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2 20:5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品鉴崇高大美 争做有为青年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设计策略】
一、教材分析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作品表达的都是对美好青春的吟唱,对青春激情的赞颂。刚进入高中的学子,正值青春年华,如何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启发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更深刻地思考人生,更积极地追求理想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我们应紧扣“青春”主题,以高中第一课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角度去体悟文中的青春力量,以期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和更有力的青春感召。
二、教学设想
(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崇高体现在力学上,就如同暴风雨的气势;孔子也曾经这样赞叹,“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的“崇高美”,在主席的诗词中一方面体现为景物的壮观,意境的宏阔;另一方面体现为精神的乐观,情怀的博大。所以此设计的亮点在于体悟凸显这首词的“崇高美”。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崇高美”为中心,从写景和抒怀两个基本点展开。首先从一系列极具动态、极富生命力的意象分析开始,通过捕捉作者极富表现力的形容词、动词,品析炼字,在对比中辨析写景的层次和角度,欣赏诗人笔下的壮丽秋景。其次探究词所抒发的昂扬奋发的青春激情、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体会作者那种积极乐观的精神,那种同学少年的意气风发,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那种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世界的豪情壮志。以此青春动力、伟大精神比对当代青年中有的人“躺平”、“摆烂”的惰性思想和安于现状的不作为,足以使青年学子热血沸腾进而积极反思。
(二)两个环节,一个延伸点
环节一:诵读。诵读是诗词教学最重要的学习方法。针对这首词以旧词的形式镶嵌现代白话文新内容的特殊性,多样化的诵读可以使学生靠自己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如范读、齐读、自由读、小组竞赛读,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诗歌内容,领悟诗歌内涵,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情感,感受诗人情怀。
环节二:鉴赏。鉴赏诗歌的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从诗歌鉴赏的意象、意境、形象,到技巧、结构、主旨等。
延伸点: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究诗歌的深度精神,挖掘诗歌的深层内涵。明确勇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进而启发学生明确当代青年要“有为,奋进”的时代使命,践行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及背景。学生课前以知识卡片的形式交流展示。
二、诵读及鉴赏诗歌。训练朗读能力的同时更好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意象,体会意境特点,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三、体悟诗人的博大情怀和凌云壮志,明确当代青年的时代使命。
【教学重点】
一、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写景,体悟情怀。
二、鉴赏。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一、探究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传承,明确当代青年的时代使命。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他是伟大的革命领袖,却以激越的枪声写诗,漫漫雄关,如血残阳、傲雪梅花,展示了独特的艺术世界;他是最具个性的诗人,以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势指点江山,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的伟大篇章《沁园春·长沙》,去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吧。
二、知识链接
1.文体常识:学生(小组1)知识卡片展示,学习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词的起源、发展、别名、字数、词牌名、流派、代表作家等。
2.知人论世: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作者介绍由学生的小组2来完成)
3.相关背景:《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的农民运动引起了湖南当地官僚恶霸极大的恐慌。反动军阀下令通缉捉拿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秘密从韶山回到长沙。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时,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小组3PPT展示橘子洲的相关照片)
三、激情诵读
(一)关注重音
1.领起下文的字要重读。如看、怅、问、恰。
2.有强调意味的字要重读。如。万、尽、击、争、主、遏。
(二)关注节奏
例:四字句中间停顿,湘江/北去。
七字句,二五式,粪土/当年万户侯;四三式,万类霜天/竞自由。
(三)关注目标
任务一,配乐诗朗诵训练。小组合作。
任务二,朗读展示,描述画面和情感。
从音读,到意读,再到情读,学生从纠错到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再到体会情感,不断进步,更好地把握了诗歌。
四、 品读鉴赏:
崇高美之意境宏阔
(一)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景?如何写景?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本首词描写秋景。一提到秋,人们自然而然地就把它与“悲凉”、“愁”一类的词联系在一起,似乎有无尽的萧瑟,可是在这首词里诗人给我们展现的秋景是别样的。“红遍”、“尽染”最能激发人昂扬奋发的情绪。火红的枫叶既象征革命的星星之火将要形成燎原之势,也象征作者面对一片大好河山畅想祖国未来的火热激情。“碧透”,最是澄澈、清新;“争流”与“竞自由”,展示积极奋争的力量;“翔”与“击”自由而有力,寥廓江天里竞自由的万类,是灵动的,生机勃勃的。(学生讨论,列举文学作品中的悲秋与颂秋之作比较)
王国维语,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心态决定眼光,胸怀决定选景角度,抱负决定情感高度。诗人的崇高风范,豪迈气概,乐观性格,就决定了他所写的景物一扫千古悲秋之气,尽显昂扬与奋发。秋天也有衰败,但他不在意,一如革命碰到的艰难险阻;秋天也有萧瑟,但他感觉不到,亦如反动军阀对他的追捕。但,他把这一切像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在对自然万物的关注中,他融入了对人生的积极追求,融入了对自由光明的无限憧憬。
归纳:
山上“层林” (远)
江中“百舸” (近)
绚丽多姿 壮景
空中“雄鹰” (高)
水底“游鱼” (低)
充满生机 豪情
火红“枫林” (静)
争流“百舸” (动)
这里的写景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有仰视,有俯瞰,有远景,有近物,时而为动,时而是静。不仅如此,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的选用,色彩和动静的对比,修辞的选用,使得整幅画面色彩绚斑斓,充满生机又彰显了力量。
崇高美之情怀博大
(二)面对这生机勃勃的秋景,作者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这一“怅”一“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下片内容由“忆”领起,作者回忆了怎样的峥嵘岁月?
明确:①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②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③1918年4月,他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④五四时期,他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⑤1915年9月,他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⑥1919年底他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归纳: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
关心国家命运
挥斥方遒 热情奔放,敢想敢做
指点江山 以天下为己任
激扬文字 激昂慷慨,奋笔疾书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军阀,勇于斗争
词的下阕,诗人通过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形象地再现了革命青年的朝气蓬勃,他们活出了青年人该有的样子。他们要改造旧社会,创造新世界的情怀跃然纸上。
五、 延伸拓展
青春价值探究
(一)以天下为己任是优良传统
如何认识责任担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有哪些勇担责任的志士仁人?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孔子、顾炎武、林则徐、周恩来等。
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炎黄子孙勇于担当的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而我们当代青年也注定要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当做自己的首要责任。
(二) 当代青年的青春价值和时代使命
诗人所处时代,国家满目疮痍,人民水深火热,所以青年需要奋起,而我们现在生逢盛世,衣食无忧,青年人就不再需要责任,更有甚者,还可以躺平享受,是这样吗
明确:新时代好青年就要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抗击疫情的青年逆行者,在不同领域领先的青年佼佼者,不断超越自我的青年有为者,默默奋斗的青年平凡者……他们是救死扶伤的夏思思,为国争光的武大靖,是科技骨干吴南,是大国工匠裴先峰,是带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孟庆旸,是不断超越自我的江梦南……是面对困难永不言弃的无畏青年,是在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积极进取的有为青年!
【板书】
崇高美:意境宏阔 情怀博大
价值观:青春有为
【作业设计】
1.学校要举行一场毛泽东诗词朗诵会,请你为朗诵会撰写开场致辞。
2.写一首小诗,抒写你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