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2 05:5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粗字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瘴江(zhàng)岸沚汀兰 谪守(dí) 琼楼玉宇
B.波澜(luán) 浮光跃金 凄凉(qī) 觥筹交措
C.喧哗(huá) 静影沉壁 伛偻(lǒu) 苍颜白发
D.戍鼓(shù) 雾凇沆砀 长堤(dī) 阴晴圆缺
2.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而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
B.南极潇湘/初极狭
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颓然乎其间者/在乎山水之间也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南极潇湘(尽头)
B.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D.暂凭杯酒长精神(增长,振作)
4.判断句子中“以”的意义。
A.因为  B.用  C.认为  D.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4)属予作文以记之(  )
5.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4)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5)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6)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7)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借眼前之景抒发愁苦悲戚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么会有所不同呢?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译文: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C.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我勉强喝了三大杯酒就告辞(离开了)。
7.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了“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读诗知人】
题乌江亭【注】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乌江亭:即现在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__________诗。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就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之情。
【对联品人】
文化名人灿若群星,英雄人物各领风骚。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范仲淹登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小明就此拟写了一副对联,但下联不符合对联要求,请你修改。
上联:陶渊明东篱采菊安贫乐道
下联:先忧后乐范仲淹登楼书怀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8.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句。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二)、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0、梳理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思维导图
1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赏雪经过,然后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其实是“看雪”行动的延伸,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也给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而作者仍去西湖赏雪并与偶遇的金陵人痛饮,可见他痴迷山水,不拘小节,喜交朋友。
C.文末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画龙点睛,突出了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同时,也用这份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个人心中淡淡的愁绪。
D.这篇小品文不足二百字,却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写景精准形象,叙事生动传神,而字里行间又融聚了作者的情趣品性。
12. 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哪两项的诗句描绘的情景相似 (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君向潇湘我向秦。
13. 联系文章,说说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14. 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中空火出④,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剌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燥关其老少耶
——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
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剌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连月不开      开:
(2)则有去国怀乡 去:
(3)不里许 许:
(4)或投饼于左 或:
1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_
(2)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
17、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8.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景方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游白水书付过①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②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③,观山烧④,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⑤中流,掬弄珠璧⑥。到家,二鼓⑦,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⑧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过,苏轼第三子。②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③倒行:顺来路回去。④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⑤汰:水波。⑥珠璧:喻指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⑦二鼓:二更。⑧余甘:橄榄的别称。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循山而东  循:
(2)暮归倒行  暮:
(3)顾影颓然  顾:
(4)不复甚寐  寐:
20.下列加点字“而”与“循山而东”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泉香而酒洌
2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限两处)
与幼子过 游 白水“佛迹院”
2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23.试分析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
24.按要求写作文。
走向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你会收获更深入的认识;走向自然的深处,你会领略更独特的意蕴;走向社会、文化的深处,你会感悟到更深厚的内涵……走向深处,是一种深刻的理解;走向深处,是一种精神的成长;走向深处,也是一种行为的担当。
请以《走向深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要少于20行)。
答案
D 2.C 3.A 4.(1)C (2)B (3)A (4)D
5.(1)直挂云帆济沧海
(2)沉舟侧畔千帆过
(3)千里共婵娟
(4)露从今夜白
(5)寒林空见日斜时
(6)野芳发而幽香
(7)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6.A
7.(1)咏史(或:怀古咏史) 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 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 (2)范仲淹登楼抒怀后乐先忧
8.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9.“月是故乡明”表达思乡之情;“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表达思亲之情;“况乃未休兵”表达对战争停止的期盼。
10、1.时间 天气状况 舟子 痴迷于山水 11.B 12.BC 13从本文来看,作者的“痴”主要表现在: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而别”,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1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15、(1)指天气放晴 (2)离开 (3)大约 (4)有的人
16、(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见到食物也不去争抢,十分安闲宁寂,难道鱼儿的安静与急躁还同它们的年纪大小有关吗
17、(1)甲文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乙文表达了作者西山游玩的欢愉心情。
18、(示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甲文借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劝诫之意。乙文借对西山美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游览胜景的欢愉之情。
19、(1)沿着 (2)晚上 (3)回头看 (4)睡觉
20、B
21、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22、山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这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23、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意思相近即可)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