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业2·内容分析
【作业2】文本阅读鉴赏
(一)
1.根据课文内容和结构,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二)课内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猫(节选)
①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和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对于前几只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③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白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咛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④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⑤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⑥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没有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⑦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象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多。
⑧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⑨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⑩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跳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1)文中的猫有着怎样的特点和命运?请摘录文中的相关词语简要概括。
来历 外型 性情 家中地位 结局
(2)作者说,自己“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认为鸟是猫吃的。他是根据什么“妄下断语”的呢?
(3)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从猫的故事中,我们要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阅读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动物笑谈(节选)
①第三次我差点被送进疯人院里,这得怪我养的那只黄冠大鹦鹉“可可”了。那年复活节前几天,我花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买下这只漂亮而温驯的鸟。过了好几个礼拜,这个可怜的家伙才渐渐从它长期禁锢所受的精神虐待中恢复过来。最初它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不受脚链的约束,可以随意行动;看到这只骄傲的大鸟坐在树枝上想飞却又不敢飞的模样,真叫人觉得可怜。不过最后等它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时,它马上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起来,并且对我恋恋不舍。
②晚上我们通常把它关在屋里睡觉,早晨一放它出来,它总是迫不及待地去找我。它聪明得很,不要多久,就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我了:首先它一定飞到我的卧房窗口,如果我不在里面,它便会去养鸭子的水塘里。只要是我早上要做例行检查的地方,它都会一一找到。这种追寻对它而言并不是没有危险,因为它如果找不到我,就会越飞越远,有好几次迷了路,回不了家。因此,我的助手都知道,凡是我不在家的时候,就根本不把可可放出来。
③六月里的一个周末,我从维也纳坐火车回艾顿堡。因为天气好的时候,周末常有别的地方的旅客到艾顿堡来游泳,所以和我一起出站的人很多。我才走了几步,忽然看见前方有一只大鸟,在离地相当远的空中缓缓而飞,它的动作非常之慢,时而振翅时而滑翔。一时之间,我完全不能确定这到底是哪一种鸟,说它是秃鹰,未免太重;说它是鹳,又不够大,而且鹳在飞到这般高度的时候,颈子和腿应该还看得见才对。这时,它忽然歪斜了一下。落日的余晖照在它巨大的翅膀底部,就像夜空因为星星而发光一般,我看出来这是一只白鸟——老天!这不是可可吗?它的翅膀稳定地动着,不是很清楚地表示它正要去做长途飞行?
④我怎么办?该不该喊它一声呢?对了,你听过黄冠大鹦鹉的鸣声没有?假使没有,只要想想用老法子杀猪时猪的嚎声,再用扩音器放大几倍就得了。如果一个人用尽全身之力,把嗓门憋得尖尖的,发出“哦——啊”的叫声,虽说比不上大鹦鹉的气势,听起来也蛮像了。从前我曾试过这样喊它,每次它都听话地回到我的身边,但是它现在飞得这么高,肯不肯听话就不知道了,因为鸟通常不喜欢直直地从上往下飞的。到底叫不叫它呢?那一刻真叫我为难呀,如果我叫了,它竟然理也不理地飞走了,我怎么向旁边的人解释?
⑤不过我到底还是叫了。我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可可伸开了翅膀迟疑了一会儿,然后敛翼俯冲而下,只一下就停在我伸出的手臂上了。真是谢天谢地,我总算松了一口气。
⑥又有一次,这只鸟的恶作剧把我吓了一大跳。我的父亲那时已经上了年纪,他最喜欢在我们房子西南面的阳台上睡午觉。我虽然很不赞成他在强烈的阳光下晒着睡觉,他却不肯让任何人改变他的老习惯。一天又在他睡午觉的时候,我忽然听见他在阳台上像个大兵似地大声咒骂起来。我连忙赶去,只见这位老先生弯着身子,蹒跚地走过来,两手紧紧地围在腰际。
⑦“我的天啊,你是不是病了?”
⑧“没有,”他生气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只是那个混账东西在我睡觉的时候,把我裤子上的扣子全咬掉了。”
⑨我跑到犯罪现场一看,果然,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袖子上的扣子做一堆,背心上的做一堆,另外,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做一堆。
⑩这只鹦鹉还有一样好把戏,可以跟猴子和小孩子的丰富想象力比美,也许是因为它对我母亲的热爱而触动了灵机吧。夏天里,我的母亲只要在院子里坐,总是一刻不停地织着毛衣。可可似乎很清楚那一团团柔软的毛线是干什么用的,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它总是蹿得高高的,然后就绕着我们屋子前面的柠檬树有规则地打起转来。要是没人在那儿打断它的好把戏,它就把整棵树都缠上鲜艳的毛线,叫你怎样也没法子再解开来。我们家的客人常常会在这棵树前一站半天,想不出我们为什么把它打扮成这个模样,也不知道我们是用什么法子把毛线缠上去的。
3.选文讲述了几个有趣的场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幽默诙谐。请摘录一例并批注。
5.选文第④段画线句作者详细描写鹦鹉的叫声有什么作用?
6.本文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这些“笑”的背后引发了我们怎样的思考?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乃悟前狼假寐(睡觉) B.屠暴起(暴躁)
C.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D.止增笑耳(只是)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以刀劈狼首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久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一狼得骨止 止露尻尾
9.翻译下面句子。
(1)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10.从狼与人的较量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三)课内外对比阅读
阅读一:
(一)
猫(节选)
郑振铎
①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②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③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④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⑤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⑥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⑦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⑧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⑨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二)
不速之客(节选)
盛慧
①这只白猫,是个不速之客。一天早上,父亲打开门,看到它趴在门槛上,像草结一样缩成一团。它轻轻叫唤一声,眼神可怜极了,父亲动了恻隐之心,喂了它几条小鱼。从此以后,它便把这里当成家,再后来,干脆在粮仓里找了个角落,生下四只小猫。
②父亲很纠结。家里也曾经养过猫,后来,走的走,死的死,想起来都是伤心的往事。最后一次养的是一只黄猫,很爱撒娇,喜欢在父亲的小腿边蹭来蹭去。后来,黄猫失踪了,三天后被发现时,已经死在了河滩边,尾巴被人打断了。从那天起,他就暗暗发誓不再养猫。
③一天上午,趁着母猫出门觅食,他悄悄走进粮仓。这四个小家伙刚吃完奶,睡得正香,它们咬着粉红的小舌头,一只枕在另一只的小肚子上。听到脚步声,它们很不情愿地睁开眼睛,只睁了一条缝,旋即合上,发出轻得不能再轻的叫声,那声音温柔极了,听得人心都要融化了。父亲轻轻地抚模它们,又像抱外孙一样,将它们抱起来,放进纸箱。纸箱里垫了一件旧棉衣,它们在里面晃来晃去,像坐上了轿子,很是享受。
④母猫回家后,发现小猫不见了,立刻叫唤起来。起初是低声短促地叫,充满着母亲的温柔,它以为淘气的孩子躲起来了。可是,声音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消散,没有一点回应。它的叫声马上变了,拉得长长的,带着哭腔。它满屋子找,声音越来越嘶哑,越来越无助。
⑤父亲在睡午觉,母猫便跑进父亲的房间,换了一种声调叫唤,好像在责问,又像在哭诉。父亲装作没有听见,它犹豫了一下,跳上床,在父亲的枕头边躺下来,温柔地叫唤着,好像在说:“请问,你有没有见过我的孩子?”任凭它怎么叫唤,父亲始终没有睁开眼睛。
⑥见父亲无动于衷,母猫便冲出房子,满村地找,边找边叫唤,声音凄惨至极,让人不忍心听。它仔细搜索着每一个角落,每一间房子,每一个草垛……仍然一无所获。后来,它纵身一跃,跳到村口的草垛上,望着通往镇上的小路,一动不动,眼神呆滞,好像那几个调皮的小家伙偷偷跑到镇上买零食去了。
⑦那天晚上,下起了雨。雨势很大,天空和大地好像连在了一起。父亲有些内疚,无法入睡。他放小猫的地方,是旷野里的一片草丛,离我家有足足一里地远。他不知道那四只小猫会不会找地方躲雨,他想起身去看一看,但终究还是没有下床。他安慰自己说,不管怎么说,反正家里不能再养猫了。
⑧第二天,雨过天晴,父亲起床后,像往常一样推开粮仓的门,看到了那四只如毛线团般圆乎乎的小东西。母猫抬起头轻轻地“喵”了一声,眼神疲惫而又欣慰。昨天夜里,它竟然找到了它们,又把它们一只一只地叼回来。
⑨父亲心头一酸,(A.走 B.退)出粮仓。掩门的一瞬,他想起逝去多年的母亲。
11.【情节我来理】阅读选文(二),完成下面鱼骨图。
12.【猫语我来猜】联系上下文,猜猜下列句子中“猫语”的含义。
(1)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2)母猫抬起头轻轻地“喵”了一声,眼神疲惫而又欣慰。
13.【心情我来悟】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加点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父亲心头一酸,( A.走 B.退)出粮仓。(你觉得哪个选项更能表现父亲当时的心情?请说明理由。)
14.【主题我来论】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写猫,表达作者的人生体验。请结合你的阅读感悟,简要阐述两文主题的异同。
阅读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甲】
不过为了探求真理,我也只好忍受这种考验了。所以,那个星期天,当我带着那群小鸭子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而心中正为它们的服从而暗自得意的时候,猛一抬头,却看见园子的栏杆上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
这自然是一些外地来的观光客,他们大概为眼前的景象吓得呆了,因为他们只看到一个有着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至于那些小鸭子,那些叫人一看就明白原委的小鸭子,却完全不露痕迹地藏在深深的草里,你叫那些观光客怎么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呢?
(节选自康拉德·劳伦兹《动物笑谈》)
【乙】
许多人说,鸭步行的态度太难看。我以为不然,摇摇摆摆地走路,样子天真自然,另有一种“滑稽美”。狗走起路来皇皇如也,好像去赶公事;猫走起路来偷偷摸摸,好像去干暗杀,这才是真难看。但我之所以喜欢鸭子,主要是为了他们的廉耻。人去喂食的时候,鸭一定远远的避开,直到人去远了才慢慢地走近来吃。正在吃的时候,倘有人远远地走过来,一定立刻舍食而去,绝不留恋。虽然鸭子终吃了人们的饭,但其态度非常漂亮,绝不摇尾乞怜,绝不贪婪争食,颇有“不食嗟来之食”之志。比较之下,狗和猫实在可耻:狗之贪食,恐怕动物中无出其右了。喂食的时候,人还没到,狗已摇头摆尾地先到,而且把头向空盆里乱钻。猫是上桌子的畜生,其贪吃更可怕。不管是灶头上,柜子里,乘人不备,到处偷吃。甚至于人们吃饭的时候,会跳上人膝,向人的饭碗里抢东西吃。凡此种种丑态我们的鸭子全然没有。鸭子,即使人们忘了喂食,仍是摇摇摆摆地自得其乐。这不是最可爱的动物吗?
(节选自丰子恺《养鸭》)
【丙】
夕阳西下,云端透出来的金光,洒遍满天红彩。小男孩科曼雀跃地跑下山坡,在那里,有一片湖。
一只鸟飞过他的头顶,在温柔的阳光下,可清楚地看见它松弛的颈子和黄色的双脚——那是只野鸭。它在湖面上盘旋了两三圈,它的脚掌轻轻撩过水面,激起一连串的水波。最后,它收起翅膀,静静地降落在水里。
科曼睁大眼睛,望着它游向湖边的小沙洲。不久,它仿佛潜下水底去,就不见了。男孩装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偷偷地沿着湖畔跑去。他拨开长长的草,仔细地观察每个土丘。终于他找到了野鸭的巢穴。
巢是由一些芦苇、稻草以及羽毛随便纠结而成的,里面孤零零地躺着一个蛋。科曼兴奋极了,他看看四周无人,这鸟巢当然归他所有。于是,他拿起平滑而带点绿色的蛋,他望着手上这个美丽的蛋,觉得自己错了,便将他放了回去。他知道,他根本不该碰这个蛋,万一野鸭不要这个巢,那可怎么办?一想到这里,他不禁觉得有点哀伤,觉得自己犯了罪。于是,他赶紧仔细地掩平自己留下来的脚印,离开了小沙洲。此时,太阳已经下山了,空气中有股凉意逐渐包围着他,令他觉得身体好冷,心好凉。
第二天上学路上,他碰上帕迪。科曼整个心思都集中在昨天的巢上,一见到同伴,他立刻说道:“帕迪,我有一个巢一个野鸭巢,里面有一个蛋。”
“你怎么知道那是野鸭巢?”帕迪有些嫉妒地问道。
“我亲眼看到的!它背上有棕色的斑点,脚是黄色的,还有——”
“在哪里?帕迪挑衅地打断他,问道。
“我才不告诉你呢!你定会抢走它!”
“哇!我猜!那一定是你家的老母鸭,不然就是一只老水鸟。”
科曼面红耳赤地和他争辩起来。“你知道!水鸟的蛋有黑白斑点,而这个蛋是绿白色的——我拿起来看过。”
接着,帕迪回答的话,正好是他最不想听的。“你拿起来看过!它一定不要了!一定不会要那个蛋了!”他一面嘲笑地说道,一面奔向前去。
科曼好想哭哦!
理智告诉他,帕迪是对的,但无论如何,他绝不放弃,只好大喊道:“它不会的!它要那个蛋!它不会抛弃那个蛋!我知道它不会!”
到了学校之后,窗外开始下起雨来了,点点雨珠打在窗玻璃上,更令他想起野鸭的巢,他的信心开始动摇了。此时,湖边一定好冷,巢一定又湿又脏;里头的蛋也冰冷得像颗石头。这些念头使他全身发抖,他只好拿起笔在手中把玩着,他的眼中不再有调皮捣蛋的机灵,取而代之的,是一抹罕见的忧伤。
时间终于在期待中缓慢地爬过了。一放学,科曼便迫不及待地冲向湖边的小沙洲,风雨不停地打在他脸上,发出“啪啪”的声音。
男孩蹑手蹑脚地走近野鸭巢,拉长了脖子看了又看,哇,它还在!她收着翅膀,低着头仿佛睡着了,科曼的心几乎就要蹦出来了!它没有抛弃她的巢!科曼正要偷偷地转身时,野鸭伸直了颈子,紧张地到处观望。小男孩屏气凝神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野鸭仿佛受惊吓般地拍打着翅膀,从巢里跳了出来,向海口游去……罪恶感霎时充满小男孩的心……他转身想离开,想了又想,又回过头看看空无一物的巢——再看一眼应该没什么关系吧!他小心地走到巢边,仔细地探头往巢里看!里头有两颗蛋,哇!他高兴地倒抽了一口气,迅速地跑回岸边,吹着口哨朝雨中奔去!
(选自威廉姆·多尔《野鸭巢》,有删改)
15.请在下面横线中填入恰当的动词,完成【丙】文故事情节的梳理。
寻找野鸭巢→ 野鸭巢→谈论野鸭巢→ 野鸭巢→ 野鸭巢
16.下面对三篇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一项是
A.【甲】文中观光客惊呆的原因是小鸭子竟然没有跟随“我”,而是不露痕迹地藏了起来。
B.【乙】文中作者喜爱鸭子主要是因为鸭子走路摇摇摆摆,天真自然,有一种“滑稽美”。
C.【丙】文中对“阳光"“雨"等环境的描写既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三篇文章都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鸭子的形象,流露出对鸭子亲近人、信赖人的品性的赞赏。
17.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1)【甲】文:一个有着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
(2)【丙】文:时间终于在期待中缓慢地爬过了。
18.分析【丙】文中画线句表现的人物心理。
(1)“它不会的!它要那个蛋!它不会抛弃那个蛋!我知道它不会!”
(2)他高兴地倒抽了一口气,迅速地跑回岸边,吹着口哨朝雨中奔去!
19.【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各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20.【甲】文写了作者学母鸭带小鸭的经历,【丙】文本文讲述了一个孩子心系野鸭巢的故事。请联系两文内容并参照示例,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写两点你获得的启示。
示例:人对自然界要有好奇心,要有探索精神。【甲】文“我”甘愿忍受世人难以理解的“考验”,探求科学真理;【丙】文中科曼跟踪野鸭、仔细寻找鸭巢、能说出野鸭与水鸟的区别等细节体现了他对自然的好奇心。
阅读三:
2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狐谓狼曰:“羊肉其鲜乎!君其有意,叼其一而啖之,得饱其口福。”狼曰:“其如猛犬何?”狐间①于犬曰:“羊数詈②言,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无闻邪,其畏主人邪?及其嬉逐,愿为一雪其耻,君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①(间)jiàn,挑拨使人不和。②(詈)lì,骂。
(1)下面用“/”标出的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骨已/尽矣 D.叼其一/而啖之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②君其许之
③恐前后受其敌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4)人们常说“狡猾的狐狸”,乙文中狐狸的狡猾表现在哪些地方?
(5)请说说你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悟出了什么道理。
【评价量表】
设计目的 评价指标 水平
在默读的基础上,勾画出重点字句,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段落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梳理出文章结构。通过从不同角度品味文中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体会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倾向。感受作者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人道主义情怀,并能共情,从中学习与动物、自然相处的正确方式。 优秀 良好 合格
默读速度1分钟不少于500字。
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积累《狼》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古人善于斗争、敢于斗争的精神。
具有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人道主义情怀。
试卷第12页,共13页
试卷第1页,共13页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表格中已经根据课文内容梳理出了主要内容,可以根据同一级别的示例进行总结概括。言之成理即可,不需要与参考答案完全一样。
《猫》
从描写第一只猫的部分“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可知其外形是: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从“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可知,其性情很活泼;
从“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可知,它在家里的地位是很招人喜欢。
第二只猫:
从“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可知,它的性情“更有趣、更活泼”;
从“午饭时,张婶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可知,这只猫最后的结局是丢失了。
第三只猫:
从“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可知,它的来历是只流浪而来的猫。它的外形是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从“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可知,它的性情是天生的忧郁性;
从“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可知,它在家中的地位是不被喜爱,若有若无。
《动物笑谈》
《动物笑谈》作者通过叙写自己与水鸭子、鹦鹉打成一片的相关趣事,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忘我的科学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括自己时常被人当疯子。 第二部分(2—9):研究水鸭子。第三部分(10—19):研究大鹦鹉。具体又写了四个有趣的场面:一是我”时刻不停又蹲又爬又叫扮母鸟带小鸟。二是“我”在公众场合发出杀猪时的嚎叫呼唤可可。三是可可恶作剧把咬下“我”父亲衣服的扣子。四是可可把“我”母亲的毛线缠到树上。
从“我把一窝待孵的水鸭蛋放在人工孵卵器里。小凫一出壳,羽毛刚干,我就学着母水鸭的叫声,不停地唤着它们”“在实验开始时,我原和小鸭子一样匍匐在草中,后来我逐渐换成坐的姿势”“我不得不蹲着走”可知,所以,场景一是做有关水鸭子的实验。包括“学母鸭子叫”“在地上屈膝(或:蹲在地上爬行)”。
从“我怎么办?该不该喊它一声呢……只要想想用老法子杀猪时猪的嚎声,再用扩音器放大几倍就得了。如果一个人用尽全身之力,把嗓门憋得尖尖的,发出“哦——啊”的叫声,虽说比不上大鹦鹉的气势,听起来也蛮像了。从前我曾试过这样喊它,每次它都听话地回到我的身边,但是它现在飞得这么高,肯不肯听话就不知道了……不过我到底还是叫了。我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可可伸开了翅膀迟疑了一会儿,然后敛翼俯冲而下,只一下就停在我伸出的手臂上了。真是谢天谢地,我总算松了一口气”可知,场景二是——学鸟唤回试图远飞的大鹦鹉——杀猪时猪的嚎叫;
以上两件事因为“我”的悉心观察和付出可看出“我”喜爱动物,为科学献身的品质和特点;
从“果然,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袖子上的扣子作一堆,背心上的作一堆,另外,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作一堆”可知,场景三是大鹦鹉“可可”咬掉老教授的扣子。
从“可可似乎很清楚那一团团柔软的毛线是干什么用的,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它总是蹿得高高的,然后就绕着我们屋子前面的柠檬树有规则地打起转来。要是没人在那儿打断它的好把戏,它就把整棵树都缠上鲜艳的毛线,叫你怎样也没法子再解开来”可知,场景四是大鹦鹉把毛线缠到门前的柠檬树上。
这两个有趣的场景,表现出大鹦鹉的活泼可爱,喜爱恶作剧的重点。
《狼》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①—④段)是记叙部分,记叙了屠户途中遇狼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⑤段)是议论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恶狼虽凶恶、狡诈却逃不掉灭亡命运的嘲讽。
第一部分可按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层。
第一层(第①段)是故事开端。文章一开头,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傍晚)、地点(屠户归家途中)、人物(屠户)、矛盾的双方(屠户与狼)。屠户只身一人,却在途中遇到两只恶狼,势单力薄,处境十分危险。因而故事一开始便扣住了读者的心弦。“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第二层(第②段)是故事的发展。屠户面对的两只恶狼产生了恐惧心理(惧狼)。他惶恐中想出了一个摆脱恶狼的方法,把“剩骨”投以狼吃。可是这个退让的办法并不能奏效,结果只是“一止一从”。所有的骨头都投完了,两只恶狼仍然“并驱如故”。这层描述,把狼的贪婪凶恶、意欲吃人的本性表现出来了。这就使屠户与恶狼的矛盾更加尖锐化了,把故事推向高潮。
第三层(从第③段始至“意暇甚”)是故事的高潮。由于两只恶狼“并驱如故”,使屠户“大窘”。但是屠户没有被吓倒,他在思索摆脱困境战胜恶狼的办法,开始御狼工作。当他看到麦场中有小山似的柴堆时,便急中生智,立即跑过去,背靠柴堆“弛担持刀”,准备与恶狼搏斗;“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两只狼也不敢正面攻击屠户。接着两只狼一走一留,留下来的装出好像要睡觉的样子。故事到此,表面上紧张气氛似乎舒展了一下,而实际上形势更为险恶,恶狼在施展狡诈伎俩,前后夹击屠户。这是矛盾尖锐化的顶点。
第四层(从“屠暴起”至第④段结束)是故事的结局。两只恶狼施展狡诈伎俩,却为屠户杀死它们制造了有利条件。屠户趁着有利时机,勇敢地杀死了面前的一只狼,接着又杀死了另一只狼。屠户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第二部分点明故事的主旨。“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对于善于变诈的恶狼终于逃不脱灭亡的命运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笑。这也是作者对社会上那些凶狠、狡诈的恶势力的揭露与鞭挞,借此鼓舞善良的人们同恶势力作斗争。
据上分析,在相应位置填空即可。
2.(1)被人遗弃;不好看;不活泼;大家不大喜欢它;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2)根据平时猫常常爬上桌凝望着鸟笼,被赶走也还会再跳上去,判定猫咬死了鸟。
(3)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冤枉了猫导致猫的死,表现出了“我”深深的悔恨与自责。
(4)要珍惜美好事物,关爱弱小生命;看待问题不能臆断,要实事求是,明辨是非;要知错即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等。
【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第一空概括为:被人遗弃;结合“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第二空概括为:不好看;结合“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第三空概括为:不活泼;第四空概括为:大家不大喜欢它;结合“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第五空概括为: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我”一口咬定是猫干的,妻子也认定是猫,张婶也默默无言,不能否认。结合③段中“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⑤段中“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等句子可以看出他们根据平时猫常常爬上桌凝望着鸟笼,被赶走也还会再跳上去,判定猫咬死了鸟,于是“妄下断语”。
(3)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冤枉了猫导致猫的死这件事对“我”的伤害之深,表现出了“我”深深的悔恨与自责。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把握。选段主要描写的是“我”家养的第三只猫的情况,叙述真相大白后“我”对猫的自责与愧疚。文章通过第三只猫的经历,意在告诉读者:不能以貌取人;在做事时不能妄下断语,造成不可弥补的过错。要珍惜美好事物,关爱弱小生命;文中一家人根据之前猫凝望鸟笼的表现,于是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导致猫的含冤而死,所以看待问题不能臆断,要实事求是,明辨是非;另外我们要与严于自省的态度,要知错即改,宽以待人等等。
3.(l)“我”在公共场合,学猪嚎的声音唤回可可。
(2)可可咬下父亲身上的扣子,整整齐齐各排一堆,一丝不错。
(3)可可把母亲的毛线缠在树上,引来客人种种遐想。 4.示例一:“只见这位老先生弯着身子,蹒跚地走过来,两手紧紧地抓住裤腰。”批注:“弯、蹒跚、紧紧抓住”几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可可的恶作剧让父亲很尴尬,生气之余,忍俊不禁,增加了语言的幽默感,体现了作者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示例二:“我跑到‘犯罪’现场一看,果然,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批注:通过“我”的见闻,写“可可”像捣乱的孩子一样搞恶作剧,“整整齐齐”从侧面写出了鹦鹉可可聪明、调皮,“犯罪现场”大词小用,夸张地写出了可可的恶作剧让父亲很生气,增加了语言的幽默感,体现了作者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5.这里详细描摩既客观地介绍了鹦鹉叫声的特点,又表现出人要模仿这种叫声的难度之大。从侧面写出在旅客众多的场合,发出这样的叫声是令人为难的事,为下文四周的人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作铺垫。 6.作者用行动告诉我们怎样善待生命。我们应该尊重和热爱动物,把它们视为平等的朋友,不妄自尊大,不任意胡为,用心地去尊重生命的神圣和权威,是人类的最佳选择。作者耐心了解动物本性,让可可从禁锢中恢复过来,为动物着想,不顾尊严唤回可可,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解析】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选文中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讲述了三个有趣的场景:第一个在第④⑤段,写了作者在公共场合,为了唤回黄冠大鹦鹉,模仿大鹦鹉的鸣叫。关键是这种鸣叫实在跟“杀猪时猪的嚎叫”很像,作者着实为难,但为了使鹦鹉不走丢,作者还是叫了;第二个在第⑥至⑨段,写了这只特别活泼爱动的鹦鹉可可,惯于恶作剧,咬掉了父亲身上的扣子,还把它们整整齐齐地各排一堆;第⑩段写了可可把母亲鲜艳的毛线缠到门前的柠檬树上。据此概括作答。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批注。解答此类题目,在文章中找出题干要求的语句,然后进行批注即可,注意批注的重点要与题干要求相同。选文中语言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地方有第⑤段“不过我到底还是叫了。我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由上文可知这里作者的叫声跟“杀猪时猪的嚎叫声”很像,这一方面让人因作者为动物着想、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肃然起敬,另一方面却又忍俊不禁;第⑥段“我连忙赶去,只见这位老先生弯着身子,蹒跚地走过来,两手紧紧地围在腰际”,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此时父亲因为可可的恶作剧很尴尬,读来忍俊不禁;第⑨段“我跑到犯罪现场一看,果然,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这一句写出了可可惯于恶作剧,从侧面表现出了可可的聪明调皮,并用“犯罪现场”一词夸张地写出了父亲的生气,语言生动活泼,幽默诙谐。
5.本题考查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若在开头,作用一般有: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总领全文。若在文章中间,作用一般有:埋下伏笔;承上启下;照应上文;为下文做铺垫。若在结尾,作用一般有: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第④段画线句子的作用,从内容上说:此句一方面介绍了鹦鹉叫声的特点,另一方面写出了这种叫声人模仿起来的难度很大,从侧面写出了此时“我”的为难;从结构上说:此句位于文章中间部分,结合第⑤段“我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一句,这一画线句子有为下文写四周的人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作铺垫的作用。
6.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思考。选文介绍了作者在观察鹦鹉时发生的笑谈故事,表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从而引发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任何艺术化的表现形式,都不能描绘生命的真实与感动。在这个世界,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劳伦兹这样与动物朝夕相处,成为专家。但劳伦兹却用他的行动告诉人们: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儿女,动物和人类一样拥有在地球上安定生活的权利,敬畏自然是人类正确的生存态度,人类亲近自然,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是地球宜居环境存在的保证。我们每个人都有维持生态平衡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不妄自尊大,不任意胡为,用心地去尊重生命的神圣和权威,是人类的最佳选择。文中的鹦鹉可可,开始时不敢随意行动,后来却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起来,并且对作者恋恋不舍,这是因为作者对动物的尊重与爱,把它们视为平等的朋友,使它恢复了本来面貌。
7.B 8.A 9.(1)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2)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的)前面。 10.示例:做人不能贪得无厌;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对待恶势力不能心慈手软等。
【解析】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B.解释有误。“屠暴起”意思是:屠户突然跳起。“暴”是“突然”的意思,而非“暴躁”。故选B。
8.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可是;
B.以:介词,用/连词,来;
C.之:之词,补音节,无意义/助词,的;
D.止:动词,停止/同“只”,只,只是;
故选A。
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顾:回头看。薪:柴草。苫蔽:覆盖。丘:小山丘的样子。
(2)重点词语:少时:不一会儿。径:径直。去:离开。犬:像狗一样。
10.本题考查启示。
本文通过写屠户遇到狼以后,开始是惧怕、妥协、退让,随着狼的步步紧逼,他决心与狼拼搏,最后终于杀死两狼的故事,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文章给人很多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勿抱幻想;身处险境,我们要冷静对待,灵活机智,要有勇有谋,这样才能化险为夷等等;
从狼的角度看,因为“得骨”为止,想以“屠”为食,尽管“亦黠”,结果“顷刻两毙”,导致“止增笑耳”,可知,做人不能贪得无厌。
【点睛】参考译文
一名屠户很晚回家,担中的肉卖完了,只剩下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很害怕,拿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一只狼仍然跟从。又拿骨头扔给另一只狼,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了上来。骨头已经没了,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困窘,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往旁边看田野里有打麦场,场主将柴草堆积在打麦场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跑过去,放下担子拿起刀子。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得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眼睛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头,又连砍几刀将狼杀死。正要走,转过身朝柴草堆后看,一只狼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身子已经进去一半了,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边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这才明白前边那只狼假装睡觉,用来诱惑敌人。
狼虽狡猾,但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11.①母猫生了四只小猫
②父亲无动于衷(父亲装作没听见、父亲始终没有睁开眼睛)
③母猫叼回四只小猫 12.(1)主人,你为什么打我呀?我没有吃鸟,你冤枉我啦!
(2)主人,你看,孩子们都找到了! 13.(1)“永无”是再也没有的意思,表达了“我”极度愧疚(悔恨、自责、难过、痛苦、遗憾等)之情。
(2)B “退”比“走”更能体现父亲当时心情。母猫的举动触动了父亲的内心,父亲为之震撼,这使他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对拆散母猫和小猫有了愧疚之感。(意符即可) 14.示例:相同点:两篇文章都讲了与猫相处的故事,启发我们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
不同点:《猫》一文中饱含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感触,表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严以律己的精神;也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不速之客》让我们懂得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母爱都是无私伟大的。
【解析】11.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题干“母猫趴在门槛上,父亲动了恻隐之心”和“因养猫经历而纠结”的提示,找到选文(二)①段“从此以后,它便把这里当成家,再后来,干脆在粮仓里找了个角落,生下四只小猫”,可概括为:母猫生了四只小猫;
(2)根据题干“母猫不断地叫唤”的提示,找到选文(二)⑤段“任凭它怎么叫唤,父亲始终没有睁开眼睛”,可概括为:父亲无动于衷;
(3)根据题干“父亲心头一酸”的提示,找到选文(二)⑧段“昨天夜里,它竟然找到了它们,又把它们一只一只地叼回来”,可概括为:母猫叼回四只小猫。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选文(一)②段“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结合本句中“悲楚地叫了一声”和“便逃到屋瓦上了”,揣测,“咪呜”的意思是:主人,你为什么平白无故打我呀?我吃你的鸟,你冤枉我啦!
(2)根据选文(二)⑧段“父亲起床后,像往常一样推开粮仓的门,看到了那四只如毛线团般圆乎乎的小东西”和“昨天夜里,它竟然找到了它们,又把它们一只一只地叼回来”,结合⑤段“见父亲无动于衷,母猫便冲出房子,满村地找,边找边叫唤……”,揣测,“喵”的意思是:主人,你看,我找到我的孩子们了!
13.(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永无”,是永远没有或再也没有的意思,根据下文“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结合⑤段“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可知,此处表达了“我”极度愧疚、自责、痛苦、遗憾等复杂情感。
(2)本题考查词语选用。
根据⑨段“父亲心头一酸”“掩门的一瞬,他想起逝去多年的母亲”,结合①段“它轻轻叫唤一声,眼神可怜极了,父亲动了恻隐之心”可知,父亲本就善良,此处看到母猫“眼神疲惫而又欣慰”和听到“轻轻地‘喵’了一声”,使父亲内心震撼,想起了“逝去多年的母亲”,对子丢弃小猫,有意拆散他们母子的行为感到羞愧。“走”,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没有感彩。“退”,退出。身体超前,脚步往后移动,能体现父亲不想再打扰母猫一家。因此“退”字更能表现父亲的内心世界。故选B。
14.本题考查主题理解。
相同点:
根据选文(一)⑥段“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和选文(二)②段“家里也曾经养过猫,后来,走的走,死的死,想起来都是伤心的往事”和⑨段“父亲心头一酸,退出粮仓”,可知,两篇文章都写了人与猫相处的故事,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
不同点:
根据选文(一)⑧段“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可知,表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严以律己的精神;结合⑤段“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可知,文章还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
根据选文(二)⑧段“昨天夜里,它竟然找到了它们,又把它们一只一只地叼回来”和⑨段“掩门的一瞬,他想起逝去多年的母亲”可知,文章表现了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母爱都是无私伟大的。
15. 发现(找到) 担心(牵挂) 探望(再看) 16.C 17.(1)生动传神写出“我”模仿母鸭带小鸭的样子,表现了作者研究动物行为的专注忘我。
(2)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时间过得缓慢,衬托了科曼急着等放学(去看野鸭巢)的焦灼心情。 18.(1)写出了科曼在听了帕迪说的野鸭不会要那个蛋的话后紧张不安的心理。
(2)写出科曼发现野鸭没有放弃那个蛋和野鸭巢(甚至多了一个蛋)后惊喜万分、如释重负的心理。 19.【甲】文以“我”带小鸭的“暗自得意”与观光客看到“我”的样子后“脸色煞白”作对比,幽默风趣地写出我对科学工作的痴迷;【丙】文以鸭子走路、吃食的姿态与猫狗的丑态作对比,表现了鸭子天真自然、不贪食、知廉耻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猫狗的鄙视,对鸭子的喜爱与赞赏。 20.示例1:人要尊重生命,关爱生灵。【甲】文中“我”装扮母鸭,与小鸭子打成一片,体现了“我”对动物的热爱;【丙】文中的小科曼不愿将鸭蛋占为己有,心系野鸭巢的安危,体现了他对动物的关爱。
示例2:人要善于从自然中获取美好的情怀。【甲】文中小鸭子对“我”信赖,让“我”得意而满足;【丙】文中科曼从野鸭身上学到了坚守、奉献、勇敢等精神。
示例3:人与自然相处,要保持一份童真。【甲】文中“我”与小鸭子一起在草地上“又蹲又爬又叫”,可笑而可爱;【丙】文中科曼或喜或悲都情系野鸭巢,体现了他的纯朴天真。
示例4:人要与自然保持美好距离,友好相处。【甲】文中“我”没有赶鸭子,而是带鸭子,相处和谐;【丙】文中科曼将鸭蛋放回、掩平脚印、观察鸭巢等情节表现了他的敬畏之心。
【解析】15.本题考查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梳理。故事开始写“寻找野鸭巢”,而寻找的结果在第三段最后一句“终于他找到了野鸭的巢穴”可以得出是“找到”了,而正因如此,才能有之后科曼与同伴帕迪“谈论野鸭巢”,所以第一个空可填“找到(发现)”;之后第十五段写了可从“湖边一定好冷,巢一定又湿又脏;里头的蛋也冰冷得像颗石头”“全身发抖”“罕见的忧伤”看出,科曼对于野鸭巢的担心挂念,所以第二个空可填“担心(牵挂)”;因为这种担心,在第十七段,科曼又再次去探望了野鸭巢,故第三个空可填“探望(再看)”。
16.A.从甲文第二段可以看出,观光客惊呆的原因是“他们看到一个有着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这种奇怪的行为;
B.乙文第一段第三行“但我之所以喜欢鸭子,主要是为了他们的廉耻”明确指出作者喜欢鸭子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廉耻;
D.甲文中第二段“却完全不露痕迹地藏在深深的草里”,乙文中“人去喂食的时候,鸭一定远远的避开”都可以很明显地分析出鸭子并不亲近人类;
故选C。
17.本题考查文章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七年级的考查点,一般在两个方面作答,加点字的词性(动词、形容词、叠声词、拟声词等)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中的“爬”是动词,描写了当时作者模仿母鸭带小鸭的样子,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在研究动物的过程中不惧他人目光、专注忘我的精神。
(2)中的“爬”形容的是“时间”,所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过得缓慢,此时结合科曼担心野鸭巢的心态,可以看出写时间过的缓慢是为了衬托科曼着急的心情。
18.本题考查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心理,要结合文章上下文情节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来揣摩。
(1)这句话出现在第14段,结合前文所发生的事件,科曼找到了野鸭巢,并发现了野鸭蛋,并拿起了蛋,他的内心是高兴的,但伙伴帕迪却嘲笑他“你拿起来看过!它一定不要了!一定不会要那个蛋了”,所以科曼在句中用了三个“不会”来急切地表明野鸭不会抛弃那个蛋,是为了掩饰自己紧张不安的情绪。
(2)这句话出现在文章最后,联系这一段前文“它没有抛弃她的巢”和“里头有两颗蛋”,再结合前文中的“担心野鸭巢”,科曼此时的内心是发现野鸭并没有抛弃巢后的如释重负和发现里头多了一颗蛋的惊喜万分。
19.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对比手法是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答题思路一般为“把……与……对比,突出表现了……,表达了……”。甲文第一段“而心中正为它们的服从而暗自得意的时候,猛一抬头,却看见园子的栏杆上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一句写出了对比的内容,作者带小鸭的“暗自得意”与观光客看到作者的样子的“脸色煞白”,语言幽默风趣,突出表现了作者就动物研究工作的痴迷;乙文倒数第二句“凡此种种丑态我们的鸭子全然没有”表明形成对比的是鸭子走路、吃食的姿态与猫狗的丑态,鸭子走路“天真自然”,吃饭“绝不摇尾乞怜,绝不贪婪争食”知廉耻,但狗走路“好像赶公事”,吃饭“贪食”“摇尾乞怜”,猫走路“偷偷摸摸”,吃饭“贪吃”“偷吃”“抢吃”,丑态毕露,通过对比,使鸭子的正面形象跃然纸上,表明作者的态度,对鸭子的喜爱赞赏,对猫狗的鄙视。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所蕴含道理的把握。此题为开放性的题目,只要围绕“人与自然”这一角度,能够结合文章言之有理即可。例如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保持美好距离,甲文中作者假扮母鸭融入小鸭群体,乙文科曼心系野鸭巢,或喜或悲;例如人要学会尊重、关爱、敬畏生命,甲文作者装扮母鸭,与小鸭子打成一片,乙文科曼找到鸭蛋并不据为己有,反而心系其安危等等。
21.(1)C
(2)①原来 ②答应 ③攻击
(3)①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想要用罪名来加害它,难道还找不到理由吗?
(4)①引诱狼捉羊吃;②挑拨牧羊犬与羊的关系。
(5)甲文: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或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乙文:要明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道理,坚守自己的底线,忠于自己的事业。
【详解】(1)C.有误,句意为:骨头已经没有了。“骨”做主语部分。“已尽矣”是谓语部分。朗读停顿为:骨/已尽矣。故选C。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盖:原来。
②句意为:你答应这个(方法)。许:答应。
③句意为: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敌:攻击。
(3)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字词:瞑,睡觉。意,神情。暇,悠闲。
②重点字词:欲,想。罪,罪名。辞,借口,理由。乎,吗。
(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根据“羊肉其鲜乎!君其有意,叼其一而啖之,得饱其口福”可得出:狐狸引诱狼吃羊。根据“羊数詈言,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无闻邪,其畏主人邪”可得出:挑拨牧羊犬与羊的关系。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根据(甲)文尾句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分析可知,阐述了看法: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根据(乙文)文末“犬笑曰:‘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可见作者要表现的是不要轻易听从别人的挑拨,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忠于职守。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狐狸对狼说:“羊肉大概是很鲜美的吧!你如果有这种欲望,不妨从羊群中叼一只来吃,也好一饱你自己的口福。”狼说:“将那凶猛的牧羊犬怎么办呢?”狐狸挑拨牧羊犬说:“羊多次咒骂你,它们的话不堪入耳,你却一点也不发火,是没有听到呢,还是害怕主人呢?等它们嬉戏追逐的时候,我愿意为你洗尽那耻辱。你一定要答应这件事。”牧羊犬笑着说:“想要用罪名来加害它,难道还找不到理由吗?”牧羊犬保护羊群更加小心谨慎。狐狸与狼于是离开了。
答案第14页,共14页
答案第13页,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