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2 06:5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桂枝香 金陵怀古》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翠峰如簇簇:聚积 B. 千里澄江似练 练:绸缎
C. 但寒烟衰草凝绿 但:但是 D. 征帆去棹 棹:船桨
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 “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 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 本词以典作结,责怪商女之流不知亡国之恨,自己亦陷入对兴亡荣辱的慨叹中。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各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季节和天气,渲染出一种“悲秋”的氛围,为下片的怀古作了铺垫。
B.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作者使用了比喻、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由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C. 上阕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画图难足”作结,用一连串意象、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的金陵秋景图。
D. “念往昔”四句,追忆六朝盛衰往事,以“念”字总领,“繁华竞逐”乃“悲恨相续”之因,而“门外楼头”便是六朝盛衰因果更迭的典型例证。
4. 怀古词往往表面怀古而实为言今,请结合下阕和时代背景分析王安石在词中想表达的主旨?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写伤感情绪十足的晚秋,词人登临送目,看到一片萧瑟衰败之景,以哀景写哀情。
B.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运用了比喻、动静结合写出了长江水的清澈、山的峭拔。
C. 下片“念往昔”句作为过渡,紧扣上片的优美之景,词人回忆过往六朝统治者争相追逐奢侈豪华的生活。
D.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一句化用杜牧诗句,透露了词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6. 从“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一句中可见王安石与其它文人相比,对历史兴衰之感有不一样的的理解,请谈谈一般文人与王安石对历史兴衰之感的不同理解。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金陵怀古(其四)
王安石
忆昨天兵下蜀江,将军谈笑士争降。
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
破堞自生新草木,废宫谁识旧轩窗!
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
7. 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桂枝香·金陵怀古》开头三句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词人凭栏远眺,一片明净肃杀的秋色映入眼帘,让这篇登高怀古之作顿显不凡气势。
B.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彩舟”“云淡”色彩鲜明,“星河”“鹭起”,动静相生。这两句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诗人和读者的观察视野。
C. 《金陵怀古》首联以回顾往事起笔,写赵宋王者之师的摧枯拉朽之势,“将军谈笑士争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D. 《金陵怀古》颈联笔触从怀古幽思中回到现实,将眼前残破的城楼、废旧的宫殿与新生的草木形成对比,对赵宋王朝的衰败发出无限感慨。
8. 王安石这两首诗借金陵抒怀,请结合诗句分析其抒发的不同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③。
【注】①这首词作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任江宁知府时。②语出唐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隋将韩擒虎已经兵临城下,陈后主却还在和张丽华等妃子们寻欢作乐。③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9.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临送目”统领上片写景,“故国”为下片怀古蓄势,“晚秋”点明季节,“初肃”总写眼前萧肃衰败之景。
B. “归帆”“酒旗”两句,写景突出动态,归帆在夕阳下穿梭,酒旗在西风中飘扬,展现出金陵城的繁华阜盛。
C. 下片感叹六朝因竞逐奢华而相继灭亡,继而陈说感叹兴亡荣辱也是徒然,借“寒烟”“衰草”寄寓惆怅的心情。
D. 全词立意新颖,章法严谨,同时运用比喻、借代、用典等手法,艺术精巧,境界开阔,笔力遒劲。
10. 本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怀古的佳作,请比较二者内容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念奴娇·秣陵吊古①
屈大均②
萧条如此,更何须,苦忆江南佳丽。花柳何曾迷六代,只为春光能醉。玉笛风朝,金笳霜夕,吹得天憔悴。秦淮波浅,忍含如许清泪。
任尔燕子无情,飞归旧国,又怎忘兴替。虎踞龙蟠那得久,莫又苍苍王气③。灵谷梅花,蒋山松树,未识何年岁。石人④犹在,问君多少能记?
【注】①秣陵:今南京。②屈大均: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③王气:古人迷信望气之术,认为帝王所在之地有“王气”。④石人:明皇陵前的石雕人像。
11. 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词均为怀古之作,《桂枝香·金陵怀古》开篇以“初肃”呈现“悲秋”氛围,《念奴娇·秣陵吊古》开篇直抒胸臆,以“萧条如此”的感慨奠定全词的情感基调。
B.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彩舟”“云淡”色彩鲜明,“星河”“鹭起”虚实相生。这两句不仅生动展现了整幅金陵秋景图,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词人和读者的观察视野。
C. 《念奴娇·秣陵吊古》中“玉笛风朝,金笳霜夕,吹得天憔悴”点出了当政者沉迷于笙歌管弦的声色享乐,最终失去了政权,饱含深沉的兴亡之叹。
D. 《念奴娇·秣陵吊古》中“虎踞龙蟠”,表明金陵地势的险要,但作者认为地势虽好,也未必能长治久安,不能恃之无恐。
12. 两首词的下片均以抒情见长,情感丰富,请加以具体赏析。
三、默写
13. 补全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写远望中的江和山:长江在金陵城外流过,像一匹白绢;远山青翠可爱,围绕着主峰聚集起来。
②《桂枝香·金陵怀古》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征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用这个典故表达亡国之恨的。
④《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吕公弼)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官无赐坐者,特命之。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州,召为开封府判官。 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教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触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书揭于府前,辽使过而见之,叹息夸异。帝闻之,喜曰:“昔秦内史廖从容俎豆,以夺由余之谋, 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特升一阶。
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无虏数十万计,众汹惧。安礼谏曰“文王卜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
久之,御史张汝贤论其过,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汝贤亦罢。元祐中,加资政殿学士,历扬、青、蔡三州。又为御史言,失学上,移舒州。绍圣初,还职,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14.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B.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C.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D.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15. 下列对文加点词话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登科,也称登第。一般考中进士以上就可称登科。但民间有“大小登科”的说法,而结婚被称为“小登科”。
B.八品,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正八品是第十五级。宋代秘书郎、著作佐郎、国子博士等都属于八品官。
C.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和皇子后妃的言行。从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文中指祭祀。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王安礼才华出众。由于当时是哥哥王安石执政,他主动推辞了皇帝的任命,只担任了小小的八品官。但他关于国家大事的见解却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B.王安礼为人正直。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却坦然向皇帝进谏,请求宽赦苏轼,不要因言治罪。
C.王安礼善于断案。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王安礼都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县上九个邑的囚室都空了。
D.王安礼敢于进谏。他用文王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的例子,劝说皇帝收回迁移百姓墓地的诏令。皇帝听从了他的意。
1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①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
②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
对于宋代的王安石及其领导的“王安石变法”,当时人和后来人都有不同的判断和评价,直到现在学术界还有很大的争议。大致来看,对其人品、学术水平等,当时人和后来人中多数人是肯定的;而对其变法的看法,则分歧很大。
从南宋到清末的700多年间,学术界和政界对王安石变法大多持否定态度,甚至把北宋亡国归罪于王安石变法。到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大变局,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革派认识到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先进性,进而积极研究、赞扬王安石变法。梁启超的重新评价与高度赞赏,不仅在学术界产生广泛而长久的影响,而且在政界也有重要影响。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欢宴各军将领会上的演说中讲道:“周朝所行的井田制度,汉朝王莽想行的并田方法,宋朝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王安石变法确实想通过一系列的兴利除弊措施改善民生,特别是通过“农田水利法”,在全国掀起一场古代罕见的兴修农田水利的高潮,兴修了一万多处水利田。同时,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改革变法富国强兵,保证国家政权长治久安。从孙中山的讲话可以看出,他的“民生主义”思想,某种程度上受到王安石“新法”的影响。在清末民国时期,学界政界很多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在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带动下,政界很多人士积极研读王安石的著作,宣传王安石的“新法”。仅1935、1936年两年,各类报刊就发表了100多篇论述王安石的文章。他们对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非常欣赏,并尝试在制定政策时对某些变法思想有所借鉴。
清末民国,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传播到西方国家。担任过美国农业部长和副总统的华莱士,自述从20世纪就深受中国留学生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的影响,深入研究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表现出来的“三不足”(天变不足惧,祖宗之法不足守,流俗之言不足恤)精神和气概,对现代许多政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泽东曾引用“三不足”称赞他。据研究,“三不足”之说,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替王安石和宋神宗总结出来的。其实,王安石批评汉儒的“天人感应论”、人君过失导致天象异常灾变之论是“蔽而葸”;批评“灾异自天事耳,何豫于我”的说法是“固而怠”,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但王安石并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没有不加区别地笼统否定前人。比如,他对夏商周三代也是推崇备至,多次公开主张“法先王之意”。“三不足”之说,虽然不能表现王安石的全部真实理念和精神,但确实反映了他不畏艰难、果断变法的改革家风范。
(摘编自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1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宋朝至现在,大多数人都肯定王安石的人品和学术水平等,但是对其变法看法不一。
B. 从南宋至清末,学术界与政界对王安石变法多持否定态度,甚至认为他要为宋亡负责。
C.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受到了王安石“新法”的影响的。
D. 王安石对“天人感应论”“灾异自天事耳,何豫于我”进行批评,并提出了“三不足”。
1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丁举例论证等手法,突出清末民国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重视与肯定。
B. 文章先阐述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看法不一,再肯定其变法的目的、影响及精神风范等。
C. 文章在论证王安石变法所产生的影响时,大体上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论述的。
D. 文章列举两年各类报刊发表100多篇论述王安石的文章的实例,论证其变法的作用。
2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末民国,中国面临的局势使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革派积极研究、赞扬王安石变法。
B. 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等被借鉴到了民国时期的政策中,所以一些政界人士非常欣赏。
C. 王安石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新法,源自周朝所行的井田制度和汉朝王莽想行的井田方法。
D. “三不足”之说,虽然反映了王安石的改革家风范,但不能表现王安石的理念和精神。
语言表达
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确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_________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_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_________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_________的路上!
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________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身为家长,如果( ),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快马加鞭凤毛麟角背道而驰璀璨夺目 B. 快马加鞭屈指可数背道而驰光彩照人
C. 揠苗助长凤毛麟角南辕北辙光彩照人 D. 揠苗助长屈指可数南辕北辙璀璨夺目
22. 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C.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D.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2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B.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
C.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D.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苏轼在文学上春风得意,但仕途多舛。[甲]王安石变法之时,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站在保守派司马光一边。他被贬到外地做官。数年后司马光派执政,按说苏轼可以鹞子翻身了。可他依然故我,又不赞同全盘否定王安石。后来,司马光派失势,苏轼却被认定为司马光派,被一贬再贬,直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好在苏轼也只是被一贬再贬,而没有削职为民,更没有被杀。[乙]官小了,俸禄低了,但温饱还是有保证的。苏轼无论被贬到哪里,都留下了优秀的篇章。在山东密州,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称为中秋节的绝唱。在黄州、在琼州,也都风流倜傥有遗篇,“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的楹联就说明了他的生活状态。[丙]在黄州的六、七年间,虽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低迷,但主旋律乐观向上,倾注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他每到一处,都“入乡随俗”地享受当地的特产。苏轼,无论多么颠沛漂泊,都保持着一种好心情,乐观、潇洒、豁达地生活着。
24. 文段中的加横线词,运用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失势 B. 脍炙人口 C. 风流倜傥 D. 享受
25.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C项,“但寒烟衰草凝绿”意思是: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但:只有。
故选C。
2.【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D选项“责怪商女之流不知亡国之恨”错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灭亡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借古讽今,委婉地劝告送统治者切莫重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患。可见并非责怪商女,而是讽喻统治者。
3~4.【答案】B、【参考答案】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
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
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解析】1. 【试题分析】B选项“拟人”错误。“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是比喻;“帆”是借代,没有拟人手法。
2. 【试题分析】
首先要分析评价语的意思。“怀古词往往表面怀古而实为言今”,这是说借怀古来表达警戒今人之意。然后到下片中找出能体现“怀古”和“言今”的诗句,并进行分析。
如下片开头“念往昔”意思是“遥想当年”,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引出下文对金陵史事的感慨。下片所发的议论,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前三句“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所念者,是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豪华竞逐,荒淫误国;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恨。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
如“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是说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然而,“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这一结句是对北宋当局的警告。
此词可能是王安石出任江宁(今江苏南京)知府时所作。王安石第一次出知江宁府,写有不少咏史吊古之作;之后王安石被罢相,第二次出任江宁府。这首词当作于这两个时段的其中之一。作为一个改革家、思想家,王安石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5~6.【答案】A、①文人骚客登临山川只知感叹朝代更迭,不能抛开荣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得出历史的教训,千百年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②词人通过对六朝相继覆灭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朝统治着提出了严正的警戒,空谈兴亡没有意义,奋起改革,有所作为,才可以避免重蹈覆辙。
【解析】1. A.“看到一片萧瑟衰败之景,以哀景写哀情”错误,上阕写词人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壮丽的场面,并非“哀景”。
2.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的意思是:自古多少文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结合后文“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惨淡的寒烟和衰败的枯草”可知,词人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文人骚客登临山川只知感叹朝代更迭,不能抛开荣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得出历史的教训。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其中寄托着王安石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的看法,对当朝统治者提出空谈兴亡没有意义,必须要有所作为,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7~8.【答案】D、【参考答案】①《金陵怀古(其四)》表达历史更替具有必然性,无须伤感和惆怅的达观之情。尾联直抒胸臆,写到用不着为历史搔首惆怅,还是开怀畅饮这美酒吧,隐含着诗人对历史兴亡的独特感受。
②《桂枝香·金陵怀古》表达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告诫。下片借古讽今,化用典故,表达出对六朝竞逐奢靡而相继灭亡的悲叹之情,同时提醒北宋统治者要奋起变革,才可避免重蹈覆辙。
【解析】1. 【试题分析】D选项“对赵宋王朝的衰败发出无限感慨”理解错误。此处的“破堞”和“废宫”都是前朝敌国的,并非指赵宋王朝的衰败。诗人用对比手法只是更加突出其衰败,以此来警醒赵宋王朝的当政者。
2. 【试题分析】
《金陵怀古(其四)》尾联“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是说用不着为这些旧事搔首惆怅,还是开怀畅饮这玉杯中的美酒吧。尾联直抒胸臆,,隐含着诗人对历史兴亡的独特感受,隐含着诗人对历史兴衰的独特感受:千百年来,历史朝代的兴亡更替具有必然性,人们对此无能为力,也无需为此伤感惆怅。表达了作者认为历史更替具有必然性,无须伤感惆怅的达观之情。
《桂枝香·金陵怀古》,此词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告诫。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六朝旧事”“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接连化用典故,“千古凭高”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下阕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表达出对六朝竞逐奢靡,而相继灭亡的悲叹之情,同时提醒北宋统治者要奋起变革,才可避免重蹈覆辙。
9~10.【答案】A、【参考答案】同:写景雄浑壮丽,都描绘出大好山河之美,都表达了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异:苏词主要通过缅怀周瑜,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无奈。王词主要通过登高怀古表达对六朝兴亡的感叹,并借以寄托自己对国事的关心、时政的隐忧。
【解析】1. 【试题分析】A选项“萧肃衰败”错,上片写景秀丽壮观,富有生机。
2. 【试题分析】
从意境画面来看,这两首词都雄浑壮丽。苏词有“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王词有“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景象开阔高远,表达了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这两首词都是借古叹今。苏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借表现赤壁之战中,周瑜年少功成,来抒发自己年华逝去、功业难成的慨叹;而王词“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蓑草凝绿”,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感慨物是人非,感伤北宋之人贪图安逸,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11~12.【答案】B、【参考答案】①《桂枝香·金陵怀古》下片借古讽今,化用典故,表达出对六朝竞逐奢靡而相继灭亡的悲叹之情,同时提醒北宋统治者要奋起变革,才可避免重蹈覆辙。
②《念奴娇·秣陵吊古》下片化用典故,运用拟人手法,既提醒统治者不能倚仗地势,而应善自为政,才能长治久安,也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沧桑(兴亡)之感。
【解析】1. 【试题分析】B选项“虚实相生”错,“星河”是静景,“鹭起”是动景,应为动静相生。
2. 【试题分析】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结尾三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讽喻北宋统治者的荒淫享乐,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提醒北宋统治者要奋起变革,才可避免重蹈六朝覆辙。
《念奴娇·秣陵吊古》下片化用典故,运用拟人手法,“石人犹在,问君多少能记”意思是明皇陵前的石雕人像,至今仍在,它们难道还能把这如烟往事记起?这两句诗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向明孝陵旁历经风雨,至今仍在的石人石马发问,抒发了诗人心中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之感。
13.【答案】①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②归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 酒旗斜矗
③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
④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澄江、练、簇、棹、斜矗、相续、凝绿。
14~17.【答案】B、C、C、①(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拿一些国家大事来询问向他,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
②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解析】1.
(1)B.“也”为句末助词,其后断句,排除A、D;“轼”为人名,作主语,其后不可断,排除C.句子翻译为: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
(2)C.“记录古代帝王和皇子后妃的言行”错,起居注不记录皇子后妃言行。
(3)C.“王安礼都从轻发落,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分析有误,据原文“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可知,囚室都空了是因为王安礼处理案件雷厉风行,将之前滞留的案件都处理完了。并不是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
(4)①访以天下事:状语后置;访:询问;乡纳:采纳。句子翻译为:(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拿一些国家大事来询问向他,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
②勤吏事:勤勉治政;骇:使动用法,使……惊叹;殊邻:异域。句子翻译为: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答案:
(1)B
(2)C
(3)C
(4)①(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拿一些国家大事来询问向他,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
②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参考译文:
王安礼字和甫,是王安石的弟弟。很年轻的时候即考中进士,听从河东唐介的征召。(吕公弼)向朝廷推荐王安礼,神宗召王安礼应对后,想马上任用他。这时是王安石执政,他就推辞了,被任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有一天神宗召见他,命他坐下,有关官员说八品官没有赐座的,皇上即特别地赐给座位。升任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又召回任开封府判官。(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询问他一些国家大事,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入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则坦然地说:“自古以来胸怀大度的君主,是不会因别人的言论不当而治他的罪的。苏轼以他的才干自发奋起,认为爵位可以很快得到,而现在却仍然这样碌碌无为,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抱怨。现在如果按理治他的罪,我担心以后人们会说陛下不能容纳有才能的人。”神宗说:“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李定、张璪都指使王安礼不要解救苏轼,王安礼没有答应,因此苏轼只受到轻微的处罚。
以翰林学士身份知开封府,只要有事他马上处理,从不拖拉。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以及立案后没有处理的案子很多,牵涉到几万人。王安礼分类处理,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县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审理案件的情况公布于府衙门前,辽的使者从府衙前经过看到了,对王安礼夸奖不已。皇上听后高兴地说道:“过去秦国的内史廖从容地祭祀,破坏了由余的阴谋。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于是特别提升了王安礼官阶一级。
皇上多次失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隔京城太近了,所以不利于皇朝的后代,诏令他们将墓地都改迁,大概有数十万座,众人震动、恐惧。王安礼上奏说:“文王占卜说要传世三十年,他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而没有听说他为了利其后代而要迁移百姓墓地的事。”皇上即诏令停止搬迁。
过了很久,御史张汝贤上书弹劾王安礼的过失,王安礼被贬出,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江宁府,张汝贤也被罢免。元祐年间,加王安礼资政殿学士衔,历知扬、青、蔡三州。又被御史弹劾,失掉学士,移任舒州。绍圣初年,恢复原职,知永兴军。绍圣二年(1095),知太原府。得风寒病,四肢麻木不能行走,只得卧床办公,但下面的人都不敢欺瞒他。去世时,六十二岁,赠他为右银青光禄大夫。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2.
(1)B.“也”为句末助词,其后断句,排除A、D;“轼”为人名,作主语,其后不可断,排除C.句子翻译为: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
(2)C.“记录古代帝王和皇子后妃的言行”错,起居注不记录皇子后妃言行。
(3)C.“王安礼都从轻发落,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分析有误,据原文“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可知,囚室都空了是因为王安礼处理案件雷厉风行,将之前滞留的案件都处理完了。并不是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
(4)①访以天下事:状语后置;访:询问;乡纳:采纳。句子翻译为:(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拿一些国家大事来询问向他,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
②勤吏事:勤勉治政;骇:使动用法,使……惊叹;殊邻:异域。句子翻译为: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答案:
(1)B
(2)C
(3)C
(4)①(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拿一些国家大事来询问向他,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
②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参考译文:
王安礼字和甫,是王安石的弟弟。很年轻的时候即考中进士,听从河东唐介的征召。(吕公弼)向朝廷推荐王安礼,神宗召王安礼应对后,想马上任用他。这时是王安石执政,他就推辞了,被任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有一天神宗召见他,命他坐下,有关官员说八品官没有赐座的,皇上即特别地赐给座位。升任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又召回任开封府判官。(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询问他一些国家大事,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入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则坦然地说:“自古以来胸怀大度的君主,是不会因别人的言论不当而治他的罪的。苏轼以他的才干自发奋起,认为爵位可以很快得到,而现在却仍然这样碌碌无为,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抱怨。现在如果按理治他的罪,我担心以后人们会说陛下不能容纳有才能的人。”神宗说:“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李定、张璪都指使王安礼不要解救苏轼,王安礼没有答应,因此苏轼只受到轻微的处罚。
以翰林学士身份知开封府,只要有事他马上处理,从不拖拉。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以及立案后没有处理的案子很多,牵涉到几万人。王安礼分类处理,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县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审理案件的情况公布于府衙门前,辽的使者从府衙前经过看到了,对王安礼夸奖不已。皇上听后高兴地说道:“过去秦国的内史廖从容地祭祀,破坏了由余的阴谋。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于是特别提升了王安礼官阶一级。
皇上多次失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隔京城太近了,所以不利于皇朝的后代,诏令他们将墓地都改迁,大概有数十万座,众人震动、恐惧。王安礼上奏说:“文王占卜说要传世三十年,他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而没有听说他为了利其后代而要迁移百姓墓地的事。”皇上即诏令停止搬迁。
过了很久,御史张汝贤上书弹劾王安礼的过失,王安礼被贬出,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江宁府,张汝贤也被罢免。元祐年间,加王安礼资政殿学士衔,历知扬、青、蔡三州。又被御史弹劾,失掉学士,移任舒州。绍圣初年,恢复原职,知永兴军。绍圣二年(1095),知太原府。得风寒病,四肢麻木不能行走,只得卧床办公,但下面的人都不敢欺瞒他。去世时,六十二岁,赠他为右银青光禄大夫。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3.
(1)B.“也”为句末助词,其后断句,排除A、D;“轼”为人名,作主语,其后不可断,排除C.句子翻译为: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
(2)C.“记录古代帝王和皇子后妃的言行”错,起居注不记录皇子后妃言行。
(3)C.“王安礼都从轻发落,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分析有误,据原文“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可知,囚室都空了是因为王安礼处理案件雷厉风行,将之前滞留的案件都处理完了。并不是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
(4)①访以天下事:状语后置;访:询问;乡纳:采纳。句子翻译为:(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拿一些国家大事来询问向他,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
②勤吏事:勤勉治政;骇:使动用法,使……惊叹;殊邻:异域。句子翻译为: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答案:
(1)B
(2)C
(3)C
(4)①(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拿一些国家大事来询问向他,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
②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参考译文:
王安礼字和甫,是王安石的弟弟。很年轻的时候即考中进士,听从河东唐介的征召。(吕公弼)向朝廷推荐王安礼,神宗召王安礼应对后,想马上任用他。这时是王安石执政,他就推辞了,被任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有一天神宗召见他,命他坐下,有关官员说八品官没有赐座的,皇上即特别地赐给座位。升任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又召回任开封府判官。(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询问他一些国家大事,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入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则坦然地说:“自古以来胸怀大度的君主,是不会因别人的言论不当而治他的罪的。苏轼以他的才干自发奋起,认为爵位可以很快得到,而现在却仍然这样碌碌无为,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抱怨。现在如果按理治他的罪,我担心以后人们会说陛下不能容纳有才能的人。”神宗说:“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李定、张璪都指使王安礼不要解救苏轼,王安礼没有答应,因此苏轼只受到轻微的处罚。
以翰林学士身份知开封府,只要有事他马上处理,从不拖拉。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以及立案后没有处理的案子很多,牵涉到几万人。王安礼分类处理,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县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审理案件的情况公布于府衙门前,辽的使者从府衙前经过看到了,对王安礼夸奖不已。皇上听后高兴地说道:“过去秦国的内史廖从容地祭祀,破坏了由余的阴谋。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于是特别提升了王安礼官阶一级。
皇上多次失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隔京城太近了,所以不利于皇朝的后代,诏令他们将墓地都改迁,大概有数十万座,众人震动、恐惧。王安礼上奏说:“文王占卜说要传世三十年,他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而没有听说他为了利其后代而要迁移百姓墓地的事。”皇上即诏令停止搬迁。
过了很久,御史张汝贤上书弹劾王安礼的过失,王安礼被贬出,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江宁府,张汝贤也被罢免。元祐年间,加王安礼资政殿学士衔,历知扬、青、蔡三州。又被御史弹劾,失掉学士,移任舒州。绍圣初年,恢复原职,知永兴军。绍圣二年(1095),知太原府。得风寒病,四肢麻木不能行走,只得卧床办公,但下面的人都不敢欺瞒他。去世时,六十二岁,赠他为右银青光禄大夫。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4. (1)B.“也”为句末助词,其后断句,排除A、D;“轼”为人名,作主语,其后不可断,排除C.句子翻译为: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
(2)C.“记录古代帝王和皇子后妃的言行”错,起居注不记录皇子后妃言行。
(3)C.“王安礼都从轻发落,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分析有误,据原文“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可知,囚室都空了是因为王安礼处理案件雷厉风行,将之前滞留的案件都处理完了。并不是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
(4)①访以天下事:状语后置;访:询问;乡纳:采纳。句子翻译为:(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拿一些国家大事来询问向他,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
②勤吏事:勤勉治政;骇:使动用法,使……惊叹;殊邻:异域。句子翻译为: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答案:
(1)B
(2)C
(3)C
(4)①(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拿一些国家大事来询问向他,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
②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参考译文:
王安礼字和甫,是王安石的弟弟。很年轻的时候即考中进士,听从河东唐介的征召。(吕公弼)向朝廷推荐王安礼,神宗召王安礼应对后,想马上任用他。这时是王安石执政,他就推辞了,被任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有一天神宗召见他,命他坐下,有关官员说八品官没有赐座的,皇上即特别地赐给座位。升任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又召回任开封府判官。(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询问他一些国家大事,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入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则坦然地说:“自古以来胸怀大度的君主,是不会因别人的言论不当而治他的罪的。苏轼以他的才干自发奋起,认为爵位可以很快得到,而现在却仍然这样碌碌无为,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抱怨。现在如果按理治他的罪,我担心以后人们会说陛下不能容纳有才能的人。”神宗说:“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李定、张璪都指使王安礼不要解救苏轼,王安礼没有答应,因此苏轼只受到轻微的处罚。
以翰林学士身份知开封府,只要有事他马上处理,从不拖拉。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以及立案后没有处理的案子很多,牵涉到几万人。王安礼分类处理,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县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审理案件的情况公布于府衙门前,辽的使者从府衙前经过看到了,对王安礼夸奖不已。皇上听后高兴地说道:“过去秦国的内史廖从容地祭祀,破坏了由余的阴谋。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于是特别提升了王安礼官阶一级。
皇上多次失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隔京城太近了,所以不利于皇朝的后代,诏令他们将墓地都改迁,大概有数十万座,众人震动、恐惧。王安礼上奏说:“文王占卜说要传世三十年,他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而没有听说他为了利其后代而要迁移百姓墓地的事。”皇上即诏令停止搬迁。
过了很久,御史张汝贤上书弹劾王安礼的过失,王安礼被贬出,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江宁府,张汝贤也被罢免。元祐年间,加王安礼资政殿学士衔,历知扬、青、蔡三州。又被御史弹劾,失掉学士,移任舒州。绍圣初年,恢复原职,知永兴军。绍圣二年(1095),知太原府。得风寒病,四肢麻木不能行走,只得卧床办公,但下面的人都不敢欺瞒他。去世时,六十二岁,赠他为右银青光禄大夫。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18~20.【答案】D、D、A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
【解答】
D“进行批评”不准确。故D错误。
ABC正确。
故选D。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和文章论证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加以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解答】
D“论证其变法的作用”错。故D错误。
ABC正确。
故选D。
【分析】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解答】
B“所以一些政界人士非常欣赏”错。故B错误。
C“源自周朝所行的井田制度和汉朝王莽想行的井田方法”不准确。故C错误。
D“但不能表现王安石的理念和精神”错。故D错误。
A正确。
故选A。
21~23.【答案】D、C、D
【解析】【试题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快马加鞭:对快跑的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璀璨夺目:光辉灿烂耀人眼睛。光彩照人:用以形容人(一般形容女子)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艺术成就辉煌,令人注目、敬仰。
故选D。
2.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修改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并修改。
【解答】
句式杂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应改为“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或“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成分赘余:“超过七成多”应改为“超过七成”或“七成多”。成分残缺:“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之前少了介词“以”。
故选C。
3.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的连贯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解答】
结合“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根据语句内在的逻辑顺序,应该先是空想,即“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接着“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最后“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故选D。
24~25.【答案】D、C
【解析】1.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结合语境时要考虑到词性、搭配、使用对象、情感色彩、语意轻重、是否重复等情况。作答时可从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入手,采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D项,享受:生命在存活过程中,通过身体器官、思想意识的作用,使生命自身产生愉悦、美好的一种体验与感觉,既可以指物质上也可以指精神上得到满足,其后面多接泛指的内容,不跟具体事物,如享受生活。享用:使用某种东西而得到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特产”应该是被“享用”。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熟记常见标点的使用规则,包括逗号、句号、顿号、引号、括号、书名号等。高考试卷对标点符号的考察涉及面广,迄今为止,除着重号外,其余15中常用的标点符号都在高考试题中出现过,一些易混的标点符号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成为考查的热点。作答时审清题干要求,结合内容及标点使用规则仔细判断。
丙处,“在黄州的六、七年间”相邻或相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中间不用顿号。
故选C。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