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及方法(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及方法(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9-22 16:5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了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讨论与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4.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5.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6.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7.认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的重要性。
8.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进一步研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关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也是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并通过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说明随时注意防火、防爆,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树立防火的安全意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玻璃棒、烧杯、试管、铜片、火柴等。
一、导入新课
[导入]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辉煌。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燃烧。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燃烧的现象。
[提问]你能从燃烧的事例和现象中找出燃烧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并试着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呢?
二、推进新课
1.燃烧的定义
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特征:发光、发热、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提问]燃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燃烧?请同学们根据你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对燃烧条件的猜想,并说出自己猜想的依据。
[讨论回答]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制定方案,设计实验]
[思考]我们的假设要用实验来验证它是否成立?我们一起来先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
[讨论]师生互动,交流讨论,共同制定出的实验方案。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形成优化实验方案。
[小结]要利用控制变量、对比实验方法的原则进行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观察感知]学生分组实验:
(1)分别用玻璃棒蘸取酒精和水,在酒精灯上点燃。
(2)摇动可乐瓶,向带有一支燃着蜡烛的烧杯中通入气体,观察现象。
(3)铜片两端放一根火柴和木炭,用酒精灯在底下加热。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实验
(1)结论:燃烧与物质的本性有关,物质必须有可燃性才能燃烧。实验
(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实验
(3)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介绍]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是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展示火三角,巩固新知]教师及时展示“火三角”,强调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过渡]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有用火不当和失控而引起的灾难。通过展示一组火灾图片,显示出大火的无情和惨痛,从而引出灭火的必要性。
[点拨]根据燃烧所需三个条件,我们怎样灭火呢?反推理解新知,思考得出结论: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实验探究]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见教材第130页“探究——灭火的原理”), 归纳总结灭火原理。
[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1)灭火时,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不必要同时破坏三个条件。 (2)灭火时,只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而不能降低其着火点。
[讨论]
(1)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思考其原理是什么?
(2)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①炒菜的锅起火了;②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③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④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发生火灾;⑤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
(3)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为什么?
[视频播放]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简介
[活动探究]分组做教材第130页~131页“简易灭火器灭火”的实验。
三、典例剖析
例 下列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 ( )
A.油锅着火用水浇灭 B.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布盖灭
C.白磷着火用沙土盖灭 D.电器着火切断电源后用湿棉被盖灭
【解析】油锅着火用水浇灭不正确,因为油类的密度比水小,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用水浇油会浮在水面上并随水流淌而使火势蔓延。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抹布扑盖,隔绝空气,火焰熄灭,B正确。白磷着火用沙土覆盖,隔绝空气,火焰熄灭,C正确。电器着火首先切断电源后根据实际情况用湿棉被盖上,隔绝氧气和降低可燃物周围温度灭火,D正确。
【答案】A
四、课堂检测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
五、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增强防范火灾的意识,并且掌握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的急救措施。六、布置作业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
2. 课本 P135习题 1、2、3、4题。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特征:发光、发热、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燃烧时所需达到的最低温度。
本节课所选材料,都取自于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通过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回归。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引导探究法的灵活运用。教师灵活的引导情境,学生灵活的实验探究。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