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4课
【教学目标】
1.会写“邻、怪”,了解“盯着”的意思,通过对比朗读,初步感受反问句的特点。
2.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借助文本找到依据,尝试阐述自己的理由。
3.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食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寻找依据,阐述理由,言之有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词语。
2.引出质疑:那个人到底喜不喜欢葫芦?
二、明确观点,寻找依据
1.明确观点:你认为那个人喜不喜欢葫芦?
认为喜欢的在胸前贴上红色贴纸,认为不喜欢的在胸前贴上绿色贴纸
2.示范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把能说明喜欢或者不喜欢的重要信息划出来。
(2)交流,阐述理由。
①自主尝试讲明观点,阐述理由。教师引导示例:我认为……因为……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随机教学“盯着”。
指导朗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这句话还能换个说法吗?自己读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3)小结。
4.迁移学习其他段落,找依据,说理由。
按照刚才的方法,读读课文的第一、第三、第四自然段,找到依据,想想怎么讲好理由。
5.交流。
①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关注“每天”“看几次”。指导朗读。
②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给句子换个说法。(叶子上的虫不用治。)男女生对比朗读,发现反问句的语气更加强烈。
③厘清蚜虫和葫芦的关系:这个人要的是葫芦,那到底要不要治蚜虫呢?(播放微课)
6.师生合作,角色对话:请你当当邻居,再来劝劝那个人。
三、分队辩论,揭示寓意
1.学生重新选择。
2.学生分队辩论,互相阐述理由。
3.布置口头家庭作业:那个人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忽略了事物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但同样的错误相信他不会犯第二次。第二年春天,他又种下了一株葫芦,请你继续往下编故事。
板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喜欢?
葫芦可爱 全都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