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2 16:2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上海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应用(10分)
1. 填空题。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2)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3) ____________,赏心乐事谁家院!(《游园》)
(4)王于兴师,修我甲兵,__________。(《诗经·秦风·无衣》)
(5)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了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词人和妻子不能互诉凄凉的悲哀。
2. 按要求选择。
(1)下列有关《红楼梦》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精明的贾迎春、懦弱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B.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的字是“不离不弃,仙寿恒昌”。薛宝钗金锁上錾刻的字是“莫失莫忘,芳龄永继”。铭文相对应,这就是所谓的“金玉良缘”的依据。
C.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林黛玉之手
D.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好友秦钟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2)“这种由生育和婚姻事实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句话应在下文中( )处。
社会结构中最重要联系是亲属关系。 A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当我们用这个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属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 B 我们在这个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 C 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 D 每个网络都有个“已”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相同。
二阅读(50分)
(一)(13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逝川
迟子建
①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②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③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硫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她还常年备着男人喜欢抽的烟叶,几杆铜质的烟锅齐刷刷地横躺在柜上,你只需享用就是了。
④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⑤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
⑥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⑦吉喜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⑧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⑨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泪鱼不同于其他鱼类,它被网挂上时百分之百都活着,大约都是一斤重,体态匀称玲珑。将这些蓝幽幽的鱼投入注满水的木盆中,次日凌晨时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鸣的声音了。
⑩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了,有什么感觉不对的地方。
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吉喜乌黑的头发上落着干草屑,褐绿色的草屑还有一股草香气。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巴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巴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
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的确,每年在初雪的逝川岸边,吉喜总能打上几十条甚至上百条活蹦乱跳的泪鱼。吉喜用来装泪鱼的木盆就能惹来所有人的目光。
大约午夜十一时,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
“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那有质感的鳞片当年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出畅快的叫声啊。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了,牙床不再是鲜红色的,而是青紫色的,像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墙。她的头发稀疏而且斑白极像是冬日山洞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
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渔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上网。天有些冷了,吉喜将头巾的边角努力朝胸部拉下,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渔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有删改)
3.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甲渔村在每年初雪降临的黄昏捕捞泪鱼,是为了消灾祈福。人们在寒冷的夜晚安慰了一条条悲伤的鱼,便也得到了内心的安宁。
B. 小说描绘了清新自然、淡泊宁静、韵味无穷的画面,带给读者忧伤中不绝望、充满温情与欣喜的感受。
C. 小说写吉喜亲手为阿甲渔村的后代接生的过程,暗示了主人公充满生机而又不乏辛酸的人生历程。
D. 作者描绘了一条神秘的河流——逝川,它会发出呜咽之声,是一条时间之河,也是一条生命之河,见证了世间的欢乐悲苦。
4.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逝川”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也表达了中国人“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的传统时空观,
B. 小说中的泪鱼是美丽的鱼,作者把这种真实存在又罕见的鱼写进小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神秘感。
C. 整篇作品如诗如歌,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为我们营造出一种哀伤而又充满温情的美好意境。
D. 文章现在与过去交织呈现,丰富了吉喜这一人物形象,使作品的内容更加厚重。
5. 吉喜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谈谈作者是如何塑造吉喜的形象的。
6. 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7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东田
【南朝】谢脁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7.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___诗。
8. 下列对这首诗景物描写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诗中描绘了春末夏初的美景,构成一幅意境淡远而生机盎然的图画。
B. “远树”二句写远景:树木茂盛,树影朦胧,烟雾缭绕,云霭密布。
C. “鱼戏”二句写近景:鱼儿活泼,嫩荷婀娜,众鸟欢鸣,落英缤纷。
D. 先用精细的工笔描绘阔大的背景,后用疏淡的白描点染精美的细节。
9. 这首诗写出诗人感情怎样的变化?是如何表现这种变化的?
(三)(18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莱葬。近抚之,气息慑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英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10.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如被冰雪 (2)手裁举 (3)成以其小,劣之
(4)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5)俄见小虫跃起 (6)虫翘然矜鸣
11. 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B. 喜置榻上,半夜复苏
C. 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D. 遂猾胥报充里正役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折藏之,归以示成 宰以卓异闻
B. 昂其直,居为奇货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C. 儿涕而去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D. 成述其异,宰不信 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13. 翻译下列句子。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14. 小说中“求神问卜”和“魂化促织”两个片段各有怎样的作用?
(四)(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施山书舍记
(明)徐渭
①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道。”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①用值若干而有之。
②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
③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钜丽倾都之孔道,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夜归牧唱之儿童又往往诧于野火转磷。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
④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
[注]①商伯子:人名,作者故乡人。
15.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乃
B 则
C. 然
D. 因
16.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叙写了西施山之名,及其古老传说。
B. 第②段描写作者应邀游西施山所见之景。
C. 西施山上宫殿已成墟落,现此处民风淳厚。
D. 作者希望商伯子登西施山时能与自己同感。
17.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写景的文字。
18. 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且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
三作文(40分)
19. 有人说,当对幸福的追求过于急切,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也有人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应用(10分)
1. 填空题。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2)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3) ____________,赏心乐事谁家院!(《游园》)
(4)王于兴师,修我甲兵,__________。(《诗经·秦风·无衣》)
(5)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了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词人和妻子不能互诉凄凉的悲哀。
【答案】 ①.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②.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 良辰美景奈何天 ④. 与子偕行 ⑤. 千里孤坟 ⑥. 无处话凄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矗”“偕”“凄”。
2. 按要求选择。
(1)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精明的贾迎春、懦弱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B.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的字是“不离不弃,仙寿恒昌”。薛宝钗金锁上錾刻的字是“莫失莫忘,芳龄永继”。铭文相对应,这就是所谓的“金玉良缘”的依据。
C.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林黛玉之手。
D.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好友秦钟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2)“这种由生育和婚姻事实所结成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句话应在下文中( )处。
社会结构中最重要联系是亲属关系。 A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当我们用这个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属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 B 我们在这个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 C 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 D 每个网络都有个“已”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相同。
【答案】(1)C (2)A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
A.“精明的贾迎春、懦弱的贾探春”错,应该是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
B.通灵宝玉上的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金锁上的字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D.话是贾宝玉说的,不是秦钟。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所给的语段的中心句是首句“社会结构中最重要联系是亲属关系”。根据“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这句话,可以推知“这种由生育和婚姻事实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放在A处最恰当。因为两个句中都提到了“网”,都提到了“亲属关系”这张“网”。前后句语意连贯,联系密切。
故选A。
二阅读(50分)
(一)(13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逝川
迟子建
①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②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③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硫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她还常年备着男人喜欢抽的烟叶,几杆铜质的烟锅齐刷刷地横躺在柜上,你只需享用就是了。
④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⑤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
⑥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⑦吉喜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⑧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⑨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泪鱼不同于其他鱼类,它被网挂上时百分之百都活着,大约都是一斤重,体态匀称玲珑。将这些蓝幽幽的鱼投入注满水的木盆中,次日凌晨时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鸣的声音了。
⑩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了,有什么感觉不对的地方。
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吉喜乌黑的头发上落着干草屑,褐绿色的草屑还有一股草香气。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巴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巴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
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的确,每年在初雪的逝川岸边,吉喜总能打上几十条甚至上百条活蹦乱跳的泪鱼。吉喜用来装泪鱼的木盆就能惹来所有人的目光。
大约午夜十一时,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
“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那有质感的鳞片当年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出畅快的叫声啊。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了,牙床不再是鲜红色的,而是青紫色的,像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墙。她的头发稀疏而且斑白极像是冬日山洞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
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渔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上网。天有些冷了,吉喜将头巾的边角努力朝胸部拉下,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渔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有删改)
3.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甲渔村在每年初雪降临的黄昏捕捞泪鱼,是为了消灾祈福。人们在寒冷的夜晚安慰了一条条悲伤的鱼,便也得到了内心的安宁。
B. 小说描绘了清新自然、淡泊宁静、韵味无穷的画面,带给读者忧伤中不绝望、充满温情与欣喜的感受。
C. 小说写吉喜亲手为阿甲渔村的后代接生的过程,暗示了主人公充满生机而又不乏辛酸的人生历程。
D. 作者描绘了一条神秘的河流——逝川,它会发出呜咽之声,是一条时间之河,也是一条生命之河,见证了世间的欢乐悲苦。
4.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逝川”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也表达了中国人“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的传统时空观,
B. 小说中的泪鱼是美丽的鱼,作者把这种真实存在又罕见的鱼写进小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神秘感。
C. 整篇作品如诗如歌,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为我们营造出一种哀伤而又充满温情的美好意境。
D. 文章现在与过去交织呈现,丰富了吉喜这一人物形象,使作品的内容更加厚重。
5. 吉喜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谈谈作者是如何塑造吉喜的形象的。
6. 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3. C 4. B
5. ①外貌描写。干瘦而驼背,瘦骨嶙峋的手,表现了吉喜的孤单悲苦;②语言描写。吉喜安慰产妇的话,表现了她的善良、体贴和宽容。③动作描写。能捕鱼,会接生,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④侧面描写。通过胡会的话侧面表现她的能干。通过人们赠送她泪鱼,侧面烘托她的善良及性格魅力。
6. ①设置悬念。标题“逝川”,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文章以“泪鱼”为线索展开叙述,先交代泪鱼的传说,再写吉喜去捕泪鱼,再写吉喜因帮人接生错过了捕泪鱼,再写吉喜意外获得大家回赠的泪鱼,最后写吉喜放掉了泪鱼。通过写村民对泪鱼的捕和放,有力地表现了对生命的崇拜、对苦难的消化以及对人性的礼赞的主题。情节紧凑,结构严谨。③伏笔照应。文章结尾吉喜把泪鱼放生,照应开篇人们捕捉泪鱼的习俗,使小说结构严谨。④情节波澜起伏。吉喜去捕泪鱼却被人喊去帮忙,错过捕鱼时机;正当她失望之时,却发现木盆里装满了泪鱼。吉喜的付出得到了村民的回报,升华了主旨,体现了对人性的礼赞。⑤小说运用插叙手法,使吉喜的形象更加丰满。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暗示了主人公充满生机而又不乏辛酸的人生历程”属于过度解读。写吉喜亲手为阿甲渔村的后代接生的过程,主要表现吉喜迎接生命,备受甲渔村人尊重的原因。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把这种真实存在又极为罕见的鱼写进小说“错。泪鱼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意象,不是真实存在的鱼。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人物描写的手法有正面与侧面两种。正面描写主要有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他人的衬托。结合“干瘦而驼背”“瘦骨嶙峋的手”可知,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吉喜孤单悲苦的形象。结合“有我在,没有人会死的”可知,吉喜在给产妇接生时善良而体贴,通过语言描写描写吉喜的美好品格。
结合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吉喜换上一根新蜡烛,给产妇讲她年轻时闹过的一些笑话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她开始起网了可知,吉喜能捕鱼,会接生,当地人都很依赖她,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她勤劳能干。
结合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可知,胡会的话侧面表现她的能干;“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吉喜因给人接生错过了捕鱼时机,人们偷偷赠送她泪鱼,侧面烘托她的善良及性格魅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谋篇布局能力。
开篇,标题是“逝川”,“逝川”是一条河流的名称,“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开篇具有神秘色彩,增加了文章悬念的效果;
线索上,“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一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将网下到江里……一条泪鱼也没捕到,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先交代泪鱼的传说,再写吉喜去捕泪鱼,再写吉喜因帮人接生错过了捕泪鱼,再写吉喜意外获得大家回赠的泪鱼,最后写吉喜放掉了泪鱼。小说以“泪鱼”为线索,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照应上,开篇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次日凌晨时人们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放生泪鱼的习俗,与结尾“用瘦骨嶙峋的手将一条条丰满的泪鱼放回逝川。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吉喜把泪鱼放生,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情节上,“吉喜将网下到江里……一条泪鱼也没捕到写吉喜因帮人接生错过了捕泪鱼,”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再写吉喜意外获得大家回赠的泪鱼,制造情节波澜,升华了主旨,体现了对人性的礼赞。
叙述手法上,“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插叙了吉喜年轻时与胡会的一段感情,突出吉喜能干的形象,使吉喜的形象更加生动完整。
(二)(7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东田
【南朝】谢脁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7.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___诗。
8. 下列对这首诗景物描写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诗中描绘了春末夏初美景,构成一幅意境淡远而生机盎然的图画。
B. “远树”二句写远景:树木茂盛,树影朦胧,烟雾缭绕,云霭密布。
C. “鱼戏”二句写近景:鱼儿活泼,嫩荷婀娜,众鸟欢鸣,落英缤纷。
D. 先用精细的工笔描绘阔大的背景,后用疏淡的白描点染精美的细节。
9. 这首诗写出诗人感情怎样的变化?是如何表现这种变化的?
【答案】7. 古体诗 8. D
9. 诗人的情感从愁苦(忧愁)到快乐(愉悦)。
开首二句“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先写自己出游的原因,即苦于内心闷闷不乐,所以约伴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乐趣。面对着大自然美好的图景,诗人如梦如醉,完全忘记了自己初来时的烦闷,以致使诗人发出:“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这种由衷的慨叹。情感从愁苦(忧愁)到快乐(愉悦)。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体裁常识的能力。
这首诗共十句,每句五个字,其中第六句“稀”字不押韵;只有五六句对仗,其他都不对仗。由此可见此诗用韵、对仗比较自由。由此判断是古体五言诗。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景物描写手法和特点的能力。
D.“先用精细的工笔描绘阔大的背景,后用疏淡的白描点染精美的细节”错,应该是先用疏淡的白描描绘阔大的背景,后用精细的工笔点染精美的细节。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美好的向往。
由“戚戚苦无惊”可知,诗人的心中不乐,是愁苦的,故与朋友携手来游东田;
诗的最后两句“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写不去饮酒取乐,而是凝神眺望城郭边的青山,诗人陶醉于自然景色中流连忘返,诗开始时的苦闷至此已荡然无存,化作赏景的快乐。
故诗人的情感变化:从愁苦到快乐。
(三)(18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莱葬。近抚之,气息慑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英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10.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如被冰雪 (2)手裁举 (3)成以其小,劣之
(4)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5)俄见小虫跃起 (6)虫翘然矜鸣
11. 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B. 喜置榻上,半夜复苏
C. 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D.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折藏之,归以示成 宰以卓异闻
B. 昂其直,居为奇货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C. 儿涕而去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D. 成述其异,宰不信 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13. 翻译下列句子。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14. 小说中“求神问卜”和“魂化促织”两个片段各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10. (1)覆盖(2)通“才”,刚刚(3)认为……劣/差(4)但(5)一会儿(6)夸耀
11. D 12. B
13. 随即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停落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
14. ①“求神问卜”推动情节发展,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魂化促织”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同时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被”,覆盖;句意: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
(2)“裁”,通“才”,刚刚;句意:手刚举起。
(3)“劣”,认为……劣/差;句意:认为它很差(看不上它)。
(4)“顾”,但;句意:但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
(5)“俄”,一会儿;句意: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
(6)“矜”,夸耀;句意: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省略句;将献(于)公堂,惴惴恐不当意;句意: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
B.省略句;喜置(于)榻上,半夜复苏;句意: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
C.省略句;留(之)待限期,以塞官责;句意: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D.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把/凭借”,句意: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县官也凭借才能卓越而闻名了。
B.均为“作为”;句意: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当他作为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
C.“连词,表修饰关系/通‘尔’,你的”;句意:孩子哭着跑了。/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
D.“代词,它的/代词,它”句意: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所有的特殊情况他都亲自试过了,没有人能够超过他。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旋”,随即;“临”,走近;“集”,止;“释”,放开。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跳舞。展玩不可晓”可知,成名让妻子去求神问卜,求神问卜的结果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由原文“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可知,“魂化促织”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同时成名的富贵是由于自己的儿子化作促织而得到的,所以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
参考译文:
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再也没有了依靠。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气呆呆的,气息微弱,只想睡觉。但是看到蟋蟀笼子空着,成名就急得气也吐不出,也不敢再追究儿子的责任。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得动手捉它,那蟋蟀叫了一声就跳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像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它。(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里去了。再仔细看它,形状像蝼蛄,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他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但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像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鬣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
(四)(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施山书舍记
(明)徐渭
①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道。”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①用值若干而有之。
②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
③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钜丽倾都之孔道,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夜归牧唱之儿童又往往诧于野火转磷。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
④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
[注]①商伯子:人名,作者故乡人。
15.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乃
B. 则
C. 然
D. 因
16.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叙写了西施山之名,及其古老传说。
B. 第②段描写作者应邀游西施山所见之景。
C. 西施山上宫殿已成墟落,现此处民风淳厚。
D. 作者希望商伯子登西施山时能与自己同感。
17.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写景的文字。
18. 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且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5. C 16. B
17. 第②段语言风格平易质朴(写“清新朴素”等亦可)。作者用清新简练的笔调(白描的手法)勾画了一幅南方山村水墨图,山丘低矮,竹篁青翠,亭舍几间,荷菱数点,触目皆为田园流水。语言不事雕琢,却将西施山的和平宁静、朴素安适表现得真切而有画面感,同时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此间山村之景和田园耕读生活的喜爱之情。
18. 本文记叙西施山的古今变迁,从歌宫舞馆,而今一朝寥落成为村庄,记叙、议论中透出作者一缕悼古的淡淡哀愁和时事易变的辗转思考;第②段描写西施山赏心悦目的山光水色和农田渔桑之景,蕴含着作者对山村美景的喜爱之情;第③段主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感叹专心农桑本业,民俗淳厚,那么有识者也会忘悲微笑,由此进一步抒发作者对和平宁静的田园耕读生活的欣然与珍视。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结合原文“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亦曰‘土城山’”,大意是“西施山在县城往东约五里,《越绝书》及《吴越春秋》都称它为土城,后人才改为现在的名字,但也叫它土城山”。这是在说的山的名字,前面说山叫“土城”,后面说后人改了现在的名字,但是名字中依然有“土城”二字。可见句子前后形成了转折,因此此处需要填写一个表转折的连词。
A项,乃,一般表顺承关系或者表判断,不合要求;
B项,则,一般表顺承关系,也可表判断,不合要求;
C项,然,表示转折关系,符合题干要求;
D项,因,一般表顺承关系或者表因果关系。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B项,“第②段描写作者应邀游西施山所见之景”错,这段只是介绍商伯子买下它之后,山的布局景色等。原文有“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作者因病并未游西施山,只是凭着记忆写下它的景色。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言风格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根据写作的内容、用词等语言特点分析判断风格,并结合表达的情感来分析效果。题目是,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写景的文字。
结合原文中的一些描写,比如第2段描写西施山的景色“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此段描写运用白描手法,勾画了一幅南方山村水墨图,山丘低矮,竹篁青翠,亭舍几间,荷菱数点,触目皆为田园流水。“上有”“台东有”“西有”等语言平易质朴,不事雕琢;“丛灌疏篁”“鲜澄可悦”等描写笔调清新简练;将西施山的和平宁静、朴素安适表现得真切而有画面感,同时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此间山村之景和田园耕读生活的喜爱之情。这些都体现出平易质朴的语言风格。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情感及写作手法的鉴赏能力。写作手法具体考查表达方式。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分析情感要结合具体句子来分析。题目是,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且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
①段是叙述和议论。写了西施山名字的变迁,原文有“《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以及议论“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字里行间包含着淡淡的思古哀愁以及世事变迁的感慨。
②段是描写。写了西施山的景色,“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描写了西施山清新宁静的美景。“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表达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以及对田园耕读生活的向往。
③段主要是记叙、议论。“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钜丽倾都之孔道,而今变而且迁之”“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记叙西施山的古今变迁,从歌宫舞馆,而今一朝寥落成为村庄;“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通过议论感叹专心农桑本业,民俗淳厚,那么有识者也会忘悲微笑。记叙、议论中透出作者一缕悼古的淡淡哀愁和时事易变的辗转思考。
④段是记叙、抒情,“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进一步抒发作者对和平宁静的田园耕读生活的欣然与珍视。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西施山在县城往东约五里,《越绝书》及《吴越春秋》都称它为土城,后人才改为现在的名字,但也叫它土城山。大约是勾践在这里建造了宫室,来调教西施、郑旦,拿她们去献给吴国。又说:“怕这两位女子鄙陋简朴,所以叫她们住在大路附近。”那么在当时,这里本是极繁华的要道了?
过去了数千年,它的历代主人已难以知道了。商伯子花了一些代价拥有了它。山不过数仞高,然而丛生的树木与稀疏的竹子,却也鲜亮可喜。山上有台,台的东边有亭,西边有几间书屋,屋后有座池塘养着荷花,从东向外转过去,截住流水用来养菱并在上面筑了亭子,前面则还跟从前一样,叫脂粉塘,没有什么改变。东、南、西三面的山,高耸青翠难以尽数,全都是名山。环绕着书屋的田地水塘一眼望不到边。所有的田地与水塘,无不用来种稻养鱼植桑。我年轻时曾在这里饮酒作乐。现在伯子让我作文记叙,我虽因病不能前往饮酒,但还能够记起它来,大体就是这样。
唉,土城,不过一座山而已,起初因为是美女歌舞的宫殿,对着极为繁华的大路,而今早已有了变迁。一旦寥落之地成了村落,农夫老人在其中耕种、垂钓、徜徉,有时还在锄草种地时捡到她们遗落的头饰;到了天色昏暗之时,入晚唱着歌归来的牧童又常常惊讶地看见闪动着的鬼火,这些应该都是让人感慨叹愧、可供乡野之人聚集谈论的材料。至于如今以质朴取代了艳丽,以农桑生产取代了歌舞表演,专事农业而风俗淳厚,则有见识的人未始不会忘其可悲而为之一笑。
伯子聪明而有文名,通晓事物的更迭变化,如能尝试着在读书的余暇,登上这座山眺望一下,或许看到那些景象而有如我前面所说的那样的想法,姑且拿来体味体味,或许也能为之一笑吧?
三作文(40分)
19. 有人说,当对幸福的追求过于急切,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也有人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供了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对幸福的追求过于急切,人的内心就会产生痛苦;一种认为未必是这样。考生可以选择一种观点来阐述看法,也可以辩证思考两种观点。
同意第一种观点。幸福是一种状态,不是一种结果,它存在于生活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与欣赏。急于求成只会引起我们的焦躁,忘记了对生活的感受,与幸福擦肩而过。在这个讲究高速的时代,我们总是慌慌张张急急忙忙的去奋进去前行 。旅游要走高速,上课要上速成的,连一颗小小的感冒药都要吃速效的。速度固然重要,但没有把握好限度便是鲁莽,使事情往更坏的方向发展。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我们总在风中不停的奔跑想去追求自己心中的幸福,但在这过程中,你疲倦的放慢脚步,你哭泣狼狈谢幕,你悲伤的望着远方,你失望着抱怨生活。而最终的原因,不过是你的急切压垮了你的追寻,你的速度阻碍了你感受幸福的能力,感受不到幸福,痛苦自然就会产生。
同意第二种观点。急切地追求幸福未必会导致痛苦。对幸福的渴求反而会让我们对幸福的感受更加敏感,平时可能会被忽略的细节反而会被发现、被重视,从而能够更能够感受到幸福;同时,急切地追求幸福,那幸福就会成为你的目标,你的希望,有了目标和希望的人本身就是幸福的;何况我们会为了幸福而努力去奋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幸福的,无论最后是否能实现幸福的目标,幸福的过程就已经让人足够幸福。
写作时可以辩证思考这个问题,首先应阐述对幸福的解读可以不同,幸福的定义和感受因人而异,因此凡事不可一概而论,有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比较急切,当不能马上实现目标时,可能会产生痛苦的感受;但有人能够对幸福有正确的认知,虽然也急切地追求幸福,但也能够感受过程的幸福。由此可见,追求幸福是否急切并非产生痛苦的根源,对幸福的正确认知才是决定是否幸福的根本。
立意:
1.幸福不可速成,莫让幸福成痛苦。
2.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幸福。
3.能否幸福取决于对幸福的正确认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