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七下5.1.1相交线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下5.1.1相交线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9-22 20:4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1相交线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包括4节内容以及三个选学内容;教科书从两条直线相交入手探索了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和垂线段的概念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然后在研究平行线的基础上研究基本的图形变换平移。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本章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进一步探索.本章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邻补角及对顶角的概念.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图形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文艺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励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顶角的性质.
【难点】理解对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四、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回顾七年级上册“几何图形初步”一章中所学习的一些基本几何内容,进一步明确几何要研究的内容.用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找出图片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体会相交线与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
意图:回顾以往学习知识及经验.
效果:形成知识网络.
2.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意图:用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感受相交的过程.
效果:理解相交和形成的角.
(二)新课讲授
1.认识相交直线:
要求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直线.
依据学生有可能画出的不同的相交情况,得出要进一步研究两条相交直线,就要研究这两条直线相交时所形成的角.
2.研究两条相交直线所构成的角:
通过想象剪刀剪纸的过程,初步体会两条相交直线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改变,另三个角也随之改变,并提出问题“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没有不变的关系?”
研究直线AB.CD相交于点O这个图形.
将图中的角两两分为一组,可以分为六组.
通过具体分析∠1与∠2的关系,将六对角中具备相同位置关系的角分为一类,并探索它们共同的数量关系,从而认识邻补角.
对比区分“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与“互为补角的两个角”联系和区别.
通过具体分析∠1与∠3的位置关系,认识对顶角.明确∠2与∠4也是一对对顶角.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AOC与∠AOD有一条公共边OA,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OC与∠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意图:把“相邻” 、“对顶”关系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对帮助学生理解,增加印象起到关键作用.
巩固概念:
判断图中的角是不是邻补角.
判断图中的角是不是对顶角.
3.探究对顶角的性质:
回忆用剪刀剪纸的过程,引导学生经历猜想→度量→推理的过程,得到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你能得到对顶角∠1和∠3的大小关系吗?
因为 ∠1与∠2互补,∠2与∠3互补,
那么∠ 2 +∠1= ,∠ 2 +∠3=
所以 ∠1= ∠3.(同角的补角相等)
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生成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效果:从直观思维到逻辑思维.
4.典型例题
例1 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 ∠2.∠3.∠4的度数.
解:由邻补角的定义可知∠2=180°-∠1=180°-40°=140°
由对顶角相等可得 ∠3=∠1=40°,∠4=∠2=140°
(三)课堂练习
若∠2是∠1的3倍,求∠3的度数.
解:设∠1=x°,则∠2=3x°.
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得 x+3x=180°.
所以 x=45°,则∠1=45.
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
∠3=∠1=45°.
意图: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
1.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概念?
2.通过这节课你都认识了哪些角?它们都怎样定义的?
(五)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5.1.1 相交线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不多,也不难理解,除了要重视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进行真实性的学习外,还要注重训练学生用严谨的几何语言推理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