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能够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根据物质的用途判断应用的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3.素养目标
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是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
根据物质的用途,判断该用途应用的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教学准备】
一集气瓶氧气 一集气瓶二氧化碳 小木条
一、导入新课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二、推进新课
物质的性质
[讲解]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拓展] 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讲解]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些简单介绍。
[阅读教材]熔点、沸点、密度的相关内容。
[小结]
(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2)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3)密度 :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拓展]物质的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演示]实验1-2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思考]上面总结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小结]物理性质:两者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一般不能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
[思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讲解]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而物质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是一个运动过程。物质的性质决定变化,而变化又表现出性质,二者是不同的概念。在进行判断时要注意语句中的一些关键词,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三、课堂检测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
四、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
2.课本P10习题3、4题。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变化是一个有结果的过程,而性质则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