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从种到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将不同的物种引入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表达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知道一种植物或动物在生物分类学上的位置。
(2)意识到学习生物分类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身边的生物。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动植物在分类中的位置的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圣诞老人要给大家寄礼物,包裹上的地址应该怎么写?地址应包括收件人所在的国家、省、市、区、县、街道、门牌号等,快递员可依据这些不同等级的地址信息,顺利找到收件人。这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呢?
(二)互动授课
过渡:在生物分类中,人们也采用等级分类法,就像快递单上的地址一样,将生物进行划分,生物分类有哪些等级呢?
1.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102~103页的“图6-1 狼在动物分类中的位置”,并阅读教材第104页的内容。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生物学家主要根据什么对生物进行分类?
学生: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程度。
(2)生物分类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
(3)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
学生:界、门、纲、目、科、属、种。
(4)分类的最基本单位是什么?
学生:分类的最基本单位是种。
(5)一个物种便是一种生物,这种说法正确吗?
学生:正确。因为“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6)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近,还是同界生物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近?
学生: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
(7)按照亲缘关系由近到远的顺序,将狼、狐、虎、郊狼、兔、青蛙进行排列。
学生:狼→郊狼→狐→虎→兔→青蛙。
(8)怎样利用生物特征来确定分类等级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学生: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说明:
①种指的是物种,一个种里只有一种生物,不是只有一个生物个体。
②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物种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存在生殖隔离,即互不交配,即使交配,也不产生可育后代。如马和驴是两个物种,它们交配产生骡子,但是骡子没有生育能力。
③品种不属于自然分类系统的分类单位,而是人工育种获得的变异类型。例如,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有牧羊犬、柴犬、雪橇犬、猎犬、贵宾犬等品种。
④当两种以上的动物同属于一个较小的分类单位时,它们一定属于同一个较大的分类单位,如狼和郊狼同属于犬属,它们一定同属于犬科;当两种以上的动物同属于一个较大的分类单位时,它们不一定同属于一个较小的分类单位,如马和蛇同属于脊椎动物亚门,但是不属于同一个纲,马属于哺乳纲,蛇属于爬行纲。
2.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5页的“科学家的故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提出双名法的是谁?
学生: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
(2)双名法是如何命名的?
学生:属名+种加词+命名者的姓名(有时也可省略)。
教师补充讲解:双名法,即物种的科学名称(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后面还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时也可省略)。双名法的属名和种加词均为斜体拉丁文,命名者姓名部分为正体。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