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2 13:4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
盛世兴衰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盛世奠基
“随兴天下知”——隋朝兴亡
盛世荣耀
“唐盛耀千古”——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盛世危局
“危局写长恨”——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课程内容
COURSE VONTENT
治世之思
“兴衰后人思”——读史明智,鉴往知来
一、隋朝兴亡
1、隋的建立
(1)581年,杨坚(隋文帝)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2)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2、隋朝的建设与繁荣
(1)广设粮仓
洛阳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
(2)营建东都洛阳城
一、隋朝兴亡
“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第160号仓窖被发掘时还保存有约50万斤谷物遗留。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3)开通大运河
思考: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影响?
消极
沉重的徭役负担,破坏农业生产;
激化阶级矛盾
积极
①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②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③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北通涿郡之鱼商,南通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2、隋朝的建设与繁荣
一、隋朝兴亡
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生产破坏,民不聊生
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市人惭不能答。
——《资治通鉴》卷181记
农民起义爆发,618年隋朝灭亡
如何看待隋炀帝?
2、隋朝的建设与繁荣
一、隋朝兴亡
[小组讨论]阅读教材指出唐前期的三大“治世”。谈谈你心中大唐盛世是什么?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政治清明,疆域辽阔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文化昌盛,科技领先
民族交融,四海一家
对外开放,协和万邦
1.政治:
2.经济:
3.文化:
4.民族关系:
5.对外关系: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三大“治世”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帝王 措施 影响
李世民 (“贞观之治”)
武则天 (“贞观遗风”)
李隆基 (“开元盛世”)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郭沫若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唐三彩
越窑青瓷
邢窑白瓷
不分昼夜
节省人力
提高效率
曲辕犁
筒车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长安百花时, 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百花行
唐 刘禹锡
“中华文化圈”
详见第8课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胡旋舞
窄袖胡服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
【想一想】阅读材料,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
“华夷一体,民族平等”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灭东突厥
灭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册封靺鞨族的首领大祚荣为渤海君王
与吐蕃和亲(7世纪)、会盟(9世纪)
【自主梳理】阅读教材,唐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采取了哪些举措?有何特点?
举措:①军事打击
②设立机构 ③册封首领
④政治和亲 ⑤会盟通好
特点:政策开明
措施灵活
方式多样
以和为主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合作探究】结合所学,归纳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并谈谈认识。
▲唐·阎立本·《步辇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敦煌莫高窟第23窟壁画《雨中耕作图》
角度:①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
②有利于祖国边疆开发
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唐朝作为欧亚帝国的象征;体现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小组讨论】隋唐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结合所学,试简析隋唐盛世的原因。
社会:经历长期战乱,统一安定是民心所向;
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唐朝注重吏治改革,选贤任能,统治者能从谏如流;
经济:唐朝注重生产发展,规范赋税徭役;
军事:唐朝注重对外节制用兵;
文化:开创并完善科举制,大兴文治,重视教育;
民族关系:采取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统一与安定,民族交往密切。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⑴安史之乱
背景:
过程:
①边疆危机:
②军事失当:
③政治腐败:
原因:
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
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
历时八年,763年被唐平定。
影响:
政治:
经济:
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
破坏社会经济,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1、唐朝的衰亡
唐朝成立以后,这场叛乱无疑是唐王朝史中最大的事件。叛乱把一个集权、富饶、稳定和辽阔的帝国搞成斗争不休、不安全和分裂的国家。
——摘编自[英] 崔瑞德 编《剑桥中国隋唐史》
导致安史之乱的原因是什么? 对唐朝后期造成什么影响?
安禄山
懂六蕃语言,狡诈多智。身兼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受封东平郡王,镇抚东北地区。
安禄山一人身兼三镇节度。拥兵18.35万,战马2.6万匹,占全国总边防镇兵的37%和总战马的33%。755年,他假传密诏调兵,并征调部分同罗、奚、契丹、室韦武装,总计15万,号称20万,挥师南下,安史之乱由此开始。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
⑵藩镇割据:
形成:
影响: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
藩镇独立性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政治:拥有自主权,可自行任命官吏;
节度使父死子继或传于部将。
经济:拥有财权,不向中央上报土地户
籍,不输贡赋。
军事: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独立性强
原因:
1、唐朝的衰亡
思考: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还要设立藩镇?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安史之乱后)的藩镇,是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之乱危机相当理性的举措……在与藩镇的博弈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调整……延续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质的帝国前期还要长。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河北地区,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虽名藩臣,羁縻而已”。东南地区中央直接控制,保住了江南财政重地,为唐后期立国根本。中原、西南、西北地区,与中央存在摩擦,但未达到割据的程度。中央依赖藩镇维系统治,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唐代藩镇
一方面削弱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
⑶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死于宦官之手:顺宗、宪宗、敬宗(3人)
由宦官拥立的: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7人)
牛李党争:以牛僧孺、李德裕两人为首的官僚集体的政治斗争,长达40年。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
原因:
1、唐朝的衰亡
影响: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
概况: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黄巢起义军的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他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逐渐控制政权。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875年,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
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灭亡标志:
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⑷黄巢起义:
1、唐朝的衰亡
原因:
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
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五代十国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限的延续。
五代:
十国:
2、五代十国
特点:开国君主皆为掌握兵权的武将
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限的延续。
柴荣清除弊政,实力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后周世宗改革:
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北宋”。
【课堂探究】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历史趋势?
特点:
趋势: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趋势。
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②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③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
2、五代十国
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
结语:中国历史具有连续性,“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的,留下的是一条螺旋形上升的轨迹。” 隋唐开放进取的政策造就了隋唐盛世,成就中华文明史上的又一座高峰。这充分说明了只有开放进取,才能实现民族与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时期
五代十国
时期
盛世滋生危机 动荡孕育新生
1.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出的入选理由是:“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隋唐时期开通的“大运河”( )
A.体现了南方政治经济影响力上升 B.反映出中国工程建设水平在世界领先
C.为中国南北经济交流提供了条件 D.满足了农耕文明对于水利设施的要求
2.秦汉两代都城继续沿黄河一线作东西向运动,隋唐至五代北宋虽仍立国于黄河流域,但两宋政治中心开始离开黄河流域沿运河作南北向运动,完成了中国都城发展史从黄河时代向运河时代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
A.疆域扩大和国家统一 B.部落征服与民族融合
C.政治经济的调整变动 D.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
3.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艺术地再现了唐太宗李世民主政后唐朝初期二三十年的故事。你认为不可能在剧中出现的画面是
A.唐太宗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B.唐太宗轻徭薄赋,精简机构
C.唐太宗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D.唐太宗鼓励大臣直言皇帝的过错
4.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如图,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掌握的有关历史知识,为评价武则天撰写的一句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开启历史先河
B.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启开元
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
5.藏族有一首民歌叫《唉!马林吉》(“喂,听一听”的意思),一直广为百姓传唱。歌词大意是:“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高耸雪山不用怕,百头牦牛迎接您。奔腾江水不用怕,百只皮筏迎接您。”表达了藏族人民对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的崇敬和怀念。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发生在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唐高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6.从表面上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地增长。统一的因素包括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
8.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宦官逐渐掌握了禁军,甚至还掌握着宰相和藩镇节度使的任免权,黄巢起义给了宦官和禁军沉重打击,而藩镇实力则进一步壮大。节度使朱温、李茂贞各有接天子以令诸侯之意。这反映了唐朝后期(  )
A.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B.宦官势力消亡
C.朝廷政治危机严重 D.宰相权力膨胀
755年
618年
907年 朱温废唐
贞观
之治
武周政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581年
开皇之治
唐朝
建立
隋朝
建立
589年完成统一
960年
北宋
建立


五代十国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