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22 14:0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1课时 透镜
(一)教学设计
课题 4.5.1 透镜 课时 1课时
设计者 课型 新授课 设计时间
学习分析 1.课程要求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课件中的图,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了解光对透镜的作用,透镜的焦点、焦距。 3.通过观察凹透镜和凸透镜的实物和照片,得出透镜的不同结构特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实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2.教材解读 “透镜”这节内容是全章的基础,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概念的清晰了解是学习续后知识的铺垫与保证。凸透镜的会聚作用与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的了解亦是凸透镜成像等内容的前提。而抽象的光路又给学生的理解带来难度。因此,本节内容若要突破,唯有让学生动手实验才可达到预期的效果。本节利用设计好的学生的一系列的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亲历探究的乐趣与过程,利用激光清晰再现光路,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透镜的作用。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本节课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标新理念。
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光学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有主动与他人交流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观点,为透镜学习做好了思想和心理准备。
学习目标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通过观察凹透镜和凸透镜的实物和照片,得出透镜的不同结构特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实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达成评价 1、能在课上独立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2、能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透镜的分类。 2.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结构特征及对光的作用。 难点: 1.通过实验找出透镜的焦点、焦距。 2.掌握透镜中特殊光线的作图。
教学准备 教师:白板、多媒体电脑、课件、凸透镜、凹透镜、透镜平行光路光栅演示板、蜡烛、老花眼镜、近视眼镜、火柴等 学生:预习学案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活动一:透镜 【教师活动】一束光斜射入玻璃砖后,从玻璃砖出来的光线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学生做出光路图。 【教师提问】如果是三束平行光斜射入玻璃砖会如何呢?如果是三束平行光垂直射入玻璃砖又会如何呢?玻璃砖的两表面都是平面,厚度均匀,如果它们的厚度不同,而呈现有规则的球面,则它们对光线的作用情况如何呢? 【教师活动】展示各种透镜的图片。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图片,回答刚才的问题。 【教师总结】我们把这样中央与边缘厚度不同的镜片叫做透镜,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透镜相关的知识。 通过提问和展示不同的图片的方式,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下透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构建新知 进行新课 活动二:凸透镜和凹透镜 【教师活动】展示PPT中凸透镜和凹透镜图片。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把这些图片分类,说明分类的依据。 【学生回答】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分为一类,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分为一类。 【教师总结】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除了从形状上我们能辨别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用其他方法我们也能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学生活动】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书上的字,凸透镜可以使书上的字放大,凹透镜使书上的字缩小。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片,把两种透镜放在阳光下,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会出现亮斑,凹透镜放在阳光下会出现暗圈。 【例题】 图所示的六个透镜中,属于凹透镜的是( C )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图片,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知识应用 巩固提升 活动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师提问】为什么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会出现亮斑,凹透镜放在阳光下会出现暗圈? 【教师活动】教师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引导画出光路。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归纳结论。 【教师讲解】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简称光轴。凸透镜的中心成为光心,凡是通过光心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 【教师总结】(1)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2)凸透镜的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会聚于一点,称之为焦点(F);(3)凸透镜的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f)。 【教师活动】演示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画出光路。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归纳结论。 【教师讲解】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简称光轴。凸透镜的中心成为光心,凡是通过光心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 【教师总结】(1)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2)凹透镜的焦点:发散光线的延长线会聚于一点,称之为焦点(F);(3)凹透镜的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f)。 【教师提问】透镜对光的会聚或发散作用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光的折射。 【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对比以上两种透镜光的路径,进行对比思考,分别能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通过作图让学生找出两种透镜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归纳,最后总结记忆口诀: 平行光的过焦点,过焦点的光平行,过光心的光不变。 【例题】 在如图方框中填入适当的透镜,完成光路。 ;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感受探究过程,增强总结分析的能力。
小结 收获感悟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对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实践作业:测量放大镜的焦距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对透镜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环节上,先让学生从“合作、探讨”入手,在充分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日常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还有哪些疑问,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展示时敢于放手,让学生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我们只能作为配角,或者只作为幕后的“导演”,不能去抢占“演员”的舞台,要充分相信学生,多鼓励他们有这个能力,他们可以做的更好。我们要努力创设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出科学结论并自悟学习的方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