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3 08:5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 据史书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  )
A. 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 B. 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C. 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 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
2. 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  )
A. 地主士绅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 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 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 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3.《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
A. 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 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C. 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 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4.《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  )
A. 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 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 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 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5.明初,政府规定,“州县城市乡村,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谷以资养之……俟有余赡,然后偿还”。此规定反映了明初 (  )
A. 重农抑商不合时宜 B.政府鼓励民间自行救助
C.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D. 土地兼并现象空前严重
6.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合称为“编户齐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 B.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和兼并战争
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 D.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
7.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 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
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 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
8.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得知(  )
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 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
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 D.汉代禁止土地兼并
9.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同时,科举考试也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这反映了户籍制度的实质是(  )
A.维护儒家伦理道德 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D.保证选官相对公平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 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 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 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可知,户籍划分主要在于方便征税,故C 项正确;划分户籍主要服务于国家,不是为豪强地主服务,故A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划分户籍对土地兼并的影响,故B 项错误;西汉这种政策与“世家大族”的地位没有直接关系,故D 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这一时期,地主士绅是秦朝基层治理的基础,故A 项正确;材料中只能得出基层官吏的出身,无法得知各级官吏的出身,故B 项错误;秦朝非常注重基层政权的建设和控制,故C 项错误;秦朝完全废除了之前的分封制而代之以郡县制,故D 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根据“发粟及募民存饷”可知是对饥荒百姓的直接救济,“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以廉价劳动力大兴土木实际上是“以工代赈”,故C 项正确;面对饥荒,范仲淹不是鼓励百姓继续生产,而是鼓励寺庙大兴土木,“以工代赈”,故A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要求百姓忍耐的内容,故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寺院以饮食救济百姓的信息,故D 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在编户齐民制度下,国家通过对百姓户口和人丁数登记造册来加强对人口的控制,保证赋税和徭役的征发。在春秋战国时期采取这一措施,会削弱贵族对人口的控制,故B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该措施应有利于管理百姓的方式由亲缘转向地域,排除;C 项说法错误,即使是在封建社会,这一措施也会削弱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排除;D 项说法错误,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与这一措施无关,排除。
5.【答案】B
【解析】材料“州县城市乡村,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谷以资养之”反映了政府鼓励民间自行救助,故B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重农抑商的问题,故A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故C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土地兼并问题,故D 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连年的争霸战争,“编户齐民”的目的就在于调度人力资源用来服务于争霸和兼并战争的现实需要,B项符合题意,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不会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还没建立中央集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消弭阶级差别,阶级差别仍然存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7.【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催驱赋役”可知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可知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按比户口,课植农桑”可知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符合题意。故选D。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汉代的这一政策保证了农户户数的稳定,而小农户是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故B项正确。被编入户籍的农民是不能随意迁徙的,故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的信息无关,故排除。
9.【答案】B
【解析】根据“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可知,户籍制度的实质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故B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限制了人口的流动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C不是户籍制度的实质,排除;“科举考试也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有利于选官的相对公平,但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D不属于实质,排除。
二、非选择题
10.【答案】
(1)原因: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
(2)不同: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试卷第2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