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第3节 安全用电电的危害 不懂得安全用电知识就容易造成触电身亡、电气火灾、电器损坏等意外事故,所以, “安全用电,性命攸关”。 你们见过这些标志吗?你知道这些标志的意思吗? 为什么电压越高越危险?为什么下雨时不能在大树下避雨?学习目标1.知道电压越高越危险;
2.了解导致触电的原因,知道安全用电的原则;
3.了解雷电的危害及避雷针的作用。安全用电主要包括:设备安全人身安全一、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人体所引起的伤害事故由I=U/R得
通过人体的电流取决于外加电压和人体电阻触电二、避免触电:1、人体的安全电压为不高于36V;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2、触电: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人体所引起的伤害事故,人体对0.5mA以下的电流一般是没有感觉的.人体触电时,当人体通过0.6mA的电流,会引起人体麻刺的感觉;通过20mA的电流,就会引起剧痛和呼吸困难;通过50mA的电流就有生命危险;通过100mA以上的电流,就能引起心脏麻痹、心房0.1秒钟停止跳动,直至死亡. 3、触电原因:由于跟地面不绝缘的人体直接或间接地触摸到火线连通所造成的4、触电的形式:单线触电有关触电的形式:双线触电 ①触电是怎么回事?
②低压触电有哪几种方式?
有过大电流通过人体 低压触电的原因 :人体接触火线并构成了通路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 二、常见的触电事故安全用电注意事项电线断了湿布摸电线上晾衣服未接地线烤湿衣服高压触电的两种形式高压电弧触电高压跨步触电常见的触电事故怎 么 了 ?想一想:“想想议议”: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哪些情况可能会引起触电呢? 这种方法行吗 ?该怎么办呢?讨论:
发现有人触电时又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切断电源,然后进行抢救。绝对不能用手直接拉触电者。小结:触电的急救方法,首先切断电源或用绝缘棒挑开电线,绝对不能用手直接拉触电者,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为了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你认为家庭用电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交流讨论:◆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更换灯泡,搬动电器前应断开电源开关。
◆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绝缘层。
◆保险装置、插座、导线、家用电器等达到使用寿命应及时更换。安全用电原则:三、安全用电原则讨论:
1.谈谈自己家庭或学校有没有违反安全用电的地方? 2.如因电线短路而失火,能否立即用水灭火?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思考:在雷雨天气,你在家里看电视,大人会要求你把电视关掉,特别是有室外天线的电视机,还特意要
提醒你将室外天线拔掉,这是
为什么呢?四、注意防雷 阅读教材第115页和教材第116页的STS,回答:
雷电是一种什么现象?有哪些危害?应该如何防雷呢?四、注意防雷 雷电是大气中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云层之间、云层和大地之间的电压可达几百万伏至几亿伏,放电时的电流可达几万安至十几万安,产生很强的光和声。云层和大地之间的放电如果通过人体,能够立即致人死亡,如果通过树木、建筑物,巨大的热量和空气的振动都会使它们受到严重的破坏。四、注意防雷 雷电可把建筑物摧毁,使易燃易爆物体燃烧或爆炸,使电器设备的绝缘击穿、烧毁,造成人畜伤亡等等。凡是在地面上突起的建筑或设施,都有遭受雷击的危险.www.xkb1.com1.应该留在室内,关好门窗。2.减少使用电话和手提电话。3.切勿游泳或从事水上运动。4.不要站在山顶及空旷场地。5.应远离高大树木和桅杆等,
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6.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在生活中如何防雷?四、注意防雷 高大建筑物的顶部都有针状的金属物,通过很粗的金属线与大地相连,可以防雷,叫做避雷针。四、注意防雷新式的避雷针四、注意防雷 我国古代建筑上的龙角形铁制装饰物四、注意防雷四、注意防雷现代建筑物上的避雷针高压输电铁塔最上面的两条防雷的导线四、注意防雷当堂训练1、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用剪刀或绝缘柄破损的钳子剪带电的导线
B、电线上晾衣服
C、发现有人触电时应立即用手将触电者拉离带电体
D、发现输电线的断头落在地上,不要靠近,更不要去 拾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雷雨天,不要到大树下避雨
B、不要用湿布擦亮着的电灯
C、移动电器时,应先使它脱离电源
D、因输电线路短路引发火灾时,应立即泼水灭火
DD 3.图中哪些做法能确保安全用电?( ) A B C DC4.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里,某村民到大树底下躲雨,不幸被雷电击中造成重伤,此后村内谣言四起,说什么“魔鬼缠身”,什么“前世没有修行好”等等,家里人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不但不送病人到医院医治,反而求神拜佛,导致病人耽误治疗。
(1)文中所述的观点对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人们在高大建筑物上安装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遇到这种雷雨天气情况,你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正确避雷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