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内阅读专项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内阅读专项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2 09:3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课内阅读专项练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节选
“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这个母亲慢慢开始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她记起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直直地坐在床上,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一星期以后,小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1.写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慢慢——( ) 愉快——( ) 兴奋——( ) 温暖——( )
2.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空。
( )的眼光 ( )的太阳光 ( )的豌豆花 ( )的叶子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女孩的病在慢慢地好起来?
4.小女孩的病为什么会慢慢地好起来?
5.在五颗豆子中,你觉得最值得称赞的是哪一颗?说说你的理解。
6.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其余的几粒豌豆呢?曾经想到广大世界里去的那一粒,它落到了屋顶的水笕里,被一只鸽子吃掉了。那两粒在地上打滚的豆子也没有走多远,也被鸽子吃掉了。它们还算有些实际用途。那本来想飞进太阳里去的豌豆,却落到了水沟里,在脏水里躺了好几个星期,而且涨得大大的。
“我胖得够美了!”这粒豌豆说,“我胖得要爆裂开来了。我想任何豌豆从来不曾、也永远不会达到这种地步的。我是五粒豌豆中最了不起的一粒。”
此刻,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
7.结合课文,简要概括各颗豌豆的最终结果。
8.“想飞进太阳里”最后“却落到水沟里去了”的那颗豆子自己认为是最了不起的一粒,其性格特点是( )
A.随遇而安,理想远大 B.充满自信,理想远大
C.重视荣誉,不甘落后 D.妄自尊大,自高自傲
9.在五颗豆子中,你觉得最值得称赞的是哪一颗?说说你的理解。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
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眼睛,( )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0.“蝇”的音序查字法应先查的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查 部。
11.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2.科学家做了 次试验,得出怎样的结论?用“ ”画出来。
13.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完成飞行任务的?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14.下面选项中能体现蝙蝠习性的是( )
A.夜里飞行 B.眼睛特别敏锐
C.捕捉飞蛾和蚊子 D.避开障碍物
15.飞机在夜里能够安全飞行完全靠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6.课文中的三次实验是怎样做的?结果如何?照样子完成下面的表格。
过程 结果 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一个也没响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第二次
第三次
17.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什么?请用“ ”画出来。
18.根据选段内容,写一写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雷达的天线相当于蝙蝠的 ,它发出的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发出的 ,荧光屏相当于蝙蝠的 。
19.读了选段内容,在写法上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 托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果 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20.用“/”划去片段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1.画线句中的“那时”是指( )
A.原始社会 B.农耕社会 C.科学社会
22.想想现实生活中,它们又会是什么呢?
千里眼:遥控器
顺风耳:电话
23.片段中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表现了( )
A.科学家给世界带来了美丽景象,科学成果像梨花一样开满枝头。
B.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惊喜。
24.请用一句话概括出语段的意思: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25.仿写句子。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26.读一读,说说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
27.“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你能说出有什么发明吗?
28.芦苇被晚霞映成红色。(改为“把”字句)
《蝴蝶的家》节选
一个女孩儿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它们是那么高兴,那么鲜艳。我想,它们一定是藏在一个秘密的家里。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不像家雀儿似的,一下雨就飞到人们的屋檐下避雨。一定是这样的。
29.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1)高兴( ) (2)鲜艳( )
30.这段话是一个小女孩对 所做作出的判断。她认为蝴蝶的家是 的、 的和香甜的。
31.从文段加点的三个“一定”中可以看出小女孩对自己的判断 。
32.这段话将 和 进行对比,表现出小女孩对蝴蝶的家的美好的想象。
课内阅读。
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天是那样低沉,云是那样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里也黑压压的、水淋淋的,到处都是湿的。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33.从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画“ ”。
34.仿写词语。
黑压压
35.“这不是难为蝴蝶吗?”这一句是 句,改写成陈述句是: 。
36.发挥自己的想象,你认为蝴蝶的家可能会在哪里?
参考答案:
1. 渐渐 高兴 激动 暖和 2. 兴奋 温暖 紫色 柔嫩 3.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直直地坐在床上。 4.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使她有了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 5.那粒飞进“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去”的豌豆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愉快和生机,让小女孩儿战胜了病魔。 6.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7.第一颗,落在水笕里,最终被鸽子吃掉;第二、三颗也被鸽子吃掉了;第四颗掉在水沟里,泡得发涨;第五颗,在裂缝里萌芽开花,成为小女孩的花园。 8.D 9.那粒飞进“长满了青苔和霉菌的裂缝里去”的豆粒,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小病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7.此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与总结概括能力。通过阅读,得知:第一颗,落在水笕里,最终被鸽子吃掉;第二、三颗也被鸽子吃掉了;第四颗掉在水沟里,泡得发涨;第五颗,在裂缝里萌芽开花,成为小女孩的花园。
8.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在解答时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人物形象,注意表达清楚,正确分析人物形象。“想飞进太阳里”的那颗豆子自高自傲。
9.此题为思路拓展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写出自己的体会即可,但要言之有据,不能偏离文章所表达的文章主旨中心。
10. Y yíng 虫 11.不是 而是 12.三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3.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4.ACD 15.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0.本题考查查字典。
“蝇”的读音是yíng,音序查字法应先查的字母Y,再查音节yíng;是左右结构,用部首查字法查“虫”部。
11.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眼睛”和“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故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不是……而是……。
12.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中“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可知,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得出的结论是: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3.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文中的“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这些内容告诉了我们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完成飞行任务的。
14.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的“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些内容可知,蝙蝠的习性是:夜里飞行;捕捉飞蛾和蚊子;避开障碍物。故题目中的A、C、D项能体现蝙蝠习性。B.眼睛特别敏锐。说法有误。可从文中的“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句话表现出来。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科学家通过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在夜晚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于是科学家发明了雷达,并给飞机装上,所以飞机能在夜晚安全飞行。结合文中“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可知,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6.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里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把蝙蝠的嘴封住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里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7.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8. 嘴 超声波 耳朵 19.为什么作者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内容找出答案。
第二次:学生结合“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和“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可知过程和结果,也可推测出结论为蝙蝠夜里安全飞行是靠嘴巴和耳朵利用超声波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次:学生结合“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和“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可知过程和结果,也可推测出结论为蝙蝠夜里安全飞行是靠嘴巴和耳朵利用超声波配合起来探路的。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内容找出答案。
通读全文可知答案为“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段最后一段可知,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科学家就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种联系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发明创造有所启示。
由此可知答案。
19.本题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本题为开放性题型,学生结合自己心中疑问,从写法方面进行提问,言之有理。
除答案外还有:为什么没写科学家反复研究的过程?
20.托付 成果 21.B 22. 卫星电视、监控、望远镜 广播、收音机、手机 23.B 24.通过对比的手法,介绍了科学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1)本题考查的是选词填空。
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寄托:(动)①托付;委托:把小孩~在朋友家中。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托付在某人或某事物上面:~哀思|精神~。
托付: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交付,委托。不符合原文的语境。
成果:意为成全,成立。是收获到的果实,常用于指工作或事业方面的成就。也可指指学习、工作、劳动上的成效和成绩。不符合原文的语境。
成就:(名)事业上的成绩。(动)完成某种事业
(2)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上文的语境“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可以得出“那时”是指农耕社会。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外文学作品的识记和积累。
千里眼表意指能够听看到很远地方的眼睛。现实生活中有:望远镜、手机、电脑、雷达。
顺风耳表意指能够听到随风而来之声音的耳朵。现实生活中有:广播、电话、手机、录音机。
(4)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原句的内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原诗中意思是指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所在原文的语境中指的是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惊喜。故答案选B。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原文的内容概括出原文中的主要内容和情节,本段文字中通过农耕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对比,突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总结概括的时候,主要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25.谁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当然是父母。 26.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27.飞机 电话 28.晚霞把芦苇映成红色。
25.本句是设问句。
设问句的特点是自问自答。可以仿写:蝙蝠夜里靠什么行进呢?当然是超声波。
26.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原文中的句子“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可知答案。
27.本题是开放题。
现代发明有手机、飞机、电脑等。
28.本题考查写“把”字句和“被”字句转换。
“把”字句要找到主动者和被动者,句中主动者是晚霞,被动者是芦苇。两者变换位置,“被”字改为“把”字,句子改为:晚霞把芦苇映成红色。
29. 愉快 艳丽 30. 蝴蝶的家 秘密 美丽 31.非常肯定 32. 蝴蝶的家 家雀儿的家
29.考查对近义词的掌握。
(1)“高兴”通常用来表达人的情绪,令人感到快乐的,愉快的,意思是指内心的一种表达。与生气,愤怒等词词义相反。近义词有:喜悦、怡悦、欢喜、称心、振奋、快活、欣忭、欢乐、欢娱、快乐等。
(2)“鲜艳”指颜色鲜明,亮眼,靓丽,有色彩,而美丽。近义词有:璀璨、瑰丽、奇丽、秀丽、美艳、富丽、灿艳、娇艳、美丽等。
30.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本文主要写的是蝴蝶的家,由“它们一定是藏在一个秘密的家里。它们的家一定是美丽而香甜”可知,女孩认为蝴蝶的家是秘密的、美丽的、香甜的。
3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一定”是“肯定”的意思。文中连用三个“一定”,加强语气,说明小女孩对自己的猜测十分肯定。
32.考查对比手法的作用。
“它们的家一定是美丽而香甜,不像家雀儿似的,一下雨就飞到人们的屋檐下避雨”,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蝴蝶的家与家雀儿的家进行比较,突出蝴蝶的家美丽、香甜的特点,表现小女孩对蝴蝶的家的美好想象。
33.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 34. 胖乎乎 绿油油 红彤彤 35. 反问 这就是难为蝴蝶。 36.蝴蝶的家在花朵里。
33.本题考查找寻拟人句。
“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中赋予“雷、电、雨、风”人的特征,故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4.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黑压压”是ABB式词语,此类词语还有:孤零零、沉甸甸、香喷喷等。
35.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改写句子。
阅读句子“这不是难为蝴蝶吗?”可知,此句是一个反问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肯定的语气。改为陈述句,应把“不是”变为“就是”,把“吗”和问号去掉。即为:这就是难为蝴蝶。
36.本道题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完成本题可结合原文内容及的所表过的主题完成。合理即可。如桥下、石头上、树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