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测试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人说“西亚是人类最早的摇篮之一。”与这一结论相符的史实是( )
A.西亚的农耕技术、铁器起源较早,且对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B.实行种姓
C.金字塔威严神秘
D.发明了阿拉伯文字
2.公元2世纪,罗马的道路系统几乎遍及帝国全境,东起幼发拉底河,北达苏格兰低地,穿越不列颠、欧洲、北非、小亚细亚和阿拉伯、叙利亚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罗马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
A.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C.消除了帝国民族间差异 D.加快了罗马城市化进程
3.下图坐标中,曲线所反映的是西欧
A.王权演变 B.教权演变 C.资产阶级力量变化 D.市民权力变化
4.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②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
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④柏拉图的《理想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16世纪,为保证其忠心,西班牙王室对拉美总督的挑选格外严格,他们必须是最深得西班牙王室信任的名门望族,他们的决策最终决定权被紧紧地握在国王和西印度事务委员会的手上。这一规定( )
A.体现了西班牙垄断殖民地贸易的需要 B.说明拉美已完全处于列强的统治之下
C.表明西属拉美殖民统治具有专制色彩 D.使拉美人民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高涨
6.某校邀请一学者做报告,报告主题如图海报。下列各项适合出现在海报上“内容”一栏的是( )
A.英国的两党及其代表的不同阶级的利益
B.美国的两党制及其对独立战争的影响
C.英国的两党制促进了君主立宪的形成
D.美国两党对垒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7.“美国的联邦大道,各州如果同意修建的话,就会得到相应的补助。教育补助也是这样。各州为了自己的发展,当然希望节省得越多越好,都希望得到联邦中央的补助。所以通过种类繁多的补助,地方各州很多的权力就慢慢地移转到了中央。”材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
A.从联邦制到邦联制的转变
B.借助经济手段加强中央集权
C.中央集权高于地方自治权
D.中央和地方是政治契约关系
8.在农奴制下,耕作的方式很原始,农奴使用古老的木犁耕作。地主不愿意添置农具,农奴大都目不识丁,生活十分贫困。地主愚昧粗鲁,不求进取,整日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这说明了
A.农奴制下农民生活很安逸
B.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C.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D.农奴制勉强能够适应俄国的社会状况
9.下表是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日本五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其中①是
A.德国 B.英国 C.日本 D.法国
10.据统计,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改变国家经济运行模式 B.迟滞了苏联的工业建设
C.改善民生日常消费质量 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建设
11.1919年是世界革命运动频发的一年。表1为部分国家和地区革命运动,据此可知( )
1918.11—1919.5 德国人民起义,推翻了德意志帝国,资产阶级成立魏玛共和国
1919年3月 匈牙利共产党领导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
1919年3月 埃及爆发以开罗学生反英示威为起点的反英大起义
1919年4月 印度人民因英国制造的“阿姆利则惨案”开展反英独立运动
1919年5月4日 中国发生“五四运动”
A.东西方的革命运动遥相呼应 B.十月革命影响了各国革命斗争
C.国际环境助推了革命的爆发 D.革命运动推动殖民体系的崩溃
12.有学者认为,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是对中国的“无形之瓜分”,“无形之瓜分,更惨于有形之瓜分,而外人遂亡我四万万同胞于此保全领土、开放门户政策之下”。这一观点表明门户开”放政策
A.使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B.减轻了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压力
C.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激起中国广大民众的无比愤怒
13.1965年,法国女装业的裤装产量第一次超过了裙子。英国年轻的上流男女,纷纷遮掩起原本一出口就可以准确无误地确定自己身份的口音,改用一种接近伦敦工人阶级的词汇。这反映出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C.女权主义的蓬勃兴起 D.劳动者社会影响力增强
14.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1950年发布一份报告指出,拉美乃至整个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发达状态,源于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中心外围”结构,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以及不平等的贸易关系,使得拉美国家无法进行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恰恰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首要动力。该报告( )
A.指出冷战是影响拉美发展的重要因素 B.认为拉美无法完成工业化任务
C.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分析拉美落后原因 D.强调西方国家应承担一定义务
15.美国部分学者认为,美国大都市往往也是产业聚焦地点,考虑到运输、劳动力成本,相关制造者往往集中经营,且生产分工。因此,大都市专业化程度高,功能较单一,但区域间城市密度大,城市间关联性高,区域效应明显,蔓延带状发展。这一观点强调了( )
A.大都市成为制造工业发展的基础 B.城市化水平受到产业结构的制约
C.市场集聚效应加强都市辐射作用 D.社会分工推动着城市规模的扩展
16.近年来,欧美日等国打着“价值观外交”旗号,声称建构所谓普世价值观认同,在外交话语具体政策中将“人权和民主”与“贸易和市场”紧密关联,对相关国家发起政治、经济责难。欧美日等国此举意在( )
A.掩饰地缘战略意图 B.完善全球安全战略
C.维持多极均势体系 D.推进全球政治合作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社会的多样性:当时西方新的多样性社会的组成部分有以下这些:取代皇帝的命令而起的独立教会,代替帝国当局的一群封建君主和封建主,取代罗马时期奴隶种植园、各自开垦荒地的自治的采邑,不久后以其来自城市的有独特力量而于贵族、高级教士、最终于君主颇为不利的新兴的商业阶层。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领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领主干活,领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领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1)依据材料一,选择一个恰当视角,对欧洲社会成员的构成进行分类。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庄园的基本特征。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二:第27条那些说钱币一叮当落入钱筒,灵魂就超脱炼狱的人,是在传人的捏造。第86条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它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述其影响?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只有团结才能驱逐西班牙人,建立一个自由的政府。
——摘自玻利瓦尔的一封信
材料二 玻利瓦尔出生在委内瑞拉,他曾向祖国起誓“在没有打碎西班牙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不停地打击敌人,我的心将不会平静”。
(1)材料一、二说明了玻利瓦尔的什么主张?
(2)请你说说玻利瓦尔的主要历史功绩。
(3)结合自身实际,你从玻利瓦尔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5年10月,意大利不宣而战,发动全面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同年11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甫抵陕北,毛泽东即预言“帝国主义间的矛盾走向大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毛泽东认为接下来就是希特勒同各大国打,而且确定无疑。“目前的战争发展到世界大战之间,是不会间断的,人类的战争灾难不可避免。”
1938年3月,德国侵吞奥地利。同年10月,毛泽东明确地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两类:一类是法西斯国家,另一类则是民主国家。他再次预言“世界一定会打更大规模的战争”。
——摘编自王树林《毛泽东预言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据材料,选择毛泽东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条或多条预言,谈谈你的看法,并予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A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亚的农耕技术、铁器起源较早,且对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可以说明“西亚是人类最早的摇篮之一”,A项正确;实行种姓和发明阿拉伯文字的是古代印度,位于南亚,排除BD项;金字塔是古埃及的文明成就,位于北非,排除C项。故选A项。
2.B
根据“罗马的道路系统几乎遍及帝国全境,东起幼发拉底河,北达苏格兰低地,穿越不列颠、欧洲、北非、小亚细亚和阿拉伯、叙利亚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可得出道路的发达与畅通,有利于政令的传达,也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B项正确;当时是奴隶制时代,没有封建经济,排除A项;道路畅通并不会消除民族间的差异,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通向地方的道路,而不是罗马城市中的道路,与城市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其中13世纪之前教会处于绝对优势,如卡诺莎之辱;13世纪后,伴随着西方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相继建立,教权又屈从于王权,如阿维农之囚;进入17世纪后,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相继爆发,王权受到限制,因此A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错误。故选A项。
4.A
文艺复兴的时间是14—17世纪,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间是1492年,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的时间是1517年,莎士比亚正是文艺复兴代表人物,故①②③均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发展的表现,A项正确;而柏拉图是古希腊思想家,时间不符,排除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
5.C
据题意可知,西班牙王室对拉美总督的挑选极其严格,拉美总督的决策权最终掌握在国王和西印度事务委员会的手上,这体现了浓烈的专制色彩,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原因,不能说是为了垄断贸易的需要,排除A项;“完全”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拉美人民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6.D
美国两党对垒、交替执政,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正确;英国的两党虽然代表不同集团的利益,但是本质上都属于资产阶级政党,排除A;美国的两党制形成于独立战争后,排除B;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形成在两党制之前,排除C。
7.B
从材料中的“所以通过种类繁多的补助,地方各州很多的权力就慢慢地移转到了中央”来看,美国的联邦制中,联邦政府通过经济手段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美国1787年宪法的颁布实现了邦联制向联邦制的转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所拥有的权力范围的变化,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8.C
从材料信息来看,农奴制的存在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障碍,是俄国贫穷落后的根源,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中的“生活十分贫困”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农奴生活方式上的“自给自足”,排除B项;农奴制已经阻碍了俄国社会发展,排除D项。
9.B
结合所学可知,1913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工业排在美、德后,1948年是二战后,英国的工业受二战的打击,在世界所占比重下降,故①是英国,故选B;②是美国,③是日本,④是德国,⑤是法国,故排除A、C、D。
10.C
材料“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体现的是当时苏俄私人企业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这有助于改善民生日常消费质量,C正确;A是斯大林模式推行的影响,排除;苏俄私人企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恢复,进而推动工业化建设,B排除;材料与农业集体化运动无关,D排除。故选C。
11.C
表格中德国和匈牙利的革命是受到了十月革命的影响,而埃及、印度的起义和独立运动则是由于英国殖民统治卷土重来的缘故,中国的五四运动则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所以综合来看,上述革命运动都与国际环境的变化有关,所以可以推论出国际环境助推了革命的爆发,C项正确;由上述革命发生的情况来看,其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能说东西方的革命遥相呼应,排除A项;表格中的德国、匈牙利和中国的革命受到了十月革命的影响,但是埃及和印度人民的革命则没有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殖民体系是在二战之后才开始瓦解的,且上述革命运动不全是反对殖民统治的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从材料中的“无形之瓜分,更惨于有形之瓜分,而外人遂亡我四万万同胞于此保全领土、开放门户政策之下”等信息来看,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转化为相互合作,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故答案为A项;从材料信息来看,加重了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压力,排除B项;《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国民众的反应,排除D项。
13.D
由材料“裤装”“改用一种接近伦敦工人阶级的词汇”等内容可反映出劳动者社会影响力增强,D项正确;ABC选项均不符合材料,故排除。
14.C
根据材料“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以及不平等的贸易关系”可知,该报告从历史角度分析了拉美地区落后的原因,根据材料“而资本积累恰恰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首要动力”可知,该报告认为拉美国家因为缺少资本积累而缺乏工业化动力,这从现实角度分析了拉美国家落后的原因,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冷战对拉美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此项说法是对该报告的误读,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西方国家应承担的义务,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根据材料可知,大都市是产业的集聚地,吸引着资本的集聚,促进了生产的分工,这种分工导致了城市之间关联的加深,围绕着大都市形成相关产业的城市带,这体现出大都市的辐射作用,C项正确;材料凸显了都市带形成中市场的集聚效应的作用,而非大都市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都市产业聚集,未反映出产业结构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论述了大都市带的形成而非城市规模的扩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世界现代史。据材料“价值观外交……对相关国家发起政治、经济责难”,可以看出欧美日等过通过宣扬普世价值观认同,来构建外交霸权,干涉他国内政外交,掩饰地缘战略意图,A项正确;欧美日等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并不是从全球安全出发,排除B项;欧美日等国主要目的是掩饰地缘战略意图,并不是维持多极均势体系,也不是为了推动全球政治合作,排除CD项。故选A项。
17.(1)按社会地位(结构)分类:统治阶级或上层社会——封建君主(国王)封建主(贵族)教士(教会贵族或教会势力)被统治阶级——市民和农奴。(类标准2分,具体分类)
其他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参考:按生产方式分类:自然经济——庄园主(封建君主和封建主)与农奴。商品经济——新兴商业阶层。
按土地占有分类:占有土地的封建君主、封建主、教会、自由民;不占有土地的农奴。
(2)庄园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佃户对领主负有劳动义务,领主不能随意剥夺佃户的土地,双方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8.(1)文艺复兴运动。影响:文艺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2)主张: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非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权威,认为国家权力应高于教会。
(3)核心思想:理性主义。
影响:对欧洲: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对世界: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19.(1)团结、联合拉丁美洲遭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各国人民,共同奋战,赶走西班牙殖民者,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
(2)率领起义军先后解放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地,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3)学习以下优秀品质:热爱祖国;为正义事业而献身;不图私利;艰苦奋战;有坚强的意志;团结、联合的思想;等等。
20.毛泽东在1935年11月的预言“帝国主义间的矛盾走向大战”具有较强的预见性。
论述: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以强权政治的原则建立了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这个体系是建立在对战败国尤其是对德国的极度压榨的基础上的,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并没有终结。德国在战后极力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以极端民族主义为特征的法西斯主义兴起,对外掠夺扩张,发动战争。20世纪30年代,日本受到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法西斯分子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法西斯主义的扩张加剧了战争风险。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矛盾,推行绥靖政策,但这不仅不能制止战争,反而助长了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气焰,德、意、日与英、法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总之,毛泽东的预言是站在唯物史观的视角去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对社会发展进程作出了准确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