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培优试题
一、读句子,看拼音,写字词。
秋天的清晨,万物笼罩在yóu rú( )轻纱的薄雾之中。不一会儿,太阳出来了,雾zhú jiàn( )散去,大地沐浴在róu hé( )的阳光中。远处的zhuāng jiɑ( )地里,shuǐ dào( )chéng shú( )了,一片金黄,秋天真是个迷人的季节。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屹立(yì) 霎时(chà) B. 田埂(gěng) 芦苇(wěi)
C. 麦穗(suì) 崩溃(bēn) D. 昂扬(áng) 愚昧(wèi)
(2)“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中“观”的意思是( )
A. 看。 B. 看到的景象。
C. 对事物的认识,看法。 D. 道教的庙宇。
(3)依次填在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汽车在______的高速公路上奔驰。
②______的月光照在水面上,清风徐徐,荷香阵阵,令人心旷神怡。
A. 宽阔 柔软 B. 广阔 柔和
C. 宽阔 柔和 D. 广阔 柔软
(4)读句子,想象画面,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联系听雷声的生活经验,想象潮来时的声音。)
B. 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由“霸占”一词联想到天气晴朗、白云满天的景象。)
C.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读句子,我能想象到夕阳下鸟儿捕鱼时敏捷的身影。)
D.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读句子,我能感受到星光闪烁的美好画面。)
三、边读边想象,感受句中描写的画面、声音和味道。下列句子分别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 )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
( )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
四、按要求完成练习。
(1)仿照例句,想象画面,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例: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雨越下越大,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改为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课文填空
(1)浪潮__________,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_,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哟,卵石间有多少__________________啊,每个__________都抱着____________!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______________……
(3)“八月涛声吼地来,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读这两句诗时,我仿佛看到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鹿柴》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余晖映照下的山林的幽静景色。
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闽南语是特别古老的方言。闽南语发祥于泉州,现主要分布地除了闽南地区,还有浙东南区、台湾地区、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区等。台湾地区除了高山族,差不多都通行闽南语。台湾同胞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闽南语在两岸交流中显得更加重要。
材料二:关于闽南语生存现状调查(调查对象为小学生)
你会讲闽南话吗?(百分比)
会,讲得比普通话都好 17.86%
能听懂一些,可以进行简单对话 14.29%
不会,掌握的词句不超过十个 67.85%
闽南语逐渐弱化,你认为原因是什么?(百分比)
生僻难懂,通行难度大 14.29%
外来人口涌入,对流行造成阻碍 34.28%
长辈注重晚辈普通话的教育 43.57%
其他 7.86%
1闽南语发祥于( )
A.漳州 B.泉州 C.台湾 D.厦门
2.关于闽南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闽南语是最古老的方言。
B.闽南语的分布地仅有闽南地区。
C.台湾地区所有人都讲闽南语。
D.闽南语在两岸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3.阅读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调查是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闽南语生存现状的。
B.不会讲闽南语的小学生占了大多数。
C.外来人口涌入是阻碍闽南语流行的最主要的原因。
D.从调查结果来看,长辈不注重晚辈闽南语的教育成了闽南语逐渐弱化的最主要原因。
4.闽南语被誉为“活化石”,你认为应当如何保护闽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主题阅读
阿里山的云雾
雨住了,在去姊妹潭的途中,我们一路上尽情欣赏山间的云雾。
大概由于刚下过雨,阿里山的千山万壑,全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中。有些地方浓雾把一切都遮蔽了,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有些地方则显得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黛绿的山峰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有些地方云雾又只飘浮在上面,挡住山峰的上半部分,令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这时的云雾是静止的,碧绿的千山万壑和朦胧的山间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而后,山里慢慢起风了。山风劲吹的时候,只见云雾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原来温文沉静的云雾,这时竟成了诡秘的魔术师了。它令原来图画似的景致变化万千,万山苍翠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忽而滚滚的云雾来了,从匿藏的山谷汹涌而来,淹没了眼前的一切;忽而它又拂袖而去了,只见袖带飘忽,瞬间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一切又确乎已然发生,只给人留下莫名的惊愕与喜悦1.“我们”观赏阿里山云雾的地点是哪里?( )
A.姊妹潭 B.蓬莱仙岛
C.阿里山山顶 D.去姊妹潭的途中
2.短文依次描写了哪两种阿里山的云雾?( )
A.静态、动态 B.远处、近处
C.动态、静态 D.近处、远处
3.对短文中画“ ”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画线内容中的“它”指的是起风后的云雾。
B.阿里山云雾的多变让人们充满惊愕和喜悦。
C.从“拂袖而去”一词中可以准确体会到云雾的温柔沉静。
D.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雾转瞬即逝的特点。
4.典典读完短文后,向同桌推荐阿里山:“阿里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变幻莫测。”你觉得他把阿里山云雾的特点概括得准确吗?结合文中相关描写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云雾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时可能会变成什么形态?请结合短文内容,任选其中两个加点词语,写一写想象中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习作
校园在我们心中是美丽的,让我们在校园中寻找自己最喜爱的一处景物,把它写下来。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犹如 逐渐 柔和 庄稼 水稻 成熟
二、(1)B (2)B (3)C (4)C
三、③ ① ②
四、(1) 示例:在用盆泼水一样。
(2) 难道钱塘江大潮不被称为天下奇观吗?
钱塘江大潮不能不被称为天下奇观。
(3) 示例:图一——夏天的天气真是变幻莫测,刚才还是晴空万里,忽然就刮起了狂风,霎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不一会儿,地面便汇成了一条小溪。
五、(1)越来越近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2)可爱的小水塘 小水塘 一个月亮 新鲜的花瓣
(3)头高数丈触山回 钱塘江大潮
(4)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六、1.B
2.D
3.C
4.示例:当地学校可以开设闽南语课程,传承闽南语文化;坚持文化创新,让闽南语文化与时俱进。
七、1.D
2.A
3.C
4.典典对阿里山云雾的特点概括得准确。理由:①刚下过雨时,阿里山的云雾如轻纱、如海洋,又与千山万壑一起构成了精妙的山水画,各有各的姿态。②起风时,云雾像魔术师,令万山苍翠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它时而汹涌而来,淹没一切;时而拂袖而去,飘忽不见,变幻莫测。
5.示例:(奔涌、翻滚)浓浓的云雾就像波涛汹涌的海浪,从山间奔涌而来,不停地翻滚着;又像一张巨大的白色幕布,把满山的苍翠都遮盖了起来。风一吹,它就像一条巨龙在山腰缓缓地盘旋着。
八、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