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内阅读专项练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内阅读专项练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2 21:3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课内阅读专项练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节选
①我走在院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②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③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1.结合选文内容,将下列短语补充完整。
一( )落叶 一( )雨靴 一( )地毯
2.根据意思,在文段中找出对应的词语。
(1)(用字、用词)贴切;妥帖。( )
(2)不整齐;没有秩序。( )
3.文段中,作者将梧桐树叶比作 ,形象地写出了落叶的 美和 美;将走动着的“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比作“ ”在蹦跳着、歌唱着,比喻新奇而生动。
4.从“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中可以体会到“我” 的心情。
5.用几句简洁通顺的话写一写你在上学路上的美丽发现吧!(40字左右)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 )下来,便紧紧地( )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我( )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 )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6.将下面的字填到文中括号里。
铺 掉 粘 走
7.照样子写词语。
湿漉漉(ABB式)
闪闪发光(AABC式)
8.从哪里可以看出水泥道的美 用“ ”在文中画出来。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9.这段话中描绘的秋天的色彩是多么绚丽啊!真是 (填写文中的四字词语)的秋天!由此可以明白,“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色彩丰富且美丽。它的近义词还有“ 、 ”等。
10.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画出来。
11.文中画“~~~”的三句话都是 句,句中分别把 比作 、 比作 、 比作 。这些比喻句并不是仅仅从外形的相似度来考虑的,还结合了物品相应的用途,如 可以用来扇风、 可以邮寄信件等。
12.文中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写 、 、 的时候,作者通过“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表示动作的词语,将秋天的景象描写得富有动感。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13.请把下面的字在田字格中写端正。
颜飘盒谈
14.选出搭配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填序号)
①金色②秋天③香甜④美丽
的菊花 的凉爽
的海洋 的气味
15.文段中有不少比喻句,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句?用“ ”画出来。你也照样子,写一个与秋天有关的比喻句吧!
《听听,秋的声音》节选
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嚁嚁”,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16.片段主要运用 的修辞手法,把 、 当成 来写,写出了风摇树枝的动作和树叶落下的声音。
17.“道别”的近义词是 。读到这个词语,我仿佛听到黄叶在说:“ 。”
18.选段写了秋天里 、 这两种事物发出的声音。找出选段中表示声音的词语,画上“ ”。
19.仿照选段的句式,写一写你知道的秋天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 。
听听,秋的声音, 。
秋的声音,在每一( )叶子里,在每一( )小花上,在每一( )汗水里,在每一( )饱满的谷粒里。
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20.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21.读诗重在想象,读这个片段的第一小节时,你想象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呢?
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到括号里。
A.想象各种野花美丽而清香。   B.想象颗粒归仓的丰收景象。
C.想象落叶飞舞,在空中盘旋。 D.想象农民辛苦劳动,脸上绽放灿烂的笑容。
(1)在每一片叶子里( ) (2)在每一朵小花上( )
(3)在每一滴汗水里( ) (4)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
22.对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秋的声音来去匆忙,非常短暂。
B.不知道秋的声音从哪来,上哪去。
C.秋天很短暂,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秋天。
23.秋的声音,还会在哪里?写一写。
秋的声音,在 。
秋的声音,在 。
山行
[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
24.补全古诗和作者。
25.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6.诗人笔下的山林景色图,都写到了哪些景物?
27.诗人停下车来的原因是什么?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B.第二句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C.第三句中的“晚”字的意思是傍晚。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至极。
D.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句。把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表现出秋季到来之时作者的哀伤之情。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9.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 。
30.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擎: 傲霜:
31.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 、 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 的形象。
32.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33.这首诗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是:
参考答案:
1. 片 双 块 2. 熨帖 凌乱 3. 金色的小巴掌 颜色 形状 小鸟 4.欢快 5.清晨,我和小伙伴走在上学的路上。太阳从云层里探出头来,射出道道金光,连白云也镶上了金边。路边的小草微笑着向我们问好。
6.掉 粘 走 铺 7. 亮晶晶 绿油油 欣欣向荣 勃勃生机 8.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9. 五彩缤纷 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万紫千红 10.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11. 比喻 树叶 小扇子 枫叶 邮票 田野 海洋 扇子 邮票 12. 橘子 柿子 菊花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近义词。
五彩缤纷,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
从“这段话中描绘的秋天的色彩是多么绚丽啊”可知是:五彩缤纷。
五彩缤纷的近义词:万紫千红、鲜艳夺目、五彩斑斓等。
10.本题考查找中心句。
语段选自《秋天的雨》,作者是陶金鸿。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选段的中心句是: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分别从“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它把红色给了枫树”、“金黄色是给田野的”、“橙红色是给果树的”、“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说明“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11.本题考查比喻句。
从“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可知是比喻句,分别把树叶比作小扇子,枫叶比作邮票,田野比作海洋,还结合了物品相应的用途,用来扇风的是扇子,可以邮寄信件的是邮票。
12.本题考查拟人句。
从“你挤我碰、频频点头”可知把橘子、柿子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中可知把菊花拟人化。
13.颜 飘 盒 谈 14. ④ ② ① ③ 15.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快看呐,月光像一层温柔的轻纱,笼罩着沉睡的大地。
1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汉字写法的掌握,工整、正确地抄写汉字即可,正楷字最佳。
1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词语的搭配,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搭配即可。故搭配为:美丽的菊花、秋天的凉爽、金色的海洋和香甜的气味。
15.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掌握,学生画出比喻句后进行仿写即可,要求本体和喻体对应且明确。如:金秋的大地像是铺上了金色的地毯。
16. 拟人 大树 黄叶 人 17. 告别 大树妈妈,我真舍不得您 18.落叶 蟋蟀 唰唰 嚁嚁 19. 秋风鼓起腮帮,“呼呼”是冬姑娘提前寄来的信件 小朋友吃着果子,“咔嚓”,是庆贺丰收的赞歌
16.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赏析。
结合“大树抖抖手臂”“黄叶道别的话音”可知,这个片段把“大树”“黄叶”当作人来写,具有人的行为和动作“抖抖手臂”“道别”,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摇树枝的动作和树叶落下的声音。
17.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想象说话的能力。
“道别”的意思是:离别,分手。其近义词有告别、话别等。
根据词义,结合句子语境“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写一写黄叶会对大树说些什么。想象合理即可。如:妈妈,我舍不得您,我会想您的。
18.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能力。
结合选文内容“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蟋蟀振动翅膀,‘嚁嚁’,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可知,选段是写落叶、蟋蟀发出的声音,分别是“唰唰”“嚁嚁”,把这两词语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即可。
19.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结合选段中的句式“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的句式来写一写秋天的声音,抓住秋天的事物来写,用上恰当的拟声词,合理即可。
示例:听听,秋的声音,大雁扇扇翅膀,“呼呼”,是和北方道别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石榴露出笑脸,“啪啪”,是对秋姑娘的问候。
20.片 朵 滴 颗 21. C A D B 22.C 23. 在每一个香甜的果实里 在每一张丰收的笑脸里
20.本题考查的是对量词的识记。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
一片叶子、一朵小花、一滴汗水、一颗谷粒。
21.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展开合理的想象。
(1)叶子是轻盈的,被风轻吹,一片品飘落。可以联想到C。
(2)花是散发着芬芳的香味。可以联想到A。
(3)汗水是一天辛勤劳作后的成果。可以联想到D。
(4)谷粒是农民一年来辛苦的收获。可以联想到B。
22.本题考查的是课文句子的理解。需要认真的品读句子。
“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可以读出秋天来去都是很匆匆的也是很短暂的,要享受秋天,珍惜秋天。所以选择C。
2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书写合理即可。
例如:秋的声音,在每一个香甜的果实里。
秋的声音,在每一张丰收的笑脸里。
秋的声音,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秋的声音,在每一滴辛勤的汗水里。
24.杜牧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5.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色,从“寒山”“霜叶红”等词语可以看出。 26.寒山、小路、白云、人家、枫林、枫叶。 27.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所以停车欣赏。 28.D
24.本题考查的是诗词歌赋的背诵默写以及作者等文学常识。
注意平时对诗词歌赋的默写,要对学过的诗歌内容及时巩固复习。不要写错别字,本题中全诗内容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作者是唐代的杜牧。
25.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诗歌中的“寒山”“霜叶红”可以看出描写的是深秋时节的景色。因为只有秋天才有火红的枫叶,只有深秋时节温度才会日渐寒冷。
26.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诗歌的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可以得出描写的景色有:寒山、小路、白云、人家、枫林、枫叶。
27.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诗歌的内容“停车坐爱枫林晚”意思是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所以诗人停下车来的原因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所以停车欣赏。
28.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诗歌的内容可以得出理解有误的是D项,整首诗歌中并没有为我们展示秋季到来的哀伤之情。
29. 宋 苏轼 30. 举,向上托。 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1. 荷尽 菊残 傲霜斗寒 32.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33.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29.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赠刘景文》出自宋代诗人苏轼。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30.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荷尽已无擎雨盖:荷花凋谢,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故“擎”的意思是:举,向上托。
菊残犹有傲霜枝: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故“傲霜”的意思是: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3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3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作者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33.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