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微型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微型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2 16:3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蒹葭》微型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了解《诗经》及其相关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及真挚的情感。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诗经相关的基本知识。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抒发了先秦时代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情感,总篇幅301篇,故又被称为“诗三百”,后人将《诗经》与《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为“五经”。
《诗经》按内容可分为三大类:
“风”:国风,各国民歌汇总,内容多样,情感真挚,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多为宴会乐歌,曲调舒缓悠扬。
“颂”:多为宗庙祭祀歌曲,为统治者歌功颂德。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第一首《关雎》。
2.教师范读诗歌,并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朗读指导。
断句:四言诗,二二断句
重点字音:
窈窕(yǎo tiǎo) 好(hǎo)逑 荇(xìng)菜
寤寐(wù mèi) 芼(mào) 乐(lè)之
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和断句,同时思考《关雎》和之前学过的古典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重章叠句,《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从而达到一唱三叹的效果,使得情感更加真挚强烈。
4.分析内容
(1)这是一首什么诗?
爱情诗,表现了男子对于心仪女子的追求
(2)如何追求的?(学生分析,教师补充并穿插朗读指导)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逑”字译为配偶,从这句诗中能够感受到“君子”对“淑女”是一见倾心而并非日久生情,情感上较为激动,读起来应当轻快,“好逑”一词应该重读。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寤寐”可以译为日日夜夜,“思服”指思念,从这一句中可以感受到“君子”的追求并不是一帆风顺,“淑女”并不搭理他,他陷入了一种求而不得的苦闷当中,因此,这一句在朗读的时候应当放缓放沉重,“寤寐”“辗转”两词重读。
“琴瑟友之”中“友”可以理解为“亲近”,“君子”并没有因为“淑女”的冷漠而放弃,依然日日弹琴鼓瑟的逗她开心,日子久了,“淑女”也渐渐敞开了心扉,与“君子”亲近起来,后世形容夫妻和睦时常用“琴瑟和弦”来做比,就是出自这里。这里的“君子”终于得偿所愿,情感上应该是欣喜愉悦的,,在朗读的时候语气应当喜悦,语调向上。
最后的“钟鼓乐之”更是富有深意,钟与鼓在古代并不是普通的乐器而是礼器,在极端郑重重要的场合才会使用,现在的许多古城都有钟楼或者鼓楼这样的建筑,也足以证明这一点,那么“君子”在什么样的场合才会对“淑女”敲钟打鼓呢?只有婚礼之时了,因此这一句写的应当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君子”终于娶到了心爱的“淑女”,有的资料认为这里纯粹是“君子”的想象,是一种虚写,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而且这里到底是不是想象也并不重要,总归描写的就是这样一场婚礼的内容。
整首诗歌让我们看到了“君子”的执着坚定和温润尔雅,面对挚爱他并没有放弃,而选择的追求手段也并非死缠烂打,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
5.明确手法
(1)学完了诗歌,我们试着判断一下这首诗从内容上除了爱情诗还可以看做是什么诗?
叙事诗,这首诗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男子从一见钟情开始到最后的终成眷属,情节非常完整,这种手法叫做“赋”,即“铺陈,叙事”。
(2)既然是写男女间的爱慕与追求,为什么开篇会写两只关雎鸟?
比喻的手法,相亲相爱的两只鸟,也可以比作相亲相爱的两个人,这种手法叫做“比”,即“比喻”。
同时也是“君子”的一种联想,“君子”看到关雎鸟成双成对,想到自己与“淑女”,希望自己与“淑女”能够像这关雎鸟一样比翼齐飞,这种手法叫做“兴”,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一般起兴之物和所咏之物之间要有相似的联系。
这里的“赋”“比”“兴”和之前介绍的“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3)再读诗歌,看看“比兴”手法在文中其他诗句中是否有所体现?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以采荇菜起兴,“流”、“采”、“芼”几个动词的变换,生动地描绘了采摘荇菜的动作,又语意双关的写出男子求娶女子热烈而急切的心情。
6.小结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经》的情感,就是这样简单纯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最后我们再度朗读诗歌,来吟诵这段传唱千古的爱情佳话。
7.板书
8.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诗歌
(2)参照课后题,试着翻译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