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统编语文八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统编语文八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2 20:19:3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0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送友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借助注释读懂诗歌内容。
2.品读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题解
这是一首题壁诗,古代文人士子在远游近访中,常常会即兴或应邀将诗文书写于墙壁上。
破山寺:指佛寺名,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
后禅院:指僧人居住的地方。
常建,唐代大诗人。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进士,仕途坎坷,直到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后辞职还乡,今存诗五十七首。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
作者简介
诵读诗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lài
dōu
qìnɡ
诵读诗歌
2.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理解诗歌内容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①禅房:僧侣的住所。
②悦:使······愉快。
③空:使······空,使······没有杂念。
④万籁:各种声音。
⑤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大清早就信步来到破山寺内,
初升的太阳渐渐照上了高林。
曲折的小路通向那幽静之处,
座座禅房深深藏在花木丛里。
湖光山色使小鸟们怡然自得,
碧潭倒影把俗念驱除个净尽。
此时此刻后禅院中万籁寂静,
只听见佛殿传出了钟磬声音。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清晨,天空湛蓝明净,一尘不染,诗人走入历史悠久的古寺,可见其对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高林”突出了林木的繁茂高大。
赏析诗歌
大自然的宁静,禅院的清幽使诗人心情愉悦,让诗人充分感受到风景的美好,更体味到远离尘世的快乐。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诗人的目光由远及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路,它一定通向寺院中更加深邃的地方;沿着小路向前行走,忽然画面一展,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后禅院,一下子豁然开朗。
赏析诗歌
整联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韵,表现了禅院幽深、清寂的景色,构成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似乎可以洗濯身心,放飞灵魂。
这一联笔法高妙,意境清新,传为千古名句,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称赞说:“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尤袤《全唐诗话》)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诗眼”分别是“悦”和“空”。山光幻彩,连小鸟都被打动了,发出喜悦的啼声;潭中倒影清澈,让人杂念全消,仿佛放空一般。鸟性、人性、佛性融在一起,引起人们无限遐思,让人参悟这空寂中的禅意。
赏析诗歌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颈联中的诗眼是什么?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以动衬静,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达到了“鸟鸣山更幽”的效果。
赏析诗歌
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寂灭了,只剩下了寺院里传来的钟磬之音,洪亮、悠扬、绵长。这声音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灵,表现诗人此时完全融入佛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特色鉴赏
有人说,盛唐诗歌,风格多样,写尽了“雄壮”“豪迈”“奇丽”“高雅”“悠闲”,却唯独少了个“幽”字,而常建诗歌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独以幽胜”,请你结合诗歌具体谈谈。
《唐诗成法》:但写幽情,不着以赞羡语,而赞羡已到十分。
首联:古寺高林 环境之幽
颔联:曲径禅房 人境之幽
颈联:山光潭影 心境之幽
尾联:钟磬之音 意境之幽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后禅院清幽的环境,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自然高远的境界。
小结:
送友人
李 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诵读诗歌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诵读诗歌
2.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 /一为/别,孤蓬 /万里/征。
浮云 /游子/意,落日 /故人/情。
挥手 /自兹/去,萧萧 /班马/鸣。
理解诗歌内容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①蓬:蓬草,枯后根断,这里
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②浮云:比喻游子行踪不定。
③落日:比喻难舍之情。
④自兹:从此。
⑤萧萧:马嘶叫声。
⑥班马:离群的马。
理解诗歌内容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清澈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我的朋友要踏上万里征程了。
朋友就像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即将落山的太阳,就好像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友人骑的那匹马,萧萧地嘶叫着。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青山”“白水”,一横、一绕 ,一静、一动,不仅是巧妙的对仗,而且山的静默,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
赏析诗歌
首联点明了送别的地点、环境,“横”描写青山横亘绵延的静态之美;“绕”描写白水潺潺流过的动态之美,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画面。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赏析诗歌
如何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的人,如蓬草一样,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用一“孤”字,更表现了诗人的怜惜之情。
此联运用比喻的修辞,用“孤蓬”比喻友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飘泊天涯的真诚的关切之情。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赏析诗歌
比喻,用“浮云”比喻“游子”,漂浮不定,用“落日”比喻自己,将离愁化抽象为具体,表达自己与友人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真挚感人。
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日薄西山,霞光满天,夕阳是如此依恋着这个世界,不忍离去,多么像诗人与友人此时的难舍难分。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更衬托离情别绪,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赏析诗歌
此联描写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场景。以离群的马衬托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将离别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切动人。
多情自古伤离别,提到离别,不免让人“黯然伤神”,但是,李白的《送友人》却多了几分豁达洒脱,诚挚浓厚,请你结合诗歌具体说说。
特色鉴赏
首先,选用了明丽的色彩。“青山”对“白水”, “青”“白”相间,清新明丽;分手之时,遥望落日与浮云,火红与洁白相互映衬,璀璨耀目。
其次,选取宏阔的画面。 首联先是放眼远望 ,大笔勾勒青山,而近处的“白水” 又渐行渐远, 把人的视线引向遥远的前方;颔联借助想象,写未知的征程,虽然“孤蓬”衬出远行之人的渺小, 但“万里”一词气象宏大,引人遐想;颈联“浮云” 与“落日”一下子放大了空间,辽阔的天空,无尽的地平线,使人浮想联翩;尾联伴随着越来越弱的阵阵马鸣,空间不断延伸,渐渐淡出。
特色鉴赏
这首送别诗,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渲染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真切关怀之情。
小结:
朗读诗歌《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说说这两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离别之情?
作业:
同 学 们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