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故 乡
一、说教材
《故乡》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以“我”回故乡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来着重刻画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揭示封建社会对人民的压迫,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教材入选这篇小说,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描写方法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内涵的语言,领悟文章内涵,从而获得人生真谛!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品味小说中内涵丰富的语句,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方法。
难点:理解本课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说学情
初三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和阅读写作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合作探究法、辩论法、诵读法、幻灯片展示法、讲授法等。
六、说学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其中,我认为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集体讨论以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养成口齿清楚、态度大方的良好习惯。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一组关于同学们故乡的图片导入,这一环节的设计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文本
1.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思考本文的叙事线索,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1)通过小组讨论,划分层次,学生主动作答,交流意见。
(2)教师进行准确讲解“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这个经过。
(我设计这一环节是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及概括总结的能力,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心灵。
回到课文,朗读描写闰土的部分,分析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主阅读,自主发言。明确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外貌、动作、语言的变化,学生归纳,教师总结。教师简单分析杨二嫂的变化和“我”这个人物形象。
3.思考:作者能够将这两个重要人物的变化刻画得栩栩如生、鲜明生动,运用了哪些写作上的技法呢 (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归纳明确)
(1)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文章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对比,将杨二嫂前后生活进行对比,将故乡情景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此外,还有“我”和闰土关系的对比,“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与水生关系的对比等。
(2)运用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反复对话互动,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对人物形象获得初步体验,符合新课标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也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
(一)探究学习
1.精读课文,探究人物命运根源
引导学生尽可能的从文本出发,在文中(含注释)找依据,结合预习课文时所查时代背景资料,合作探究导致闰土命运的原因。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辛亥革命后十年间……;
(3)闰土拣“香炉”和“烛台”。
归纳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是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源,也是造成国民人格扭曲、精神家园失落的祸首。
2.品读重点语句,强化文章内涵
(1)品读文章的第78—88段,理解作者的希望。(通过小组辩论的方式)
这一部分中有一些较难理解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味其深刻内涵。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2)总结本文中心思想。
(二)作业练习
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试着分析这些画境描写的作用。
2.运用对比描写的手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字数不限。
(第1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第2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