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2 13:46:32

文档简介

2023 年重庆名校高 2024 届高三上期开学考试
历史测试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 2022 年,重庆江津梧桐土遗址发掘了距今 3000 余年的陶窑作坊 3 座,在复原陶器中有两个都是“陶
小平底罐”——短唇、束颈、转角圆折肩、鼓腹,下腹急促内收,小平底。这种“陶小平底罐”也是
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中(距今 3000 至 5000 年历史)的代表性器物。梧桐土遗址
梧桐土遗址出土的陶小平底罐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小平底罐
①有助于了解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 ②有助于揭示巴蜀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
③说明早期文明区之间的交流较为频繁 ④成为三星堆文化东向扩散的考古实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将甲骨刻辞按内容分为 4 大类 22 小类(如表 1),
这主要反映商朝
表 1
类别 内容
1 奴隶和平民,奴隶主和贵族,官吏,军队,战争,方域,贡纳。
2 农业,渔猎、畜牧,手工业,商业,交通。
3 天文历法,气象,建筑,疾病,生育,鬼神崇拜,祭祀,卜法,文字。
4 其他
A.文字体系已经形成 B.经济生活较为繁荣
C.社会文明程度提高 D.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3.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
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4. 《诗经·周颂》记载:“噫嘻成王,既昭假(招请先公先王)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畯发尔梠(农
具),终(土地单位)三十里。亦服(配合)尔耕,十千维耦”。这表明西周时期
A.祖先崇拜的意识增强 B.农民为贵族集体耕作
C.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 D.统治的疆域不断扩大
{#{QQABCQ4AgggAQBAAAAgCAQVACACQkAAACAoGxBAEMAAAQAFABCA=}#}
5.读图 1:
图 1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行军年度平均距离统计图
据此可知,当时
A.区域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 B.战争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C.游牧与农耕文明融合加速 D.区域性大国间冲突加剧
6.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在游说君主时,往往强调“祖仁者王,立义者伯,用兵穷者亡”的观点,即是将仁、
义视为“王、伯(霸)之道”的根本。这说明
A.诸子百家存在相互借鉴 B.儒家治国理念成为共识
C.社会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D.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
7.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
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8. 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
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这
种文体称谓的转变
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 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
C.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 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9.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
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10.《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阿
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
而卑湿著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据此可知
A.张骞开通了西南丝绸之路 B.汉朝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往来
C.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 D.丝绸之路推动了汉朝与大夏的经贸
11. 《史记·本纪》共十二篇,迄至秦朝分设了五帝、夏、殷、周、秦本纪以及秦始皇本纪共六篇。对于
《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之置,后世有学者批评司马迁“自乱其例”,更多的人则认为它体现了
史家“卓越见识”。司马迁的这一历史书写,重在
A.凸显历史变局的大势 B.厘清王朝更替的世系
C.阐述成王败寇的道理 D.探寻秦亡汉兴的缘由
{#{QQABCQ4AgggAQBAAAAgCAQVACACQkAAACAoGxBAEMAAAQAFABCA=}#}
12.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
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13.西晋政府规定官员应按品级占田:“其官员品第一至于九等,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
二品四十五顷……第八品十五顷,第九品十顷。”同时,还规定了编户民所占土地的数量,“男子一
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等。这一土地制度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B.推动九品中正制的形成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 D.以重建小农经济为目的
14.北魏道武帝立拓跋嗣为太子,赐其母刘贵人死,“立子杀母”的做法被奉为立国传承制度,“昔汉武
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汝当续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这一制度的确立
A.延续了游牧民族的部落传统 B.使儒家伦理道德被颠覆
C.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 D.意在维护君主专制权力
15.《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图 2 中的女子们正对镜梳妆,仪态宛然,细节描绘
精微。榜题“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该作品
图 2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局部)
A.反映儒学仍占统治地位 B.体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C.表现魏晋女性爱美风尚 D.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第 16 题 14 分,第 17 题 11 分,第 18 题 18 分,第 19 题 12 分,共计 55
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赵武灵王(前 325 ~ 前 299 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
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
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
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于是始
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QQABCQ4AgggAQBAAAAgCAQVACACQkAAACAoGxBAEMAAAQAFABCA=}#}
材料二
北方的少数民族一直处于游牧的生活状态,在服饰方面,缺乏文化的积累,被称为“胡服”的衣服款
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
和社会礼仪功能。在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形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都有着严格的阶级
地位区分,其政治制度是强调尊卑贵贱的等级,这种政治制度是北魏统一北方后建立统治秩序所迫切需要
的。在南北朝时期,对峙的南北双方都称自己为中国,而将对方视为夷狄,改造着装的旧俗,进行服饰改
制,对于统治者而言也有着一种争正统的意味。太和年间,北魏孝文帝在服饰改革上实行了一系列的举措,
制定出了冠服制度。孝文帝不仅制定了汉魏冠服制度,而且自己亲身穿戴并赐新装给大臣官员们。与此同
时,他还监督平民百姓的服饰汉化的实践进程,如有不遵循汉化服制的百姓,孝文帝便会斥责地方官员。
——摘编自李晶《北魏“孝文改制”中的服饰“改制”》
(1)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服饰改革的意义。(6分)
17.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下列材料是选取的
部分秦简及其注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 分)
材料一
简 K27 正文:南阳户人荆不更蛮强,妻曰嗛,子小上造,子小女子驼,臣曰聚,伍长。正文注释:南
阳里户主强,是个“蛮”(少数民族),有着楚地不更的爵位,担任伍长。其妻子叫嗛,还有一个拥有上
造爵位的儿子和一个叫驼的女儿,家中还有一个奴隶叫聚。
材料二
里耶出土的邮简“迁陵以邮行洞庭”,将邮简插入捆扎的公文信函并标注从“迁陵县衙”送到“洞庭
郡府”。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泰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记
录。里耶出土的公文简牍中频繁出现“洞庭郡”,下辖迁陵、酉阳、沅陵三县。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基层人口管理的特点,分析其作用。(6分)
(2)材料二中简牍关于“洞庭郡”记载与传世文献不相符合,该如何处理?说明处理的原因。(5 分)
{#{QQABCQ4AgggAQBAAAAgCAQVACACQkAAACAoGxBAEMAAAQAFABCA=}#}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表 2 是西汉初年人口迁徙表(部分数据)
时间 迁徙概况 史料出处
徙齐楚大族昭、屈、景、怀、田氏五姓,燕、赵、韩、魏之后 《汉书·高帝纪下》
高帝九年
和豪杰名家 10 余万人于关中,并迁官吏 2000 石、巨富者于长 《汉书·刘敬传》
(公元前 198 年)
安。 《汉书·地理志下》
景帝五年
募民迁阳陵,赐钱二十万。 《汉书·景帝纪》
(公元前 152 年)
武帝元朔二年 收河南地、置朔方郡,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又徙郡国豪杰及訾
(公元前 127 年) (钱财)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汉书·武帝纪》
武帝元鼎五年
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公元前 112 年)
注:阳陵、茂陵位于长安周围;公元前 121 年,河西走廊地区纳入汉朝疆域。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
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
在全国设 21 个州,有 20 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 150 万口,约占全国总
人口的 1/8。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
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
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初年人口迁徙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西汉初年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对隋唐繁荣的影响。(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 3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上中 上下 下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圣人) (仁人) (智人) (愚人)
尧、舜 孟子 子贡 老子 齐桓公 秦始皇
周文王 屈原 范蠡 商鞅 吕不韦 李斯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孔子 荀子 廉颇 韩非 荆轲 陈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 3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
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QQABCQ4AgggAQBAAAAgCAQVACACQkAAACAoGxBAEMAAAQAFABCA=}#}2023 年重庆名校高 2024 届高三上期开学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CABD; 6—10:AABDB; 11—15:ABCDD
二、非选择题
16.(14 分)
(1) 观点:服饰应利民、便用;服饰须因时势而变。(4 分)
背景: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民族交融趋势加强;战争频仍,各国追求富国强兵。(4 分)
(2) 意义: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增强北魏
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巩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6分)
17.(11分)
(1) 特点:严格细致。(2分)
作用:加强了对社会控制;保障了徭役赋税的征发。(4分)
(3) 处理:以出土文献补充传世文献的不足。(2分)
原因:《史记》、《汉书》都是汉代记录前朝的传世文献资料,可能存在缺失遗漏;里耶秦简是秦代
的公文简牍记载,可信度高。(3分)
18.(18分)
(1)特点:主要由政府主导;迁徙人员构成多样;主要迁往关中地区和边疆新占领地区;(6分)
(2)变化: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汉人大量南迁;以民众自发迁徙为主;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
(6分)
影响:人口的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开创了民族文化交融的良好时代氛围,营造了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
民族文化交融催生了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6分)
19.(12分)
看法:主流思想影响史书的记录和历史人物的评价。(2分)
说明:东汉时,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儒家倡导的仁政等思想理念影响班固对历史人物的记录和评价;
《汉书》将尧、舜、周文王、孔子列为上上等的圣人,这些人均是儒家所推崇的“内圣外王”的贤明君主,
体现儒家“法先王”的理念;奉行法家思想的秦始皇、李斯被列为中下,昏庸无道、腐败亡国的夏桀和商
纣王被列为下中、下下等的愚人,这些人的理念与儒家所倡导的“仁政”思想相违背, 通过历史批判弘
扬儒家施仁义、行王道的政治主张;陈胜起义推翻暴政的秦王朝,被列为中下,这与儒家提倡的“仁义忠
孝”观念冲突,通过史书批判,弘扬忠君思想,鞭挞“乱臣贼子”。(8 分)
综上所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上升为社会主流思想,儒学深刻的影响着
史书的修撰和历史人物的评价。(2 分)
{#{QQABCQ4AgggAQBAAAAgCAQVACACQkAAACAoGxBAEMAAAQAFABC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