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 二 单元
课题 5七律 长征
学习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学习 重难点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学具准备 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搜集毛泽东的诗词
学情分析 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学习兴趣比较浓,学习主动性较强。大多数学生已近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掌握了一些阅读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红军长征中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个性化修改
课 前 预 习 布置预习要求 预习提示: 任务: 1.读熟课文,圈画不懂字词,查阅工具书,会认会写生字词; 2.查找有关毛泽东诗词和长征的资料。 要求:自主完成
新 课 导 入 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导入: 你知道毛泽东是谁吗? (出示毛泽东的照片和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预 习 检 查 检查预习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初 读 感 知 出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提醒学生注意关键词 学习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品 读 感 悟 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看提示一的要求读诗) 导学提示一: 任务:三读诗歌,读准、读通。 要求: 第一遍读诗: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第二遍读诗:画出诗的节奏; 第三遍读诗:组内互读诗歌,读通顺。 评价:正确、通顺、响亮、有节奏 导学提示二: 任务: 理解诗意 要求: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万水千山、等闲、逶迤、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云崖、尽开颜”的意思; 2.小组讨论诗句含义。 评价: 声音响亮,回答完整有条理
课 堂 训 练 熟读诗歌
板 书 设 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个性化修改
复 习 导 入 导入:红军的这次长征历经一年,中央红军从八万六千人锐减到六千人,可以说是损失惨重,那在长征途中他们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出示导学提示三)请同学们根据要求接着学习。
品 读 感 悟 1.点拨:引导学生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提问: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的,从这种写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导学提示三: 任务: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 要求: 1.自读《七律·长征》,划出相关句子,再圈出词语; 2.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评价: 响亮、正确、完整
品 读 感 悟 2.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诗句,体会情感的方法理解石军“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红军精神品质。 3.我们的红军怕这些困难吗?课文中那句话是总写红军不怕困难呢?请大家找出了有感情地朗读。 4点拨全诗的结构。 导学提示四: 任务:大组PK诵读或背诵诗 要求: 1.小组演练读诗,确定展示方式; 2.大组PK,推优展示; 3.全班PK,评出优胜。 评价: 响亮、正确、流利、有节奏,读出赞美之情
总 结 全 文 学习了本课,你想对当年的红军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课 堂 训 练 背诵指导 背诵全诗
板 书 设 计 25、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总起) 五岭——腾 乌蒙——走 万水千山 金沙江——暖 (分述) 大渡河——寒 岷山——喜 三军过后 ——————尽开颜(总结)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