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认识生命》检测卷 (含解析)北师大版2023年七年级上册生物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认识生命》检测卷 (含解析)北师大版2023年七年级上册生物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22 17:3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2023年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认识生命》检测卷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
1.地球由于生物的存在而充满生机。下面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A.向日葵 B.钟乳石 C.教科书 D.珊瑚
2.生物圈的范围为(  )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大气圈的下层、水圈上层和岩石圈的全层
C.整个大气圈、水圈表面和岩石圈 D.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表面
3.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A.生长和繁殖 B.进行呼吸
C.需要营养 D.对外界刺激能作出反应
4.“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蜻蜓点水是为了将卵产在水中,所体现的生物的特征是(  )
A.生活需要营养 B.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C.能适应环境 D.能繁殖
5.在生物圈水循环中,“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
A.海洋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6.下列古诗描写的生命现象,属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是( )
A.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7.鼠妇是初中生物学的实验动物。在实验准备中,你不会到哪种环境中捕捉鼠妇( )
A.草坪的石头堆里 B.学校的篮球场上
C.庭院的菊花盆下 D.墙角的草丛中
8.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中,适合设置对照的一个组合是(  )
A.有光和无光 B.高温和弱光 C.阴暗和潮湿 D.强光和潮湿
9.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下列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沙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B.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C.荒漠中生长的骆驼刺,根系发达 D.大树底下好乘凉
1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改变环境
1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12.蜥蜴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几乎融为一体,这个现象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适应生物 D.生物依赖环境
13.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是(  )
A.一切生物的组成 B.生命活动的规律
C.生命的形成 D.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14.某生物兴趣小组要了解该校八年级学生的近视情况,应选用的科学方法是( )
A.观察法 B.测量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5.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科学家是(  )
A.林奈 B.沃森和克里克 C.达尔文 D.哈维
16.有人说“手机屏幕上的细菌比马桶盖上的还要多”,真的是这样吗?小张根据已有的经验,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并决定进行探究。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来看,小张的看法相当于(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定计划 D.实验结论
17.黄粉虫常常潜伏在黑暗的角落,或菜叶及其他物体以下。小宇同学观察到这一现象,提出:黄粉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这属于科学探究步骤中的( )
A.发现并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并设施、记录 D.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18.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各选项中不能作为对照的一组是
A.温度和水分
B.30℃和0℃
C.有光和无光
D.有土壤和无土壤
19.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下列方式不可取的是(  )
A.观察时要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B.对于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C.观察时要全面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
D.观察时只要认真就行,不需要有目的
20.下列关于探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要设计对照实验 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③减少实验对象的数量 ④取多组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二、实验探究题(共40分)
21.(10分)分析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校园里有许多花草树木,有时发现树叶上有小毛毛虫,小毛毛虫往往被鸟类吃了;有时候还看到潮湿、富有有机质的土壤中钻出一两条蚯蚓,特别是下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地面,又能引来一群蚂蚁把蚯蚓搬走;校园里的一块地里原来种了很多小树苗,过了一段时间,发现里面杂草丛生,长势超过了小树苗。
(1)上述材料描述了植物间的 关系,动物间的 和 关系。
(2)影响校园里树木生长的生态因素有 和 两类。
(3)蚯蚓生活在潮湿、富有有机质的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营养,这说明生物能 ,蚓的活动过程又使得土壤疏松,土壤肥力提高,这说明生物能
(4)下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地面,这说明了生物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洞庭湖湿地为雪峰古陆的一部分,原有丘岗沉入湖底,经过泥沙淤积、湖水位置移动等,湖沼洲滩上形成了以草甸与湖泊植物为主的天然植被,而环湖丘岗仍是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植被。该区有野生植物81科229属468种。目前在利用上主要局限于芦苇、荻、莲等少数种类。
材料二: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如今成为全球首个即将被“征服”的沙地,绿洲覆盖率已经达到80%。据20世纪80年代考察,该沙漠及其边缘共有动物272种,高等植物73种。沙米是流动沙丘上首先生长的先锋物种,可在20~30天内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完成生活周期,因此其种子得以到处传播。
(1)分析材料一,了解湿地植物种类和分布,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___________。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比较法
(2)材料一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它是由 多样性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除了有多种沉水植物外,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水生植物,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故有“ ”之称。
(3)影响湿地和沙漠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4)沙漠里只要水分充足的地方,就会形成一滩葱茏的绿洲,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沙米在20~30天内就能完成生活周期,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植物能使周边环境空气湿润,气候温和,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5)毛乌素沙地中的植被有何作用?请写出两条 、 。
23.(10分)白蚁是一种常见的害虫.有人为了研究温度对白蚁存活的影响,将白蚁分成五组,在不同温度下饲养(其他条件相同),记录了各组白蚁全部死亡所需的天数,结果如表所示,分析回答: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培养温度 9℃ 4℃ 1℃ -1℃ -3℃
白蚁数(只) 20 20 20 20 20
全部死亡所需时间 30天内未死亡 28天 14天 9天 7天
(1)本探究实验中的变量是 。
(2)实验过程中,饲养白蚁的食物种类、食物量等其他条件必须相同,这体现了实验设计必须遵循 原则。
(3)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 ,越有利于白蚁的生存。
(4)根据实验结果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测有 、 (填序号)
①赤道地区的白蚁比两极地区的多 ②60℃条件下白蚁会大量死亡③在我国北方地区,夏天的白蚁比冬天的多
24.(10分)科学探究是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过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乐趣,而且是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学思维的基础。某生物兴趣小组发现当人们移开花盆时(又称潮虫)会很快爬到其他隐蔽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兴趣小组开展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步骤1:实验装置的中央放入10只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鼠妇,在温度适宜且明亮的环境中静置5分钟,分别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
步骤2:再按步骤1的方法重复操作4次。
步骤3:求5次实验的平均值。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探究的实验变量是 。设置明亮和黑暗两种不同的环境是为了形成 。
(2)实验步骤中重复操作4次,并求5次实验的平均值的原因是 。
(3)分析图示数据统计,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4)做完试验后,应当怎么处理这些鼠妇? 。
参考答案
1.A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向日葵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属于生物,A正确。
BCD.钟乳石、 教科书、 珊瑚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BCD错误。
故选A。
2.D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详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衣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选D。
3.D
【分析】生物的基本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⑧生物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详解】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是因为生物体内存在着类似时钟的节律性,生物体通过它能够感受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并且调节本身生理活动的节律。这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由此可见,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D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点水蜻蜓款款飞,是蜻蜓在产卵,属于繁殖行为,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5.B
【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不同的生态系统功能不同。
【详解】A.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的70%,A不符合题意。
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比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雨水降落到森林后,首先会受到树冠的阻留,顺着树干流到地面后,再被盘根错节的树根缠住,又因森林土质疏松,一部分水又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这样从地表直接形成径流的水就减少了许多,不易造成山洪,避免大水冲刷地表导致水土流失,有“绿色水库”和“地球之肺”之称,B符合题意。
C.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比较干旱的地方,在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
D.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功能,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属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A错误。
B.因为红豆产自南方,春天来了红豆生出了几个新枝,属于生物能生长发育,B正确。
C.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属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错误。
D.两只黄鹂在树上鸣叫,一群白鹭飞上了天空,不属于生物生长发育,D错误。
故选B。
7.B
【分析】鼠妇大多集中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而光亮、干燥的环境中鼠妇的数量很少。
【详解】鼠妇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阴暗的环境中。因此,在草坪的石头堆里、庭院的菊花盆下、墙角的草丛中都可能有鼠妇分布;学校的篮球场比较干燥、坚硬并且光照过强,一般没有鼠妇生活,所以最不容易捕捉到。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8.A
【分析】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A有光和无光只有一个变量;B高温和弱光、C阴暗和潮湿、D强光和潮湿均有两个变量,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9.D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详解】A.在炎热的沙漠中非常干燥,水源罕见。骆驼,尿液非常少,而且一般不出汗,(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A不符合题意。
B.生活在寒冷海域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较厚,有利于保持体温,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环境,是生物适应环境,B不符合题意。
C.沙漠地区干旱缺水,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为了吸收水分是对沙漠干旱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
D.“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大了空气湿度,同时也起到降温的作用,是生物影响环境,D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生物的数量可以影响环境的湿度和温度。动物呼出二氧化碳,吸入空气,调节环境中的水汽和温度,也是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2)微生物能够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如将一些动植物残体分解成无机物,净化环境,有的微生物如固氮微生物还能将无机物转化成植物生长的有机物,有利于物质的循环,如果没有微生物的作用,地球上物质将难以循环。(3)植物可以利用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净化空气中的污染物,使空气清新,对保护生态环境。
【详解】植物可以利用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净化空气中的污染物,使空气清新。题干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丰富的植植被,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1.B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详解】“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由于蚂蚁的活动,使得水冲垮堤坝,这属于生物影响环境,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2.A
【分析】生物影响环境指的是原有的环境条件由于生物的存在而发生变化;生物适应环境指的是生物在某种环境条件下为了趋利避害而主动对自身进行的调节或改变;环境影响生物指的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导致生物的生存状态发生改变。
【详解】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根据分析,蜥蜴身体的颜色与环境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才能适应环境,因此蜥蜴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几乎融为一体,这个现象说明生物适应环境,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D
【分析】19世纪法国学者拉马克首次提出了“生物学”这个科学名词。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详解】生物学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生物学对于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帮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都非常重要;现在利用的煤、石油也来源于远古的生物; 征服疾病,治理环境污染需要生物学。 可见,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4.D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收集和分析资料等。
【详解】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A错误。
B.测量法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B错误。
C.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C错误。
D.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可见,要了解该校八年级学生的近视情况,应选用的科学方法是调查法,D正确。
故选D。
15.B
【分析】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科学家是沃森和克里克,解答此类题目可借助于查阅资料,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林奈是瑞典的植物学家、冒险家,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命名法,A不符合题意。
B.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方向是蛋白质的x射线衍射。1951年克里克与沃森相遇,他们共同完成了一个伟大的成就,那就是揭开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之谜。他们俩人利用获得的x射线衍射实验的结果建构了DNA的精确模型,B符合题意。
C.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C不符合题意。
D.哈维是英国的生理学家.哈维是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首次阐明了血液循环的原理,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B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为: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订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详解】有人说“手机屏幕上的细菌比马桶盖上的还要多”,真的是这样吗?科学探究的角度来看这是提出问题。小张根据已有的经验,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根据已知科学知识对问题作出假设,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7.A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通过认真地观察和思考提出相关的问题。(2)作出假设: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问题作出可能的假设。(3)制定计划:拟定探究计划,科学地设计实验,选出控制变量、设置对照组,使实验具有说服力。(4)实施计划:严格执行探究方案,对实验现象仔细观察、记录。为使实验结果更可靠,实验通常采取多个个体参与或实验重复多次进行。(5)得出结论:通过实验观察和对收集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若假设不正确,需重新提出假设进行新的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6)表达与交流: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可见,题干所述属于科学探究步骤中的发现并提出问题,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8.A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A.温度和水分是两个变量,不符合唯一变量原则,不能作为对照,A错误。
BCD.30℃和0℃变量是温度、 有光和无光变量是光、 有土壤和无土壤变量是土壤,都只有一个变量,都只有一个变量,能作为对照,BCD正确。
故选A。
19.D
【分析】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如观察鱼的运动,也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蚯蚓)、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进行测量。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并进行讨论。
【详解】A.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提出问题,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并进行讨论,符合要求,A正确。
B.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符合要求,B正确。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符合要求,C正确。
D.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而观察只要认真就行,不需要有什么目的,不符合要求,D错误。
故选D。
20.D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一般地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因此,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中,设计实验方案时,一定只能有一个变量,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是由你所确定的实验变量引起的,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详解】①如果需要研究一个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则需设置对照组,即设计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①正确;
②一般来说,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一个对照只有一个变量,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是由你所确定的实验变量引起的。②正确;
③实验材料要足够,如果减少实验对象的数量,会使实验有偶然性,③错误;
④为尽量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设计重复实验,求多组的平均值,④正确。
故选D。
21.(1) 竞争 捕食/合作 合作/捕食
(2) 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3) 适应环境 影响环境
(4)能进行呼吸/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分析】(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
(2)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3)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1)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看出:由于种小树苗的地方杂草丛生,影响了小树苗的生长,说明杂草和小树苗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树上的小毛毛虫被鸟类吃了,说明毛毛虫和鸟类之间是吃与被吃的捕食关系。“一群蚂蚁把蚯蚓搬走”体现了动物间的合作关系。
(2)影响生物生长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上题中生物因素包括毛毛虫、杂草;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
(3)蚯蚓是腐食性动物,能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因此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蚯蚓的活动又使的土壤空隙增多,使得植物的根呼吸通畅,土壤肥力提高,这又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4)生物能够进行呼吸;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下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地面上来,这说明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也可以说明生物能够进行呼吸。
22.(1)B
(2) 物种 基因/遗传 地球之肾
(3)水
(4) 环境影响生物 生物适应环境 生物影响环境
(5) 防风固沙 调节气候
【分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的影响环境。
【详解】(1)由材料一可知:了解湿地植物种类和分布,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法。
故选B。
(2)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材料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它是由基因多样性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除了有多种沉水植物外,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水生植物,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故有“地球之肾”之称。
(3)分析材料可知:洞庭湖湿地湖沼洲滩上形成了以草甸与湖泊植物为主的天然植被,而环湖丘岗仍是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植被。影响湿地和沙漠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
(4)沙漠里只要水分充足的地方,就会形成一滩葱茏的绿洲,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有水分的地方会有生物存在。沙米在20~30天内就能完成生活周期,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干燥的环境要使生物有较短的生命周期。“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植物能使周边环境空气湿润,气候温和,这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5)毛乌素沙地中的植被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
23.(1)温度
(2)单一变量
(3)高
(4) ①/③ ③/①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通过资料可知,五组实验中唯一的不同是培养温度,因此本探究实验中的变量是温度。
(2)实验过程中,饲养白蚁的食物种类、食物量等其他条件必须相同,这体现了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存活时间越长,温度越低,存活时间越短,因此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越有利于白蚁的生存。
(4)赤道地区温度比两极高,北方地区夏天温度比冬天高,因此根据实验结果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测有:①赤道地区的白蚁比两极地区的多,③在我国北方地区,夏天的白蚁比冬天的多。
24.(1) 光 对照
(2)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3)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4)放回适宜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对照实验具有变量的唯一性,本实验中,一边盖上黑纸板,一边盖上玻璃板。因此在实验中的有唯一变量的是光。
(2)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需要对实验设置重复组,取其平均值。可见,并求平均值的原因是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避免偶然因素的干扰。
(3)分析图示数据统计,鼠妇大都集中在阴暗处,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4)要养成关爱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