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燃烧和灭火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进一步研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关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也是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并通过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说明随时注意防火、防爆,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课题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学习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2.树立防火的安全意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2.通过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导管、烧杯、试管、铜片、酒精灯、火柴等。
课前预习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3.灭火的原理:(1)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新课导入 [导入]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辉煌。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燃烧。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燃烧的现象。[提问]你能从燃烧的事例和现象中找出燃烧共同的特征并试着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吗?
备课笔记
知识拓展:
更广义的燃烧指的是所有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如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等。
进行新课 知识点1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定义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特征:发光、发热、氧化反应。2.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提问]燃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燃烧?请同学们根据你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对燃烧条件的猜想,并说出自己猜想的依据。[讨论回答]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思考]我们的假设要用实验来验证它是否成立,那么如何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呢?[讨论]师生互动,交流讨论,共同制定出实验方案。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形成优化实验方案。[小结]要利用控制变量、对比实验方法的原则进行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观察感知]学生分组实验:(1)分别用玻璃棒蘸取酒精和水,在酒精灯上点燃。(2)摇动可乐瓶,向带有一支燃着蜡烛的烧杯中通入气体,观察现象。(3)铜片两端放一根火柴和木炭,用酒精灯在底下加热。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实验(1)结论:燃烧与物质的本性有关,物质必须有可燃性才能燃烧。实验(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实验(3)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介绍]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是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展示火三角,巩固新知]教师及时展示“火三角”,强调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知识点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过渡]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有用火不当和失控而引起的灾难。通过展示一组火灾图片,显示出大火的无情和惨痛,从而引出灭火的必要性。
备课笔记
易错提醒:
燃烧一定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并没有燃烧。
知识拓展:
绝大部分燃烧都是可燃物与氧气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发生的,如木炭、硫、磷、铁、镁的燃烧。但有些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如金属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进行新课 [点拨]根据燃烧所需三个条件,我们怎样灭火呢?反推理解新知,思考得出结论: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见教材第130页“探究——灭火的原理”),归纳总结灭火原理。[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注意](1)灭火时,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不必要同时破坏三个条件。(2)灭火时,只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而不能降低其着火点。[讨论](1)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思考其原理是什么?(2)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①炒菜的锅起火了;②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③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④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发生火灾;⑤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3)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为什么?[视频播放]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简介。[活动探究]分组做教材第130页~131页“简易灭火器灭火”的实验。
教学板书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物理变化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特征:发光、发热、氧化反应。2.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燃烧时所需达到的最低温度。
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增强防范火灾的意识,并且掌握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的急救措施。
教材习题解答 练习与应用(P135)1.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什么?解: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用扇子扇煤炉火焰,为什么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为什么一扇就灭?解:用扇子扇煤炉火焰时,往煤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的足量空气(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降温,但并不能使环境温度低到着火点以下,炉火持续燃烧,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烛火,使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一扇就会熄灭。3.在生煤火炉时,可点燃木柴(劈柴)来引燃煤?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解:因为煤的着火点较高,引燃木柴(劈柴),是为了升高煤炉的温度,使其达到煤燃烧的着火点。
备课笔记
特别提醒:
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情况下是固定不变的,应该采用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的方法来灭火,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方法点拨:
水灭火时起的作用有两个:一是通过水蒸发时吸收热量而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二是碰到高温的燃烧的物体,形成水蒸气,将氧气与燃烧的物体隔绝。
难题解答 例1下列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水浇灭B.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布盖灭C.白磷着火用沙土盖灭D.电器着火切断电源后用湿棉被盖灭【解析】油锅着火用水浇灭不正确,因为油类的密度比水小,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用水浇油后油会浮在水面上并随水流淌而使火势蔓延。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抹布扑盖,隔绝空气,火焰熄灭,B正确。白磷着火用沙土覆盖,隔绝空气,火焰熄灭,C正确。电器着火首先切断电源后根据实际情况用湿棉被盖上,隔绝氧气和降低可燃物周围温度灭火,D正确。【答案】A例2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解析】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才能燃烧需要控制其他变量,即都通入空气,都是白磷。【答案】B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选材料,都取自于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通过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回归。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引导探究法的灵活运用。教师灵活的引导情境,学生灵活的实验探究。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教师点评和总结:
备课笔记
方法点拨:
①在探究燃烧条件时,主要采用对比实验,设计实验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探究其中一个条件时,要保持其他两个变量相同。如要探究温度影响,则所选可燃物的种类、质量、形状、氧气的含量等需相同,然后通过对比温度不同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燃烧现象的不同,从而确定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②实验探究常用的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实验探究中往往是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在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