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这样一首诗吗?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 而是爱到痴迷 //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泰戈尔
我们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但读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有的距离不是用眼睛来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却相隔千里,有的人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穿越亘古时空,被这种伤痛折磨的古人发出的那一声叹息——《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二、诗歌赏读
(一)背景知识介入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总集,总共是十九首。这十九首诗并非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作者也都不可考。但是都是在同一个年代所作的。钟嵘评价这组诗“惊心动魄,几乎可谓一字千金。”可见《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造诣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二)诵读诗歌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诵读指导: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三)赏读诗歌
1.读顺畅,解其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香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长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渺渺。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2.解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师生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下面的环节)
(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具体分析这首诗歌,看它是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3.找意象,品意境。
本诗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预设:本诗的主要意象就是芙蓉,芙蓉即莲花,我们在《爱莲说》中学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一般代表的是高洁的君子之风。此外还比喻意境静谧悠闲,其实我们还学过一首诗,只是里面荷花换了个名称,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在很多情况下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兰泽多芳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兰泽”、“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诵读诗歌要抓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时候我们猜测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样的?
轻快!好,主人公踏过江水去采一朵莲花,我们眼前出现这么一幅画面了,盛夏的江南水边,主人公驾着一条轻舟,慢慢摇着船桨,穿梭在荷叶中,去采那一朵莲花。大家认为,这是一名男子还是女子?但是,是不是完全排除是男子的可能?
4.依景情,析手法。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了要给送给谁呢?
预设:从上一句我们知道主人公去采芙蓉,为什么要采呢?现在才知道,是要送人的。大家不要觉得送朵花是小事,我们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和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连在一起。我们现在想表达爱意可能什么值钱送什么,而古人和我们不同,“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他们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往往是一枝花或是一株芳草。
送别的时候不是收拾金银细软让对方带着,而是折一枝杨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因为“柳”字音近“留”。甚至有时候,只是一颗小小的红豆或是一朵梅花。因此古人折花送柳,一方面传达了对亲友的关怀、思念,一方面又寄托了美好祝愿,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那么这首诗中主人公赠送的对象是谁?
预设:远方的人。而且结合全文可以知道,是远方的那个爱人。
主人公是真的采过芙蓉以后才想到“所思在远道”吗?这一问一答是什么手法?
明确:设问。
有什么作用?
预设:所思,不是采过之后才想到爱人,而是时时刻刻想着他。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之前“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爱人。
“远道”透露出什么讯息?
预设:爱人不在身边,为下文主人公的情绪变化做铺垫,起到暗中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个情感还能说是欢快吗?
预设:失落。那么我们想到,之前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景象是什么景?乐景,可是主人公带的是什么情?哀情。这叫——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我们接触不少了,刚刚提到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非常典型的一首。在这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中,主人公手拿一朵莲花,站在舟头,独自怀远,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旧乡、长路
旧乡在哪里?
预设: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这就是我们开头说的,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这是什么感情?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体会一下,环顾、漫浩浩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预设:“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长路漫浩浩,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一回头,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但是,却又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5)找诗眼,抓主旨。
(1)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这两句没有顺承上面,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守,那就只能忧伤以终老了。
心情如何?
明确:忧伤痛苦。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预设: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这种写法叫什么呢?
明确:“悬想”,指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是先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营造的就是一种“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三、小结诗歌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他,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缩影,横亘于历史时空之中,《涉江采芙蓉》的文字绝没有浮躁的华美,仅用清淡自然地笔触,写出了一世的悲苦。
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也不会消失。
四、诵读结课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把这首诗的感情读出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一下这首诗。
五、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涉江采芙蓉》全文,并将其改写为一篇现代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