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材初中阶段七--九年级古文复习资料[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教材初中阶段七--九年级古文复习资料[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5-08-22 23: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阶段文言文总复习( )姓名: 班别: 座号:
八年级下册:马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 策:驾驭     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对着
3、其真无马邪 其: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喂    材:才能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千里: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山水篇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词语:
水尤清冽 尤:格外。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见:出现。
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居:停留。
隶而从者 隶:跟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日光下澈 下:往下。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记之而去 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 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 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 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 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三、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越明年 越:到了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于是。制:规模。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在;其:它的。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我;以:来。
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那。胜状:胜景。
衔远山,吞长江 衔:衔接。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涯:边。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 述:描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
迁客骚人 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霪雨霏霏 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 开:放晴。国:京城。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 薄:迫近。去:离开。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景:日光。集:栖止。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芷: 小草;汀:小洲。极:穷尽。
宠辱偕忘 宠:荣耀。偕:一起。
把酒临风 把:持。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两者之为 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 微:没有;斯:这。归:归依。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不以物喜 以:因为。心旷神怡 怡:愉快。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这是什么缘故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2)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①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⑨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⑩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一、词语解释:
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 环:环绕。环:包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
名之者谁 名:给……命名。
饮少辄醉 辄:就。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集。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家。从:跟从。
吾谁与归 归:归依。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香花。秀:繁荣滋长。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休于树 于:在。
山肴野蔌 肴:野味。蔌:菜蔬。
宴酣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
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弈者胜 弈:下棋。
觥筹交错 觥:酒杯。筹:酒筹。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
树林阴翳 翳:遮盖。
鸣声上下 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太守谓谁 谓:是。
二、句子翻译:
1)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2)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
3)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4)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跟宾客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5)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6)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7)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国。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8)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9)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1)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三、文章内容理解: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⒀、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⒃、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满井游记
恶能无纪 恶:怎样。纪:通“记”,记载。
冻风时作 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 局促:拘束。
波色乍明,鳞浪层层 乍:初。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乍:突然。
柔梢披风 披:分散。
毛羽鳞鬣之间 鳞:指鱼类和爬行类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
夫能不以游堕事 堕:耽误。
麦田浅鬣寸许 鬣: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蹇:骑驴。
而此地适与余近 适:正好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鸽。 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在这时,薄冰开始溶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层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柳条将要舒展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头在风中散开,麦田里低矮的麦苗才一寸左右。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不多,但是汲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红装骑驴的,也经常有。
风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汲水的鱼儿,都悠闲自在,羽毛鳞鬣中间,都充满了欢乐气氛。
这篇游记通过对满井早春二月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时舒畅欣喜的心情,也流露出对官场沉闷生活的厌倦。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
词语解释
少时 年轻的时候 尝与人佣耕 曾经
辍耕之垄上 停止;去、往 怅恨 失望
苟富贵 如果 若为佣耕 你
太息 长叹 安知 怎么
適戍 强迫去守边。適通谪 屯大泽乡 停驻
皆次当行 编次;当在征发之列 会天大雨 适逢
度已失期 估计;误期 乃谋曰 于是、就
亡亦死 逃走 等死 同样
吾闻二世少子也 听说 数谏故 屡次;缘故
上使外将兵 皇上;带领 今或闻无罪 有人
楚人怜之 爱戴 今诚以吾众 如果
为天下唱 通“倡”,首发 以为然 对的
乃行卜 去、往 卜者知其指意 意图
足下事皆成 指对方,古人对别人的敬称 念鬼 考虑卜鬼的事
威众 威服众人 丹书帛曰 用朱砂;写
陈胜王 称王 所罾鱼腹 用网捕
得鱼腹中书 字条 固以怪之矣 本来;通“已”认为奇怪;
间令 暗使。间,私自,偷着 之次所旁丛祠中 往,到
旦日 第二天 指目 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素爱人 向来 广故数言欲亡 故意;屡次
令辱之 使 笞广 用鞭、杖或竹板打
陈胜佐之 帮助 并杀 一齐
召令徒属 号令;所属的人 公等 你们诸位
藉第令毋斩 即使、假若 宁有种乎 难道
诈称 假装 袒右 露出右臂
为坛而盟 筑;盟誓 蕲下 攻克
徇蕲以东 攻占 比至陈 等到
数万人 几 弗胜 不
豪杰 指当地有声望的人 会计 集会商议
身被坚执锐 亲自;通“披”;紧握着;铁甲;武器 伐无道 攻打
诛暴秦 消灭 社稷 国家
刑其长吏 惩罚
句子翻译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时期。误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杀头。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此教我先威众耳。 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固以怪之矣。 自然就诧怪这事了。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又暗使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间用篝火装作“鬼火”,又装狐狸叫,喊道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吴广故意屡次扬言要逃走,使尉恼怒,让他责辱吴广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各个郡县里痛恨秦朝的官吏的,都惩罚当地郡县长官。
关键问题
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 《史记》;司马迁
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准备是? 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陈涉是怎样一个人? 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 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词语解释
不辱使命 辱没、辜负 易安陵 交换
其许寡人 答应 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甚善 好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这样
弗敢易 不;交换 因使唐雎使于秦 于是;派;出使
故不错意也 所以;错通“措” 请广于君 扩充
逆寡人者 违背 轻寡人与 轻视
非若是也 像;这样 虽千里不敢易 即使
岂直五百里哉 难道;只,仅仅 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先生;曾经听说 布衣 平民
免冠徒跣 摘掉帽子,光着脚 以头抢地耳 撞;罢了
庸夫之怒 平庸无能的人 非士之怒 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仓鹰 通“苍” 休祲 吉凶的征兆
若士必怒 如果 缟素 穿丧服
色挠 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之 道歉
寡人谕矣 明白,懂得 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
句子翻译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局限性 拿它来交换。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关键问题
本文选自哪部作品? 《战国策》
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陈寿
词语解释
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 好为《梁父吟》 喜欢
身长八尺 身体 时人莫之许也 承认、同意
惟博陵崔州平 只有 谓为信然 说;确实这样
屯新野 驻扎 先主器之 器重
谓先主曰 对……说,告诉 此人可就见 接近、趋向
不可屈致 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宜枉驾顾之 屈尊;拜访
先主遂诣亮 于是;拜访 凡三往 总共
因屏人曰 于是;命人退避 汉室倾颓 崩溃、衰败
孤不度德量力 衡量;估计 欲信大义 通“伸”,伸张
遂用猖獗 因此;失败 然志犹未已 仍、还;止
君谓计将安出 计策;怎样;产生 自董卓已来 通“以”
非惟天时 只是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已经
此诚不可与争锋 的确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可以凭借;谋取
利尽南海 物资;全部取得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大概;资助、给予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兴旺富裕;爱抚、爱惜 帝室之胄 后代
总揽英雄 广泛地罗致 外结好孙权 友好
命一上将将荆州 将领;率领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亲自
百姓孰敢箪食壶浆 谁;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以迎将军 来
诚如是 果真;这样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一天天
岂有意乎 有(这种)打算 岂愿见之乎 是否(可)
每自比于管仲 常常 君与俱来 一起
抑亦人谋 而且 挟天子 挟持、控制
因之以成帝业 凭借、依靠 若跨有荆益 占据
愿君勿复言 希望;再 所以资将军 用来……的
翻译
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他这种比法。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你只可以到他那儿见他,不可以委屈(他)来。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孤不度德量力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曹操和袁绍相比,就显得名声小,兵力弱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但是曹操终于能虎胜袁绍,以弱胜强,不只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好啊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
关键问题
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 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诸葛亮
崩殂 死(皇帝)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实在;时
盖追先帝殊遇 原来是;优待,厚遇 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 发扬扩大 陟罚臧否 善恶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显示;治 是以先帝简拔 因此
以遗陛下 给予 悉以咨之 都;询问
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疏远 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躬耕 亲自 猥自枉屈 降低身份
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由是感激 感动,激动
遂许先帝 于是;答应 二十有一年 通“又”,表余数
夙夜忧叹 早晚 恐托付不效 实现
深入不毛 不长草(的地方) 庶竭驽钝 差不多;比喻才能平庸
托臣以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以彰其咎 表明,显扬;过失
咨诹善道 询问 临表涕零 流下眼泪
句子翻译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家会有司论其刑赏。 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必能使行和睦,优劣得所。 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因此我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陛下也应自行谋划,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
关键问题
本文中诸葛亮主要向刘备提出了哪三条建议?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九年级下册:公输――墨子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起于鲁 出发,动身
2、公输盘不说 通“悦”,高兴
3、再拜 拜了两次
4、不可谓知类 明白事理
5、然胡不已乎 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6、胡不见我于王 引见
7、子墨子九距之 通“拒”,抗拒。
8、子墨子守圉有余 通“御”,抵挡。
9、公输盘诎 通“屈”,理屈。
10、吾知所以距子矣 用来……的方法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 入侵
二、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
1、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2、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呢?
3、知而不争 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
4、此为何若人?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5、九设攻城之机变 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
6、虽杀臣,不能绝也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
三、回答问题
1、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从而动身去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地利 有利 委而去之 放弃;离开
人和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故曰 所以
七里之郭 外城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凭借
环而攻之 围 固国 巩固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是 威天下 震慑
池非不深 护城河 亲戚畔之 内亲外戚;;通“叛”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 多助之至 极点
坚利 锐利 天下顺之 归顺,服从
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委而去之。 弃城而逃。
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三、中心内容
1、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本文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 被任用 人恒过 常;犯过失
傅说举于 被选拔 衡于虑 同“横”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责任,担子;这 而后作 奋起
苦其心志 使┅┅痛苦 征于色 颜色
劳其筋骨 使┅┅劳累 发于声 吟咏叹息
锇其体肤 使┅┅饥饿 而后喻 了解
空乏其身 使┅┅贫困 法家拂士 同“弼”
乱其所为 使┅┅错乱 入则 在里面。指国内
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出则 在外面。指国外
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曾同“增”
2、 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经这样的人
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三、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孟子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如
4、贤者能勿丧耳 不丢掉
5、蹴尔而与之 用脚踢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通“辨”,辨别。
7、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什么益处
8、妻妾之奉 侍奉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放弃。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性,天性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三、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 舍生而取义比喻
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3、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 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
4、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九年级下册:《庄子》故事两则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惠子相梁;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相:做宰相;国:国都,京城
2、非梧桐不止;安知鱼之乐 止:栖息;安:怎么
3、于是鸱得腐鼠 于是:在这时。鸱:猫头鹰。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三、回答问题
1、《惠子相梁》的主题是什么? 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淡薄功名利禄的态度。
2、故事中的、鸱、腐鼠各比喻什么? 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 案
1、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攻打
2、肉食者鄙。3、又何间焉? 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间:参与
4、小惠未 ,  :通“遍”,遍及,普遍。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指猪、牛、羊等。加:虚报。信:实情。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虽:即使。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
9、既克,公问其故。 克:战胜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振作。再:第二次。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估计。伏:埋伏。
二、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恩小惠,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明是不会保佑你的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就没有了。
3、夫战,勇气也。 作战,靠的是勇气。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云打一仗。如果作战请让我跟随你去。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5、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6、本文的成语是什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
7、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一、词语解释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纳:接受。
2、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高。有,“又”。
3、朝服衣冠,窥镜。 服:穿戴。窥:照。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复:又一次。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明日:第二天。孰:通“熟”,仔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认为······美。私:偏爱。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蔽:爱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 面刺:当面指责。
9、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议论。市朝:公众场合。
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进:偶然进谏。
二、翻译下列句子。 答 案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第二天,徐公来了,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授给上等奖赏;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人,传到我的耳中来的,授给下等奖赏。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旨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朝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常常断续有人来进言规劝,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4、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5、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列子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 案
1、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指面积,方圆。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苦于。迂: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 谋:商量。
4、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且焉置土石。 且:况且。焉,疑问代词。置:安放。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反:通“返”。
10、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12、何苦而不平? 苦:愁。
1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1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二、翻译下列句子。 答 案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2、且焉置土石?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4、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 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他智非真智。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   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八年级上册:核舟记
一、解词: 答案
1、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尚,还 。 盈:满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弯曲
5、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横着
6、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挨着
7、珠可历历可数也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若:像。 了了:清楚明白
9、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戴高高帽子。 为:是
10、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零数
1、黄:黄共阅一手卷 1、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舟尾横卧一楫 2、船尾横摆着一支橹。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3、总计这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5、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名种事物的)形象,名有名的情态。
6、尝贻余核舟一 6、曾经赠给我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船。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7、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8、技亦灵怪矣哉 技艺出真奇妙啊!
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9、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画卷的衣褶中。
10、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若听茶声然 10、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中心思想 核舟,用桃核雕刻的船。“记”在这里具有摹写意味,它全面如实生动地描绘出了雕刻在核舟上的全部人和物,活灵活现,使领会了雕刻家神奇高超的技艺和才华。
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左传
PAGE
1
付出汗水,才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