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自然与生命的合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微专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眼中的自然美景,体会自然之景与心灵之景的高度契合。
2.借助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理解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3. 知人论世,理解文章写作背景与作家文本表达之间的联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借助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深入理解文本,进而理解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理解文章写作背景与作家文本表达之间的联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学习任务
核心任务:演奏自然与生命的交响乐
子任务:任务一:聚焦景物与意境,感受自然之景的独特魅力;任务二:反观意境与自我,领略情感与哲思之美;任务三:连接文本与文人,审视作者的心灵世界;任务四:寄情山水与自然,超越生命的羁绊。
二、学习资源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三、学习活动
任务一:聚焦景物与意境,感受自然之景的独特魅力
活动1:选定独具韵味的景物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是广为传颂的经典美文,不仅表现了作者眼中的自然美,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还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请通读这两篇文章,选取三处景物描写细腻且感情最为真挚的句子进行赏析。
活动2:对比《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文章,体会两篇文章在写景和抒情方面的差异。
预设: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所写之景富有生活气息,多是直观之景,从五幅图中可以看出。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等景物,再如秋雨图的对话,秋果图的描绘都贴近生活。即使如秋蕊图中的描绘,也在诗情画意中不忘加入尘世的丝丝扫帚纹。
《故都的秋》抒发情的方式有变化。首先,作者借助景物抒发情感,作者笔下之景都染上了作者浓浓的苦闷、寂寞与忧思之情。作者抓住
“清、静、悲凉”的特点,组织全篇结构,选取了五幅图,分别从不同的侧面着力突出总特点。同时,作者也将情感融入叙事、议论之中,秋雨图就是一个特别精彩的叙事片断,接着援引中外相关事例进一步阐述秋与文人的关系,探究秋的文化内蕴,富有思辨色彩。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所写之景则富有诗情画意,极具素静淡雅之美。“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的旋律交上演如梦幻的魔术,读后让人口舌生香。
《荷塘月色》主要是借景抒情。紧扣文眼“心里颇不宁静”通过三幅美丽的画徐徐展现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当然结尾还借用《采莲曲》《西洲曲》等民歌,在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一个自由美好的世界,使作者暂得自由与超脱。
活动3:对一篇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成败,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阅读下面余光中在评价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所写的文字,谈谈你对这些文字的看法。
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以溢美过甚的《荷塘月色》为例,看看朱文如何用喻: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5)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挨地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6)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7)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8)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9)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10)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11)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十ー句中共用了十四个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来说,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些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也许第三句的譬喻较有韵味,第八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是小小的例外吧。第九向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十四个譬喻之中,竟有十三个是明喻,要用“像”“如”“仿佛”“宛然”之类的宇眼来点明“喻体”和“喻衣”的关系。在想象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浅白,这也是一个原因。唯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节选自《名作欣赏·论朱自清的散文》1992年第2期)
预设:本活动属于思维拓展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阐释,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任务二:反观意境与自我,领略情感与哲思之美
活动:反观自然美景中的“自我”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眼中之景或多或少都带有浓郁的个人色彩。仔细研读课文,完成下表,感悟隐含在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和哲思。
课文
自然美景中的“自我”情思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预设:
课文
自然美景中的“自我”情思
《故都的秋》
郁达夫眼中故都悲凉、寂静的秋景是自我审美倾向和中国文人审美情趣的体现。
《荷塘月色》
朱自清眼中月色下的荷塘是他游走在现实世界和自然世界的精神超脱。
任务三:连接文本与文人,审视作者的心灵世界
活动:知人论世,连接作者的人生经历
散文连接着客观世界和心灵世界。要真正地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须打通文本与、作者、读者之间的情感壁垒,做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构建对审美情感的和生命情怀的独特审视。
课文
社会环境
个人处境
人生经历或心路轨迹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预设:
课文
社会环境
个人处境
人生经历或心路轨迹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日本侵略者要求将察哈尔省沽源以东、长城以北地区划归热河省。随后,相继制造了两次“察东事件”。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郁达夫到达北京仅四天时间。他触景伤情,情不自禁,用描绘的“悲凉”之景,流露出“悲凉”的心境,表达了对故都的一往情深。
郁达夫三岁丧父,十七岁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他饱受屈辱和岐视。1930年,他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1922-1934年间,辗转于上海、杭州、北京,居无定所,饱尝漂泊之苦。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作为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心里颇不宁静——外出寻宁静——月下荷塘得宁静——归家出宁静
四、学习测评
寄情于山水自然,达到物我合一的高度契合,从而获得生命的升华和超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试分析这两篇文章作者是否最终达到了升华与超脱,并说明理由。(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