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必需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A. B.
C. D.
2.酸、碱、盐三类物质的共同点是
A.水溶液能导电 B.都含氧元素 C.都溶于水 D.都是化合物
3.根据维生素C能够使淀粉碘溶液褪色的原理,应用如图实验可以测定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A.烧杯中溶液的体积
B.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
C.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浓度
D.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
4.某物质的化学式为CaWOx,其中钙元素为+2价,钨(W)元素为+6价,氧元素为-2价,则x值是
A.2 B.3 C.4 D.5
5.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2Na+2H2O=2NaOH+H2↑ B.2H2S+SO2=2H2O+3S↓
C.CaO+H2O=Ca(OH)2 D.2NO2+2NaOH=NaNO3+NaNO2+H2O
6.下列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O2 B.AgCl C.H2SO4 D.C2H5OH
7.为除去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错误的是
A.CO2(CO):通过盛有灼热氧化铜的硬质玻璃管
B.O2(H2O):通过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C.NaCl溶液(Na2CO3):加适量硝酸钙溶液
D.CO2(HCl):通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8.下列有关镁及其化合物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MgCO3与盐酸反应:+2H+=CO2↑+2H2O
B.Mg(OH)2与H2SO4反应:Mg2++2OH-+2H++=MgSO4↓+2H2O
C.碳酸氢镁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Mg2++2+2OH-=MgCO3↓++2H2O
D.工业上以海水为原料制取Mg(OH)2:Ca(OH)2+Mg2+=Mg(OH)2↓+Ca2+
9.下列物质中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是
A.Cu B.H2SO4 C.CO2 D.CH4
10.按溶液、浊液、胶体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苏打水、牛奶、豆浆 B.碘酒、泥水、有色玻璃
C.白糖水、食盐水、茶水 D.Ca(OH)2悬浊液、澄清石灰水、Fe(OH)3胶体
11.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备无水(183℃升华),无水遇潮湿空气即产生大量白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c、f中依次盛装浓硫酸、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B.g的作用是吸收过量的氯气
C.e装置的收集器必须保持干燥
D.实验时,应先点燃a处酒精灯
12.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古代文献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淮南万毕术》中“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B.《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C.《周易参同契》中“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
D.《天工开物》中“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
13.元素铬(Cr)的几种化合物存在下列转化关系,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①表明Cr2O3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B.反应②利用了H2O2的氧化性
C.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为2CrO+3H2O2+2OHˉ=2CrO+4H2O
D.反应①②③中铬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变化
14.下列反应中,可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是
A.Fe(OH)3+3HCl=FeCl3+3H2O B.Ba(OH)2+H2SO4=BaSO4↓+2H2O
C.HNO3+KOH=KNO3+H2O D.NaHCO3+NaOH=Na2CO3+H2O
15.向某浓度的Ba(OH)2溶液中,滴入稀H2SO4,溶液电导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Ba(OH)2溶液中存在的主要微粒有:Ba2+、OH-、Ba(OH)2
B.a→b过程中主要发生的反应是Ba2++SO=BaSO4↓
C.b→c过程中电导率增加是因为BaSO4电离出Ba2+和SO
D.a、b、c中,c(Ba2+)最大的一定是a
二、填空题
16.煤中硫的存在形态分为有机硫和无机硫(CaSO4、硫化物及微量单质硫等)。库仑滴定法是常用的快捷检测煤中全硫含量的方法。其主要过程如下图所示。
已知:在催化剂作用下,煤在管式炉中燃烧,出口气体主要含O2、CO2、H2O、N2、SO2。高温下,煤中CaSO4完全转化为S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7.有下列物质:①固体②熔融的③固体④稀硫酸⑤⑥胶体⑦Cu⑧蔗糖溶液⑨固体。
(1)上述状态下的物质可导电的是(填序号,下同)
(2)属于非电解质的是,属于电解质的是。
(3)写出②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
(4)实验室制备⑥的化学方程式,向制得的⑥中滴加④的现象是。
(5)和都是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固体不能溶于,而固体却可以溶解于生成,请写出该溶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从颜色上无法区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
②两种不同品牌的墨水混合属于化学变化
③Fe(OH)3胶体电泳的实验中,阴极附近颜色加深,阳极附近颜色变浅,证明Fe(OH)3胶体带正电
④纳米材料粒子直径一般在1~100 nm之间,因此纳米材料属于胶体
⑤将碳酸钙经过特殊加工制成纳米碳酸钙,化学性质没有明显变化
⑥天空的晚霞光柱现象与胶体的性质无关
19.已知反应:
A.2F2+2H2O=4HF+O2
B.3Fe+4H2O(g)Fe3O4+4H2
C.Cl2+H2O=HCl+HClO
D.2H2O2H2↑+O2↑
其中H2O只作氧化剂的是(填标号,下同),H2O只作还原剂的是,H2O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的是,H2O既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的是。
20.下表是某食用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
配料 食盐、碘酸钾、抗结剂
碘含量 35±15mg/kg
储藏方法 密封、避光、防潮
食用方法 烹饪时,待食品熟后加入碘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碘酸钾易挥发 B.高温会导致碘的损失
C.用淀粉就能直接检验碘盐中的碘酸钾 D.碘酸钾可氧化氯化钠
(2)碘酸钾与碘化钾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KIO3+KI+H2SO4→K2SO4+I2+H2O(未配平),该化学方程式配平后系数依次为。
w.该反应的还原剂为;1mol KIO3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
(3)碘不能多也不能少。已知:I2+2S2O32-=2I-+S4O62-,我校化学兴趣小组测定某食用碘盐中碘的含量。其步骤为:
①准确称取w g食盐,加适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②用稀硫酸酸化所得溶液,加入足量KI溶液,使KIO3与KI反应完全;③以淀粉为指示剂,逐滴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1.0×10-3mol·L-1的Na2S2O3溶液20.0mL,恰好反应完全。则所测盐中碘的含量是(以含w的代数式表示)mg/kg。
21.Ⅰ.运用已学知识完成下列计算:
(1)0.5 mol CH4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2)3.1 g Na2X含有Na+ 0.1 mol,则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Ⅱ.为防治碘缺乏病,通常在食盐中添加少量的碘酸钾(KIO3)。碘酸钾和碘化钾在溶液中能发生下列反应:KIO3+5KI+3H2SO4=3I2+3K2SO4+3H2O
(1)该反应中,氧化剂是,氧化产物是。
(2)当有6mol I2生成时,有mol还原剂被氧化。
(3)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2.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由①、②、③NaCl、④、⑤等混合而成,为了检验它们做了如下实验:
a.将固体混合物溶于水,搅拌后得无色透明溶液;
b.往此溶液中滴加足量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c.过滤,将沉淀物置于过量中,发现沉淀部分溶解。
判断:
(1)固体混合物中肯定没有的物质是(填题目物质的序号)
(2)步骤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固体混合物中不能确定含有的物质是(填题目物质的序号)
23.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已知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Cl-、Mg2+、Ba2+、、,现取三份各100 mL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体积折算为SPT下1.792 L;
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12.54 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4.66 g。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由第二份进行的实验得知混合物中应含有(填离子符号),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2)由第三份进行的实验可知12.54 g沉淀的成分是(写沉淀化学式),其物质的量分别为。
(3)原溶液中是否存在K+(填“是”或“否),若存在则K+的浓度的取值范围是(若不存在此空可不填)。
(4)实验中收集气体的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①组装好仪器后,首先进行的操作为。
②导管g的作用为。
③室温下对量气管读数时,B、C两管中液面必须处在相同的高度,目的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A.中Mn元素化合价由+7价变为+4价,所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但高锰酸钾直接加热能生成二氧化锰,不需要加入还原剂,故A错误;
B.中各元素化合价不变,所以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不需要加入还原剂就能实现,故B错误;
C.中Cl元素化合价由0价下降到-1价,所以氯气为氧化剂,当氯气和水反应可以生成HCl,此过程中氯气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不需要加入还原剂,故C错误;
D.中N元素化合价由+5价下降到+2价,所以HNO3作氧化剂,需要还原剂才能实现,故D正确;
故选D。
2.D
解析:A.碱和盐都存在不溶性碱和不溶性盐,不溶性的碱和盐在水溶液中无法大量电离出离子,所以无法导电,A错误;
B.酸分为含氧酸和非含氧酸,如HCl,B错误;
C.碱和盐都存在不溶性碱和不溶性盐,C错误;
D.酸碱盐都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D正确;
故答案为:D。
3.D
解析:当烧杯中溶液的体积一定、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浓度一定、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一定时,通过测定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再通过其它数据,可以测定果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所以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故答案为:D。
4.C
解析:在CaWOx中,钙元素为+2价,钨(W)元素为+6价,氧元素为-2价,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6)+(-2)x=0,则x=4;
故选C。
5.C
解析:A.钠、氢元素化合价反应前后发生改变,为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硫元素化合价反应前后发生改变,为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没有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改变,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
D.氮化合价反应前后发生改变,为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6.D
解析:A.氧气属于单质,非电解质属于化合物,因此氧气不属于非电解质,故A不符合题意;
B.AgCl属于盐,属于电解质,故B不符合题意;
C.H2SO4属于酸,酸属于电解质,故C不符合题意;
D.C2H5OH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C2H5OH属于非电解质,故D符合题意;
答案为D。
7.C
解析:A.CO2中混有CO气体,通过盛有灼热氧化铜的硬质玻璃管,CuO与CO反应生成CO2,除去CO且不引入新杂质,A正确;
B.O2中混有H2O杂质,通过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碱石灰能吸收H2O,并且不与O2反应,B正确;
C.NaCl溶液混有Na2CO3杂质,加入适量Ca(NO3)2溶液,发生反应Na2CO3+Ca(NO3)2=2NaNO3+CaCO3↓,引入新杂质NO,C错误;
D.CO2气体中混有HCl杂质,通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HCl与NaHCO3反应,而CO2不与NaHCO3溶液反应,D正确;
故答案为:C。
8.D
解析:A.MgCO3是难溶性物质,在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成离子形式,A选项错误;
B.Mg(OH)2为难溶性碱,在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成离子形式,B选项错误;
C.由于MgCO3的溶解度比Mg(OH)2大,而化学反应向溶解度减少的方向进行,所以碳酸氢镁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生成的是Mg(OH)2而不是MgCO3,C选项错误;
D.工业上以海水为原料制取Mg(OH)2时,要在海水中加入石灰乳,而不是石灰水,所以Ca(OH)2不能拆成离子的形式,D选项正确;
故选:D。
9.A
解析:A.Cu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A正确;
B.H2SO4为电解质,B错误;
C.CO2为非电解质,C错误;
D.CH4是非电解质,D错误;
故选A。
10.B
解析:A.苏打水属于溶液,牛奶、豆浆均属于胶体,A不符合;
B.碘酒属于溶液,泥水属于浊液,有色玻璃属于胶体,B符合;
C.白糖水、食盐水均属于溶液,茶水属于浊液,C不符合;
D.Ca(OH)2悬浊液属于浊液,澄清石灰水属于溶液,Fe(OH)3胶体属于胶体,D不符合;
答案选B。
11.A
【分析】a装置中MnO2与浓盐酸共热反应制备Cl2,b装置用于除去Cl2中的HCl,c装置用于干燥Cl2,d装置中Al与Cl2加热时反应制备AlCl3,e装置用于收集AlCl3,无水AlCl3遇潮湿空气即产生大量白雾,f装置用于防止H2O(g)进入e装置中,g装置用于吸收尾气Cl2,防止污染大气。
解析:A.a装置制得的Cl2中混有HCl和H2O(g),b装置中盛放饱和食盐水用于除去Cl2中的HCl,c装置中盛放浓硫酸用于干燥Cl2,无水AlCl3遇潮湿空气即产生大量白雾,f装置中盛放浓硫酸用于防止H2O(g)进入e装置中,A项错误;
B.Cl2有毒,g装置中的NaOH溶液用于吸收过量的Cl2,防止污染大气,B项正确;
C.无水AlCl3遇潮湿空气即产生大量白雾,故e装置的收集器必须保持干燥,C项正确;
D.由于Al能与空气中的O2反应,故实验时,应先点燃a处酒精灯,利用反应产生的Cl2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再点燃d处酒精灯,D项正确;
答案选A。
12.B
解析:A.“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发生反应CuSO4+Fe=Cu+FeSO4,Cu、Fe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故不选A;
B.“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发生碳酸钙的分解反应CaCO3CaO+CO2↑,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选;
C.胡粉是碱式碳酸铅,投入火中先分解为氧化铅,然后被炭还原为铅,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不选C;
D.火药爆炸发生反应S+2KNO +3C=K S+3CO ↑+N ↑ ,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不选D;
选B。
13.D
解析:A.反应①为Cr2O3与KOH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r2O3+2KOH=2KCrO2+H2O,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故A正确;
B.反应②后KCrO2转化为K2CrO4,Cr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到+6价,被氧化,所以H2O2表现了氧化性,故B正确;
C.反应②后KCrO2转化为K2CrO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其离子方程式为:2CrO+3H2O2+2OHˉ=2CrO+4H2O,故C正确;
D.反应①中Cr元素的化合价均为+3价,反应③中Cr元素的化合价均为+6价,反应①③中Cr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选D。
14.C
【分析】可以表示强酸或硫酸的酸式盐和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反应,据此分析。
解析:A.Fe(OH)3是固体,不能拆,故其和HCl的反应不能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故A错误;
B.Ba(OH)2和H2SO4反应生成的BaSO4是沉淀,不能拆,故两者的反应不能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故B错误;
C.HNO3和KOH分别是强酸和强碱,生成的KNO3是可溶性盐,故此反应可以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故C正确;
D.NaHCO3只能拆为Na+和,拆不出氢离子,故NaHCO3、NaOH的反应不能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15.D
【分析】a→b为Ba(OH)2和H2SO4反应,离子反应为2H++SO+Ba2++2OH-=2H2O+BaSO4↓,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导电能力接近于0,则曲线a→b代表滴加H2SO4溶液的变化曲线,b点是Ba(OH)2和H2SO4恰好完全反应的点;b点以后导电率增加是因为随着H2SO4溶液的不断滴加,溶液中H+和SO浓度变大,自由移动离子浓度变大,据此回答。
解析:A.Ba(OH)2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存在的主要微粒有:Ba2+、OH-,A错误;
B.a→b过程中主要发生的反应是2OH-+2H++Ba2++SO=BaSO4↓+2H2O,B错误;
C.b→c过程中电导率增加是因为H2SO4电离出H+和SO,C错误;
D.a、b、c中,a点加入硫酸最少,c(Ba2+)最大,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6.2CaSO42CaO+2SO2↑+O2↑
解析:由题意可知,在催化剂作用下,硫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SO42CaO+2SO2↑+O2↑。
17.(1)②④⑥⑦
(2) ⑤ ①②③⑨
(3)
(4) 先生成红褐色沉淀,然后红褐色沉淀逐渐溶解得到黄色溶液
(5)
【分析】金属、石墨等因含有自由电子可导电,电解质水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因含可自由移动的离子可导电;
①固体属于化合物,不导电、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导电、因此属于电解质;
②熔融的属于化合物,能导电、因此属于电解质;
③固体属于化合物,不导电、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导电、因此属于电解质;
④稀硫酸属于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能导电;
⑤在液态时不导电,溶于水生成酸溶液会导电、自身不提供自由离子,故属于非电解质;
⑥胶体属于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能导电;
⑦Cu属于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能导电;
⑧蔗糖溶液属于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不能导电;
⑨固体属于化合物,不导电、其熔融状态能导电、因此属于电解质;
解析:(1)上述状态下的物质可导电的是②④⑥⑦。
(2)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⑤,属于电解质的是①②③⑨。
(3)②在熔融状态下产生钾离子和硫酸氢根离子,电离方程式。
(4)向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可制得胶体,则实验室制备⑥的化学方程式;加入稀硫酸能使氢氧化铁胶体发生聚沉、后发生反应使沉淀溶解,则向制得的⑥中滴加④的现象是先生成红褐色沉淀,然后红褐色沉淀逐渐溶解得到黄色溶液。
(5)和反应生成生成和硫酸,而使固体溶解于,则该溶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8.⑤
解析:①Fe(OH)3胶体呈红褐色,FeCl3溶液呈棕黄色,因此可以从颜色上区分,①错误;
②两种胶粒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混合时,胶体能发生聚沉,墨水是胶体,所以不同品牌的墨水混合时,很可能发生胶体的聚沉,属于物理变化,②错误;
③Fe(OH)3胶体电泳的实验中,阴极附近颜色加深,阳极附近颜色变浅,证明Fe(OH)3胶体中胶粒带正电,胶体本身呈电中性,③错误;
④胶体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纳米材料不是分散系,纳米材料溶于水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④错误;
⑤颗粒大小变化了,但构成粒子没有变化,故化学性质没有明显变化,⑤正确;
⑥云属于气溶胶,天空的晚霞光柱现象实际上是一种丁达尔现象,⑥错误;
故答案为:⑤。
19. B A D C
解析:由方程式可知,铁高温条件下与水反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水是反应的氧化剂;氟气与水反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水是反应的还原剂;电解水的反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氧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水即是反应的氧化剂又是反应的还原剂;氯气与水反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即升高被氧化又降低被还原,氯气既是反应的氧化剂又是反应的还原剂,水既不是反应的氧化剂又不是反应的还原剂,故答案为:B;A;D;C。
20.(1)B
(2)1、5、3、3、3、3 KI 5NA(或3.01×1124)
(3)4.2 ×102/w(或1270/3w或423/w)
【分析】(1)常温下碘酸钾性质较稳定,且与淀粉不反应,但在高温时易分解;
(2)I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0,I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升高为0,结合电子守恒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意义分析;
(3)根据KIO3 +5KI+3H2SO4 ═3K2SO4 +3I2 +3H2O、I2 +2S2O32- ═2I- +S4O62- 可知,存在KIO3 ~3I2 ~6S2O32-,以此计算。
解析:(1)A.碘酸钾为离子化合物,沸点较高,难挥发,故A错误;
B.高温可导致碘酸钾分解,故B正确;
C.淀粉遇碘变蓝色,与碘酸钾不反应,故C错误;
D.碘酸钾与氯化钠不反应,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选项B。
(2)KIO3中I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0,KIO3 为氧化剂,KI中I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升高为0,KI为还原剂,由电子守恒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为KIO3+5KI+3H2SO4=3K2SO4+3I2+3H2O,反应中1molKIO3 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是5NA 或者3.02×1024 ;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1;5;3;3;3;3;KI;5NA 或者3.01×1024 ;
(3)根据KIO3+5KI+3H2SO4 ═3K2SO4 +3I2 +3H2O、I2+2S2O32-=2I-+S4O62-,可知,存在KIO3 ~3I2 ~6S2O32-,则
I~KIO3 ~3I2 ~6S2O32-,
127 6
x 0.02L×1.0×10-3
127/6=x/(0.02L×1.0×10-3 ),解得x=42.3×10-5 g;则w g食盐中含I元素的质量为42.3×10-5 g,所以盐中碘的含量是42.3×10-5×1000mg/ w×10-3kg=4.2×102/w mg/kg;
综上所述,故为:4.2×102/w(或1270/3w或423/w)。
21.2L 16 KIO3 I2 10
解析:(1)0.5 mol CH4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5 mol×22.4L/mol=11.2L;
(2)3.1 g Na2X含有Na+ 0.1 mol,n(Na2X)=0.05mol,,则Na2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2,则X的相对原子质量62-23×2=16;
Ⅱ.(1)该反应KIO3+5KI+3H2SO4=3I2+3K2SO4+3H2O中,KIO3中I元素的化合价从+5价降低为0,得电子,被还原,KIO3为氧化剂,KI中I元素的化合价从-1价升高为0,失电子,被氧化,KI为还原剂,I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2)当有3mol I2生成时,有5mol还原剂被氧化,则当有6mol I2生成时,有10mol还原剂被氧化;
(3)当有1molKIO3和5molKI反应时,转移5mol电子,则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2.(1)④⑤
(2)、
(3)③
解析:溶于水呈蓝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将固体混合物溶于水,搅拌后得无色透明溶液,说明一定不含,、最多含有其中一种;往此溶液中滴加足量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将沉淀物置于过量中,发现沉淀部分溶解,说明沉淀中一定有硫酸钡和碳酸钡,说明原混合物中一定含有、,进而推出一定不含。
(1)综合以上分析,固体混合物中肯定没有的物质是、;
(2)步骤b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和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综合以上分析,固体混合物中肯定没有的物质是、,固体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则不能确定含有的物质是NaCl。
23.8 mol/L BaCO3、BaSO4 0.04 mol、0.02 mol 是 ≥0.4 mol/L 检查装置气密性保持分液漏斗上方气压与锥形瓶中气压相等,避免滴入锥形瓶中液体本身的体积导致测量误差使管内待测气体的压强与实验室内气压相等,便于室温、室内压强获得体积数据换算为标准状况对应体积数据
【分析】据题意分析,第一份溶液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推得可能含有Cl-、、;第二份溶液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推得一定含有,一定不存在Mg2+;第三份溶液利用发生的离子反应,经过计算、推得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Ba2+;根据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电荷守恒,即可推出K+一定存在,据此解答。
解析:(1)加入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1.792 L,物质的量为0.08mol,气体为氨气,故溶液中含有0.08mol,浓度为=0.8mol/L,故答案为:;0.8mol/L;
(2)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12.54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4.66g,可知沉淀既有BaCO3也含有BaSO4,BaSO4质量为4.66g,物质的量为=0.02mol,碳酸钡质量为:12.54g-4.66g=7.88g,物质的量为=0.04mol,故答案为:BaCO3、BaSO4;0.04 mol、0.02 mol;
(3)根据上述分析,溶液中肯定存在、、,肯定不存在Mg2+、Ba2+,可能存在Cl-,根据、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04 mol、0.02 mol,的物质的量为0.08mol,根据电荷守恒,,若无Cl-,则K+的物质的量为0.04mol,若存在Cl-,则K+的物质的量则大于0.04mol,故肯定存在K+,其物质的量浓度大于等于=0.4 mol/L,故答案为:是;≥0.4 mol/L;
(4)①组装好仪器后,在实验前要检查装置气密性,否则可能导致实验失败,实验实验首先进行的操作为检查装置气密性,故答案为: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导管g可保持分液漏斗上方气压与锥形瓶中气压相等,避免滴入锥形瓶中液体本身的体积导致测量误差,故答案为:保持分液漏斗上方气压与锥形瓶中气压相等,避免滴入锥形瓶中液体本身的体积导致测量误差;
③气体的体积受温度和压强影响,实验室温下对量气管读数时,B、C两管中液面必须处在相同的高度,确保压强和大气压一致,故答案为:使管内待测气体的压强与实验室内气压相等,便于室温、室内压强获得体积数据换算为标准状况对应体积数据。
【点睛】破解离子推断题
(1)定性原则:根据实验现象推出溶液中肯定存在或肯定不存在的离子;
(2)互斥性原则:在肯定某些离子的同时,结合离子共存规律,否定一些离子的存在;(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酸性、碱性、指示剂的变化等)
(3)电中性原则:溶液呈电中性,一定既有阳离子,又有阴离子,且溶液中正电荷总数与负电荷总数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