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爱莲说周敦颐周日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莲特点。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目标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著名哲学家。作者简介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题解要求:
(1)用笔划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结合课下注释标注拼音。
(2)读准字音,朗读全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亵 濯 鲜有闻fányūliánxièzhuóxiǎn检测字词蕃 淤泥 涟给下列字注音:活动一:
(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2)将重点词句意思批注在句旁。
(3)将不会翻译的词句画出来与同桌讨论,还不会的保留在班级讨论。默读课文,疏通文意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何陋之有?
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无义,宾语前置的标志。解释下列“之”字的含义:默读课文,疏通文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翻译句子: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默读课文,疏通文意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翻译句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士;莲花,是花中的君子。默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句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翻译句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活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从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问题:莲的高雅风度表现在哪里?美读课文 赏读莲花之美美读课文 赏读莲花之美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美读课文 赏读莲花之美品读课文,赏析角度之巧问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品格: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品读课文,赏析角度之巧2、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品格: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品读课文,赏析角度之巧
3、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品格: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品读课文,赏析角度之巧问题: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自读课文,品析写法,并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然后在小组交流。品析课文,赏析写法之妙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品析课文,赏析写法之妙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品析课文,赏析写法之妙谁爱菊花? 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刘禹锡曾有诗云: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品析课文,赏析写法之妙谁爱牡丹? 写“菊”写“牡丹”都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写法小结问题:
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探究课文,赏析立意之新叹惋菊花: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探究课文,赏析立意之新鄙薄牡丹: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追名逐利,趋炎附势,未免有些庸俗。探究课文,赏析立意之新赞美莲花: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探究课文,赏析立意之新问题: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讨论明确: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作者是想借花喻人,抒情言志。 探究课文,赏析立意之新 作者以“莲”自喻,托物言志,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婉曲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归纳主题(1)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美丽而不端庄树立亲近而不庄重解释词语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意思。(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宜乎众矣。少我应当解释词语再 见课件53张PPT。 阅读下面两幅对联,说出其中的两位历史名人分别是谁?这里有两处文学圣地,你知道吗?分别在哪里?文学圣地一日游杜甫草堂起宏愿,杜工部病体寒衣不失天下之怀。 陋室有德馨,刘禹锡安贫乐道不改高洁之志。 刘禹锡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文学圣地一日游文学圣地一日游安徽和州刘禹锡陋室[来源:Zxxk.Com]
课外拾趣气出来的《陋室铭》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千百年后那位势利眼的狗官已化为尘土,而这篇铭文则成为“天下第一铭”名垂千古。课外拾趣你知道吗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
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题解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铭》题解[来源:Zxxk.Com]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 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和in韵 速读全文并圈出本文韵脚是什么?所押的韵是什么?你知道吗商汤盘铭: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你知道吗 “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历史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你知道吗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军事家叶挺的座右铭——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中国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座右铭——恒、恬、诚、勇。座右铭大全世界著名传染病学家巴斯德的座右铭——意志、工作、等待,是成功的金字塔的基石。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近代电磁学的奠基者法拉第的座右铭——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你的座右铭是什么?有什么特殊含义?你知道吗古代诗人被称为诗豪的是谁?刘禹锡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初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并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1、圈出文中你所不熟悉的字词。
2、划出朗读的节奏。1.辨音识字:
德馨(xīn)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hónɡ rú)
西蜀(shǔ) 何陋(lòu)
调素琴(tiáo) 读准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名家朗诵 欣赏名家朗诵,并试揣摩朗诵的技巧,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的投入等。 各组推选一位实力最强的一位,代表本组进行朗诵比赛,朗诵内容《陋室铭》。小试牛刀 再读课文圈出文中你不熟悉的字词和句子。提交全班讨论。看谁提的问题数量多而质量高!质疑探究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著名
灵异这惟:只德馨:品德高尚长到映入质疑探究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指合奏乐器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有学问的人
没什么学问的人扰乱质疑探究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调弄,这里是弹奏的意思
用泥金书写的佛经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
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质疑探究效果检测1.一词多义:
名:有仙则名
遂以名楼
卷卷有爷名
是:斯是陋室
是吾剑之所从坠(著名)(命名)(名字)(判断动词)(这儿)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马之千里者
效果检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定语后置的标志)2、找出课文中对偶句(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效果检测2、找出课文中对偶句(4)调素琴,
阅金经。(5)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6)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效果检测3、翻译句子
效果检测(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这里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3、翻译句子
效果检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没有合奏乐器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2、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中心句是哪句?山 水比喻起兴山 仙
水 龙
陋室 德馨(中心)研读课文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陋室不陋景——环境优美人——交友高雅事——生活闲适研读课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正面——实写反面——虚写高雅脱俗不慕富贵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6、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作用? 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7、“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为什么只引用下句?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与扬雄自比为君子,所以下句直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研读课文8、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9、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研读课文安贫乐道,高洁伟岸托物言志陋室铭设喻引题山仙水龙比喻起兴陋室德馨陋室不陋环境优美(清幽景)生活情趣(高雅事)引古贤以自况反诘点题交友高雅(不俗人)陪衬比喻 托物言志安贫乐道 高洁伟岸(君子之德)小结课文举例说出修辞手法 和 论证方法比(喻)(起)兴
对比
借代
对偶 (对仗)
拟人
反问、引用
举例
类比 “何陋之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诸葛庐
子云亭
颜回巷中心论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象征手法: 托物 言志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例证、引证
修辞手法:比兴对比对偶反问引用
本节小结填空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
, 。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 。
5、文末提到三位古人,起什么作用?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引古人自况,陪衬比喻。穿越时空看图背书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调素琴阅金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子云亭诸葛庐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学完陋室铭之后,你的同桌传了一个纸条给你内容如下,针对他的这种思想,你将怎样来劝告他。迁移拓展 新陋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迁移拓展 “× ×你好,我觉得你这个铭文写得很有文采,看出你语文基础功非常好,这一点我真是自愧不如,不过这种对待学习的思想我却不敢苟同,我们学习既不是为文凭、也不是为别人学,而是为增长知识,提高道德修养,以便将来可以为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迁移拓展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魏徵仿写:学习铭,劳动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 学 过 程
调整意见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三、朗读并感知课文
1、请给加线的字注音。
德馨(xin) 苔痕(tái) 鸿儒(rú)调素琴(tiáo)案牍(dú)
2、自由朗读,读出本文的音乐之美。
3、同学展示,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处理是否得当)。
(1)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
(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
(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
4、听名家朗读课文,师生欣赏评价。
5、全班齐读。
四、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学生先自个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把重点字词和不理解的词句做上不同的标记。然后同桌再讨论交流疑难词句,仍不能解决的,请做上符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2、让学生把小组内没有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3、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理解程度。
惟吾德馨: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 没什么学问的人 案牍:官府的公文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4、翻译全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然)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现出碧绿,芳草的颜色映入帘内,显得青葱。(在这里)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 往来的没有无知的庸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鼓,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 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草亭。(正如)孔子所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五、学生达标
课堂小结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流传,同学们宜反复朗读,多多品味文中的音乐之美。
作业
平行班:《名校课堂》1-4题
重点班:《名校课堂》1-5题
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莲特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莲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 学 过 程
调整意见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著名哲学家。
题解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朗读课文
要求:(1)用笔划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结合课下注释标注拼音。
(2)读准字音,朗读全文。
字词检测 蕃fán 淤泥yū 涟lián 亵 xiè 濯 zhuó 鲜有闻xiǎn
四、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活动一:
(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2)将重点词句意思批注在句旁。
(3)将不会翻译的词句画出来与同桌讨论,还不会的保留在班级讨论。
1、解释文中重点字词
妖: 美丽而不端庄 植: 树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少 予: 我 宜:应当
解释下列“之”字的含义:
①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何陋之有?(助词,无义,宾语前置的标志。)
2、翻译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
②濯清涟而不妖。
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③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士;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美读课文,赏读莲花之美
活动二: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问题:莲的高雅风度表现在哪里?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问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品格: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品格: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3、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品格: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六、品析课文,赏析写作之妙
问题: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活动三: 自读课文,品析写法,并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然后在小组交流。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问题: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叹惋菊花 鄙薄牡丹 赞美莲花
归纳主题 作者以“莲”自喻,托物言志,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婉曲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
课堂小结
作者借赞美莲的高尚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不慕名利的品格。本文主要采用了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作业
平行班:《名校课堂》9-12题
重点班:《名校课堂》9-12题
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 学 过 程
调整意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检测重点词句的解释翻译
二、整体感知
1、全文共写了几层意思?
2、文中那一句点明了文章主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三、深入理解、品味赏析
(一)学习第一层(1—3句):用山水做比,引出陋室,点明主旨。
朗读思考: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无关,为什么要写这些?
开头用比喻起兴,引出陋室,以虚衬实,进行类比。
补充:“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房屋虽然简陋,但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其“陋”,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语统领全篇。
(二)学习第二层(4—7句):写景叙事
齐读第二层。思考: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写陋室的?
居室环境(景)、交往人物(人)、日常生活(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第三层(8、9句) :
朗读思考:1、作者为什么提到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用意?
作者运用类比,把自己的陋室与古代贤人的茅庐和玄亭做类比,意在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文章结尾为什么引用孔子的话?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说明陋室不“陋”,突出了主题,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问句作结,警策有力,引人深思。
4、托物言志:作者借助对陋室的描写,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感情、抱负和志趣,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板书
1、(1—3句)比喻起兴,引出陋室。
2、(4—7句)写景叙事,描写陋室。
3、(8、9句)古贤自比,表明心志。
五、反馈检测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
, 。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 。
?(5)文章的点睛之笔是: 。
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篇铭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作业
平行班:《名校课堂》5-7题
重点班:《名校课堂》6-8题
反思
二二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1)“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走近作者
(1)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3、相关资料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 有仙则名 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4、谈笑有鸿儒 5、?往来无白丁 6、无丝竹之乱耳 7、无案牍之 8劳形 ???9、?何随之有
10、“水陆草木之花” 11、“晋陶渊明独爱菊” 12、?“世人甚爱牡丹” 1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香远益清” 15、 ““予谓菊” 16、?“陶后鲜有闻
【合作探究】
1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19、本文哪些语言是描写陋室环境的?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2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21、《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22、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哪几方面的特点?
【精读精练】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2.填空。
? ⑴《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 ⑵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的文体。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 ⑶①水不在深,???????????? 。 ②???????????? ,草色入帘青。③斯是陋室,????????? 。
? ⑷《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 ⑸《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⑹《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3.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 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4.翻译句子。
?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⑷何陋之有?
5.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 ⑴何陋之有?(?? )
? ⑵忘路之远近(?? )
? ⑶渔人甚异之(?? )
? ⑷具答之(?? )
? ⑸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 ⑹君之病在肌肤(?? )
? ⑺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6.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7.下列词语能够统领全篇的是(????? )
A.陋室????? B.德馨???? C.鸿儒???? D.金经
8.《论语·子罕》原文是: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本文却省略了前句,为什么???????????????????
【主题阅读 】
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可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暖暖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详。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9.“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流传至今可归纳成一成语:
10.就“受施慎勿忘”一句,写几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话。??
1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⑴世誉不足慕:????????????????????⑵行之苟有恒:
12.和“无使名过实”中“名”的意思一样的是(?????? )???
A.名不符实? B.不名一文 C.莫名其妙 D.不能名其一处也???
13.自古至今有许多伟人有自己的座右铭,请试举一例。?
【拓展提升】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因为……”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1、著名。?2、灵异。3、这。4、博学的人。?5、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6、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7、官府的公文。8、使身体劳累。?9、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10、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11、唯独。12、很” 13、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4、更加 15、认为。16、少17、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18、?“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19、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行为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0、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21、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花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22、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直不阿,傲然坚贞。
精读精练:1.xīn? tái? rú?? dú? 2.⑴刘禹锡,梦得,唐朝人? ⑵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用韵? ⑶①有龙则灵;②苔痕上阶绿;③惟吾德馨? ⑷对偶? ⑸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⑴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⑵鸿:大;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⑶素:素朴;金经:佛经? ⑷丝竹: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 ⑸名:著名? 4.⑴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⑵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⑶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⑷有什么简陋的呢?5.⑴E ?⑵A ?⑶B ?⑷B ?⑸A ?⑹A ?⑺A???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B?? 8.因为一是隐没前半句,语意却在全句;二是作者要隐含“陋室”主人以“君子”自居之意。主题阅读:9.说长道短? 10.接受别人的东西不要忘记? 饮水思源(喝水不忘挖井人) 11.(1)羡慕? (2)如果? 12.A?? 13.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拓展提升:略
22.短文两篇
得分
卷后分
自我评价
1.生难字。
德馨(xīn) 苔痕(tái) 鸿儒(rú)
案牍(dú) 调素琴(tiáo) 西蜀(shǔ)
蕃(fán) 予(yú)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蔓(màn)
亵(xiè) 鲜(xiǎn) 噫(yī)
2.重点词语解释。
(1)何陋之有(什么)
(2)斯是陋室(这)
(3)惟吾德馨(只是;我;香气,文中指品德高尚)
(4)苔痕上阶绿(长到、蔓延到)
(5)有龙则灵(灵异)
(6)可以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
(7)往来无白丁(没有官职的人,平民)
(8)谈笑有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
(9)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10)无丝竹之乱耳(文中指奏乐的声音)
(11)可爱者甚蕃(多)
(12)晋陶渊明独爱菊(仅,只)
(13)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清水;美丽而不庄重)
(14)香远益清(更)
(15)亭亭净植(挺立的样子;竖立)
(1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却;亲近而不庄重;呢)
(17)陶后鲜有闻(少)
(18)宜乎众矣(当然)
3.一词多义。
(1)之
(2)名
(3)之
(4)而
(5)鲜
4.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 形
(2)谈笑有鸿儒 鸿
(3)亭亭净植 植
(4)宜乎众矣 宜
5.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出名;成为灵异的水)
(2)无丝和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使……感到劳累)
(3)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长藤蔓;长枝节)
(4)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6.重点句子默写。
(1)《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爱莲说》中描写美好形象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作家作品。
刘禹锡 ,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周敦颐 ,宋代道州人,字茂叔,哲学家。本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赞美君子清廉正直的美德,鄙弃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了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一、课内阅读
陋室铭
1.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何作用?(5分)
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托“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
2.选文对陋室是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各有怎样的特点?(5分)
居室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日常生活:高雅。
3.发挥想象,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情景。(5分)
示例:院中长满碧绿的青苔,不安分的青苔啊,那样顽皮,竟然长到台阶上;庭院中的小草啊,生机勃勃,翠色欲滴,竟映入帘中,满室生“青”。
4.作者借赞美陋室表现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5分)
不慕名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5.课文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节操和情趣?(5分)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5分)
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7.“谈笔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5分)
比较高雅(或:限制了交际面,使视野狭窄)
爱莲说
8.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5分)
为了反衬莲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9.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5分)
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10.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陋室铭》《爱莲说》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写法,《陋室铭》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爱莲说》则通过赞美莲的形象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6分)
二、比较阅读
【甲】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曰:“贤哉,回①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注释】①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②不堪:无法忍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6分)
(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2)人不堪其忧(忍受,承受)
12.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字。(5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13.在《陋室铭》中,刘禹锡身居陋室,但能安然自若,文段乙文中颜回“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表现了这一特点。(5分)
1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5分)
刘禹锡觉得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他们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三、课外阅读
兰之味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1)而名之不可(说出)
(2)莫能肖也(酷似,逼真)
1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B )(5分)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17.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B )(5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18.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横线上。(6分)
香味:莲——香远益清;兰——氲氲无所
品味: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19.文中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高洁的品性。(6分)
附译文:兰花的香气,不是逼近可以闻嗅品赏的,(它)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纯粹以情韵取胜。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被看作是吉祥的;兰花,兼有各种色彩,但它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绝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炫目的,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味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完全表现其神韵。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亵玩,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