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将获得者
喜看稻菽千重浪
沈英甲
袁隆平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3.学习袁隆平高尚的道德操守与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文本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
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袁隆平高尚的道德操守与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人物通讯。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的胆识;
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
消息是指简要而迅速的新闻报道;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突出特点为报道事件完整的一种新闻体裁。(事件来龙去脉比较完整,时效性不及消息与特写)。;
新闻特写是指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
人物访谈是指与新闻人物进行直接的会话报道;
新闻评论是媒体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的一种论说文体。
新闻类文体介绍
消息
一、六要素:5W+1H
5W: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
何故(Why),
1H:如何发生(How)
二、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倒金字塔结构)
消息的结构
标题:要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要尽可能重点突出,简洁醒目。
导语: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新闻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
主体:新闻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具体叙述新闻事实,提供更详尽的信息;有时还要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
背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可有可无。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交代事件的结果,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等;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它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文体知识
学习任务一:
什么是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报道内容,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写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及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
如雷锋、焦裕楼、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
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1
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土、运动员演员等
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2
这是近年来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3
这类人物通讯能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4
人物通讯主角?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写作类型
人物通讯
筛选信息——归纳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写了什么”
从读者的角度
学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学会写作通讯
“怎么写的”
从作者的角度
梳理内容
学习活动二:理清通讯的层次安排
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方面
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提示:关注小标题,学会概括。
袁隆平的典型材料 人物品质
① 2001年春节刚过,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与农业科研事业
② 1961年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 1964年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 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 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⑥ 1997年,发表重要论文,选育出亚种间苗头组合,使水稻产量达到超级稻产量指标 挑战自我,不断进取
⑦ 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阅读课文,圈画文中的典型材料,思考人物品质,填写下列表格
本文由四个小标题串起,每个部分侧重点各不相同。
学习活动二:理清通讯的层次安排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写他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写他的学术品格,
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写他的道德操守,
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写他的理想志向,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1.这篇通讯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使用小标题,使长篇文章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
①便于将众多的材料分门别类地组织,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展 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
②能吸引读者;
③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④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
⑤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小标题作用
提示: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
这篇通讯,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
学习活动三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通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
发现特异稻
护理特异稻
试种特异稻
分析研究
发现真理
(欣喜)
(满怀希望)
(失望)
(自信)
(收获)
第一部分“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
2、第二部分“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共有七个自然段,分几个层次?
解析:两个层次。
一、(1—5)写袁隆平的研究情况,围绕挑战权威、自创新说展开。
二、(6—7)写袁隆平的独特发现和介绍他的创新成果。
3、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这部分是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主要围绕“三不稻” 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坚持事实,实事求是。二是选材精,不庞杂。
4、第四部分“饥饿的威胁在退却”,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
①一个梦-----两个比喻,写出了袁隆平梦想和希望的美好;
②战略设想-----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③提高超级稻产量指标-----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学习活动
细节描写和语言运用
【自主合作探究】
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
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要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使人物鲜活地“立”在读者面前。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细节描写
示例1: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苑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
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效果:“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无误地抓住了袁隆平在发现“天然杂交稻株”时的心情,再配以“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就更是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
效果:“眯起”“打量”“跨过”“走进”“蹲下”等动作描写;“出神地”神态描写。
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示例2: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跨过……迈步……蹲下……翻看……”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
示例3: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效果:对于环境的细节强调以及动作的描写,可见袁隆平不畏艰难,克服困难的决心,“14天”,时间的强调,亦体现他坚持不懈、执着的精神,在这14天之前可能有着千千万万的14天。
引用诗句增加文采,使文章富有文学性,吸引读者兴趣。
副标题交待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
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稻菽”点明了袁隆平的研究对象;“喜看”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本文的题目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译文】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补充:
本课小结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真实性:写出了真人真事。
典型性: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
生动性:表达方式多样,细节描写传神。
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多种表达
方式灵活运用。
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善于再现情景,使文章更生动
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本篇通讯的写作特点
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
——袁隆平
人物格言
4.喜看稻菽千重浪
1.思考:
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泥腿子专家”
学习活动三:
问题引领,
探究人物品质
袁隆平为了实验,常年扎根试验田,如“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这不正是农民劳作的写照吗 而现在做这个的是袁隆平,所以说他是“泥腿子专家”。
学习活动三:问题引领,探究人物品质
2.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袁隆平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这是全文结束部分的一个总结性语段。前一分句是对袁隆平的高度评价,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其他科学家放在同一水平,这也是对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的赞美。他所作出的贡献与其他最优秀的科学家的发现一样,堪称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正由他引导着,向贫穷与饥饿开战,并一定会取得辉煌的胜利。
3.“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问句
学习活动三:
问题引领,探究人物品质
这是文中用来引出袁隆平进行水稻研究背景的一个设问性语句。这句话引出了下一段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背景。概括起来看,中国出现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发展农业是历史赋予这位知识分子、伟大的农业科学家的责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灾荒给袁隆平留下的刻骨铭心的印象,使他产生了不畏艰难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和胆量。这句话还起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
“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
扎根农田,挥酒汗水
专注敬业,严谨认真
实践者
勇于担当,实事求是
不计个人风险
捍卫者
不迷信权威,不动摇
不退却,极具韧性
研究者
心怀天下 ,情系世界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袁隆平
总结:袁隆平是一位__________
寻梦者
作业:尝试创作人物通讯
请选择一位你熟悉的先进人物,通过阅读、网络查询等方法搜集他(她)的先进事迹,为写人物通讯作准备。
要求:选材典型,尽量有细节,落实文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