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之《石壕吏》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之《石壕吏》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2 20:1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石壕吏
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而就是这一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用记录历史的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用诗歌的形式向后人展示了那段充满战火和硝烟,浸满眼泪和辛酸的历史。
石壕吏
—杜 甫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
2.通过想象补充石壕吏的语言与神态。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重难点)
3.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知人论世

杜 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悲壮,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
2.把握好节奏
3.读出感情
吏:lì 逾:yú 邺:yè 戍:shù 咽:yè 妪:yù
朗读要求: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①五言古体,用韵灵活;
②二三停顿,节奏感强;
③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初读感知
再读解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投:投宿
吏:小官,
这里指差役
逾:越过
走:逃跑
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壕村,遇到有差役趁着夜色来抓人。老头(听到声音)便越墙逃跑了,老妇走出屋去应门。
第一段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一何:多么
差役叫得多么凶狠,老妇啼哭得多么痛苦。
第二段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前:上前
戍:防守
书:信
新:最近
偷生:苟且活着
已:停止,
  这里指生命结束。
裙:泛指衣服
老妪:老妇
犹得:还能够
第三段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说:我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不过是苟且活着,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
第三段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是)出出进进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第三段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请让我今晚跟你们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赶上)准备(明天)早晨做饭。
第三段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哭泣。(等到)天亮登程赶路时,只有同那个老头告别了。
绝:消失,停止
登:踏上
第四段
品读探究

1.你能用原文中的一句诗来概括一下诗歌内容吗?
有吏夜捉人
“吏”指的是官吏;被捉走的人是老妇人;杜甫见证并记录了这个过程。
2.这三个人物,身份不同、境遇不同、性格各异,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诗歌,品读诗歌,品析人物,体悟情感。请以“从▁▁▁”(字、词、诗句)中,我读出了(官吏、老妇、作者)的▁▁▁▁。” 的方式走进文本,品读诗文。
提示:紧扣文本,试着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品:品析具体字词、诗句,说出其表达效果;
②读:美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③悟:展开联想和想象,说出独特感悟和见解。
从“有吏夜捉人”中,我读出官吏的凶狠。“夜”字表明了是黑夜突袭,老百姓没有防备,可以抓到人。
从“有吏夜捉人”中,我读出官吏是残暴的人。“捉”字带有强制性,有暴力倾向。
从“吏呼一何怒”中,我读出官吏的蛮横。“怒”表明怒气冲冲。
从老妇人诉说中,我读出官吏应该一直在逼问。
1、官吏--------暴
插上想象的翅膀:
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石壕吏: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汝家有男丁否
尚有他人否
内室是何人
一定还有人!
还有他人否
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侧面描写、想象。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
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的“新”中,我读出了老妇的凄苦无奈。“新”字说明老妇的两个儿子刚刚战死,血迹未干,老妇心灵的创伤还未痊愈,官吏又来抓人,真是雪上加霜。
从“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中的“更”中,我读出了老妇的无奈。家里实在没有什么人可以去参军了。
人生有三大哀,一是少年丧父,二是中年丧偶,三是老年丧子,而老来丧子其痛最哀。
2.老妇-------苦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丧子之苦
------困窘之苦
------应征之苦
从“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我读出作者的无奈。因为听到他人的“幽咽”,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也是沉重的,作者的心也在哽咽,为这一家人的遭遇而哽咽,为所有遭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而哽咽。
作者-------忧
我们品读出了官吏的暴、老妇的苦还有杜甫的忧,官吏的暴虐让我们气愤不已,老妇的苦更是深深地触动了我们,而当国家的大不幸和人民的小不幸发生矛盾的时候,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种内心的纠结,那种颤栗,那种无奈,那种悲哀,更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杜甫的那颗“视国家为生命,视民生为己任”的伟大的民族情怀。怪不得有人这样评价杜甫的诗“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胸襟,铸就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情怀。”所以,又有人说,读杜甫的诗,只有读到沉郁顿挫,读到泪湿满襟,方能真正读懂杜甫。
小结
1.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课堂问答
杜甫自己是一个小官,同时那时也是按户抓丁的,杜甫只是在此投宿。
课堂问答
我想,这是因为他除了沉默以外很难有别的选择。一味同情民间疾苦反对抓壮丁吗?这时刚刚兵败邺城,如果再吃败仗,国家的前途将不堪设想,所以非补充兵源不可,哪怕是多一个炊事老太也是好的。
那么就拥护“吏夜捉人”吗?作者也不忍,人民群众已经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怎么好再来抓人?他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郭沫若曾评价他的诗“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是一个忠君爱国的诗人,平生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是另一方面,杜甫又深深地同情人民大众,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君与民这两头他都要同时顾及,这就是所谓忧国忧民,当二者难以兼顾的时候,诗人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于是他就在这巨大的痛苦中无可奈何地沉默了。
2.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古体诗跳跃性很大,给人留下许多空白,文中没写“吏”的话语,但并不代表他们不说话。根据妇人的“致词”推断“吏”言,内容写老太太的多,但无一处不在写官吏的凶狠野蛮。
课堂问答
3.诗歌题目是《石壕吏》,为什么内容写老太太的多,而写当差的少呢?
这是一首叙事诗。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叙述石壕村一普通百姓家庭被征兵逼得家破人亡的遭遇,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反映“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揭露了官吏的蛮横残暴,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总结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初读感知
作业布置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
 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