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6.2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八年级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07 10:48:29

文档简介

第22课 短文两篇随堂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依据教学目标1、2制定【教学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练习法及多媒体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这座破旧简陋的房子,虽然没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更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是它却成就了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正如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说:“花香不 在多,室雅何须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作者刘禹锡,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三)、板题并解题: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四)、朗读并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下列生字怎么读?
德馨(xin) 苔痕(tái)? 鸿儒(rú)案牍(dú) 调素琴(tiáo)
3、让一名学生试读全文,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处理是否得当)。
4、听名家朗读课文,师生欣赏评价。这篇铭文不仅押韵而且运用了许多对偶句,请找出韵脚和对偶句。
5、学生同桌结合练习朗读,把握好停顿、语速和语调。
6、再让一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指导。
7、全班齐读。(师:这篇铭文,由于多数句子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好吗?)
(五)、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先自个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把重点字词和不理解的词句做上不同的标记。
2、让学生把小组内没有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3、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理解程度。(让学生不看书回答)
惟吾德馨: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 没什么学问的人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4、由一名学生口头翻译全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然)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现出碧绿,芳草的颜色映入帘内,显得青葱。(在这里)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无知的庸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鼓,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 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草亭。(正如)孔子所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六)、整体感知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 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 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 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 照, 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 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 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七)、总结: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八)课后反思:

爱莲说
周敦颐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来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累积一些文言词汇,并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2、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依据教学目标1、2制定【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
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 蔓(?? )? 净植(?? )? 亵玩(?? )? 焉(??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 濯(? )? 谓(??? )? 隐逸(??? )噫(??? )? 鲜(?? )?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语?? 句????? ???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 (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 ,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 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 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 ,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 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 托物??????????????????????????????? 言志
九、课后反思:

(一)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
?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
?
?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
?
?
?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
?
?
?
答案:
3.2分?A?
?
4.3分?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
5.3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
6.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
?
(二)
(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1题。(共7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解词。(1分):念(??????) ???8、翻译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9、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2分) ???答:?????????????????????????????????????。 ???10、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答:??????????????????????????????????????。 答案:???7、考虑、?8、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9、“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10、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
(三)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3-5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答:??????????????????????????????????????????????????????????????????????????????
答案:?3、?1?念:考虑、想到?步:散步、漫步(每空0.5分)?4、?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5?、3?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 (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1分)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竹柏影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答案:4、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6、盖/竹柏影也????7、①考虑,想到????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五)
(二)?(11分)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怀民亦未寝(   )
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答: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答:                             
答案:19、①遂:于是,就??????②寝:睡觉??????③但: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六)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8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
18.翻译句子。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答:                          
答案:?17.?高兴地??????想?????????形容水的澄澈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19.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解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名家名作,考查的是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17题考查的是解释加点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18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对译,还要保证句子通顺、无语病。
(七)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译文:???????????????????????????????????????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答:
答案:?8、①门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9、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答案:?7.A??8.D??9.C?
2007年山东省德州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②?怀民亦未寝????寝???????????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12.?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答案:?10.①门 ???②睡觉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1.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九)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②月色入户?(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___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答案: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10. B (2分)????11.?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仙?(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
(十)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1分)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竹柏影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答案:4、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6、盖/竹柏影也????7、①考虑,想到?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十一)
(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7—12题。(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答案:(一)??7.(2分)D??8.(2分)A??9。(2分)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10.(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每处1分)??11.(2分)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12.(2分)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课件27张PPT。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欢迎您来到语文课堂!他屡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人生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我来猜一猜 (猜一宋代词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文学艺术界很有名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诗、词、书法、绘画均有惊人的成就。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学习目标:1.诵读: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及句子翻译。
3.体会与感悟:品读写景名句,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我来读一读: *自由朗读、组内互读课文,读准字音、顿句,读出感情;
★读音是否正确? ★顿句是否合理? ★语速是否适中? ★感情是否充沛? * 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情感 。我来听一听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课文朗读.DAT我来比一比 *准备好了吗?下面进行重点字词意思以及句子翻译比赛。记承天寺夜游我的课堂 我做主课我做比赛开始:1.2.3.4.5.6.7.“我”:*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1.遂至承天寺
2.怀民亦未寝
3.藻荇交横
4.盖竹柏影也suì
qǐn
xìng
bǎi
记承天寺夜游★解释下列画横线词的含义(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月色入户
(4)遂至承天寺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 单扇的门于是,就 “的”:记承天寺夜游(5)怀民亦未寝
(6)积水空明
(7)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睡 形容水的澄澈 原来是 只是 罢了 “课”:★解释下列画横线词的含义记承天寺夜游“堂”:★翻译下列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
记承天寺夜游“我”:(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下列句子记承天寺夜游“做”:★翻译下列句子(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记承天寺夜游“主”:★翻译下列句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 我能行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记承天寺夜游我要展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皎洁空灵,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用 “藻荇交横 ”四个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色,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给人一种清丽、淡雅之感;“动静结合,虚实相衬”的写景手法使整个意境显得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2.作者是用哪些句子来描写月夜之景的?其写景的妙处在哪里?合作探究 我能行记承天寺夜游我要展示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合作探究 我能行记承天寺夜游我要展示4.文章的结尾句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是呀,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为何此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原来只是因为有了他和张怀民两个“闲人”一起赏月(原因是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同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无法实现,只是“闲人”而已。)表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既有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又有自我排解的豁达乐观之情。
合作探究 我能行记承天寺夜游我要展示5.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何谓闲人?(1)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即政治生活清闲之人。
(2)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合作探究 我能行记承天寺夜游我要展示 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拓展延伸记承天寺夜游我要展示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仅用85个字,就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同时,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课堂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达标检测 我最棒记承天寺夜游谢谢大家记承天寺夜游资料介绍 被贬至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百姓,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贬至密州,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抒发人生感叹;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言壮语;贬至惠州,他“不辞长作岭南人”,表露“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豁达胸怀。他跨越儒道两家,得志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所以,虽遭贬谪黄州时,看到夜晚月色喜人,他便“欣然起行”,依然有闲情雅致夜游赏月。记承天寺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