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2 13:5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禹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发现于巴格达附近、早于《汉谟拉比法典》阿卡德语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仇恨其城邦,并逃跑了,另一人娶其妻,当他回来时,他不得对(原)妻子主张权利。该规定( )
A. 宣扬了汉谟拉比国王的功绩 B. 得益于希腊文明的扩展
C. 展示了古代埃及的法律成果 D. 旨在维护国家公共利益
2. 1290年,英国法律允许自由持有者通过“替代”(土地购买者替代此前封臣继续向封君服役)方式自由买卖土地,但国王直属封臣的领地流转仍受限制。1327年,又规定“国王的直属封臣未经国王许可转让土地,国王……只可以向土地转让方征收一笔罚金”。英国的上述法律规定( )
A. 确立了英国的封君封臣制度 B. 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的调整
C. 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 适应了英国王权强化的需要
3. 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政府不仅任命希腊正教头面人物为希腊正教徒的大教主和文职首领(管辖希腊人及不同族群的东正教徒),还分别任命了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为各自的首领。此举反映出
A. 帝国统治模式的创新 B. 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
C. 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 D. 政教分离的政治特点
4. 16世纪晚期,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与中国的贸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其主要表现为西班牙等国商人用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这被称为“丝银对流”。“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 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 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 加速了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 D. 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5. 1845年夏,马铃薯霜霉病来势汹汹,持续地、大范围地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饥荒发生。大饥荒也给各种疾病的蔓延创造了理想的条件,至少25万人死于“饥荒热”(斑疹伤寒和黄热病)这种病,1846—1851年大饥荒期间爱尔兰至少100万人死亡。由此可知( )
A. 爱尔兰种植结构单一 B. 爱尔兰自然条件不适宜种植马铃薯
C. 爱尔兰医疗条件落后 D. 物种交流给爱尔兰带来毁灭性打击
6. 文艺复兴时期有四类人群积极投身到艺术赞助之中:以商业和手工业行会为代表的市民团体、宗教团体;当时欧洲和意大利境内大大小小的宫廷以及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富有家族和个人。由此可以看出( )
A. 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B. 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发挥重要作用
C. 市民阶层是思想传播的主体人群 D. 文艺复兴运动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7. 德意志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为论证自己的主张,曾引用《圣经》的内容“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马丁·路德的这一做法( )
A. 意在建立路德宗的宗教权威 B. 否定了罗马教会的精神独裁
C. 有利于争取世俗权力的支持 D. 推动了德意志帝国统一进程
8. 针对近代法国宪法更替频率,有学者认为:这一历史现象,与美国革命一锤定音,首创1787年宪法,200年不变,形成强烈反差。也同英国革命一次定向,没有一部成文宪法,却能保持200年宪政体制稳定不变,构成令人奇异的对比。学者意在说明( )
A. 美国社会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 B. 英国法律体系完备和社会稳定
C. 法国民族传统影响宪政的精神 D.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艰难
9.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革命派报刊《波士顿公报》全文刊登了英国《权利法案》等法令。许多读者来信赞美《权利法案》是“英国宪法美丽而强大的顶梁柱……它肯定并维护人的自然权利,明确提出人与生俱来的任何权利都不应该受到侵犯,如自由、财产等原则”。这说明( )
A. 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B. 北美意图照搬英国政治制度
C. 英国殖民体系逐步走向瓦解 D. 报刊成为独立战争主导力量
10. 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1. 美国学者理查德·E·苏里文等人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1880年之后,民族主义和工业化共同将西方的主要民族国家推向新一轮帝国竞争。”这场“帝国竞争”主要表现为( )
A. 争霸欧洲和法德矛盾激化 B. 美国崛起冲击欧洲中心地位
C. 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 D. 意识形态对立导致阵营对峙
12. 16世纪中期后,巴西产出食糖、烟草和棉花的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1822年独立后,巴西长期是一个生产咖啡和橡胶的单一农业经济国家。20世纪30年代,巴西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上述材料反映了巴西长期( )
A. 重视民族工业发展 B.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C. 持续优化经济结构 D. 深受殖民主义危害
13. 提拉克在一次演说中说∶“如果我们不希望成为白人的奴隶,我们就应该强有力的推进斯瓦德西(自产)运动……运动的目的是要消除欧洲人把我们当奴隶看待的制度,并且迫使政府给予我们英国公民所具有的一切权利。”这说明( )
A. 提拉克代表无产阶级利益 B. 印度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潮 D. 印度从此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14.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国际金融中心。下列符合国际金融中心转移顺序的是( )
A. ①④③② B. ④②③① C. ②④③① D. ④③②①
15. 二战爆发后,美国逐步打破贸易壁垒,以贷款、租借的方式援助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中苏美英等国以原料和其他物资互通有无,或以劳务输出互助合作,并建立了许多经济协调组织,如联合生产与资源委员会和联合粮食委员会。这些做法的深远影响是( )
A. 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 B. 加强了全球生产计划性
C. 开创了全球金融一体局面 D. 形成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1914年,欧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社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调整。以英国为例,当政者通过改革扩大了民主范围,缓解了工人阶级的不满情绪。除俄国外,欧美其他国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民主。为了应付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所带来的新问题,英美两国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美国还开展了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或加强官僚制度。1871年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也进行了调整。比如英国,它在1870年以前实行的是经济上的放任政策,随着社会经济上的不平等加剧,统治集团改变了过去的自由放任政策,开始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美法德诸国也推行工人福利政策,尽管背景因国而异,但无一例外,这些国家的劳工立法都是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实施的。
——摘编自刘祚昌《1871—1914年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社会调整》
材料二 到1900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以提及“世界文明”。尽管所有国家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差异,但都不由自主地被拖入一个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之中。政治和经济的现代性的标志,如现代科学、机械工业、现代交通、工业组织等,无论在何处都非常相似。但并非各个民族都能以平等关系参与这场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在其他地方,部落社会及固有的旧文化开始土崩瓦解。科学的思想到处改变着旧有的思想方法,就像当年在欧洲发生过的那样。
——摘编自(美)乔·科尔顿 劳埃德·克莱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1-1914年间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和社会领域所进行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世界文明”产生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这种“世界文明”的认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从何时开始,及以什么事件为标志,学术界一直都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如欧洲文艺复兴说、新航路开辟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等,每一种学说皆自成体系,有着其较为科学的划分依据。
在国内学术界中,或许是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学说在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而进入21世纪后,以新航路的开辟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学说又开始盛行。笔者认为,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不能太模式化地划分。从一个社会进入另一个社会、从一个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不是一下子完成的,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其标志事件为蒸汽机的发明。
——摘编自卢鸿运《世界近代史开端新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与传统的殖民主义不同,新殖民主义主要不是通过直接的武力征服和殖民统治来获取利益,而是利用自身在金融、科技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援助、贸易、投资等手段对落后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同时,新殖民主义通过扶持代理人,控制其内政。当然,新殖民主义并不完全排斥军事手段,在“和平”手段无效时,他们也会诉诸武力。
——摘编自刘青建《试析发展中国家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兼论殖民体系瓦解的经济根源》
材料二 二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老牌的殖民国家英法不得不改头换面。而美国为排挤英法势力,抢占市场,也“支持”某些殖民地的表面独立。新殖民主义遂大为流行。与此同时,虽然新兴独立国家政治上获得了独立,但经济命脉往往仍由原宗主国控制,而其推进工业发展民族经济的意愿,又使其不得不依赖于发达国家的投资与援助。这一时期,跨国公司成为新殖民主义扩张的重要手段。美苏争霸期间,为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美国通过军事同盟、经济援助等手段,在东南亚和非洲扶持亲美反共政权。美国还在一些国家策动、参与政变,甚至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摘编自薛晓光《新殖民主义刍议》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新殖民主义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新殖民主义流行的影响。
19. 1960年代非洲国家的独立催生了非洲历史学科。作为非洲历史的分支,非洲经济史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 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奴隶贸易
年代 奴隶数量 百分比
1450—1500 8100 0.6
1501—1600 338000 2.6
1601—1700 1876000 146
1701—1800 6495000 50.7
1801—1900 4027000 31.4
来源:大卫·埃尔蒂斯,大卫·理查森,马诺洛·弗洛伦蒂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数据库
视角二
国家 埃塞俄比亚: 咖啡(千吨) 加纳:可可 (千吨) 刚果:铜 (千吨) 马里:花生 (千吨) 南非:金 (吨) 乌干达:棉花 (千吨)
1890—99 0.3 62
1900—09 4 9.1 107.9 1.1
1910—19 4 79.2 14.6 268.2 52
1920—29 9.4 204.3 74 38.4 287.6 239
1930—39 16.6 260.4 109.5 108.7 353 52.5
1940—49 23.8 229.1 155 62.4 392.9 46
1950—59 49.4 246.9 255.9 109.2 452.3 65.7
来源:希尔邦和格林(2018)非洲——个大陆的经济和社会
历史视角三 第三世界最大区域性国际政治组织的研究非统组织
1963年5月,31个独立非洲国家领导人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首脑会议通过《非洲统一组织宪章》,成立非统组织。非统组织为改变非洲经济落后状况,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行动。一是同第三世界国家一起积极开展经济领域里的反帝反霸斗争,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二是致力于实现非洲经济合作和一体化。
——周建平《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比较》
(1)说明学者研究“非洲经济史”选取以上三个视角的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为“非洲历史”的其它研究分支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主题和视角,明确运用史料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禹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 发现于巴格达附近、早于《汉谟拉比法典》的阿卡德语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仇恨其城邦,并逃跑了,另一人娶其妻,当他回来时,他不得对(原)妻子主张权利。该规定( )
A. 宣扬了汉谟拉比国王的功绩 B. 得益于希腊文明的扩展
C. 展示了古代埃及的法律成果 D. 旨在维护国家公共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背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法典对于背叛城邦者的婚姻不予以保护,这正是法典维护国家利益的体现,D项正确;题干没有显示汉谟拉比国王功绩,排除A项;阿卡德语法典规定并没有受希腊文明扩展的影响,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这是两河流域法典,不是埃及尼罗河流域,排除C项。故选D项。
2. 1290年,英国法律允许自由持有者通过“替代”(土地购买者替代此前封臣继续向封君服役)方式自由买卖土地,但国王直属封臣的领地流转仍受限制。1327年,又规定“国王的直属封臣未经国王许可转让土地,国王……只可以向土地转让方征收一笔罚金”。英国的上述法律规定( )
A. 确立了英国的封君封臣制度 B. 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的调整
C. 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 适应了英国王权强化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90年-1327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欧洲,封君与封臣以土地为纽带形成封建权利义务关系,随着英国法律放宽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封建权利义务也随之发生转换,这表明其封建制度进行了一定调整,B项正确;英国的封君封臣关系确立于欧洲中世纪之初,排除A项;题干史料中未呈现资本主义的因素,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王对土地的控制削弱,无法说明英国王权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 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政府不仅任命希腊正教的头面人物为希腊正教徒的大教主和文职首领(管辖希腊人及不同族群的东正教徒),还分别任命了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为各自的首领。此举反映出
A. 帝国统治模式的创新 B. 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
C. 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 D. 政教分离的政治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仍然对不同教派的重要人物委以重任,说明的是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奥斯曼帝国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与帝国统治模式创新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文化、族群交融无关,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属于政教合一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4. 16世纪晚期,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与中国的贸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其主要表现为西班牙等国商人用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这被称为“丝银对流”。“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 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 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 加速了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 D. 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晚期的世界近代史。根据材料为西班牙等国商人用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这被称为“丝银对流”,可以看出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必然会促进中国的发展,B项正确。“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没有引发菲律宾的“价格革命”,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的内容,排除C项;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 1845年夏,马铃薯霜霉病来势汹汹,持续地、大范围地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饥荒发生。大饥荒也给各种疾病的蔓延创造了理想的条件,至少25万人死于“饥荒热”(斑疹伤寒和黄热病)这种病,1846—1851年大饥荒期间爱尔兰至少100万人死亡。由此可知( )
A. 爱尔兰种植结构单一 B. 爱尔兰自然条件不适宜种植马铃薯
C. 爱尔兰医疗条件落后 D. 物种交流给爱尔兰带来毁灭性打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6—1851年(欧洲)。据材料可知,1846—1851年大饥荒期间爱尔兰至少100万人死亡,主要原因是马铃薯霜霉病持续地、大范围地侵袭爱尔兰,导致绝产,粮食危机出现,据此可判断,爱尔兰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单一,无法有效规避危机,A项正确;爱尔兰自然条件不适宜种植马铃薯,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B项;大饥荒是粮食危机,与医疗条件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物种交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6. 文艺复兴时期有四类人群积极投身到艺术赞助之中:以商业和手工业行会为代表的市民团体、宗教团体;当时欧洲和意大利境内大大小小的宫廷以及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富有家族和个人。由此可以看出( )
A. 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B. 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发挥重要作用
C. 市民阶层是思想传播主体人群 D. 文艺复兴运动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结合题干材料,文艺复兴时期支持艺术赞助的有各类人群,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有一定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范围,排除A项;从题干可知,支持艺术赞助的,除了商人和手工业者,还有宗教团体和宫廷等,故无法得出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方式发挥主要作用,排除B项;这一时期除了有市民阶层,还有其他各类人群投身艺术赞助,排除C项。故选D项。
7. 德意志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为论证自己的主张,曾引用《圣经》的内容“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马丁·路德的这一做法( )
A. 意在建立路德宗的宗教权威 B. 否定了罗马教会的精神独裁
C. 有利于争取世俗权力的支持 D. 推动了德意志帝国统一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马丁·路德强调世俗权力的地位这有利于争取世俗权力的支持,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路德宗的团体活动,无法得出建立路德宗的宗教权威的目的,排除A项;马丁·路德论证了自己的主张,否定的是罗马教会的权威,而非精神独裁,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马丁·路德对于德意志统一产生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8. 针对近代法国宪法更替频率,有学者认为:这一历史现象,与美国革命一锤定音,首创1787年宪法,200年不变,形成强烈反差。也同英国革命一次定向,没有一部成文宪法,却能保持200年宪政体制稳定不变,构成令人奇异的对比。学者意在说明( )
A. 美国社会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 B. 英国法律体系完备和社会稳定
C. 法国民族传统影响宪政的精神 D.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艰难
【答案】C
【解析】
【详解】英法美三国宪制历史的差异主要是各国的国情不同,而法国宪法更替的原因在于其民族传统的影响,C项正确;美国宪法的稳定性主要得益于其较为完善的制衡体制,而非美国社会安于现状,排除A项;英国至今尚未有成文宪法,因此“完备”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民主政治发展的艰难,排除D项。故选C项。
9.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革命派报刊《波士顿公报》全文刊登了英国《权利法案》等法令。许多读者来信赞美《权利法案》是“英国宪法美丽而强大的顶梁柱……它肯定并维护人的自然权利,明确提出人与生俱来的任何权利都不应该受到侵犯,如自由、财产等原则”。这说明( )
A. 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B. 北美意图照搬英国政治制度
C. 英国殖民体系逐步走向瓦解 D. 报刊成为独立战争主导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根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革命派报刊《波士顿公报》全文刊登了英国《权利法案》,得到广泛的反响和关注,这说明此时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A项正确;北美人民赞美的是英国宪法维护人的权利及其制定原则,而非照搬英国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英国殖民体系逐步走向瓦解的信息,排除C项;报刊成为独立战争主导力量,与史实不符,过于夸大报刊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体现了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①正确;“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说明当时铁路运输业得到发展,能够长距离的运输货物,②正确;通过材料无法证实斯威夫特创办的肉类加工厂是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而且肉类加工本身不属于机械生产,也不属于现代农业,③④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 美国学者理查德·E·苏里文等人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1880年之后,民族主义和工业化共同将西方的主要民族国家推向新一轮帝国竞争。”这场“帝国竞争”主要表现为( )
A. 争霸欧洲和法德矛盾激化 B. 美国崛起冲击欧洲中心地位
C. 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 D. 意识形态对立导致阵营对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世纪晚期(欧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材料所述“工业化”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新一轮帝国竞争”指的是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的竞争,C项正确;材料所述为“西方的主要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单讲法德,且帝国主义各国的矛盾以英德矛盾最为突出,排除A项;导致美国崛起并冲击欧洲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美国经济势力明显增长,一战削弱了欧洲各国的实力,增强了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美国与欧洲之间并没有因为争夺中心地位直接爆发激烈竞争和冲突,排除B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对立导致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6世纪中期后,巴西产出食糖、烟草和棉花的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1822年独立后,巴西长期是一个生产咖啡和橡胶的单一农业经济国家。20世纪30年代,巴西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上述材料反映了巴西长期( )
A. 重视民族工业发展 B.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C. 持续优化经济结构 D. 深受殖民主义危害
【答案】D
【解析】
【详解】16世纪中期后,巴西产出食糖、烟草和棉花的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因为当时的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1822年独立后,巴西长期是一个生产咖啡和橡胶的单一农业经济国家。说明巴西独立后,欧美各国又趁机在“援助”的幌子下,对巴西及其他拉丁美洲国家进行经济和政治渗透。巴西及其他拉丁美洲国家逐渐成为附庸,主权受威胁、经济无法自主。直到20世纪30年代,巴西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所以整段材料反映了巴西长期深受殖民侵略危害,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巴西深受殖民主义的影响,非重视民族工业发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及优化经济结构,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 提拉克在一次演说中说∶“如果我们不希望成为白人的奴隶,我们就应该强有力的推进斯瓦德西(自产)运动……运动的目的是要消除欧洲人把我们当奴隶看待的制度,并且迫使政府给予我们英国公民所具有的一切权利。”这说明( )
A. 提拉克代表无产阶级利益 B. 印度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潮 D. 印度从此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提拉克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其认为只有推进自产运动才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进而获得公民权,这体现了当时的印度民族民主意识觉醒,B项正确;提拉克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排除A项;甘地主张非暴力不合作,排除C项;这一时期印度尚未走上独立发展道路,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国际金融中心。下列符合国际金融中心转移顺序的是( )
A. ①④③② B. ④②③① C. ②④③① D. ④③②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结合表格信息可知,①是纽约;②是伦敦;③是荷兰;④是意大利,新航路开辟前,贸易中心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是世界金融中心;新航路开辟后,通过早期的殖民扩张,荷兰在17世纪成为世界霸主;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纽约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④③②①D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顺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 二战爆发后,美国逐步打破贸易壁垒,以贷款、租借的方式援助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中苏美英等国以原料和其他物资互通有无,或以劳务输出互助合作,并建立了许多经济协调组织,如联合生产与资源委员会和联合粮食委员会。这些做法的深远影响是( )
A. 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 B. 加强了全球生产计划性
C. 开创了全球金融一体局面 D. 形成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中苏美英等国以原料和其他物资互通有无,或以劳务输出互助合作,并建立了许多经济协调组织,如联合生产与资源委员会和联合粮食委员会。”可得出,在反法西斯过程中各国加强经济合作与往来,有利于全球贸易的发展,A磺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计划性,排除B项;“开创”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与两极格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1914年,欧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社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调整。以英国为例,当政者通过改革扩大了民主范围,缓解了工人阶级的不满情绪。除俄国外,欧美其他国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民主。为了应付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所带来的新问题,英美两国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美国还开展了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或加强官僚制度。1871年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也进行了调整。比如英国,它在1870年以前实行的是经济上的放任政策,随着社会经济上的不平等加剧,统治集团改变了过去的自由放任政策,开始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美法德诸国也推行工人福利政策,尽管背景因国而异,但无一例外,这些国家的劳工立法都是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实施的。
——摘编自刘祚昌《1871—1914年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社会调整》
材料二 到1900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以提及“世界文明”。尽管所有国家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差异,但都不由自主地被拖入一个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之中。政治和经济的现代性的标志,如现代科学、机械工业、现代交通、工业组织等,无论在何处都非常相似。但并非各个民族都能以平等关系参与这场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在其他地方,部落社会及固有的旧文化开始土崩瓦解。科学的思想到处改变着旧有的思想方法,就像当年在欧洲发生过的那样。
——摘编自(美)乔·科尔顿 劳埃德·克莱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1-1914年间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和社会领域所进行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世界文明”产生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这种“世界文明”的认识。
【答案】(1)调整:政治——推行政治改革,扩大民主范围;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社会——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通过立法,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2)背景: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或经济体系的形成。
认识:“世界文明”的出现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现代化;
“世界文明”的形成中,欧洲居主导地位,冲击了亚非拉地区旧的制度和思想,客观上传播了新的思想与观念。
【解析】
【详解】(1)调整:政治:根据材料“以英国为例,当政者通过改革扩大了民主范围,缓解了工人阶级的不满情绪。除俄国外,欧美其他国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民主。为了应付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所带来的新问题,英美两国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美国还开展了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或加强官僚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行政治改革,扩大民主范围;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社会:根据材料“1871年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也进行了调整。比如英国,它在1870年以前实行的是经济上的放任政策,随着社会经济上的不平等加剧,统治集团改变了过去的自由放任政策,开始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美法德诸国也推行工人福利政策,尽管背景因国而异,但无一例外,这些国家的劳工立法都是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实施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通过立法,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2)背景:根据材料“1900年”“政治和经济的现代性的标志,如现代科学、机械工业、现代交通、工业组织等,无论在何处都非常相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扩展;根据材料“但并非各个民族都能以平等关系参与这场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或经济体系的形成。认识:根据材料“尽管所有国家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差异,但都不由自主地被拖入一个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之中”可知,“世界文明”的出现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根据材料“政治和经济的现代性的标志,如现代科学、机械工业、现代交通、工业组织等,无论在何处都非常相似”可知,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现代化;根据材料“但并非各个民族都能以平等关系参与这场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在其他地方,部落社会及固有的旧文化开始土崩瓦解。科学的思想到处改变着旧有的思想方法,就像当年在欧洲发生过的那样”可知,“世界文明”的形成中,欧洲居主导地位,冲击了亚非拉地区旧的制度和思想,客观上传播了新的思想与观念。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从何时开始,及以什么事件为标志,学术界一直都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如欧洲文艺复兴说、新航路开辟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等,每一种学说皆自成体系,有着其较为科学的划分依据。
在国内学术界中,或许是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学说在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而进入21世纪后,以新航路的开辟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学说又开始盛行。笔者认为,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不能太模式化地划分。从一个社会进入另一个社会、从一个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不是一下子完成的,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其标志事件为蒸汽机的发明。
——摘编自卢鸿运《世界近代史开端新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
1500年左右以前的世界基本处在一个闭塞的状态下,新旧大陆之间是互相隔绝的,只有到1500年左右地理上的一系列发现—达·伽马发现了绕过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麦哲伦等绕世界一周之后,这种状态才被打破,过去处于相对隔绝的各地区才开始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同时也是因为从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欧人才真正地开始走向海外,对非洲、亚洲等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殖民扩张与征服,欧洲贸易从地中海的狭小范围内走出来而扩大到世界,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从而促使欧洲传统的以手工工场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迅速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进而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示例二:我认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事件为蒸汽机的发明,人们从此逐渐摆脱对自然力或畜力的依赖,开始进入了一个依靠机械为动力的时代。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期间,包括地理大发现时期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其均应划归为世界史的“准近代”时期,即“即将进入近代的时期”。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技术变革,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这就意味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更为重要的是引起了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
无产阶级作为新生的社会力量诞生了。从此,不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技术生产力上分析,这一时期的社会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有着明显的区别。从政治上看,出现了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革命目标就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且开始为此而进行斗争,并在此时期出现了斗争的高潮,即巴黎公社。从经济上看,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及其完成,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利用自己的新式武器即先进的生产力征服世界。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征服,市场成了世界性的,原料供应成为世界性的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甚至文化上较以往的联系更为紧密了。从生产力上看,无论是从工业方面还是从交通等方面分析,从根本上解决了动力问题。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以机器动力代替畜力等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这种进步在现实的社会中是显而易见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所划分的正是“准近代”和“近代”这两个时代。
(“示例”仅供参考,考生若有其他答案,符合史实、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世界。
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描述了学术界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不同意见,对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可提出看法: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或者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其次,结合新航路开辟,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工业革命、无产阶级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等史实,对观点进行阐述。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事件为蒸汽机的发明,人们从此逐渐摆脱对自然力或畜力的依赖,开始进入了一个依靠机械为动力的时代。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期间,包括地理大发现时期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其均应划归为世界史的“准近代”时期,即“即将进入近代的时期”。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技术变革,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这就意味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更为重要的是引起了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无产阶级作为新生的社会力量诞生了。从此,不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技术生产力上分析,这一时期的社会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有着明显的区别。从政治上看,出现了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革命目标就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且开始为此而进行斗争,并在此时期出现了斗争的高潮,即巴黎公社。从经济上看,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及其完成,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利用自己的新式武器即先进的生产力征服世界。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征服,市场成了世界性的,原料供应成为世界性的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甚至文化上较以往的联系更为紧密了。从生产力上看,无论是从工业方面还是从交通等方面分析,从根本上解决了动力问题。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以机器动力代替畜力等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这种进步在现实的社会中是显而易见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所划分的正是“准近代”和“近代”这两个时代要注意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达清晰,表述成文,紧扣论题。
最后,对所阐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与传统的殖民主义不同,新殖民主义主要不是通过直接的武力征服和殖民统治来获取利益,而是利用自身在金融、科技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援助、贸易、投资等手段对落后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同时,新殖民主义通过扶持代理人,控制其内政。当然,新殖民主义并不完全排斥军事手段,在“和平”手段无效时,他们也会诉诸武力。
——摘编自刘青建《试析发展中国家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兼论殖民体系瓦解的经济根源》
材料二 二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老牌的殖民国家英法不得不改头换面。而美国为排挤英法势力,抢占市场,也“支持”某些殖民地的表面独立。新殖民主义遂大为流行。与此同时,虽然新兴独立国家政治上获得了独立,但经济命脉往往仍由原宗主国控制,而其推进工业发展民族经济的意愿,又使其不得不依赖于发达国家的投资与援助。这一时期,跨国公司成为新殖民主义扩张的重要手段。美苏争霸期间,为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美国通过军事同盟、经济援助等手段,在东南亚和非洲扶持亲美反共政权。美国还在一些国家策动、参与政变,甚至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摘编自薛晓光《新殖民主义刍议》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新殖民主义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新殖民主义流行的影响。
【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旧殖民主义的破产;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以及新兴独立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赖;美国的经济扩张及与苏联争霸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影响:适应了发达国家经济扩张的需要;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造成了某些国家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困难,加剧了国际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局面;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局面。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
原因: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殖民体系的瓦解”可知,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旧殖民主义的破产;根据材料“利用自身在金融、科技等方面的优势”“虽然新兴独立国家政治上获得了独立,但经济命脉往往仍由原宗主国控制,而其推进工业发展民族经济的意愿,又使其不得不依赖于发达国家的投资与援助”可知,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以及新兴独立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赖;根据材料“跨国公司成为新殖民主义扩张的重要手段”可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根据材料“美苏争霸期间,为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可知,美国的经济扩张及与苏联争霸的需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
影响:根据材料“新殖民主义并不完全排斥军事手段,在‘和平’手段无效时,他们也会诉诸武力”“在东南亚和非洲扶持亲美反共政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适应发达国家经济扩张的需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剧国际政治经济不平衡、加剧国际关系紧张等方面进行分析。
19. 1960年代非洲国家的独立催生了非洲历史学科。作为非洲历史的分支,非洲经济史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 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奴隶贸易
年代 奴隶数量 百分比
1450—1500 8100 0.6
1501—1600 338000 26
1601—1700 1876000 14.6
1701—1800 6495000 50.7
1801—1900 4027000 31.4
来源:大卫·埃尔蒂斯,大卫·理查森,马诺洛·弗洛伦蒂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数据库
视角二
国家 埃塞俄比亚: 咖啡(千吨) 加纳:可可 (千吨) 刚果:铜 (千吨) 马里:花生 (千吨) 南非:金 (吨) 乌干达:棉花 (千吨)
1890—99 0.3 62
1900—09 4 9.1 107.9 1.1
1910—19 4 79.2 146 268.2 5.2
1920—29 9.4 2043 74 38.4 287.6 23.9
1930—39 16.6 260.4 109.5 108.7 353 52.5
1940—49 23.8 229.1 155 62.4 392.9 46
1950—59 49.4 246.9 255.9 109.2 452.3 65.7
来源:希尔邦和格林(2018)非洲——个大陆的经济和社会
历史视角三 第三世界最大区域性国际政治组织的研究非统组织
1963年5月,31个独立非洲国家领导人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首脑会议通过《非洲统一组织宪章》,成立非统组织。非统组织为改变非洲经济落后状况,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行动。一是同第三世界国家一起积极开展经济领域里的反帝反霸斗争,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二是致力于实现非洲经济合作和一体化。
——周建平《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比较》
(1)说明学者研究“非洲经济史”选取以上三个视角的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为“非洲历史”的其它研究分支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主题和视角,明确运用史料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1)对奴隶贸易的研究:奴隶贸易历时400多年,使非洲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严重危害,成为非洲经济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
对殖民时期非洲对外贸易活动的研究:近代以来,非洲被列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其政治经济附庸,导致非洲形成了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经济,制约了非洲经济的发展。
对第三世界最大区域性国际政治组织的研究:独立后的非洲国家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经济,通过加强政治经济合作,团结反帝反殖反霸,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2)示例:研究分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史。
视角一:西方殖民者对非洲的侵略/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瓜分非洲(1914年的非洲)/1884年柏林会议列强瓜分非洲。
视角二:非洲的抗争、觉醒与独立/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过程。
视角三: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瓦解/非洲民族主义的发展(泛非主义)/联合国推动“非殖民化”/西方国家在非洲的政治撤退。
运用史料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史料的真实性、史料的来源、史料的时代背景、史料记载人的立场;去伪存真、孤证不立等。(任两点)
其它如非洲人口流动史、非洲社会发展史、非洲文明发展史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非洲。理由: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视角一是对奴隶贸易的研究,原因是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是非洲长期落后的根源;视角二对殖民时期非洲对外贸易活动的研究,原因是非洲近代以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附庸,最终制约了非洲经济的发展;视角三是对第三世界最大区域性国际政治组织的研究,原因是独立后的非洲国家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经济,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非洲。本小题相对开放,研究分支可从民族解放运动史、非洲人口流动史、非洲社会发展史、非洲文明发展史等角度切入。如选择的研究分支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史。视角一可从西方对非洲殖民入侵的过程进行分析;视角二可从非洲人民对列强抗争的过程进行分析;视角三可从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进行分析;运用史料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史料的真实性、史料的来源、史料的时代背景、史料记载人的立场;去伪存真、孤证不立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