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
社会保障》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 鉴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政府信用危机,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推行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政策。这说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B. 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C. 遏制经济危机的再次发生 D. 展示资本主义的优越
2. 《 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评论道,他曾以为欧洲找到了正确的道路——生活方式的超级大国,但现在忽然发现了这一战略的巨大缺陷——欧洲负担不了如此舒适的“退休生活”。他意在强调高福利 ( )
A. 没有益处 B. 引发道德危机
C. 导致经济负担加重 D. 缓和社会矛盾
3.英国福利津贴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 1984 年度)(单位:英镑)由此可见,当时英国的福利政策 ( )
A. 客观上扩大了贫富差距 B. 有助于调节收入分配
C. 还停留在单纯救济层面 D. 造成了政府的财政赤字
4.1945 年7 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
A. 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
B. 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C. 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
D. 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5.从亚里士多德的记载来看,克利斯提尼改革的核心是确定了村社为最基本的政治单位,所有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如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法庭和将领等都以村社为基础而组织起来。这( )
A.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B.促进了雅典工商业快速发展
C.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制度的基础 D.推动了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
6.有位于高处、豪华的领主住所;有简陋的农奴茅舍;有包括教堂、水磨房和手工业者的库房在内的公共设施;有领主主持的法庭处理领地内部事务;农奴以劳役地租的方式承担义务。这样的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中世纪庄园 B.中世纪城市
C.东汉豪强地主庄园 D.门阀士族辖地
7.16世纪的伦敦,一百年来(每年选举一次)有24个市长是绸缎、丝绒商,17个是呢绒商,14个是食品杂货商,其他每个同业联合会都有六七个人当选过。此外,伦敦市政参事和众议院议员也往往是12个大型同业联合会的成员。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最深刻的是( )
A.市民通过行会控制市政 B.市民通过选举开始参政
C.市民与君主开始共施政 D.行会是城市经济的灵魂
8.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将“低于舒适原则”确立为基本原则,即不论家庭大小和生活支出多少,金钱救济绝对不能超过社区独立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它规定,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这些规定反映出英国( )
A.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B.社会矛盾尖锐激化
C.形成了完善的法律体系 D.救济观念走向人道
9.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问世,随后的1622年《王位继承法》中部分法规和1722年《定居就业与救济法》对其具体实施规定做出了补充与修正,英国逐渐地形成了建立济贫院等一整套济贫制度。这一制度( )
A.是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
B.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新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C.暴露了西方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弊端
D.是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的革命结果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地方自治开始向近代转变,治安法官取代郡长,逐渐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斯图亚特王朝时期(1603—1688年),经历两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实验,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世纪,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地方自治发展到鼎盛时期。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9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国家立法主动控制地方自治主体的现象。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1894年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民选议会作
为地方权力机关。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地方逐步仰仗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据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B对,根据材料“鉴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政府信用危机”可见二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2.【答案】C
【解析】C对,“欧洲负担不了如此舒适的‘退休生活’”,表明高福利的弊端,即国家财政负担过重,降低劳动积极性等。
A错,高福利对于缓和社会矛盾,改善劳资关系等,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B错,高福利会影响劳动积极性,但不一定会引发“道德危机”。
D错,材料强调高福利的弊端,没有强调缓和社会矛盾。
3.【答案】B
【解析】B对,根据表格可知,月收入越高的家庭需要缴纳的税收也越多,领取津贴较少,而较低收入的家庭则相反,这说明福利政策有助于调节收入分配。
A错,福利制度客观上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C错,根据材料信息无法看出是否只停留在单纯的救济层面。
D错,仅凭材料信息,不能断定是否造成财政赤字。
4.【答案】B
【解析】因战争给社会经济带来破坏,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工党在竞选中提出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抓住了社会要求,取得了民众的支持,B项正确;从时间上看,A项与史实相符,但不是工党获胜的原因;C、D两项与题意不符。
5.【答案】C
【解析】克利斯提尼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并以此为基础设立五百人会议、十将军委员会、重新组织了公民大会等,这些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制度的基础,故C项正确;A项是梭伦改革的结果,故排除;梭伦改革促进了雅典工商业快速发展,故B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标志着雅典国家的形成,因此D项是C项的结果,故错误。
6.【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农奴、教堂、水磨房和手工业者的库房在内的公共设施;有领主以及劳役地租”可知是中世纪西欧的庄园,故A项正确;城市不符合劳役地租的信息,故B项错误;中国东汉和魏晋时期没有教堂,故C项和D项均错误。
7.【答案】A
【解析】有24个市长是绸缎、丝绒商,伦敦市政参事和众议院议员也往往是12个大型同业联合会的成员,说明伦敦市民通过同业联合会即行会参与并控制市政活动,故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选举问题,排除B;材料也没有涉及君主的信息,排除C;材料反映行会对市政的影响,不能说是城市经济的灵魂,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8.【答案】A
【解析】材料主旨是不对壮年男子进行救济是迫使工人进行劳动,保证自由劳动力的供应,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故A项正确;B、C两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故排除。
9.【答案】A
【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640年,由“1601年”,可知当时英国正处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转型时期,故排除D,选A;英国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爆发于18世纪中后期,排除B、C。
二、非选择题
10.【答案】
特点:以自治传统为依托;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地方自治性由强转弱。
影响: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增强了民众的民主管理意识;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为其他国家的地方自治提供借鉴。
试卷第2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