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2 23:2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元嘉草草     草草:轻率
B.封狼居胥 封:分封
C.赢得仓皇北顾 北顾:败逃中回头北望
D.可堪回首 可堪:哪堪,怎堪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寻常巷陌
C.可堪回首
D.赢得仓皇北顾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尚能饭否
A.商人重利轻别离 B.樯橹灰飞烟灭
C.鼓瑟吹笙 D.赢得仓皇北顾
4.下列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元嘉:宋文帝刘裕的年号。
B.辛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不仅有慷慨激昂的爱国词,也有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质朴的民俗的农村词。
C.公元450年,拓跋焘反击刘宋,兵锋南下,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
D.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双调一百零四字,仄韵。
5.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所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
气概。)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自比廉颇,功绩显赫,壮心不已。)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导致失败,委婉劝诫韩侂胄不要急于事功。)
6.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韩侂胄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抗战派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弃疾积极备战,并劝谏韩侂胄不可草率用兵,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这首词上片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词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片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的史实的讥讽,警戒当权者:切勿急于求成。
C.本词用典较多,但都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词人对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抒怀服务。
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词人写此情景,意在控诉侵略者恣意妄为的侵略行径。正气凛然,言语犀利,体现了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是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心中思绪万千,于是发出了“     ,
        ,        ”的慨叹。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对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慨叹的词句是“          ,         ,
         ”。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        ,
       ,        ”借刘义隆的典故,批判了南宋朝廷草率北伐的行为。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
        ”的景象,表达了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念奴娇
辛弃疾
瓢泉酒酣,和东坡韵①。
  倘来轩冕②,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 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   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故人何在 长庚应伴残月。
  [注] ①作于绍熙元年(1190),时辛弃疾赋闲于带湖,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韵而自抒怀抱。②轩冕,出自《庄子》:“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
8.辛弃疾这首词也以健笔写豪情,风格上极力追步东坡。但是比较之下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一些区别。同是抒发    的情怀,同为豪放的风格,苏词之豪放表现为超逸放旷,辛词则表现为     。
9.整首词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请结合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从词的创作史来看,唐五代、北宋总体上属于“唐词”的时代。晚唐五代的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等人是“唐词范式”的奠基者。他们的基本创作方法是“以唐诗为词”,即采用与唐人绝句、律诗相近的小令体式,将唐诗的艺术手法、创作经验运用到词中,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含蓄委婉的韵味。其中,温、韦所代表的花间词风与冯、李所代表的南唐词风又各为“唐词范式”之一体。“花间体”纯为应歌而作,产生并传播于贵族宴饮娱乐的场合,多写类型化的艳情闺思。“南唐体”虽也有应歌的目的和作用,却常常融入忧生忧世之思。李煜亡国之后的词作更是像诗歌一样真率直接地言志述怀,抒写国破身降的深悲巨痛。北宋词坛在神宗朝以前,基本处于“唐词范式”的影响下。柳永虽以慢词创作打破了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以赋为词”的手法也开启了宋词新风,但因“俗”名而未获主流认同。在北宋后期,随着宋型文化的发展、成熟,“宋词范式”也初步生成。
所谓“宋词范式”,指体现了宋型文化特色的词体审美范式。这种宋型文化特色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科举制激发了士人参政议政、关心社会的入仕情怀;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哲学思潮造就了敏于思辨的理性精神;知识普及化带来的对前代文化集大成式的学习、整合与运用。以此来看北宋后期词坛,则“宋词范式”的构建主要有如下两条道路。一是以苏轼为领袖的革新派。他将“以唐诗为词”变为“以宋诗为词”,把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作风引入词中,不刻意追求含蓄深远的意境。作词是为了尽情抒写士大夫的思想情感、人生际遇、哲理体悟。二是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改良派。他的词在内容上保留了“唐词”特点,形式上讲究合律可歌,但在艺术表达上发展了柳永的“以赋为词”,注重铺叙、典故运用,体现出宋代士人深厚的知识素养与以理节情的美学追求。
“宋词范式”尽管在北宋后期已初步形成,但无论是革新派还是改良派,都未能取代“唐词范式”的主流地位。苏轼与周邦彦的词作为经典的审美范式被广泛接受,是从南宋开始的。南宋为宋型文化成熟之后的稳固发展期。理学流行,复雅呼声高涨,士大夫日益内敛。前期由于国势剧变,士人多怀抗金复国之志,因此苏词言志述怀、不拘音律的作风受到重视。辛弃疾接过革新派的大旗,将“以宋诗为词”的作风发挥到极致,慷慨悲壮地书写英雄之志、失路之叹,完成了“宋词范式”中“苏辛体”的建构。南宋中后期偏安之局已定,士大夫更加推崇文雅意趣,周邦彦注重技巧、用典丰富的词风由此大受尊奉。姜夔在周邦彦的基础上改良,以江西诗法入词,用健笔写柔情,矫秾丽为清空,开创了格高调雅的风雅词派,形成了“宋词范式”中的“周姜体”。“宋词范式”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
从唐宋词的接受史来看,历代不少人注意到了词亦如诗,存在着“唐音”“宋调”的美学差异,并且形成了“宗唐”派与“宗宋”派。“词分唐宋”的现象,也由此可证。明代词学进入自觉期,人们对于唐宋词的审美差异,有了明确的比较意识。明代李开先在《歇指调古今词·序》中说:“唐、宋以词专门名家,言简意深者唐也,宋则语俊而意足。”清代前期,王士禛、纳兰性德等著名词人都有“宗唐”的倾向。不过,“宗宋”的势力也在此时崛起,形成两大派别:一是以陈维崧为首,发扬了苏、辛词风的阳羡词派;一是以朱彝尊为宗,学习姜夔、张炎词风的浙西词派。
(摘编自符继成《诗分唐宋,词亦分唐宋》)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煜有很多词真率直接地言志述怀,往往抒发其国破身降的深悲巨痛,更像善“言志”的诗歌一样。
B.柳永的慢词采用“以赋为词”的手法开启了宋词新风,这标志着宋型文化的成熟和“宋词范式”的初步生成。
C.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风格,姜夔改良并扩充了周邦彦的体式,此两派构成了“宋词范式”的主流。
D.宋型文化在南宋稳定发展,先因国势剧变而言志抒怀,后因偏安之局已定转向高洁雅致、成熟内敛。
11.下列对原文论证或论据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围绕“诗分唐宋,词也分唐宋”的观点,按照唐五代、北宋、南宋的历史朝代顺序组织材料。
B.作者在论述“宋词范式”时,先阐释其内涵,后据其特色进行分类,然后分两大派别阐述了宋词的特点。
C.作者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宋词的两个重要派别,有力地突出了宋代词人的知识素养和美学追求。
D.文末引用李开先作品中的话,意在说明明代词学的自觉使明人对唐宋词的审美差异有了明确的比较意识。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创作史论,唐五代和北宋的词基本采用小令的形式,运用唐诗的艺术手法和经验,以唐诗为词,总体上属于“唐词”。
B.花间词为应歌而作,多写艳情闺思;南唐词不以应歌为目的,常常忧生忧世:两者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C.宋词的革新派因不刻意追求意境,多写人生际遇和感悟而能做到以宋诗为词,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词。
D.清代前期,词人出现了宗唐和宗宋两种不同的倾向,宗宋的势力崛起之后形成两大派别,力量略强些。
三、综合表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④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代指襄阳。
1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就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写一则短评,200字左右。
答案:
1. B 2. A 3. C 4. A 5. C 6. D 
7. (1)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2)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3)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4)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5)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8.政治失意(“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也可)  深沉悲凉(“悲壮激昂”“悲壮激越”也可)
9.(1)用典:借用《庄子》“轩冕”的典故,表明自己在政治失意之后对功名事业感到难以捉摸;借用司马相如当垆卖酒的典故,说明自己是像司马相如一样的人才,求取功名是分内之事,不料遭遇坎坷埋没民间;借用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典故,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愤慨。
(2)比喻:“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以自然气候喻社会环境,以花喻人,表现爱国志士前赴后继之意。特别是以梅花自喻,表明自己壮志不衰,自我磨砺,不忘北伐。
(3)以景结情:“长庚应伴残月”,以残月孤星的夜色映衬自己和友人们凄凉悲怆的心境,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4)直抒胸臆:“愁万里”“蒙头雪”“冲冠发”“醉里重揩西望眼”等直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展现了一个失意英雄的尴尬处境和悲愤心情。
10. B 11. C 12. A 
13. (示例) “龙吟虎啸”是指用典的大气,“和缓”是指词人情感的细腻,两者相对,形成本词的重要艺术特色。词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龙吟虎啸”与“和缓”构成了和谐统一的整
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