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
A. 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C. 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D. 标志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
2. 1979 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工作。截至七届全国人大共制定了 138 部法律,对 10 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
法律等。材料主要表明“文化大革命”后我国( )
A. 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 法制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
C. 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 D.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完整法律体系
3.自 1979 年 9 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来,人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例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 “五个一工程”、创建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等活动。这些活动( )
A. 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B. 同人民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C. 改善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D. 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相互促进
4.1982 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材料意在强调( )
A. 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 B. 公民法治意识日益增强
C. 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D. 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5.有学者指出,根据礼仪与礼义一体化的原则,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在价值实践中则可以部分参考和借鉴传统礼仪的操作,或者说可以从传统礼仪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这表明( )
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传统礼仪影响较大
B. 传统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
C. 传统文化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D.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 年 3 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 )
A. 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 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 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 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7.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趋于法制化 B.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C.加强法制建设是为了巩固新政权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施
8.当代作家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从“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我们应吸取的最主要教训是( )
A.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重视民主、法制建设 D.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1982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的局面指出:“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所以,现在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邓小平的目的是( )
A.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 B.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 1954 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曾经有人提出过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的前面作为第二章,以示重视公民权利的意见。但当时因为有许多人不同意而未成现实。时间过了 28 年,我国经历了摧残人权的“十年浩劫”之后,因而在现行宪法的起草过程中,当又有人提出这样的意见时,终于顺利地被接纳了。再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考虑:公民权利自由的内容同宪法《总纲》第 2 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规定紧密相连,如果没有每个人的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监督权以及其他的一系列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行使,那么,所谓“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将无从谈起。既然公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基础,所以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移作第二章,紧接宪法《总纲》,这无论在实质上或者在逻辑上都是恰当的。
——摘编自许崇德《中国〈宪法〉:人民权利保障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宪法人民主权原则的体现哪些方面?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1954 年宪法适应了我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1982 年宪法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 C 项;从 1956 年中共八大召开后到 1982 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 A 项;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都是以宪法为核心,不会因为宪法的修改而改变,排除 B 项;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迈进,排除 D 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79 年以来……制定了 138 部法律,对 10 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可以看出,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法制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故 B 项正确;材料中说的不是民主政治建设,排除 A 项;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010 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D 项。
3.【答案】B
【解析】“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生活环境的好转,这些活动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等方面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故 B 项正确;A 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精神文明建设而不是物质文明建设,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信息无直接关系,排除。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可知法律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保障人权,故 A 项错误;公民法治意识日益增强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故排除B 项; 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在价值实践中则可以部分参考和借鉴传统礼仪的操作,或者说可以从传统礼仪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可知传统资源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间接的理论诠释,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提供借鉴,故B 项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传统礼仪影响的程度,故 A 项错误;C 项“精髓”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并未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背景,故 D 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1999 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故 A 项正确;B 项是 1978 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经济特区的设立开始于 1980 年,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 D 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中共八大”“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表明因为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民主法制建设不健全,许多领域缺乏法律的规范,所以国家迫切需要建立法制。也说明了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紧密相关。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健全法制,而不是民主政治建设;C项错误,新政权建立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956年时新政权已经得到巩固;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健全法制,并未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进行了肆意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因此,“文化大革命”最应该吸取的教训是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故C项正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提出的,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进行了肆意践踏,因此最应该吸取的教训是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而不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B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提出的,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强调经济建设,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B项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B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与材料中“1982年”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相符,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0.【答案】
体现在以下方面: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赋予公民以广泛的民主权利,并专设一章;将关于公民权利的内容放在国家机构相关介绍之前。
试卷第2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