误。
3.C 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导致雾霾天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A不符合题意;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人均耕地减少,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B不符合题意;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这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C符合题意;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下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D不符合题意。
4.D 可持续发展是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理念,是人类的必然选择,A正确;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进而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B正确;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C正确;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威胁本地物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不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问题,D错误。
5.B 有机废物的倾倒,导致浮游藻类的大量繁殖,进而会导致其他水生生物死亡,不能缓解温室效应,A错误;海洋污染导致水产品体内残留毒素增加,处于较高营养级的鱼类受这一影响比藻类更加严重,B正确;海洋水体有自我净化的能力,但能力有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因为“适量”就向海洋中倾倒废物,C错误;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污染物排放导致赤潮的爆发,表示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但未说明“恢复”情况,故不能得知海洋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高低,D错误。
6.C “海洋酸化”会破坏水体生态平衡,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A正确;“海洋酸化”主要是由化石燃料过度燃烧导致CO2过量排放造成的,B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产者不能利用分解者的能量,C错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为减少CO2排放,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D正确。
7.A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不是靠个人努力就能解决的,A错误;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每个公民积极响应,践行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B正确;利用潮汐发电和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减少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有利于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C正确;臭氧层能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所以若大气平流层臭氧量减少会造成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大,D正确。
8.答案 (1)碳循环 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2)可持续发展 (3)B
9.A 经过一百多年,人们培育出了两万多个月季园艺品种,并没有形成不同物种,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A符合题意。
10.C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教材第91页),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属于间接价值,C符合题意。
11.D 不同栽培稻间基因种类的差别体现了遗传多样性,A错误;分析题干信息,“海水稻”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栽培稻进行杂交,然后经人工选择保留符合人类需要的品种,而非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在“海水稻”选育过程中,因为人工选择,适合人类需要的一部分基因被保留了下来,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发生了生物的进化,C错误;用抗逆性强的栽培稻育种对人类有实用意义,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12.答案 (1)样方 直接 (2)直接 间接 (3)不对。潜在价值是目前人们尚不太清楚的价值,人们所熟知的物种也具有潜在价值。 (4)稳定性 物质
13.D 由于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影响强度增大,许多生态系统遭到了干扰和破坏,人类活动可能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A正确;环境污染会影响生物生存,水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危害更大,严重时会使水生生物灭绝,B正确;随着农业和林业作物种类数量的减少,与之相应的捕食生物、传粉生物也相应减少,会导致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丧失,C正确;在生物自然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物种的形成,也有一些物种的灭绝,D错误。
14.C 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等(教材第93页),A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栖息地的减少及栖息地多样性的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B正确;沼泽里的植物茂盛,一般是挺水植物偏多,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会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C错误;掠夺式利用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教材第93页),D正确。
15.C 所有生命个体根本上的差别是基因的不同,对于生物来说,某个基因可能在维持该生物生存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A错误;一个物种可能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命脉(教材第93页),一个物种的灭绝可能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B错误;一个生态系统可能改变一个区域的生态面貌(教材第93页),C正确;一个物种的灭绝可能会影响其他物种,D错误。
16.D 外来物种入侵有可能会导致当地物种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A错误;淡水湖泊中出现水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入,使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进而导致的以蓝细菌为主的原核生物的大量繁殖,B错误;外来物种入侵后,通常与当地物种构成捕食或种间竞争等关系,改变了群落原有的种间关系,可能会破坏群落的结构,C错误;入侵植物进入适合其生长的地区,短时间内种群数量剧增,可能会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D正确。
17.D 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人类最终也会像其他生物一样,面临灭绝的风险,A正确;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能帮助人们对濒危生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B正确;要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严禁滥采乱杀野生动植物,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濒危物种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D错误。
18.D 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教材第94页),A正确;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教材第94页),如对一些濒危物种的保护,B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而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D错误。
19.B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研究人员培育出了新型耐旱深根稻属于科学研究,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正确;“深根”基因的存在能体现遗传多样性,C错误;从题干中不能得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抗旱性状,D错误。
20.D 题目信息显示了物种多样性的减少,这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A正确;每一种野生生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保护珍稀濒危动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B正确;过度、非法捕捞影响了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而水体污染破坏了鱼类的生存环境,因此过度、非法捕捞和水体污染是导致长江鱼类资源下降的主要原因,C正确;减少过度捕捞、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控制水体污染等举措是应对题述危机的重要对策,D错误。
21.答案 (1)间接价值 直接 潜在价值 (2)丧失和碎片化 城市化引起栖息地的改变,导致鸟类类群发生改变;城市化影响鸟类的分布,导致鸟类类群发生改变;城市化影响鸟类类群繁殖的变化,导致鸟类类群发生改变 (3)BCD
1.B 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与系统学等,A正确;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都属于生态工程,B错误;通过生态工程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C正确;生态工程能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D正确。
2.B 生态工程的目的是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即追求经济和生态的双赢,A正确;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教材第99页),而不是无消耗,B错误;遵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能提高能量利用率,C正确;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教材第99页),D正确。
3.C 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教材第100页),尽量减少废物的产生,A正确;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教材第99页),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的相互作用,使各种生物种群数量保持基本稳定,属于自生原理,B正确;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还要考虑社会—经济—自然的整体影响,C错误;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教材第100页),属于协调原理,D正确。
4.C 循环原理强调的是通过系统设计实现物质循环,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与题意不符,A错误;自生原理强调的是生态系统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等功能,与题意不符,B错误;协调原理强调的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香蕉树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正确,整体原理强调的是社会—经济—自然的整体影响,与题意不符,D错误。
5.B 大规模种植马尾松一个品种,物种数量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容易受虫害的威胁,这种做法违背了自生原理,故选B。
6.D 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其次,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不仅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A、B正确。如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号召当地居民参与生态建设活动如种树,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居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收入等,只有把生态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造林和护林的目的,C正确。社会习惯会影响人的思维和习惯,法律制度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对生态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D错误。
7.答案 (1)改善了土壤结枃 培育了土壤微生物 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 分解者 (2)循环 (3)种植能吸收这些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再从植物中回收金属元素
解析 (1)施用有机肥料与单纯使用化学肥料相比,其优点有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在有机肥料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起到了重要作用,微生物能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给植物吸收利用,这些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2)“无废弃物农业”主要遵循的是循环原理。(3)要利用生物来回收污水中的铜、镉等金属元素,可以通过种植能吸收这些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然后再从植物中回收金属元素。
8.答案 (1)循环 整体 (2)①水 ②自生原理 ③协调 在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某种环境所能承受的生物种群的最大数量 (3)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解析 (1)生态农业的副产品都要能再循环,尽量减少损失,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实行生态农业还要考虑贫困地区收入等问题,协调好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造林和护林的目的,才能避免出现“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这遵循的是整体原理。(2)①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水。②在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优化等能力,这遵循的原理主要是自生原理。③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某种环境所能承受的生物种群的最大数量,根据协调原理可知,草场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也具有环境承载力。(3)一般来说,生态工程是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的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9.D 农业生态系统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生态农业,实现生态系统内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建沼气池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分解者分解有机物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从而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B错误;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体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不断循环,确保了其在物质上的自给自足,但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不断地输出,需要不断补充矿质元素,因此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肥料,C错误;该生态系统遵循了循环原理、整体原理等,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
10.C 该立体农业主要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充分利用光能,A错误;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该选项中未涉及非生物环境,B错误;与传统农业相比,立体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更加复杂,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更高,C正确;立体农业中各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没有提高,D错误。
11.C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如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废水处理、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控制、土地处理工程,以及动植物物种引进等,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在湿地的周围,还应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C错误。
12.C 沼气池可利用残枝败叶、鸡粪等废弃物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产生沼气提供给人类能源,既将残留在废弃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充分利用起来,又防止了这些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A正确;题述系统充分体现了循环原理,B正确;题述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题述农业生态系统通过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改善了生态系统的功能,D正确。
13.答案 (1)植被恢复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人工制造表土、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 (2)循环 (3)自生 (4)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 (5)协调
解析 (1)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具体实施的措施有人工制造表土、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2)题述生态工程以沼气工程为中心,各类植物的秸秆、枝叶用来生产饲料喂养畜、禽、鱼,人畜禽粪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沼渣、沼液返还农田、菜田、果园、苗圃、鱼塘,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3)题述生态工程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果树,饲养多种畜禽,增强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4)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5)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14.B 我国生态工程的不足之处包括有些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尚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的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但是已经有一些成功案例,B符合题意。
15.A 我国高度重视生态工程建设,并不是将生态工程建设放在首位,而是更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A错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B正确;中华民族传承古老的天人合一理念,在发展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C正确;今天,古老的智慧融合了现代科学成就,生态工程的发展和应用,将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大有作为,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