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1 22:3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第三单元·单元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截然不同 波光鳞鳞 翻来复去 咄咄逼人 人迹罕至
花团锦蔟 恍然大悟 众目睽睽 花开并缔 油然而生
改 改 改 改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震悚(sǒnɡ) 亘古(ɡènɡ) 酌油(zhuó) 诘问(jié)
B.粗拙(zhuō) 滞笨(zhì) 愧怍(zuò) 侮辱(wǔ)
C.镶嵌(qiàn) 门槛(jiàn) 忿然(fèn) 家圃(pǔ)
D.霹雳(pī) 取缔(dì) 自矜(jīnɡ) 撬开(qiào)
3.小语抄写了一些生动的句子,其中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蛙们欢快地跳着唱着,仿佛要把草儿从泥土里叫唤起来,一同迎接春雷。(比喻)
B.乌云越压越低,哗的一声,夏雨天塌了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斜下来。(夸张)
C.贝壳小心翼翼地把石子含到嘴里,偷偷地孕育起来,使它变成美丽的珍珠。(拟人)
D.野菊花不像腊梅一般孤高自傲,但它有一种朴实的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比)
4.下列对《朝花夕拾》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写出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B.《狗·猫·鼠》一文既有对童年时一只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的生动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C.《琐记》中,鲁迅回忆了与衍太太有关的一些往事以及自己出国留学的原因,文中的衍太太对隔壁的孩子很好,文中饱含了作者对衍太太的感激之情。
D.《阿长与〈山海经〉》中描写了长妈妈的迷信、唠叨,表达了“我”对她的不满之情;对长妈妈为自己购买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塑生命的人》是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海伦·凯勒,再塑她生命的人是安妮·莎莉文老师。
B.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C.《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宋人把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华盖集》《热风》和散文诗集《野草》。
(二)语言综合运用
一夜东风,连日细雨,不知什么时候风静雨止。晨起看窗外,天地轻(lǒng) 了一层白纱。滴着雨滴的苦楝树,用黝黑的树权在空中作一幅写意水墨画,很江南很文艺,像远离故土的人午夜梦回时的一缕淡淡的惆怅,像红尘里蓬垢了身心的人心底深处的一缕泥香。窗檐下的蛛网(zhù) 蓄了一兜的钻石,每一粒都__________,每一粒都酝酿着一个少女纯真的梦,每一粒都讲述着一个离人凄冷的故事。
鸟声穿过绿色的枝叶,穿过层层薄雾,扑进你的眉尖心上,耳朵被叮咚的泉水濯洗了一般,满世界都澄澈清亮了,你甚至想采杏花似的,拣一篮来,去沿街兜售。“深巷明朝卖杏花”,你卖的是(jiāo)_____媚的鸟鸣。
6.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1)轻(lǒng) (2)(zhù) 蓄 (3)(jiāo) 媚
7.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酿(A.liàng B.niàng) (2)澄(A.chéng B.dèng)
8.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琳琅满目 B.沁人心脾 C.晶莹剔透 D.金碧辉煌
(三)古文默写
9.根据上下文提示默写。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2)《论语》中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3)《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4)子夏曰:“ , ,仁在其中矣。”
(5)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 。
(四)古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回①年二十九,发尽白,蚤②死。孔子哭之恸③,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于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释】①回;颜回,又称颜渊。②蚤;同“早”。③恸(tòng),哀痛之至。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必有我师焉( ) (2)择其善者而从之( )
(3)门人益亲( ) (4)今也则亡(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弟子孰为好学?
12.【甲】文段中,点明求学应该谦虚的句子是: ,【乙】文中,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 ”。(用原文语句填空)
13.【甲】【乙】两段文字,孔子分别赞扬了颜回怎样的品质?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篱笆墙上溜走的岁月
(陈满意)
①篱笆外是一眼望不到边、高低错落的庄稼,风一吹,便像童年的记忆一样一起一伏…
②篱笆是乡亲们为村庄缝制的贴心小棉袄,是乡亲们在村庄的裙摆上编织的花边,各式各样。有的严严实实包围着小院落,有的则疏疏朗朗伴在田间小路的两旁。
③乡间的篱笆前几乎都有一畦畦水灵灵的青菜、丝瓜、豆角、扁豆、野蔷薇、菊花以及许多叫不上名的野花从春开到秋。各色花儿点缀着绿意婆娑的篱笆墙,它们相互拥抱、相互铺陈,快快乐乐从无纷争,各结各的果,各开各的花。野生的牵牛花在每个早晨都会将淡紫色的喇叭吹响在篱笆上的每个角落。蝈蝈在篱笆下浅吟低唱,螳螂慢悠悠在绿叶间散步,蝴蝶招摇着四处休憩、寻访,蜜蜂如同流浪的歌手把仅有的一个曲调带到各处哼吟。
④薄薄的阳光洒下来,花朵上的露珠莹莹地亮着,草尖上泛着光,化成无数个太阳,幻作漫天的珠翠。母亲的身影永远在篱笆那边的菜园里忙碌着,单薄的身影跨过岁月的沉重,背负着日子的艰辛。那身影很美,美丽的身影在朝阳和夕阳下晃动。母亲身后的大黄狗经常在篱笆间穿梭,东跑跑,西嗅嗅,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
⑤月光在篱笆间流动,轻轻地,像待嫁的小家碧玉走出闺房的脚步。在淡淡的月光下,我们脱掉小褂捕捉飞舞在草丛上一闪一闪的萤火虫,抓到之后放在玻璃瓶中,坐在篱笆下一起欣赏。
⑥夜风拂过,静静地聆听夜的心语。田里的青蛙,地里的虫儿,鸣叫声此起彼伏,一浪又一浪地涌现。蒲公英、毛毛根和葛麻草在篱笆下疯长,尽情地吮吸着泥土的芬芳。牛的哞叫声、羊的咩叫声、狗的吠叫声、大人们的说话声、孩子们的嬉闹声混杂在一起,有些拥挤地钻过篱笆,在村子外的原野上撒野。
⑦篱笆上悄悄溜走的岁月又被篱笆串成大地上迎风而歌的短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稀疏的篱笆,幽深的小径,碧绿的禾苗,错落的人家,总让人感到心旷神怡。陶渊明悠然自得“采菊东篱下”,杜甫“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深得其真趣,在简单的篱笆下,浇灌着丰富、葱茏的诗意。
⑧川端康成说:“美丽是邂逅所得。”而在小村的篱笆旁带一双眼睛你就可以随时发现美。无论春夏秋冬,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穿过充满阳光的篱笆,一路蜿蜒而去,总有收获不完的快乐时光。
(摘自《喜鹊是村庄的标点》)
14.文章第①段中说“风一吹,便像童年的记忆一样一起一伏”,那么童年记忆中,围绕着篱笆,作者描写了哪些活动场面?
15.文中第⑦段中引用古诗的目的是什么?
16.本文第③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各自印象中的园子,试分析它们在内容与语言表达手法及情感上的相同点。
【链接】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内容: 手法: 情感:
父亲名“荣芳”
贾沛文
①这是父亲离开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有关父亲的一桩桩往事涌上心头。
②我家祖辈居住在京郊平谷区一个叫安固的村子。父亲生于日寇侵华的年月,童年自然受了不少苦。土改时因祖上留下了些田产,被划为“富农”,本就性格内向的父亲,此后更加寡言少语。婚后,大姐出生,爷爷去世,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全压在了他的肩上。
③多挣工分,便能多分嚼谷。青壮年男劳力一般一天记10分,因为父亲干活时从不惜力,生产队破例给他每天记15分。农村人家建房,都是请关系好的人来帮忙,报酬是管三顿饭。父亲是最常做帮工的人,因为他不会拒绝,也因为他实在——往往是房主人还没起床,他已经开始干活了。
④我家院里有三棵柿树,秋后柿子红了,便摘下贮存起来,除了我们姐弟偷吃几个外,都卖掉换来全年的零花钱。儿时记忆里,卖柿子是家里一件挺庄重的大事。每年临近春节的一天,母亲凌晨三四点起床,烙五张平时吃不着的白面大饼。父亲吃两张,带上两张做干粮,剩下一张自然是给我们姐弟几个解馋。父亲把装满柿子的两个大筺,担在自行车后座两侧,与同村的几个人一起,骑车消失在漆黑的夜幕里。
⑤那满满两大筐柿子不会少于三百斤,比哪个同村人载的都多。他们要骑到百里以外的宝坻县,走街串巷去卖。那时我不懂事,不会关心寡言少语的父亲是怎样把那两大筐柿子一个一个地卖出去的,只会在太阳还没落山时就跑到村口等他,等他给我买来摔炮。其实我心里明白,不到九十点钟,父亲是不会出现的,可我就是傻傻地在寒风里站着,盼着。那时,对我来说,父亲就是天。
⑥在我童年的印象中,父亲一年365天都在劳动,从早到晚没个空闲,唯独有一年的夏天,本应忙碌在农田里的他,皱着眉头侧卧在炕上,原来是臀部长了大疮。父亲的病不轻,短时间内干不了重体力劳动,于是生产队长安排他去看管果园。后来父亲去世,半个庄子的人都来吊唁,一个人说起了一件往事。当年他十五六岁,在村办的砖厂工作,一天上班时约了几个伙伴到砖厂旁的果园偷苹果,结果被父亲逮着,要带他们去找厂长,几人拽住父亲一个劲地哀求。看着他们又黄又瘦、营养不良的可怜相,父亲心软了,只是教育了几句,就让他们带上苹果走了。刚走不远,父亲又叫他们回来,说带着苹果会被厂长和同事看到,让他们暂时放在果园,下班后再来取。这位乡亲感慨地说,自那以后,他再没擅自进入果园,再没拿过公家东西。
⑦进入上世纪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户,我家分得二亩口粮田,田里的活计,成了父亲的业余工作——白天他在村办的石灰厂上班,开山石,供灰料,一干就是十多年。进入新千年之后,父亲的体力大不如前,但他仍闲不住,又干了十几年护林员。臂上的护林红袖标,一直戴到2016年突发中风而止。
⑧父亲患脑梗是出乎我们意料的,身板硬朗的他,即使年近八十,夏天割柴背起百斤脸不红,秋后爬树采果气不喘,怎么就轰然倒下了呢?
⑨父亲再也不能骑车、走路了。周末一有时间,我就开车陪他转悠。南山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那里的每条沟、每道梁、每个山头,都有他的足迹,滴过他的汗水。尽管父亲记忆力已很差,连亲人有时都认不出,但什么“小黄峪”“大旦峪”“东天津”“西天津”,车子每过一处,他都能叫上名来,如数家珍。“过去山上哪有这么多树,树根都被挖出来当柴烧。路面坑坑洼洼,手推车很难走。那时候太穷了,现在日子多好啊!”父亲念叨着,一脸满足的神情。
⑩父亲名“荣芳”,听着像女孩的名字,后来我明白了这名字的含义。父亲正如一株坚韧而茂盛的花木,顶住寒风苦雨,绽放着鲜花,喷吐着芬芳——为他的妻儿、乡亲,为周遭的一切生灵。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4月8日第15版)
17.作者打算在清明节买束鲜花祭拜父亲,你觉得买什么花最合适?理由是什么?
18.选文第⑥段中“后来父亲去世,半个庄子的人都来吊唁,一个人说起了一件往事。”这件“往事”能否去掉?为什么?
19.请你结合上下文,完善第⑧段的旁批内容。
20.结合文章内容,从描写人物方法的角度品析第⑨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1.纵览全文,你怎样理解第⑩段中的画线句子?
(六)写作
22.按要求作文
海伦 凯勒在安妮 莎莉文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终于在文字和事物名称之间建立了联系,重新对词语对事物对情感有了新的感受和体验;《散步》里我们一家三代感受到江南初春的盎然生机;少年鲁迅在百草园里体验到了什么叫无忧无虑,在三味书屋里体会到了受一个渊博宿儒的管教是什么滋味。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体验和经历!
请以“体验”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按要求作文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④恰当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要写出真情实感。
试卷第6页,共7页
试卷第1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 鳞 粼 复 覆 蔟 簇 缔 蒂
【详解】考查对汉字的辨析修改。
波光鳞鳞,写作“波光粼粼”:意思是形容水石明净,指水波被阳光照射到的样子。
翻来复去,写作“翻来覆去”:意思是形容一次又一次来回地翻动身体。
花团锦蔟,写作“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花开并缔,写作“花开并蒂”:两朵花同时开放。
2.B
【详解】考查对字音的识记。A项,“亘”读“ɡèn”;B项,正确;C项,“槛”应读“kǎn”;D项,“矜”应读“jīn”。据此,答案为B。
3.A
【详解】A.“小蛙们欢快地跳着唱着”,赋予“小蛙们”人的动作,是拟人的修辞。
故选A。
4.C
【详解】C.“衍太太对隔壁的孩子很好,文中饱含了作者对衍太太的感激之情”有误,衍太太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还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市侩形象。作者对她持批判与反感的态度。故选C。
5.B
【详解】B.“战国末期”有误,应为“春秋时期”。故选B。
6. 笼 贮 娇 7.(1) B (2) A 8.C
【解析】6.lǒng——笼,意为:笼罩。
zhù——贮,贮蓄:储存,积聚。
jiāo——娇,娇媚:姿貌、声音柔美动人。
7.酿——niàng,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澄——chéng,澄澈:清澈,清亮明洁。
8.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沁人心脾: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晶莹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通明,结构细巧。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根据文段中的“连日细雨”可知“一兜的钻石”指的是蛛网上的雨滴,所以此处应用“晶莹剔透”。故选C。
9.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注意“罔、殆、择、笃”等字的正确书写。
10.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益:更,更加 亡:通“无”,没有 11.示例:①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疑惑。
②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 1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迁怒不贰过 13.示例:安贫乐道,勤奋好学。
【详解】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③学生更加亲近我了。益:更。
④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亡:通“无”,没有。
2.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重点词语:
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②孰,谁;为,是。
3.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提取。根据给出的提示从文中选择合适的句子,根据“点明求学应该谦虚”选择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根据“颜回好学”选择句子“不迁怒不贰过”,意思是他不把脾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4.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根据【甲】文语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突出颜回“安贫乐道”;根据【乙】文鲁哀公可孔子的对话,选择语句“有颜回者好学”,孔子认为颜回是最好学的人,突出颜回的“勤奋好学”。
【点睛】译文:
【甲】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乙】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就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好学,他不把脾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就再也没有了。”
14.①妈妈在阳光下的菜园中忙碌 ②我们在月光下捉萤火虫 ③夜风中聆听夜的心语 15.①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和文采②以诗歌的美好意境衬托篱笆的美好和田园生活的温馨。 16. 内容:都写了植物和动物(或昆虫) 手法:拟人和排比 情感: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及对童年的留恋。
【解析】14.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第四段中的“薄薄的阳光洒下来”和“母亲的身影永远在篱笆那边的菜园里忙碌着”可概括为:妈妈在阳光下的菜园中忙碌。
根据第五段中的“在淡淡的月光下,我们脱掉小褂捕捉飞舞在草丛上一闪一闪的萤火虫”可概括为:我们在月光下捉萤火虫。
根据第六段中的“夜风拂过,静静地聆听夜的心语”可概括为:夜风中聆听夜的心语。
15.考查赏析引用古诗句的作用。
第七段引用多处古诗名句,这些诗句语言形象,写景精当,景当含情,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这些诗句都与“篱笆”有关,“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采菊东篱下” 表现了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诗人也邻家老翁隔篱饮酒,既表现了村人的淳朴,也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温馨。引用这些事件,衬托了篱笆的美好和田园生活的温馨。
16.考查比较阅读。
从内容上看。文本第三段中的“丝瓜、豆角、扁豆、野蔷薇、菊花以及许多叫不上名的野花从春开到秋”写的是植物。“蝈蝈在篱笆下浅吟低唱,螳螂慢悠悠在绿叶间散步,蝴蝶招摇着四处休憩、寻访,蜜蜂如同流浪的歌手把仅有的一个曲调带到各处哼吟”写的是昆虫。链接材料中的“碧绿的莱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写的是植物。“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去了”“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昆虫。所以共同点是都写了植物和昆虫。
从手法上看。第三段中的“它们相互拥抱、相互铺陈,快快乐乐从无纷争”把各色花儿们人格化,是拟人的修辞。“蝈蝈在篱笆下浅吟低唱,螳螂慢悠悠在绿叶间散步,蝴蝶招摇着四处休憩、寻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链接材料中的“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所以共同点是都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
从情感上看。联系文本可知,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多年以后还记得乡间的篱笆前的美景,把它描写的有声有色,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富有艺术的感染力,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链接材料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深情回忆了童年的自己在百草园获得的快乐,同样表现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
17.菊花。菊花既能象征作者已故父亲的善良坚强,又能寄托作者对父亲的哀思和怀念。 18.不能。因为此段插入叙述父亲帮助“偷果”人的往事,突出了父亲为人善良、性格宽厚的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为后文写父亲为乡亲、为周遭的一切生灵喷吐芬芳作铺垫。(意思对即可) 19.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既写出了父亲一生的操劳和辛苦,呼应上文,同时引出下文父亲病后的生活,含蓄表达出自己平时对父亲关心不够的深深自责和懊悔之情。(意思对即可) 20.画线句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父亲面对眼前自己曾经辛苦劳作过的土地,不由得把以前的穷苦日子和如今的好日子作对比的情形,表达了父亲内心的幸福和满足。(意思对即可) 21.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比作坚韧而茂盛的花木,形象地概括了父亲不畏艰难,日夜操劳为家庭、为乡亲、为社会作出的贡献,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深化文章主题。(意思对即可)
【解析】1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任选一种花阐述理由即可,但要注意所选的花要符合父亲善良、勤劳、坚强的性格,同时也要能寄托哀思。菊花最为符合,因为菊花有高洁之意,而且菊花也有怀念之意,常被用于祭奠故人。当然也可以选择康乃馨或百合,一方面代表父亲高洁的品质,一方面表达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18.本题考查插叙作用。
首先表明观点,不能删掉,然后分析理由。这件“往事”穿插了父亲帮助“偷果”人的事件,属于插叙内容。内容上,插叙内容交代了对“偷果”人的帮助,表现父亲的善良和宽容,丰富了父亲的人物形象;结构上,这件“往事”与文章第⑩段“父亲正如一株坚韧而茂盛的花木,顶住寒风苦雨,绽放着鲜花,喷吐着芬芳——为他的妻儿、乡亲,为周遭的一切生灵”相照应,所以此处为后文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
19.本题考查文章段落作用。
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分析:内容上,第⑧段“父亲患脑梗是出乎我们意料的”一句交代了父亲患上重病,“即使年近八十,夏天割柴背起百斤脸不红,秋后爬树采果气不喘”一句写出了父亲即使年金八十岁仍在操劳,“怎么就轰然倒下了呢?”一句表明作者不敢相信父亲患病,可见自己平时对父亲的关心不够,即表达了对父亲的担忧,有表现了对自己强烈的自责;结构上,交代父亲病重为引出第⑨段写父亲患病后的生活;交代父亲操劳与上文写父亲一生辛苦奔波相照应,所以第⑧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0.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的赏析。
首先判断人物描写方法,“过去山上哪有这么多树,树根都被挖出来当柴烧。路面坑坑洼洼,手推车很难走。那时候太穷了,现在日子多好啊!”是语言描写,“一脸满足的神情”是神态描写;接着分析人物描写的作用,即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特征,此处表现父亲将过去的苦日子和当下的幸福生活做对比,突出父亲对当下生活的满足;最后明确表达效果,即表达父亲内心的幸福感。
21.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的理解。
句中将父亲比作“一株坚韧而茂盛的花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父亲坚强善良的形象。“顶住寒风苦雨,绽放着鲜花,喷吐着芬芳——为他的妻儿、乡亲,为周遭的一切生灵”一句借花木的形象,表达父亲不畏艰苦,一生操劳,最终为家庭、乡亲和社会做出了贡献,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敬佩父亲的付出,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2.例文:
体验劳动
那是一个星期日,炎热的中午,我悠然地坐在椅子上,尽情享受着树荫的清凉。
“小诺,怎么还在这儿坐着啊,我不是叫你去背包谷吗?那是我背剩下的,一篓不足。”妈妈停了停,“家里数你懒,一点儿劳动本领都没有,以后怎么办?”
“老妈,我这么小,叫我背那么重的东西,是想压死我吗?”我心里非常不爽,懒洋洋地且很不满地说。
“还小?都十三岁了!做点小事就这么不情愿!”妈妈不知是哪里来的邪火,今天看来是拿我出气了。
“背就背,有什么了不起?”
我背起背篓走出家门,抬头一看,白花花的太阳,照得草木没精打采的。耳里是此起彼伏的蝉声,似乎在呻吟——热啊热啊!才走不多远,我就汗流浃背了。
到了地里,妈妈说是她背剩下的,也许不满一篓。可是当我捡完挤紧插实,竟尖尖的一小篓了!我蹲下试了好几次才勉强站起来。此刻,背上像压了千斤重的巨石,我咬牙裂嘴眦目,气也喘不过来,汗水不断地渗出额头,我真想一屁股坐下就不起来了!但一想到妈妈的话,我不得不耐着性子往前走。不知道是眼花了,还是背篓太重,无意间被“顽石”绊倒了,背篓一倾斜,包谷撒了一地,膝盖被硌出了血。我无助极了,真想坐在地上痛哭一场,可是母亲又听不见,我的撒娇不就浪费了吗?!我不能灰心,也不能放弃,我忍痛艰难地爬起来,将包谷一一捡起来装好,鼓足勇气撑起来,踏上归家的路……
“哟!这是小诺,能帮大人背包谷了,我们家方方啥时像你这样成绩又好又能干,多好啊!”原来是邻居冯阿姨。“我今天不上学,帮妈妈干活……”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听了她的话,我心里甜甜的,身上似乎有了力量。
我咬咬牙,心想,“坚持住,不能让冯阿姨笑话。”我用手把裤子提起来带动大腿迈步,这时膝盖由于用劲,不断地流血,但我只能忍着。
“漫长”的半小时以后,我像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终于“胜利”到家了。妈妈看到我膝盖流血了,立刻跑过来帮我放下背篓。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什么叫如释负重,虽然膝盖还在痛,但我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这次劳动体验,我深刻体会到父母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我暗暗发誓:爸爸妈妈太不容易,今后一定要尽可能地帮他们干活!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审题立意:体验,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或亲身经历。“体验”什么呢?可以是大自然的存在、家人的情感、生活的滋味、自己的成长经历等等。如“体验劳动”“体验滑冰”“体验做手工”“体验放风筝”等活动,“体验母爱”“体验父亲的工作”“体验想家的滋味”等感情,“体验失败”“体验痛苦”“体验成功的喜悦”等个人感受,“体验困难”“体验艰辛”“体验劳累”等生活的滋味等。只要是你日常生活中不大常遇到的事情,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内容。日常生活的常规内容,不宜入文,如“体验学习”“体验上早操”“体验吃午饭”等,因为习以为常,就无法表现“体验”的意义。
选材构思:有两个写作思路。
一,写人记事,创作一篇记叙文。以自己的某一次“体验”为主要写作内容,如体验劳动的艰辛,体验家务的繁琐,体验登山的快乐等。因为以叙事为主,所以一定要交代清晰事情的前因后果,即,为什么要体验?体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情况?最后通过这次体验有了什么收获?按体验前、体验中、体验后来组织材料,写出真情实感。
二,议论说理,创作一篇议论文。以“体验”为论题,肯定勇于体验的积极意义,从正面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依次论述,什么是体验?为什么要体验?怎样进行体验?勇于体验不等于蛮干等内容。末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与首段的论点相呼应。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