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抒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 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 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 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2.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 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 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 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 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3. 据文献记载,“胡人”在唐朝从事的职业包括:官员、使者、质子、仆从、商贾、僧侣、牵夫、车夫、伎乐、工匠、译语、猎师、马球手等。这些记载在出土的墓葬石雕、壁画、绘画等文物中都有反映。据此可知唐朝( )
A. 社会分工日益细密 B. 阶层流动逐渐加剧
C. 社会风气较开放 D. 中外交流日益频繁
4. 北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州、县官僚管理,在中央与州之间设置了“路”。路级官僚机构的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殊它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据此可知,宋代的“路”( )
A.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不掌实权影响效率 D. 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
5. 乾隆年间,时人记载了顺德县摸鱼歌的表演盛况,“邑迎神赛会,多演戏,男女混集,王公严禁之。俗好唱摸鱼歌,王公自以为孝、悌、忠、信四歌,令瞽者沿街唱之,日给口粮,风俗为之不变。”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朝廷思想控制得到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秩序
C. 世俗文化取得重大成就 D. 歌谣以社会教化为主旨
6. 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一役……其可称为良好结果者惟有一事,即天假此役,以破中国顽固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文中的“新国家之思想” ( )
A. 催生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B. 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
C. 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D. 充分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7. 1920年5月1日,《新青年》出版纪念专号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全刊共收录了16位人士题词,其中13人为一线工人,所题写内容全部是赞美劳工,崇尚劳动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 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B.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
C. 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激烈变化 D. 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群体相结合
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提出在农村推行“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以实现“民族再造”;梁漱溟指出挽救农村衰败,不在于向西方学习,而在于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新文化;实业家卢作孚倡导“乡村现代化”,将乡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这三种思想共同反映出当时( )
A. 社会各界充分重视农村发展 B. 国共两党寻求农民支持
C. 民族复兴亟需加强乡村建设 D. 学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9. 1935年,有人认为“逃避了现实躲向‘天鹅’‘人鱼’等的乐园里去,这是安徒生童话的特色。”还有人认为“处于苦难的中国,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忘记现实,一味飘飘然的钻向神仙贵族的世界里。”这些观点反映了( )
A. 东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B. 中华传统文化地位逐步提升
C. 儿童教育受到政府的关注 D. 民族危机影响教育价值取向
10. 1942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承认资本主义是中国现时比较进步的生产方式”,2月发布的《关于如何执行土地政策决定的指示》确定党在农村根据地的经济政策是“以奖励资本主义生产为主,但同时保存地主的若干权利”。此举旨在( )
A. 发展根据地经济 B. 争取国民党左派的支持
C. 打破日寇的封锁 D. 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1. 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作‘四面八方’。什么叫‘四面八方’?‘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有利于我国( )
A. 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开展 B. 恢复面临崩溃的国民经济
C. 尽快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 D. 完成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
12. 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经济周报》并刊登了一系列文章。据表可知,中国共产党( )
时期 核心内容 代表文章
1945年底 全面客观盘点当时中国经济建设状况,提出对症下药的智慧之策,响应和平建国号召。 《今后中国经济建设之展望》 《略论当前中国的经济危机及其对策》
1947年初 以学术研究方式,阐释怎样研究和应对中国的经济问题,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勘误》 《经济常识的研究方法》
1949年7月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经济政策,消除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小工商业者的种种顾虑。 《如何处理城市经济》 《试论今后的贸易管理》
A. 注重斗争策略的灵活性 B. 争取各民主党派支持
C. 重视经济与军事相结合 D. 宣传新民主主义政策
13. 20世纪70年代,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拟用三至五年时间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总价值为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1972-1977年,中国同西方十几个国家谈成了包括化纤、石油、轧钢、火电、机械制造等两百多个进口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 )
A. 国外市场的拓展 B. 科学技术的进步
C. 外交环境的改善 D. 体制改革的深入
14. 1990年3月,政府允许上海、深圳两地试点公开发行股票。同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用股票融资改善企业经营的机制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这反映( )
A. 企业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B. 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
C.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5. 21世纪初,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本着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理念,描绘出一幅海陆交相呼应的新蓝图,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新途径,并开启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这些举措旨在( )
A. 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B. 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 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 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铺:透析宋朝司法纠纷
宋朝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经济繁荣。但其繁荣的背后也带来了相应的法律纠纷。书铺正是在这种社会变化与需求中确立的角色,在基层其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替民户书写状书。
材料一 词诉条目必经书铺,必守限日,诸厢收领,不许隔宿。
不经书铺不受,状无保识不受,状过二百字不受,一状诉两事不受,事不干己不受……
——《黄氏日抄》
材料二 宋末元初的邓文原在其文章中记载:郭公初到地方,有案件留系不能决,于是怀疑其中有冤情,“使索书铺元藁观之,知其入人之罪,宽者得雪”。
材料三 书铺代书是民间诉讼必须要经过的一道程序。根据史料记载,这种诉状有其统一的格式,格式如下:
某乡,某村,耆长某人,耆分,第几等人户,姓某,见住处去县衙几里(如是客户,即云是某人客户)。所人系某乡村居住,至县衙几里。 右某,年若干,在身有无疾 ,(妇人即云有无孕及有无疾)。今为某事,伏乞县司施行。谨状。 年月日姓某押状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张云梦《宋代书铺研究》
(1)简述书铺在地方司法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朝诉讼之风产生的原因。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小说中女学生形象
小说 内容
《侠义佳人》 白慧琴国外留学回到家乡江阴后,“立意想扶助女界”“心中很想立个女学堂,开通开通风气”。尽管白慧琴遇到了办学经费不足和各类教员短缺的问题,但是在众位朋友的帮助下,她的“启黄女学校”最终还是成立了。
《情天债》 《情天债》中的苏华梦被称作“帝国第一女杰革命花”,她的革命任务就是去破坏西方列国合谋瓜分中国的计划。作为自立会的“女执法”,苏华梦在读书期间就开始从事革命活动了。苏华梦和她同伴通过与人交流、登台演说等方式,扩大了革命思想在各地的传播。
《女娲石》 金瑶瑟是海城“女子改造会领袖”,后去美洲留学三年,她之所以回国,就是想以一己之力来拯救国家。当她看到“政府诸人”“日日吃花酒,玩相公,或是抱着姨太,国家事情丝毫不管”时,便想出了扮做歌伎去刺杀胡太后的计策。但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原定的行刺计划。
——据王仁慧、高有鹏《成长与蜕变:论晚清小说中的女学生形象》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小说中女学生的新变化。
(2)结合材料,以“变化·突破”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德鲁·罗伯茨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认为落后的中国在那场高度机械化战争中贡献不大,对于中国战场几乎是一笔带过。利德尔·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40章中关于太平洋和远东战争仅有寥寥5章。丘吉尔密友马丁·吉尔伯特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52章中仅有3—4章提及东方战场。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主编的11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关于远东地区内容仅有1卷,但该套丛书对于战况不甚激烈的中东战场乃至于战时中立国,却各有独立1卷加以叙述。号称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所著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在长达12卷的回忆当中,仅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作战汇编为《日本的猛攻》1卷,对中国战场视而不见。即使是拉纳·米特所著《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一书对中国战场的关注也仅仅限于淞沪会战、豫湘桂战役等少数几个战役。
被《伦敦时报》誉为“一本迄今为止描写‘二战’史最好的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以德国入侵波兰作为“二战”开始的标志,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视为其全面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史学界)大多将中国战场作为太平洋战场的从属战场。服部卓四郎的《太平洋战争全史》刻意淡化中国战场价值,将日军在华视作太平洋战场的组成部分,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军击败视为其战败的主要原因。美海军陆战队弗兰克·霍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争夺战》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太平洋战场反攻阶段美军从夺取瓜达尔卡纳尔岛到冲绳岛最后一战的战斗历程,似乎东方战场只由太平洋战场单独构成。
——摘编自王安中《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东方主战场地位》
关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是我国史学界在“二战”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运用以上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谈谈在研究中如何建构正确的史学话语体系。(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深圳形象
城市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形象的塑造分为“自塑”与“他塑”。“他塑”形象直接影响海外受众对城市的认知,进而影响国家形象的呈现。
材料
《纽约时报》涉深新闻报道数量变化分析
《纽约时报》涉深新闻报道议题变迁折线图
——整理自李雨坤《<纽约时报>镜像中的深圳城市形象研究(1980—2020)》
(1)概括《纽约时报》涉深报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以一名历史参与者的身份,从四个阶段中任选一个阶段,构想当时《纽约时报》可能报道的内容。(报道内容可围绕图2中议题,凸显出大事件即可。)
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
历史试题 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抒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 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 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 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约6000年新石器时代。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掘反映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城市不是人类文明的要素,排除A项;“已摆脱”说法绝对,排除C项;该遗址出现阶级分化,表明即将进入阶级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2.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 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 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 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 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故选B项。
3. 据文献记载,“胡人”在唐朝从事的职业包括:官员、使者、质子、仆从、商贾、僧侣、牵夫、车夫、伎乐、工匠、译语、猎师、马球手等。这些记载在出土的墓葬石雕、壁画、绘画等文物中都有反映。据此可知唐朝( )
A. 社会分工日益细密 B. 阶层流动逐渐加剧
C. 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D. 中外交流日益频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从材料看到,“胡人”在唐朝从事多种多样的职业,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C项正确;A项“日益”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胡人是古代对北方异族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胡人从事职业与阶层流动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风气的开放,非单纯的中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4. 北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州、县官僚的管理,在中央与州之间设置了“路”。路级官僚机构的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殊它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据此可知,宋代的“路”( )
A.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不掌实权影响效率 D. 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了路,但路对州级长官无直接统领权,表明路是宋朝政府为加强地方控制而设置的不同于传统行政区的机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A项正确;路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路有权监管地方军政、财赋、司法、盐铁专卖等事,并非不掌握实权,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路设置后的财政支出,无法得出“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5. 乾隆年间,时人记载了顺德县摸鱼歌的表演盛况,“邑迎神赛会,多演戏,男女混集,王公严禁之。俗好唱摸鱼歌,王公自以为孝、悌、忠、信四歌,令瞽者沿街唱之,日给口粮,风俗为之不变。”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朝廷思想控制得到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秩序
C. 世俗文化取得重大成就 D. 歌谣以社会教化为主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乾隆年间的迎神赛会,“王公严禁之”,但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迎神赛会受到民众欢迎,王工只能“自以为孝、悌、忠、信四歌,令瞽者沿街唱之”,据此可知,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秩序,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虽然王公严禁迎神赛会,但迎神赛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世俗文化的发展,没有体现世俗文化取得“巨大成就”,排除C项;歌谣适应了普通民众的需要,虽然有些体现儒家伦理道德,但歌谣并非以社会教化为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6. 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一役……其可称为良好结果者惟有一事,即天假此役,以破中国顽固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文中的“新国家之思想” ( )
A. 催生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B. 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
C. 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D. 充分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新国家之思想”是指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写出《资政新篇》,《资政新篇》中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显然这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B项正确;A项错误,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从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了,并非从太平天国运动材料开始,排除A项;《资政新篇》中的思想并没有突破了中体西用,排除C项;《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并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B项。
7. 1920年5月1日,《新青年》出版纪念专号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全刊共收录了16位人士的题词,其中13人为一线工人,所题写内容全部是赞美劳工,崇尚劳动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 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B.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
C. 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激烈变化 D. 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群体相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5月1日(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青年》纪念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并且收录的赞美劳工题词多数为一线工人所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其阵营内部发生激烈变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激烈变化,未涉及民主与科学思想,排除A项;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激烈变化,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群体相结合,排除D项。故选C项。
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提出在农村推行“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以实现“民族再造”;梁漱溟指出挽救农村衰败,不在于向西方学习,而在于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新文化;实业家卢作孚倡导“乡村现代化”,将乡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这三种思想共同反映出当时( )
A. 社会各界充分重视农村发展 B. 国共两党寻求农民支持
C. 民族复兴亟需加强乡村建设 D. 学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提倡振兴乡村,据所学可知,在近代中华民族不断遭受列强奴役、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提倡振兴乡村体现了对民族复兴的思考,民族复兴亟需加强乡村建设的说法符合题意,C项正确;“各界”“充分”,夸大了材料主张,材料中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不能代表社会各界,排除A项;材料未从政党角度出发,三人也不是国共两党代表,排除B项;梁漱溟主张里没有强调农业,他主要从文化角度谈振兴农业,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35年,有人认为“逃避了现实躲向‘天鹅’‘人鱼’等的乐园里去,这是安徒生童话的特色。”还有人认为“处于苦难的中国,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忘记现实,一味飘飘然的钻向神仙贵族的世界里。”这些观点反映了( )
A. 东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B. 中华传统文化地位逐步提升
C. 儿童教育受到政府的关注 D. 民族危机影响教育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35年近代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1935年有人认为中国人不能逃避现实,还有人认为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忘记苦难中国的现实。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中国正处于日军侵华时期,民族危亡加深,因此民族危机的加深影响到教育价值观念,D项正确;材料反映民族危机的加深影响到教育价值观念,而没有涉及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华传统文化地位、儿童受到政府关注,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 1942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承认资本主义是中国现时比较进步的生产方式”,2月发布的《关于如何执行土地政策决定的指示》确定党在农村根据地的经济政策是“以奖励资本主义生产为主,但同时保存地主的若干权利”。此举旨在( )
A. 发展根据地经济 B. 争取国民党左派支持
C. 打破日寇封锁 D. 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2年(中国)。由材料中“1942年1月中共中央”“承认资本主义是中国现时比较进步的生产方式”“以奖励资本主义生产为主,但同时保存地主的若干权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承认资本主义是进步的生产方式,并实行保存地主的若干权利的政策,旨在争取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共同抗战,所以材料中的政策旨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根据地经济政策对资本主义和地主的态度,主要目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积极抗日,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国民党左派,排除B项;“打破日寇的封锁”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作‘四面八方’。什么叫‘四面八方’?‘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有利于我国( )
A. 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开展 B. 恢复面临崩溃的国民经济
C. 尽快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 D. 完成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面八方”的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提出,再依据材料“‘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可知,此时允许私有制存在,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措施,这明显有利于恢复崩溃的国民经济,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在1953年开始,排除A项;C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材料不涉及工业化建设,排除C项;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经济周报》并刊登了一系列文章。据表可知,中国共产党( )
时期 核心内容 代表文章
1945年底 全面客观盘点当时中国经济建设的状况,提出对症下药的智慧之策,响应和平建国号召。 《今后中国经济建设之展望》 《略论当前中国的经济危机及其对策》
1947年初 以学术研究方式,阐释怎样研究和应对中国的经济问题,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勘误》 《经济常识的研究方法》
1949年7月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经济政策,消除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小工商业者的种种顾虑。 《如何处理城市经济》 《试论今后的贸易管理》
A. 注重斗争策略的灵活性 B. 争取各民主党派支持
C. 重视经济与军事相结合 D. 宣传新民主主义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至1949年。据本题材料“1945年底响应和平建国号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共产党方面积极主张和平建国方针,据本题材料“1947年初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可知1947年正值内战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共产党取得内战胜利,据本题材料“1949年7月消除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小工商业者的种种顾虑”,可知1949年内战结束,共产党主张联合各阶层共同参与建设新中国,综上可知,1945年至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注重斗争策略的灵活性,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中国共产党争取各民主党派支持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因“经济与军事结合”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注重斗争策略的灵活性”不一致,排除C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 20世纪70年代,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拟用三至五年时间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总价值为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1972-1977年,中国同西方十几个国家谈成了包括化纤、石油、轧钢、火电、机械制造等两百多个进口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 )
A. 国外市场的拓展 B. 科学技术的进步
C. 外交环境的改善 D. 体制改革的深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据材料“拟用三至五年时间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总价值为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和“中国同西方十几个国家谈成了包括化纤、石油、轧钢、火电、机械制造等两百多个进口项目”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关系改善,推动了经济上的交流,C项正确;材料内容为进口西方大国的设备原料等,并没有体现出口,不能反映国外市场的拓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进口西方的设备,没有体现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排除B项;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990年3月,政府允许上海、深圳两地试点公开发行股票。同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用股票融资改善企业经营的机制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这反映( )
A. 企业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B. 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
C.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0年。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这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且材料没有“企业体制改革”改革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中的现象是国内金融市场和企业的发展,与对外开放关联不大,排除B项;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5. 21世纪初,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本着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理念,描绘出一幅海陆交相呼应的新蓝图,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新途径,并开启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这些举措旨在( )
A. 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B. 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 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 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新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亚欧非的经贸合作,充分利用与发挥沿线各国的生产、消费、资源等优势,延长全球的价值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加强了与沿线各国乃至全球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有力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A项正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不都是第三世界国家,排除B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不都是我国的临国,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强调的是“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铺:透析宋朝司法纠纷
宋朝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经济繁荣。但其繁荣的背后也带来了相应的法律纠纷。书铺正是在这种社会变化与需求中确立的角色,在基层其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替民户书写状书。
材料一 词诉条目必经书铺,必守限日,诸厢收领,不许隔宿。
不经书铺不受,状无保识不受,状过二百字不受,一状诉两事不受,事不干己不受……
——《黄氏日抄》
材料二 宋末元初的邓文原在其文章中记载:郭公初到地方,有案件留系不能决,于是怀疑其中有冤情,“使索书铺元藁观之,知其入人之罪,宽者得雪”。
材料三 书铺代书是民间诉讼必须要经过的一道程序。根据史料记载,这种诉状有其统一的格式,格式如下:
某乡,某村,耆长某人,耆分,第几等人户,姓某,见住处去县衙几里(如是客户,即云是某人客户)。所人系某乡村居住,至县衙几里。 右某,年若干,在身有无疾 ,(妇人即云有无孕及有无疾)。今为某事,伏乞县司施行。谨状。 年月日姓某押状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张云梦《宋代书铺研究》
(1)简述书铺在地方司法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朝诉讼之风产生的原因。
【答案】(1)角色:书铺替民户书写诉状书;民间诉讼必须经过书铺(书铺代书是诉讼的必经程序);辅助县官办理案件。
作用:书铺作为浓厚官方色彩的民间力量,满足了民间诉讼需求并保障基层司法正常运行,对维护基层的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原因:确立商税征收制度;市坊界限打破,城市的商业功能更加突出;人口众多,城市经济繁荣程度以及市民生活丰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民间土地兼并频繁;土地转卖频繁促进了租佃经济繁荣。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代(中国)。
第一小问是角色,据材料“书铺正是在这种社会变化与需求中确立的角色,在基层其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替民户书写状书”可知,书铺替民户书写诉状书;据材料一“词诉条目必经书铺”和材料三“书铺代书是民间诉讼必须要经过的一道程序”可知,民间诉讼必须经过书铺;据材料二“使索书铺元藁观之,知其入人之罪,宽者得雪”可知,辅助县官办理案件。
第二小问是作用,据材料“书铺正是在这种社会变化与需求中确立的角色,在基层其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替民户书写状书”可知,书铺作为浓厚官方色彩的民间力量,满足了民间诉讼需求并保障基层司法正常运行,对维护基层的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代(中国)。
结合所学从确立商税征收制度、城市的商业功能更加突出、人口众多、城市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民间土地兼并频繁、土地转卖频繁的角度分析。如:确立商税征收制度;市坊界限打破,城市的商业功能更加突出;人口众多,城市经济繁荣程度以及市民生活丰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民间土地兼并频繁;土地转卖频繁促进了租佃经济繁荣。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小说中女学生形象
小说 内容
《侠义佳人》 白慧琴国外留学回到家乡江阴后,“立意想扶助女界”“心中很想立个女学堂,开通开通风气”。尽管白慧琴遇到了办学经费不足和各类教员短缺的问题,但是在众位朋友的帮助下,她的“启黄女学校”最终还是成立了。
《情天债》 《情天债》中的苏华梦被称作“帝国第一女杰革命花”,她的革命任务就是去破坏西方列国合谋瓜分中国的计划。作为自立会的“女执法”,苏华梦在读书期间就开始从事革命活动了。苏华梦和她同伴通过与人交流、登台演说等方式,扩大了革命思想在各地的传播。
《女娲石》 金瑶瑟是海城“女子改造会领袖”,后去美洲留学三年,她之所以回国,就是想以一己之力来拯救国家。当她看到“政府诸人”“日日吃花酒,玩相公,或是抱着姨太,国家事情丝毫不管”时,便想出了扮做歌伎去刺杀胡太后的计策。但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原定的行刺计划。
——据王仁慧、高有鹏《成长与蜕变:论晚清小说中的女学生形象》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小说中女学生的新变化。
(2)结合材料,以“变化·突破”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1)新变化:走出闺阁,学习知识,积极创办学堂传播新文化、新思想;舍身救国,投身于革命救亡图存;反对封建礼教,维护自己权益。
(2)示例:变化·突破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旋律。晚清小说中女学生形象出现,是对古代白话小说中女性形象传统的纠正和变革,也是晚清近代化在小说中的体现,其塑造的女性学生形象也一定程度反映出当时社会内忧外患的状况。
小说中的女性,她们走出闺阁,努力学习,学成后积极创办学堂,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她们舍身救国,英勇奋斗,积极投身于革命救亡图存;她们反对封建礼教,争取自由、平等,维护女性的权益。这是当时社会部分女性的映射,同样也鼓舞着更多的女性。受小说影响,越来越多女子积极参与学堂学习,参加革命,参与女子解放斗争。是晚清时期出现的新变化与突破。
晚清时期小说中女性形象来源于社会生活,但却高于社会生活。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女性的变化与突破是局限的。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晚清时期(中国)。
据材料“白慧琴国外留学回到家乡江阴后,‘立意想扶助女界”“心中很想立个女学堂,开通开通风气’”可知,走出闺阁,学习知识,积极创办学堂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据材料“她的革命任务就是去破坏西方列国合谋瓜分中国的计划……苏华梦和她同伴通过与人交流、登台演说等方式,扩大了革命思想在各地的传播”可知,舍身救国,投身于革命救亡图存;结合所学从反对封建礼教来维护自己权益的角度分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晚清时期(中国)。
首先,阅读题干问题“以‘变化·突破’为题”可知,要抓住变化和突破两方面来论述。
然后,第一小问已经分析了女学生的新变化,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等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如: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旋律。晚清小说中女学生形象的出现,是对古代白话小说中女性形象传统的纠正和变革,也是晚清近代化在小说中的体现,其塑造的女性学生形象也一定程度反映出当时社会内忧外患的状况。小说中的女性,她们走出闺阁,努力学习,学成后积极创办学堂,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她们舍身救国,英勇奋斗,积极投身于革命救亡图存;她们反对封建礼教,争取自由、平等,维护女性的权益。这是当时社会部分女性的映射,同样也鼓舞着更多的女性。受小说影响,越来越多女子积极参与学堂学习,参加革命,参与女子解放斗争。是晚清时期出现的新变化与突破。
最后归纳总结,结合所学从进步性和局限性来分析,小说中女性形象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表现进步性,同时要理解女性的解放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言之有理即可。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德鲁·罗伯茨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认为落后的中国在那场高度机械化战争中贡献不大,对于中国战场几乎是一笔带过。利德尔·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40章中关于太平洋和远东战争仅有寥寥5章。丘吉尔密友马丁·吉尔伯特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52章中仅有3—4章提及东方战场。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主编的11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关于远东地区内容仅有1卷,但该套丛书对于战况不甚激烈的中东战场乃至于战时中立国,却各有独立1卷加以叙述。号称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所著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在长达12卷的回忆当中,仅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作战汇编为《日本的猛攻》1卷,对中国战场视而不见。即使是拉纳·米特所著《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一书对中国战场的关注也仅仅限于淞沪会战、豫湘桂战役等少数几个战役。
被《伦敦时报》誉为“一本迄今为止描写‘二战’史最好的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以德国入侵波兰作为“二战”开始的标志,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视为其全面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史学界)大多将中国战场作为太平洋战场的从属战场。服部卓四郎的《太平洋战争全史》刻意淡化中国战场价值,将日军在华视作太平洋战场的组成部分,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军击败视为其战败的主要原因。美海军陆战队弗兰克·霍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争夺战》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太平洋战场反攻阶段美军从夺取瓜达尔卡纳尔岛到冲绳岛最后一战的战斗历程,似乎东方战场只由太平洋战场单独构成。
——摘编自王安中《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东方主战场地位》
关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是我国史学界在“二战”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运用以上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谈谈在研究中如何建构正确的史学话语体系。(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建构关于中国战场“东方主战场”地位的史学话语体系
阐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中,欧洲史学界普遍以德国入侵波兰为“二战”开始的标志,以欧洲战场为关注中心,对中国战场抗战缺乏应有关注;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视为日本参加二战的开始,忽略了其发动太平洋战争是为了摆脱在中国战场的困境;将中国战场视为太平洋战争的从属战场,而非相对独立的战场,表现出美国史学界刻意夸大自身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日本史学界推卸战争责任的图谋。这些观点反映了欧美及日本等国从自身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出发,试图建构有利于自身的史学话语体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中,我们要大力揭示西方史学界相关话语体系的荒谬性,建构客观公正的战争评价体系,特别是科学正确地分析中国战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的地位。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开始肩负起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神圣使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历经14年艰苦抗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终于赢得了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国军民长期坚持抗战,是击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因素,美国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出兵,只不过加速了战争进程。中国战场是“二战”期间日军兵力投入最多、作战时间最长、消耗资源和国力最大的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其重要性与苏德、太平洋等战场处于同等量级。
综上所述,在二战史研究中,我们要基于唯物史观科学严谨的研究原则,正确评判各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和地位,突破西方史学界的话语体系,为中国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方主战场地位提供更多更有力的史学支撑。
【解析】
【详解】示例
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二战时期(东方主战场)。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
论题:根据材料“《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东方主战场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将论题拟定为:建构关于中国战场“东方主战场”地位的史学话语体系。
阐释:根据材料“安德鲁·罗伯茨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认为落后的中国在那场高度机械化战争中贡献不大,对于中国战场几乎是一笔带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中,以欧洲战场为关注中心,对中国战场抗战缺乏应有关注。根据材料“服部卓四郎的《太平洋战争全史》刻意淡化中国战场价值,将日军在华视作太平洋战场的组成部分,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军击败视为其战败的主要原因。”可知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视为日本参加二战的开始,忽略了其发动太平洋战争是为了摆脱在中国战场的困境。根据材料“大多将中国战场作为太平洋战场的从属战场。”可知将中国战场视为太平洋战争的从属战场,而非相对独立的战场。根据材料“详细记录了太平洋战场反攻阶段美军从夺取瓜达尔卡纳尔岛到冲绳岛最后一战的战斗历程,似乎东方战场只由太平洋战场单独构成。”可知日本史学界推卸战争责任的图谋。结合史学研究方法的相关内容可知这些观点反映了欧美及日本等国从自身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出发,试图建构有利于自身的史学话语体系。
结合史学研究方法的相关内容可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中,我们要大力揭示西方史学界相关话语体系的荒谬性,建构客观公正的战争评价体系,特别是科学正确地分析中国战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的地位。结合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全民族浴血奋战的相关内容可知,中国战场是“二战”期间日军兵力投入最多、作战时间最长、消耗资源和国力最大的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其重要性与苏德、太平洋等战场处于同等量级。
综上所述,在二战史研究中,我们要基于唯物史观科学严谨的研究原则,正确评判各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和地位,突破西方史学界的话语体系,为中国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方主战场地位提供更多更有力的史学支撑。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深圳形象
城市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形象的塑造分为“自塑”与“他塑”。“他塑”形象直接影响海外受众对城市的认知,进而影响国家形象的呈现。
材料
《纽约时报》涉深新闻报道数量变化分析
《纽约时报》涉深新闻报道议题变迁折线图
——整理自李雨坤《<纽约时报>镜像中的深圳城市形象研究(1980—2020)》
(1)概括《纽约时报》涉深报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以一名历史参与者的身份,从四个阶段中任选一个阶段,构想当时《纽约时报》可能报道的内容。(报道内容可围绕图2中议题,凸显出大事件即可。)
【答案】(1)特点:横向:报道数量呈现直线增长趋势,近十年数量激增;
纵向:报道议题重点关注经济、政治和科技议题。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0年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成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标杆。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深圳的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腾飞,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超级大城市。深圳的快速发展,引起《纽约时报》的高度关注。
(2)从1980.8—1990.7、1990.8—2000.7、2000.8—2010.7、2010.7—2020.7四个阶段中任选一个阶段,将阶段中所发生重大事件(政治、经济、社会、城市等多个角度任选)表述出来,形成文章。
示例1:
阶段:1990.8—2000.7
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深圳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经济不断转型,经济规模和产出不断增长,深圳逐渐成为中国最富裕和发达的城市之一。深圳在南方谈话之后加大了城市建设的力度。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系统日益发达,城市面貌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示例2:
阶段:2000.8—2010.7
这一阶段,深圳经济继续腾飞。2000年,深圳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探索者”;另一方面,与国家的支持息息相关。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国家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采取经济刺激政策。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1980—2020年中国。第一小问,关于《纽约时报》涉深报道的特点,据材料可知,纵向来看,《纽约时报》重点关注经济、政治和科技议题。横向来看,《纽约时报》涉深报道,报道数量呈现直线增长趋势,近十年数量激增。
第二小问,关于纽约时报》涉深报道的原因,据所学可知,《纽约时报》涉深报道重点关注经济、政治和科技议题,是因为中国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特区作为示范窗口吸引外资,同时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深圳的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腾飞,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超级大城市。深圳的快速发展,引起《纽约时报》的高度关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80—2020年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材料涉及1980—2020年中国深圳城市形象研究,题干要求从四个时段中任选其一,构想当时《纽约时报》可能报道的内容。这里选择1990.8—2000.7这一时段。
其次,结合具体史实来看,1990.8—2000.7这一时段,当时中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经济不断转型,经济规模和产出不断增长。据所学可知,南方谈话后中国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系统日益发达,城市面貌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最后吗,强调中国在南方谈话后加大对外开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