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我的第一本书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八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我的第一本书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八年级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07 12:11:01

文档简介

第三课 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深入把握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揣摩含意丰富的语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体味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追忆。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
(板书文题、作者)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
教师明确:
(投影)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作了不中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爰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下列词语。
(投影)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温和宽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住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出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十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双关的修辞方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文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探人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
第一组同学认为文中展现的父子深情打动人。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得知“我”考了第二名后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问清原委后,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作者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第二组同学深入体味了文中的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唯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邻,村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第三组同学关注文中补叙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的语段。人狗合演“双簧戏”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禁,深深感动于儿童时代的那份稚真的童趣,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恶劣、生活窘迫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十分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实说法。
板书设计

课 题
第三课 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教学难点
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 学 流 程(第 一 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u)似 掺(chan) 脊(ji)背 枉(wang)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并掌握补充注释
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学生了解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学生互相补充、评议。
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布置作业
1.研讨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父母的爱
朋友的爱 爱与乐趣
人与动物的爱
我有第一本书的珍贵
学生对当时的生活困境以及困境下友谊理解有难度。
课 题
第三课 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教学难点
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 学 流 程(第 二、三 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学生了解
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拓展训 练
教师引导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布置作 业
1.研讨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父母的爱
朋友的爱 爱与乐趣
人与动物的爱
我有第一本书的珍贵
学生对当时的生活困境以及困境下友谊理解有难度。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本书》是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六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忆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示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学习了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因此我尽量介绍一些关于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的苦难生活,课前也让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或访问老人等形式查找那个时代的情况,以加深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景况的理解,借以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另外,本课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因此学生读起来比较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辞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体会文中词语的含义。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说: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把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因此,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初三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目标。因此,我把本课重点明确为理解语句含义,复述课文。
  联系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背景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到感悟,对今天的学生来说,由于不是亲身体验,难度要大点儿,因此,我把难点定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课语言浅显易懂,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学,预习好课文,处理好字词问题。理解语句则采用合作探讨的方法,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
  理解词语: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很轻松的完成问题。
  (三)整体感知:
  1、用五分钟的时间朗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主要情节,复述时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
  2、在朗读感知课文和听复述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a、“我的第一本书”仅仅只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b、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涵。
  (四)问题研讨: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就有疑问的句子或不懂或乡考察同学的句子提出来,请同学解答。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畅所欲言:
  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吗?
  这是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考考你:
  本题是就课文最基本的知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七)拓展提高:
  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人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五分钟后交流。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通过写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八)布置作业:
  a、把课堂小作文整理好抄写在小作文本上。(必做题)
  b、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一本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写下来,并且谈谈这本书对你的影响。(选做题)
  本题是进一步加强能力强的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九)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在对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适当在文章的写作背景上多介绍一些,并注重对学生感情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问题探究”和“畅所欲言”两个环节中,欣喜的感觉盈满心间。真的没想到,在我眼里一向缺乏自主阅读体验的学生,一旦给他们机会唤醒与文本主动对话的欲望,他们的表现是多么出色!当学生的问题一个个报出时,我看到了提问题同学的骄傲和尚未习惯于“发问”的那部分学生脸上的惊羡!当问题报完,请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答案时,大部分学生兴趣浓厚,发自内心地开始探究起来。那一刻,我在课堂中,仿佛听到了田间禾苗在阳光下生长的声音
  本课有两点收获:
  1、我体会到了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任务分析”的重要。
  因为事先让学生写写读课文后的感受、听听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我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来确定课堂设计方案。平时牵着学生上课,所有对学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师从经验出发的判断,这种“一厢情愿”其实是一种武断的行为。
  2、要设法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与文本产生对话。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现实中,缺乏自我体验的能力,抓住阅读权不放。这次尝试让我发觉,错的是我自己。
  但是,目前这些做法还只是个尝试,如果能带给学生一点阳光的话,也只是从指缝间流下的几缕而已。我期盼着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让自主学习的阳光直射无影!
第三课 我的第一本书
课时训练
一、基础练习(30分)
1.下列加点字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酷似(kù)  盈眶(kuànɡ) 马鬃(zhōnɡ)  塾师(shú)
B.晾晒(shài) 磨蹭(cenɡ) 苦楚(chǔ)   背熟(shú)
C.红薯(sǔ)  驮灯(tuó)  奥秘(mì)   愣了(lènɡ)
D.掺和(chān)  愁苦(cóu) 崇敬(chónɡ)  沙哑(shā)
2.下列句子中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我以为父亲要凑我了,可是没有。
B.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
C.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D.他一辈子挎着蓝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3.下列各句中,说明父亲回家次数最少的一句是(  )。
A.我父亲在离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B.我父亲在离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极少回家。
C.我父亲在离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少有回家。
D.我父亲在离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很少回家。
4.下列词语中词性完全一致的一组是(  )。
A.愁苦 崇敬 赞美 晾晒
B.掺和 奥秘 凄惨 酷似
C.温厚 欣慰 荒寒 幽默
D.昏黄 磨蹭 金黄 稀奇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
B.通过一晚上的修修补补,让书成了完完整整的两本。
C.前几天一位诗人来访,看见我写的这个在稿纸上的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
D.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麻袋书和一箱红薯。
6.元贞“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造成他这种境况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练习(30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①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②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③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关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④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_____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_____,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
7.①②两处描写了父亲的哪些方面?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通过③④两处的描写,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给这段文字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元贞比你有出息”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填入文中空格处恰当的一组词是(  )。
A.竟然 缝缝补补B.居然 缝缝补补
C.竟然 修修补补D.居然 修修补补
三、热点考题(40分)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祖母的呼唤(节选)
童年时,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和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于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祖母急促而愤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①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我还没回去,②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12.解释下列词语。
冷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韧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祖母呼唤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与标题相呼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①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祖母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②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祖母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提示
1.B
2.C
提示:A.揍B.“马鬃”D.篮
3.B
4.C
5.A
提示:B.缺主语:C.语序不当;D.定中搭配不当,应为“一箱子书和一麻袋红薯”。
6.
(1)在他成长的第一阶段,就失学了;
(2)当地文化、经济极度贫困落后。
提示:此题要结合全文和写作背景来理解。
7.行动、情态、语言等方面。爱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感情。
提示:此题可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分析描写角度,再结合人物形象来品析说话人的感情。
8.温和、善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友情。
提示:此题要结合上下文意来理解分析。
9.如“夜补课本”、“巧补课本”。提示:此题要综合概括文意,并抓住关键词作答。
10.元贞家境不如“我”,成绩却比“我”好。
11.D提示:此题要认真辨析各组词的词义差别并结合文意来选择。
12.形容冷气逼人。指顽强持久,不易变化的特性。
13.祖母的呼唤声最细最弱,发颤发抖而富有弹性,但不沙哑。
提示:此题要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来分析。
14.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
15.比喻。通过描写声音的特色,传达出呼唤声中的真情。
16.夸张和拟人。
与15题相近。提示:此两题要结合修辞知识,抓住关键词辨析所使用的修辞,然后综合文意理解人物的感情。
课件12张PPT。牛汉我的第一本书作者简介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1951)、《爱与歌》(1954)、《温泉》(1984)、《海上蝴蝶》(1985)、《沉默的悬崖》(1986)、《牛汉诗选》(1998)。 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恍惚之中听见一声
石破天惊的咆哮,
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掠过我的头顶
腾空而去,
我看见了火焰般的斑纹
火焰似的眼睛,
还有巨大而破碎的
滴血的趾爪!
——《华南虎》牛汉,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蒙古族,当代诗人。 诗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情境、意象。我是老一代人,更偏重古典与现代沟通,强调诗的生命体验,强调生命的血肉感,没有真实的人生就没有我的诗。我这个人以及我经历的一切坎坷、屈辱都无法和诗剥离。我是历史的伤疤,活着的伤疤,我的肉体与心灵里里外外都是伤疤,每一首诗都是伤疤在诉说。读者如果能从我的诗中感受到历史的疼痛,我就知足了。牛汉论诗预习检测: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马鬃 酷似
磨磨蹭蹭 哄堂大笑
晾晒 塾师 泪水盈眶
(yōu mò)(qī cǎn)( fù )(zōng)(ào)( kù)
(cèng)(liàng)(shú)(yíng)(hōng)第一本书的故事
这样一本破破烂烂的书,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请读课文,说一说我的第一本书是 的书,并根据你所填的短语来讲述有关的故事。故事汇 大家好,我是今天故事汇的主持人……第一本书的故事:父:考书问书

灯下补书携子读书子:裁书送书爱书赠书转学带书读书,悟书:1、 请再次走进《我的第一本书》找出最能触动你心弦的地方,读一读并谈谈为什么。1、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2、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假设已成为诗人的牛汉和乔元贞在偶然的机会相遇了,他们一起回忆起那一段辛酸而又不乏温情的童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请你根据时代背景发挥想象设计一段对话。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并推荐两名同学进行表演。走进人生剧场 生活是一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这就是人生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