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鉴赏诗歌形象 课件(共8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鉴赏诗歌形象 课件(共8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2 23:3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0张PPT)
鉴赏诗歌形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一、人物形象
二、景物形象
三、事物形象
A、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偏重抒情的诗歌)
B 、作品中其他人物。(偏重叙事的诗歌)
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诗人借以表达主观感情的载体
(偏重写景的诗歌)
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或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或以物曲折表现诗人的品格情操和思想感情。
(偏重咏物的诗歌)
鉴赏诗歌形象
------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
2.学会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及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类题。
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内容
人物形象 手法
《登幽州台歌》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汉》
《约客》
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英俊潇洒、足智多谋、风流倜傥的儒将形象
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
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
结合背景
侧面烘托
正面描写
借用意象、典故
细节动作的渲染
研讨探究:诗歌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鉴赏人物形象
知人论世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环境或他人
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等
作者、标题、注释
知识小结
答题步骤:点特点——析特征——明意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①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高洁不俗(篱边菊)、洒脱放达的高人逸士形象。(特点)
②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具体分析)
③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义或情感)
牛刀小试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问: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①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③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①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
②首联化用典故,“云海相望”写苏轼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这次更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表现了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①写出了一个情趣高雅、谦逊知礼、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李将军形象。
②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用“侍儿知礼数” 写将军的文化修养。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③总之,运用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使李将军的形象跃然纸上。
高考诗歌鉴赏之
鉴赏景物形象
学习目标
1. 了解常见诗歌意象。
2. 学会鉴赏景物形象的方法。
3. 掌握解答诗歌景物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模式。
古典诗歌景物形象考查要求:
把握意象的特征加以概括,分析景物形象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景物形象的意义(画面氛围、意境)。

:诗人主观情感

:诗中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
意象
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 象
情意+物象=意象
意 象:
指蕴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诗人赋予了这些事物某种特定的、较为稳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 境
常见意境术语举例
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雄浑壮丽
幽清明净
沉郁孤愁
和谐静谧
开阔苍凉
高远辽阔
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
(一般为四字短语)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0个意象,共同形成了凄清苍凉的意境。
 A、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例: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 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B、乐景衬哀情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滿天风雨下西楼。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
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C、哀景乐情
静静的深夜四周没有相邻,居住在荒野因为家中清贫。
树上黄叶在雨中纷纷飘零,犹如灯下白发老人的命运。
自惭这样长久地孤独沉沦,辜负你频繁地来把我慰问。
我们是诗友生来就有缘分,更何况你我两家还是表亲。
(1)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
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3)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典型例题1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典例分析
月、乌、霜、江枫渔火、夜半钟声、客船
第一步:找景物
关键词:愁
第二步:分析景物特点
月、霜—冷,乌啼、钟声—静,江枫渔火—昏暗
第三步:分析意境
孤寂、清冷
第四步:由意境分析情感
客船—羁旅之人,思乡,孤独,寂寞凄清之情。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表述方法示例: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远离家乡,在月
落、鸟啼、霜满天的秋夜,独自坐在
渔船里面对江边的枫树、渔火、听到
寒山寺飘来的钟声;
(步骤一)
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
(步骤二)
抒发了诗人只身漂泊异乡,孤独的羁
旅之愁。
(步骤三)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余干:地名,今属江西。 摇落:草木凋零。
典型例题2
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淡淡的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青枫经霜后叶子变得稀稀落落。
孤零零的余干城楼,向着河水的城门已牢牢关闭,一只鸟儿背向人飞向远方。
渡口那月亮刚升上来,邻居家出去打渔还没回来。
思乡之心正让人伤痛,不知什么地方又传来缝制寒衣用捶棒捣平皱折时的砧声。
答:诗歌描写了暮天、青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初上月等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意境,交待时令景象(秋景),烘托诗人凄清悲秋的内心世界,暗示了一种郁郁的离情相思。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绘景)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析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答具体。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悟情)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要找到二者一致的地方)。
1、找出所运用的意象,描摹诗歌图景;
2、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3、剖析作者思想。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牛刀小试
参考答案:
此诗通过选取迟日、春风、花草香、飞燕、暖沙、睡鸳鸯等意象,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双调·清江引(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
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全诗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意象,描写了春暖花开、花香鸟语的绚丽美好景象。 (步骤一写什么)
抒发了诗人欣喜之情。(步骤三,会怎样)
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的手法,渲染了绚丽喧闹的春景氛围(步骤二,怎么写)
课堂演练
商山早行
温庭筠
(duó)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答:全诗选取了商山旅店早起赶路时的所见之景: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枳花、凫雁,描绘一幅旅途之人早行图。 (步骤一)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手法,营造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意境。(步骤二)
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的思念。( 步骤三)
绘景
+ 析境
+ 悟情
答 题 模 式
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意境(描绘出一幅……的图画) ,表达了……的感情。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归纳概括
特定意象的内涵
一、表离别的意象
1.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经·小雅》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
2、芳草
特定意象的内涵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喻离恨。芳草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恰似离别的愁绪。
特定意象的内涵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4、长短亭
3、酒
特定意象的内涵
5、南浦,著名的水滨送别地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6、日暮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特定意象的内涵
二、表音信的意象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1、大雁
2、鲤鱼
呼儿烹鲤鱼
中有尺素书
《古诗十九首》
此去蓬山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3、青鸟
特定意象的内涵
1、梅,傲雪而怒放,是高洁、孤傲、坚强不屈的象征。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早 梅(张渭)
三、花草树木
特定意象的内涵
2、菊花,自与陶渊明结下不解之缘后,菊便与高洁、隐逸、脱俗密切相关。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一夜新霜著瓦轻,
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
金粟初开晓更清
白居易 《咏菊》
特定意象的内涵
3、松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象征端正、孤直、顽强。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
自小剌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
特定意象的内涵
4、竹,有气节,虚心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 《竹石》
5、
梧桐
梧桐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梧桐不耐寒冷,秋至而叶黄,秋深而叶落,且叶大如掌,易形成强烈的观感,令人易生悲秋之意。再者,雨滴梧桐(与雨打芭蕉类似),如泪滴纷坠,令人肠断。
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______
梧桐更兼细雨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特定意象的内涵
其他意象的特殊内涵 :
(1)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 绪相联系。
(2)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
(3)桃花:美女的容颜。
(4)牡丹:高贵、富贵。
(5)杨花:飘零、离散。
(6)莲花:高洁
特定意象的内涵
(7)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古代有“望帝啼鹃”的传说。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
(8)猿啼:表现凄厉、哀伤。
(9)燕子:春天的象征,表欢快、生机。
(10)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
(11)鹧鸪:鸣声悲婉凄切,喜雌雄对鸣 。含离别,悲情、盛衰无常之感,爱情、相思之意。
特定意象的内涵
(12)羌笛、胡笳、琵琶:古代西部的乐器,所发出的是凄切或悲壮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13)月: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14)水: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
(15)落花:伤春惜春
(16)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咏物诗主要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精神品质或理想的诗歌。
马(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病牛(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鼠(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菊(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石灰(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概括为:描其形,求形似;
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思想内容
1.借物表达不愿俗媚,不愿合流同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借物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自己某种生活感悟,人生哲理。
表现手法
1.主要手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入某种具体的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2.其他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
鉴赏思路
写什么物

有什么特点
↓ (表现手法)
寄托的情感
注意: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熟记物象的象征意义。抓住物象的特征与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2.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3.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4.鉴赏一般物象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形象的象征意义。
【误区透视】
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进的误区有:
(1)只看到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的内在精神实质。
(2)要么作静态的、呆板的分析,要么过分拔高作者的写作意图。
(3)对表现手法领会不透,有可能张冠李戴。
(4)评析不到位,若即若离。
步骤
①“读清”全诗。
②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③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④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 外在凭借。
手法:托物言志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分析诗中小松形象,说说它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说明什么道理?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此诗托物写兴,意在告诫人们怎样做人的道理。此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鄙弃媚俗邀宠,刻意求荣的品行,赞颂潇洒自然、任性适意的品格。
本诗描写了小松哪些特点?
环境特点:生长于深草、蓬蒿中
自身特点:挺拔高耸,有凌云之志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自身特点:“刺头”即“埋头”寓旺盛的生命力。
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
芍药 妖无格
芙蕖 净少情
拟人
牡丹 真国色
对比
作者先评芍药和荷花。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芍药的艳丽、妩媚之态及荷花的洁净。但通过芍药妖艳而格调不高,荷花洁而寡情,孤芳自赏对比烘托出牡丹的高贵。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
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
(正面描写)
关联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2.环境烘托。
答题思路
(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如何规范答题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虽生存环境恶劣但耐寒而立、高洁脱俗的形象。
步骤2: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托物言志,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点出形象的意义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1:这首诗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步骤2:边境战场,一片肃杀悲凉景色;那骏马却企盼着披上威武的鞍具,在战场上迅捷地奔驰。“何当”表现心理,“踏”显出轻捷矫健的风姿。
步骤3: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刻画了一个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的石头形象,。诗歌通过对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的石头的描写,以此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当堂练习
画 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南宋故臣,宋亡后不仕。
★本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菊花自况,借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表达了自己不屈从于元朝统治者,对宋朝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天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2)诗人借孤桐形象表达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及关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