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2 14:0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一些重要改革的概况。通过学习重要改革内容,归纳出改革的共性原因及改革家的共同精神品质。
一、富国强兵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二、救亡图存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三、民族复兴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一、中国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
1、时代背景
思考:从唯物史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角度分析战国变法的必然性
(1)社会变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兴起(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2)现实需要: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
适应社会变动
实现富国强兵
代表: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
2、秦国的商鞅变法
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社会治理: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重农抑商,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和征收赋税
强化对基层民众的控制
(2)积极作用: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由弱变强(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1)主要内容
特点: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纲要上P12)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代背景
(1)北方内迁的游牧民族政权之间长期战乱
(3)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北方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主要内容
(1)前期改革制度: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包括租调制)、三长制等
民族交融:从整体趋势而言,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必然反映;从文明发展而言,民族交融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生产的过程中,互相交往、交流,彼此之间互相包容、共同发展;从文化传承而言,是中国古代“和而不同”思想的真正体现。
公元484年,孝文帝开始“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对官吏实行俸禄制度,规定:“户增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同时,制定了严惩官吏贪污的法律——“赃满一匹者死”。
(2)北魏统一北方
一、中国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
(2)后期汉化措施: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纲要上P31-32)
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李冲的建议,于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废除宗主督护制,创立三长制,以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3、积极意义
(1)前期措施: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2)后期措施: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纲要上的表述P32: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三)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庆历新政”失败
今世有三患而终莫能去,……财之不可丰,兵之不可强,吏之不可择,是岂真不可耶?
——苏轼《思治论》(嘉祐八年)
联系:纲要上P52-54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带来的弊端和北宋中期的军事和财政危机
政治: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军事: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
财政: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范仲淹的改革:触犯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很快归于失败
2、主要目的: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
一、中国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
3、变法的主要内容
改革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
财政制度(富国):提供贷款、拨款从事商业,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军事体制(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4、变法的成效与不足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
涉及面广: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阻力大: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
有些措施也欠妥当: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一、中国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
(四)明朝中后期张居正改革
1、背景: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2、主要内容: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1572年,明神宗(万历皇帝)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张居正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
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这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万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在万历九年(1581)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这是自唐朝行“两税法”以来,我国赋税史上的又一次大改革,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新经济因素的产生。
一、中国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
3、改革的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学习聚焦: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 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顺应时代潮流
封建统治阶级的政策调整,挽救统治危机
(四)明朝中后期张居正改革
一、中国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戊戌变法(1898.6.11—1898.9.21)
1.背景:
①时代:内忧外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思想:西学东渐,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
④个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
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提倡西学,议论时政;
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维新变法 D.颠覆孔孟学说
C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戊戌变法(1898.6.11—1898.9.21)
2.内容:
内容 作用
政治 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国家供养特权;提倡官民上书言事等
经济 保护并奖励各行业发展;奖励发明创造;提倡私人办实业;改革财政等
文教 改革科举制度,开经济特科;办学堂,改造旧式书院;翻译国外书籍,公派留学等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冲击了旧官僚体制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促进新思想传播
推动军队的近代化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戊戌变法(1898.6.11—1898.9.21)
①政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经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③思想: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结果:失败
爱国性
进步性
4.影响:
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戊戌六君子遗集》
①客观原因:触犯守旧势力利益,遭到反对;
②主观原因:维新派缺可靠社会基础,无严密组织;把希望寄托在没实权的皇帝身上;缺乏政治经验,操之过急
③根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势力弱小
启蒙性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二)清末新政(1901-1911)
①《辛丑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②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③中体西用思想发展
1.背景:
2.内容:
①文化教育:
改革教育,废除科举(1905)、
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②军事方面: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③经济方面:
编练新军
3.影响:
①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化),
为辛亥革命增加了思想基础、阶级基础、武装力量等,加速了清朝的覆灭。
②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二)清末新政(1901-1911)
预备立宪(1906-1911)
1.背景:
日俄战争日本的胜利(1904-1905);革命运动的高涨
2.过程:
1906.9
1908.8
1911
宣布预备立宪
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组织
“皇族内阁”
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钦定宪法大纲》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钦定宪法大纲》
3.评价:
加剧了中央地方、满汉和社会矛盾,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三)民国时期的改革
由于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
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具有背离性
(二)清末新政(1901-1911)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过渡时期——深刻变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初步构成
1953年 1956年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一根二基)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一)过渡时期——深刻变革
1949--1952
政权巩固
经济恢复
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土地改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八字方针
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头好 中间差
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时期
1958年
1956
1960年
1966年
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改革开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对内改革: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2)对外开放: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逐步深化: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1982年中共十二大)
→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87年中共十三大)
→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
→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
(4)稳步推进: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2.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单靠哪一个治理国家都不行。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影响
历史经验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D
C
课堂练习
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D
课堂练习
4、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B
课堂练习
5、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6、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C
B
课堂练习
7、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A
课堂练习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战国商鞅变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过渡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
明朝张居正改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民国时期的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决策
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