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河北省语
文第二十一讲 个性阅读见P70例文《爬树的男孩》
3.文中写道:“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请结合语境,揣摩拉瓦此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安德烈伤得这么重,他会死吗?打吊针真的能救活他吗?他被打成这样,都是我害的。我要一刻不离地守着他,陪着他。
【点拨】 此题要求根据人物的神态、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其关键是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弄清楚拉瓦的神态、动作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是做题的前提。答题时要站在拉瓦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写出内心的想法。经典回放 内容探究、作品感受、情感体验、观点评价、阅读感悟等题目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赏析体验感悟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适合学生展现独特个性和特长。
这类试题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对描写对象、人物的情感态度、文章内容等的拓展探究。命题热点命题热点一、评价、感受、启示类:
1.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指向。无论题目中有没有这个条件,都必须紧扣文章。要弄明白是围绕全文说,还是以一个句段为突破口。
2.细读文本,正确领悟文章内涵,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这是评价的出发点。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找到自己生活与文章的切口,把自己最有感受、体会最深的一点提炼出来。要求独特,有新意。
4.结合文本和生活中具体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做到令人信服。解题技巧二、想象、续写类:
1.想象人物心理:①用第一人称;②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想象人物语言、动作、神态:①用第三人称;②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3.想象故事发生的环境:要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
4.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与前文照应并合情理,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三、材料探究类:
1.相似材料找相似点答题。
2.相反材料找不同点答题。
四、综合运用类:
结合文章内容或主旨,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如提建议或拟写广告词、对联、解说词、颁奖词等。解题技巧名题强化 名题强化 一、(2014·黄冈)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长在心上的眼睛
梅贻涵
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可最近,小驴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换给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不到。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天,鞋没有邮来。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底都快磨透了。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冬天很快来了,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五个脚趾头冻成了胡萝卜头。名题强化 名题强化 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小驴问奶奶,奶奶说:“躺着累,坐一会儿。”许多天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
周日,小驴一大早就来到村外的山上。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小驴用一把小铲子扒开积雪,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根,宝贝似的装进一个红色塑料袋里。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可小驴仍不停地找着,挖着,脚上的鞋也磨得没有了底。
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大胖。大胖不解地说:“你真傻啊,怎么大冬天穿个没底儿的鞋四处跑?”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听人说,因为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可这次小驴没生气,他笑了笑,转身一瘸一拐地往家跑。回到家,小驴举着塑料袋冲奶奶喊:“奶奶,这是给你的药。”名题强化 名题强化 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驴儿,你这是在哪儿弄的?”“我在山上挖的。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
奶奶眼眶红了,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小驴赶紧往后躲,但还是被奶奶抓住了。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将小驴那两只脚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暖着。
过了一会儿,奶奶放下小驴的脚,从床头柜上拿起一双棉鞋:“穿上试试,看合脚不?”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他流着泪说:“奶奶,你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奶奶摇摇头。
“那你怎么看到的?”
“用心。”
“心上也长着眼睛?”小驴惊奇地问。
“是的,每个人的心上都长着一双眼睛。”奶奶笑了笑说。名题强化 名题强化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开篇“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一句中的“似乎”表现了小驴对奶奶切菜的熟练程度、发现饭碗被换等的疑惑,表达了小驴对奶奶的关注之情。
B.“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小驴脚上鞋的破旧,直接引出下文奶奶深夜给小驴做鞋和小驴在雪天给奶奶找药的情节。
C.文章通过大胖的眼睛真实地再现了小驴鞋子的破旧程度,穿着如此破旧的鞋子找药,衬托出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情感。
D.小驴不让奶奶抓住自己的脚,是因为小驴的鞋确实烂得不成样子,怕奶奶知道事情真相,这个动作表现了小驴是个懂事的孩子。
[点拨:B“直接引出小驴在雪天给奶奶找药的情节”错。]名题强化 名题强化 2.“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鞋”是小说的线索,文章用它引出奶奶给小驴做鞋的情节,表现出奶奶对小驴的爱。(2)小驴穿着破旧的鞋在雪地里找药的情节描写,突出了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感情。
[点拨:奶奶做鞋、小驴找药等情节都围绕“鞋”展开,“鞋”贯穿文章的始终,是本文行文的线索。]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交代了小驴为奶奶上山找药的环境,营造了一种大雪封山、无比寒冷的氛围,表现了小驴为奶奶寻找治疗失眠草药的艰辛,体现了他对奶奶的爱。名题强化 名题强化 (2)“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一句中的“颤抖”有何作用?
这个词语形象地表现了年老的奶奶对小驴没有新鞋穿的痛心,表达了祖孙二人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
[点拨:(1)应先指出“雪大”“天冷”的特点,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这句环境描写对小驴行为、情感的反衬作用。(2)先要指出“颤抖”一词的语境义,再具体分析产生这一动作的原因,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名题强化 名题强化 4.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长在心上的眼睛”不如“奶奶的眼睛”好,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说明理由。
用“长在心上的眼睛”好,因为“心上”一词最集中、最具体地表现了奶奶的爱,形象生动,深化主题,而“奶奶的眼睛”则较为普通,既不形象,也没有文采。(意近即可)[点拨:具体分析标题的好处,可从形式(如:新颖、吸引读者)、写作手法(与结尾照应)和主旨等方面来分析。]名题强化 名题强化 5.请你站在父母亲应承担的家庭责任的角度,给小驴的父母发一条短信,劝说他们多关心子女,关照家庭。或者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为电视台拟一条公益广告。
短信示例:叔叔阿姨好,你们为了家庭的生活幸福,长年在外打工,的确不容易。但小驴年幼,奶奶多病,很需要你们的照顾,请你们平常多电话问候,逢年过节多回家看看,好吗?广告词示例:关爱留守儿童,呵护祖国花朵。爸爸(妈妈),请别走得太远。同在一片蓝天下。
[点拨:此题属于综合运用类。拟写短信要有称呼,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语气、语调适当;拟写公益广告力求活用修辞,做到语言简洁,意思明确。]名题强化 名题强化 二、(2014·达州)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乡土情结
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②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悲欢离合的家。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濡染着同样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方百计的探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裹着自己,又像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名题强化 名题强化 ③“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名题强化 名题强化 ④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百余年,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背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出国华工不下千万,足迹遍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⑤“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名题强化 名题强化 1.文章开头引用王维诗的作用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思乡情结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引出下文。
2.根据选文第②段,概括乡土给人们打下的“童年的烙印”是父母家族的关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亲的友情。
3.既然“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为什么有些人又要告别家乡?选用原文语句作答。
①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②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名题强化 名题强化 4.“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这个句子用了哪些修辞?表达了什么含义?
这句话用比喻、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游子们孤独无依的境况,从而突出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5.作者为什么把“乡土情感”说成是“乡土情结”?
为了强化这种情感的永恒、深刻、不易化解的特点。(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可从“情感”和“情结”这两个词语的本义以及文章抒发的感情两方面进行辨别。]名题强化 名题强化 6.央视“新闻联播”近日以“为了南水北调”为专题连续报道,为了缓解北方水荒,广大库区移民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虽说故土难离,他们却能生生割舍乡土情结,你如何看待这种义举?(不得超过30字)
舍小家为大家,情系大爱,支持国家建设,具有朴素的爱国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此题可以从“义无反顾”的原因上进行分析,揭示这种行为反映出来的精神品质。]名题强化 名题强化 完成考点跟踪突破1 完成考点跟踪突破21考点跟踪突破21 个性阅读
一、(2014·长沙)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天外财富
①雨,从天外飘来。
②我打着一把伞,走在一条寂静的小街上,走着走着,忽然发现路边树下站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正淋着雨。
③“快进来!”我扬了一下伞,向她喊道。
④女孩飞快地跑到我的伞下,用小手拉着我的胳膊,缓缓地与我同行。
⑤“你是往前走吗?”我问她。“嗯,哪儿都行。”她随口而答。
⑥“去做什么?”“找一个人,不,不找了,已经找到了。”女孩声音满含欣慰。
⑦“人在哪儿?”“就是你。”她扬头告诉我。
⑧“找我干吗?”我笑笑。
⑨“我得了一笔财富,”她说,“可我不想要,我要把它送给雨天给我打伞的人。”
⑩“看来,这个人就是我喽?”我试探着问。
?“是的,所以我要把这笔财富给你。”她把手伸进了口袋。
?我不觉得欣喜,只觉得有意思,于是便信口问:“真是天外飞来的财富!你要给我多少?一块钱还是两块钱?”“不,是十万!”
?“十万?你带在身上?”
?“对,带在身上。”女孩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摸出一张花花绿绿的大钱,递在我手里。这是一张画满水彩的硬纸片,上面写着“十万元”。这是小姑娘自己做的“钞票”。
?我大笑起来:“哈哈,真是天外财富。谢谢你,我收下了。”我把“大钱”装进了口袋。
?“你失望了吧?——可你没让我失望。”女孩的声音很清晰,也很兴奋。
?“我读到一篇小说——一个女孩得到一笔财富,她要找一个在雨天与她共伞的人,把钱送给他。第二天,她就去了。”
?“找到了吗?”“第二天没下雨。”
?“后来呢?”“后来下雨了,但没人理她。她在树下站了一天,只有那棵树为她遮雨,后来她哭着把钱塞进树洞里。”
?“这真悲惨。”“可是我不信。我觉得不会这么坏,我非要自己试一试。”
“所以,你就试了?”我问。“对,而且我没失望!”我看了她一眼,那是一双渴求而感动的眼睛,但愿下个世纪的孩子都有这样的眼睛。
雨还在下着,从雨丝里透过清香的空气。
“你没想过会失望?”我问。“想过,可我还是没失望。”她的手更紧地挽住我的胳膊。
“只是我没有财富。”女孩歉意地说。
“不,我们都得到了财富。”
来到一个车站,我把女孩送上了车。她透过缓缓移动的车窗,大声说道:“我懂,不是钱,是财富,对吗?”从她的语气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她内心的感动。
我整整雨伞,继续向前。细雨从天外飘落至我的伞顶,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暖流浸润着我的心;丝丝细雨用无限的温柔抚摸着我,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
我真希望,在这日益被柴米油盐所羁绊的日子里,在这日趋被钢筋水泥所包裹的城市中,能有更多这样的“财富”!
1.请从小女孩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地点
情节
心情
路边树下
找到共伞的人
①欣慰
小街路上
②给“我”财富
兴奋
③一个车站
与我告别
④感动
2.文章第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细雨从天外飘落至我的伞顶,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暖流浸润着我的心;丝丝细雨用无限的温柔抚摸着我,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细雨比作暖流,将细雨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展现细雨的柔和、温暖,表现了小女孩带给“我”的感动,以及“我”对小女孩的喜爱。
3.文章第自然段中的“财富”比喻什么?请结合全文,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和感悟。
“财富”比喻小女孩的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信任;理解:点明文章主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日趋冷漠,我们需要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信任和理解;感悟: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在别人需要时,积极伸出援手,并带领身边的人都拥有“财富”。
二、(2014·鄂州)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不一样的爱
须一瓜
①有件事,让我特别感激我的父母,觉得他们了不起。长大后,我有时猜想,如果不是那样,我是否已经成为江洋大盗?
②那时候,我大概七八岁,和邮电大院里的孩子一起到郊外玩。在河滩上,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大片的西瓜地,西瓜只有皮球大小。确认是西瓜后,所有的小孩都疯狂了。我们扑进瓜地,非常享受亲手摘瓜的感觉。我不知道别的孩子的情况,只知道我见了大的就扔了小的,最后留了两个比皮球大点的西瓜,反正糟蹋了不少。
③几个农民是包抄过来的,在呐喊声中,六七个小孩人赃俱获。在把我们押送回家的路上,农民一路恶声威胁,要给这帮小偷灌粪!这让我极度恐惧。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用天塌地陷形容那种绝望和自卑毫不为过。我们都知道自己错了,一个个__A__(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任凭农民愤怒宣判。六七个孩子排成一行,就那样以小偷的耻辱形象,被揪进了成人的世界。
④惨剧才刚刚拉开帷幕。除我之外,所有孩子的家庭,随着农民拿到索赔款的离去,都响起了鬼哭狼嚎般的家暴声。有个叫小梅的领头大孩子,竟然被她父亲吊起来用皮带抽。我心惊胆战地悄悄走过去,然后惊恐地溜走。她的哭叫声和被打时尖厉的认错声,非常刺耳。一个院子里,到处是恐怖绝望的哀号,还有父母的怒骂和摔打的声音。
⑤我父母给了农民钱,一个西瓜两元,共四元。据说那时九块钱即一个人的月生活费。所以,索赔是巨额的,农民是用西瓜结子再生西瓜的方法计算损失的。我忐忑地等待父母对我的惩罚,但是他们始终谈笑自若,付钱的时候,还笑着调侃了我两句。然后他们就忙自己的事了。当我在院子里惊心游走,听着各家各户痛打孩子的惨烈之声时,我对自己命运的焦虑到了崩溃的地步。
⑥然而,我的事就这么过去了,后来居然成为我们家的一个笑谈和趣闻。开始我还__B__(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惭),但我父母始终坦荡安然,他们的笑脸如一面明净的镜子,在那个镜子里,我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健康纯净。
⑦可惜极度敏感的我,一直到很大才明白我父母的伟大。他们压根就不接受那些农民对小孩的严厉惩罚。我父母也许自己都不知道,他们与院子里其他父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所给予我的有力呵护和巨大的心灵解放。
⑧如果事情相反,我想以我的年龄﹑我的个性,即使不逆反成为小偷,内心的扭曲也是难免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从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的。
⑨当然,我父母也不是神仙,两个哥哥太捣乱的时候,父亲偶尔也教训他们。但是,我终生铭记的是,我父母在我精神危机时刻的笑脸。
(选自《青年文摘》)
1.联系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在第③段和第⑥段的空白处写出两个相应的成语。
A垂头丧气 B无地自容
2.阅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欣喜若狂→绝望自卑→惊恐焦虑→渐渐释然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的坦荡安然,让“我”内心不再羞愧,并走向健康纯净,表现了父母不一样的教育方式给予“我”的积极影响。
4.文章结尾句说“我终生铭记的是,我父母在我精神危机时刻的笑脸”。你是如何理解此句中“笑脸”一词的?
“笑脸”表面是指父母在付赔偿款时的谈笑自若,并拒绝像别人那样惩罚孩子,暗指父母在“我”处于精神危机时给予“我”内心的有力呵护和关爱,点明主旨。
5.“不一样的爱”不光体现在作者的父母身上,还体现在很多人身上。例如:美国富豪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日前倡议全美的亿万富豪宣誓,在有生之年或死后将自己的大半家产捐给慈善机构,而不是全留给自己的子女。你在生活中感受过“不一样的爱”吗?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写出真实感受,语言通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