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业2·内容分析
【作业2】文本阅读鉴赏
(一)
1.根据课文内容和结构,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二)
2.在本单元的四位古代诗人中选择一位(曹操、李白、王湾、马致远),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和创作等情况,手绘诗人简介思维导图。
(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节选自朱自清《春》)
(二)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节选自刘湛秋《雨的四季》)
(三)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节选自冰心《荷叶·母亲》)
(四)
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3.请分别概括四个文段中雨的特点。
文段 雨的特点
(一) ①
(二) ②
(三) ③
(四) ④
4.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2)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5.从修辞的角度,体会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2)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6.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格中(二)(三)文段中因雨而蕴含的情感。
文段 蕴含的情感
(一) 对安静而和平的春雨农耕夜的喜爱
(二) ①
(三) ②
(四) 对祥子在暴雨袭击中艰难讨生的深切同情
7.下列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春雨的特点。
B.文段(二)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侧面烘托出春雨的特点。
C.文段(三)反复写雨势之大,属于环境描写,渲染烘托出母爱的主题。
D.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所写“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之景,完全切合文段(四)所描绘的雨景。
(四)
课内现代文阅读。
济南的冬天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④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⑤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⑥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
⑦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8.[美好的朗读] 同学们打算要美美地朗读这篇课文,提出了一些朗读意见,下列各句朗读处理你觉得不妥当的一项是
A.“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一句中,“温晴”重读,能突出济南冬天的鲜明特点。
B.“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一句中,“觉得”后停顿,“有了着落”和“有了依靠”连读,这样能读出冬天里济南人的安全感、温暖感。
C.“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一句用欣喜、赞叹的语气来读,节奏轻快些,这样,“妙”的韵味就出来了。
D.“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句中,“济南” 重读,强调济南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与众不同,更能突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
9.[美丽的画面]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句中加点的两个“卧”字有何妙处?)
②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10.[美妙的小雪]阅读第四段,作者说“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结合语段,说说究竟“妙”在哪里。
11.[精美的描写]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老舍《济南的冬天》)
[乙]
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选自老舍《济南的秋天》)
同样是写济南的山,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
(五)
课内外美文阅读。
材料一: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鬓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若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老舍《济南的冬天》)
材料二: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磐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鲁迅《雪》)
12.材料一围绕一个“ ”字描绘雪后山景,按照 顺序,描写了山尖、山坡、山腰的景色,突出了雪后小山“ ”的特征。
13.都是雪后的美景,但写法各有其妙。材料一采用了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可爱情态,材料二中江南的雪景也自有一番情趣,请从感官角度说说材料二中作者赏雪的感触。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4.请解释《秋词(其一)》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
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词(其一)》中诗人先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悲秋的传统,然后表明了自己赞秋的论调。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了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
C.《秋词(其一)》与《天净沙·秋思》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D.《秋词(其一)》与《天净沙·秋思》都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6.有人认为“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过五溪”要重读,请你说说这样朗读的原因。
17.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情感相近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杨花”指柳絮,“龙标”在诗句中指“王昌龄”,“残夜”是夜将尽未尽时。
C.“潮平两岸阔”描写潮水平静、水面不惊、微波粼粼的景象;“风正一帆悬”描写江风和缓与船的平稳。
D.“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着旧事物中已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
18.阅读下面诗和词,回答问题。
【甲】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甲】诗连用两个“出”生动地写出了 ;【乙】词用“ ”两个字贴切地写出了词人在风浪中颠簸的感受。
(2)【乙】词“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化用了《庄子 逍遥游》中的句子,这种写法叫什么?这句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评价量表】
设计目的 评价指标 水平
准确把握写景抒情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会概括写景对象的特点,会赏析重点字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把握古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学习诗歌炼字题的赏析方法。 优秀 良好 合格
快速并准确概括提炼出写景散文写景对象的特点。(或在文章中快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概括)
会赏析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理解借景抒情这种表现手法的含义和用法。
准确把握古诗句中重点字词,初步学会赏析。
试卷第10页,共10页
试卷第1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参考】
【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表格中已经根据课文内容梳理出了主要内容,可以根据同一级别的示例进行总结概括。
(一)《春》一文中,以“春”贯穿全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组成,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绘春”部分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春草图中,先写草,后写人。联系原文“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的内容,写草:钻、嫩、绿、满;联系原文“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的内容,写人:坐、躺、、滚、踢、跑、捉。春花图中,从形态、颜色、气味三个方面描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春风图中,采用了视觉、嗅觉、听觉描写。触觉:结合原文“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概括为“抚摸”;嗅觉:结合“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可知为“花香”;春雨图中,从形态、情状、景色三方面描绘,形态:结合原文“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可知为“像花针”;景色:结合原文“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可知为“灯”。迎春图中,结合原文“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可概括为“抖擞精神”。“赞春”部分,结合原文“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的内容可知,运用三个比喻,突出“新、美、力”。
(二)《济南的冬天》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块冬天里的宝地,突出了温情、暖和、舒适的特点,主题思想即对济南特有的冬景的喜爱和赞美。文章分为“绘山景”“描水色”两个部分。“绘山景”中,结合原文“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的内容可知,还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小山和城外的远山。“描水色”中,结合原文“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的内容可知,“河水清”。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三)《雨的四季》分段描绘出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
春雨的特点,结合“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的内容可知:润泽,甜美,清新;夏雨的特点,结合“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爽,可光头浇,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切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的内容可知,热烈,粗犷也奔放;秋雨的特点,结合“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的内容可知,端庄、沉静、深情;冬雨的自然、平静、纯洁。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美丽的喜爱和对雨的渴望赞美。
(4)《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本诗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开头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观景地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描写所见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抒发所想之感。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本诗融写景叙事和借景抒情为一体,表达出对友人的关怀和牵挂。写景叙事:结合“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的内容可概括为:杨花落尽,子规啼叫;借景抒情:结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内容可知,借月抒情。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人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6)《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描绘旅途之景;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江水之景;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绘江春之景;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抒发思乡之情。
(7)《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散曲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意思是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这是写景,写出了凄凉之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这是抒情,抒发了游子之悲。
2.示例:李白个人简介思维导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生平和创作等情况的了解,这属于重点文学常识,涉及到学生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搜集和整合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梳理能力,以及学生思维导图的绘制能力。要求学生在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整合来绘制思维导图,要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布局构图美观等。示例是对李白相关情况的思维导图,图正中间是李白的简笔画,一目了然,主题明确,生动形象,围绕主题分为“李白基本情况”、“李白的交友”、“李白的人生经历”、“李白的创作情况”四个方面,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基本囊括了与李白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代表作品《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侠客行》《春思》《子夜秋歌》等。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沛国谯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曹操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3.①细密、轻盈、朦胧②清新、纯净、娇媚、香甜③雨势大、雨点繁密④来势凶猛、铺天盖地、雨量大(各说两点即可) 4.(1)娇媚:这里指撒娇,讨人喜欢的样子;
(2)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 5.(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拟作人,又将“萌发的叶子”比喻为“绿茵茵的波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经过春雨洗淋后树的柔美情态和色彩,侧面烘托了春雨的清新、柔和、滋润万物、给万物带来勃勃生机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2)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直的雨道”、“扯天扯地”、“万千条瀑布”等句夸张地写出了暴雨来势凶猛、铺天盖地、雨量大、声响大的情形和特点;将暴雨落地溅起的水线比喻为“射起了无数的箭头”,形象地写出了暴雨落下时冲势猛、力量大的特点。这样的描写衬托出了祥子在暴雨袭击中的艰辛和痛苦,表现了作者对祥子遭遇的同情。 6.①对雨的爱恋(热爱)和对人生(生命)的追求。
②对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的感动,对母爱的感动。 7.D
【解析】3.考查筛选信息。
①根据文段一中的“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可得:细密、轻盈、朦胧。
②文段二中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拟作人,又将“萌发的叶子”比喻为“绿茵茵的波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经过春雨洗淋后树的柔美情态和色彩,侧面烘托了春雨的清新、柔和、滋润万物、给万物带来勃勃生机的特点。根据“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可得:香甜。
③根据文段三中的“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可得:雨势大、雨点繁密。
④根据文段四中的“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可得:来势凶猛。
根据“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可得:铺天盖地。
根据“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可得:雨量大。
4.考查赏析词语含义。
(1)娇媚:形容撒娇献媚的样子。在句中表示的是雨水从花苞滴落下来,就如同少女在向人撒娇,姿容让人喜爱。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从花苞滴落的雨水的喜爱之情。
(2)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在句中表示的是作者因为心中不适意,于是在屋子里来回走。“徘徊”是作者的动作描写,是作者排解不适意的方法。
5.考查赏析句子。
(1)“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手臂也顿时柔软了”把树人格化,这是拟人。“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把叶子比作波浪,这是比喻。树经过雨水的滋润,如同焕发了新的生命一般,睁开了眼睛,枝条变得柔软。叶子萌发,如同波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树为雨所淋后的柔美情态与碧绿色彩。这些都得益于雨水的冲洗,所以是从侧面表现了雨水的清新纯净,富有生机的特点。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语义明显夸大,这是夸张。“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 将暴雨落地溅起的水线比喻为“射起了无数的箭头”,这是比喻。夸张的手法强调了暴雨来势凶猛、铺天盖地、雨量大、声响大的特点。将水线比作箭头,生动形象地表现雨水从地面上溅起时力量大,冲势猛的特点。联系此时祥子正在雨中拉车可知,此处对于暴雨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祥子在雨中拉车的艰难与痛苦。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雨中拉车的祥子的同情之意。
6.考查赏析文本主旨.
①联系文段二中的“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可知,作者认为是春雨驱走了冬天,让世界重新焕发了生机,表现了作者对雨的热爱与赞美。
作者描写了树在春雨的滋润下变得柔软,从花苞滴落的雨水比少女的眼泪还是娇媚,空中的水雾,小草生长发出的声音,空气里的香甜味道,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追求与热爱。
②联系文段三中的“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可知,暴雨袭来,荷叶为红莲遮挡着雨水,作者“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表现了作者看到此种情景后的感动。这一细节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母亲就像是荷叶一样为孩子遮挡着人生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对于母爱的歌颂与赞美。
7.D.这两句诗意为: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未遮山”与文段四的“黑云铺满了天”不同。联系后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可知,这场雨来得快,收得急,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而文段四却并没有提到暴雨停歇,可以推知这场暴雨持续时间较长。故选D。
8.D 9.①“卧”,躺或者趴,运用拟人,把村庄和雪人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村庄、矮屋顶上的薄雪的可爱,烘托出恬静安适的气氛。照应前文“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 ”,表达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②运用拟人手法,把水和柳人格化,烘托出水的绿,表现出水的温暖多情。 10.下点小雪后,薄雪覆盖下的小山,无论从山上、山尖还是山坡、山腰都突出了山秀美的景色和娇羞的情态,小雪使济南的山更美,表达出作者对小山、对济南冬天的赞美和喜爱。 11.共同点:都写出了济南的美丽和山的秀美;
不同点:《济南的冬天》着重写了雪后山的秀气,作者抓住“温晴”这一点来写;《济南的秋天》则是写出了山的颜色与变动,抓住山的变化特点来写的。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朗读和情感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平时对朗读技巧的掌握,要结合语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表达的着重点进行正确的朗读。
D.朗读处理不妥当。如果重读“济南”,突出的是“济南”这个地方,则无法表现对济南“冬天”的赞美;根据本文表现的“温情”的特点,表现的是对济南“冬天”喜爱和赞美,应重读“冬天”。故选D。
9.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1)要求赏析加点字。“卧”是躺或者趴的意思,把村庄和雪人人格化,运用的是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村庄、矮屋顶上的薄雪的可爱形态(或情态),烘托出恬静安适的气氛。同时,“卧”与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表达作者对济南,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2)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从“忍得冻上 ”“照个影儿呢 ”可知运用的是拟人手法,把水和柳拟人化,写出了水和柳的情态,突出了水的绿,表现出水的温暖和多情的特点。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四段“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那些小山太秀气”可知,薄雪覆盖下的小山,无论从山上、山尖还是山坡、山腰都突出了山秀美的景色和娇羞的情态。山坡上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给读者以动人的动态的生活实感。黄昏时,夕阳斜照,如含羞的少女,写出雪在夕阳照射下娇美的感觉,因而下点小雪,济南的山更美,突出作者对小山、对济南冬天的赞美和喜爱。
1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抓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
共同点:
根据《济南的冬天》的文眼“温晴”,结合[精美的描写]“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写出了下雪后济南周围小山的娇媚;根据《济南的秋天》“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可知,写出了济南秋天山上颜色的调和和“淡美的色道”;可见两文都写出了济南的美丽和山的秀美;
不同点:根据《济南的冬天》[精美的描写]中的“那点儿薄雪……”可知,着重写了雪后山的秀气,从而扣住文眼“温晴”来写;根据《济南的秋天》“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 则是写出了山的颜色与变动,抓住山的变化特点来写济南秋天的特点。
12. 妙 空间 秀气 13.感官:作者通过视觉描写,抓住雪中景物的色彩,生动形象地将雪野中的宝珠山茶、单瓣梅花、蜡梅花、冷绿的杂草等景物糅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的江南雪景图,表现出江南雪滋润美艳的特点。
【解析】12.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材料一首句总领全段,其中的“妙”字点明了下小雪后的山景特点。后文按空间顺序描写了雪后小山的形态之妙,颜色之妙,以及其中蕴含的生机之妙。
第二空:根据题干中的“描写了山尖、山坡、山腰的景色”可知,本段是按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进行描写的。
第三空:材料一末句总结全段,“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其中的“秀气”一词突出了雪后小山的特点。
13.考查赏析描写角度。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磐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描写的是江南雪景的颜色,是作者所见,所以是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磐口的蜡梅花、冷绿的杂草”考查完美的融合于雪野之中,构成了一副色彩绚烂、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联系“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可知,此处对江南雪景的描写,突出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的特点。
14.晴空之中,一只鹤振翅高飞,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诗情也带到了蓝天。 15.D
【解析】14.本题考查理解诗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晴空”是指晴朗的天空;“排云上”是指冲破云层,领空直上;“碧霄”是指碧蓝的天空;诗句的意思是: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15.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
D.理解分析不正确。《秋词(其一)》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天净沙·秋思》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并没有表现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
故选D。
16.因为“过五溪”体现友人前行路途遥远、艰难,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关切。 17.C
【解析】16.考查对诗句的朗读能力。题干要求解释“过五溪”应该重读的理由依据。答此题,注意要理解好“过五溪”的意思,然后答出强调的目的。只有“过五溪”才能到龙标。“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通过重读“过五溪”突出龙标这个地方的偏僻遥远。这样就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幸而悲伤、同情,也是对朋友的前途命运的关注。
17.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
C.“潮平两岸阔”中的“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此句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恢弘阔大的景色。“风正一帆悬”,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诗句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故选C。
18.(1) 大海波涛汹涌、吞吐万物的气势和威力 转、舞
(2)用典。表达了词人想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的志向和情感。
【解析】(1)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甲】诗中,“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而两个“出”字,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表现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而乙词中,“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故“星河欲转千帆舞”中“转”“舞”二字,逼真地写出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
(2)
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九万里风鹏正举”是化用《庄子 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孤独无依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这叫做化用典故,即用典。那种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的志向和情感从这一化用典故中充分表达了出来。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第12页,共12页
答案第11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